APP下载

可供性概念辨析

2017-01-26罗玲玲

哲学分析 2017年4期
关键词:吉布森概念动物

罗玲玲 王 磊

可供性概念辨析

罗玲玲 王 磊

可供性概念的理解关系到这个概念是否成立,吉布森派学者在维护这个生态心理学核心概念的同时,扩展了这个概念的内涵。特维认为可供性是与动物相关的环境倾向属性,赫夫特和斯托夫壬根则认为可供性是动物—环境系统的浮现属性。里德将可供性定义为环境资源,动物探索物体的可供性对于动物来说是与进化相关的自然选择。切莫瑞则强调可供性是动物的能力与环境特征的关系。通过分析这些学者的争论及其背后的哲学,发现对可供性概念的讨论有助于哲学认识论的深化,以及与现象学方法的沟通。

可供性;倾向属性;关系性;资源;能力

可供性(affordance)是美国学者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自创的一个词,也是他的生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自提出后就引起极大的争论。虽然吉布森创立之初这一概念的内涵尚不完善,但在吉布森去世后的几十年中,吉布森派(Gibsonians)①有关吉布森学派的说法,参见Michael T. Turvey, R. E. Shaw, Edward S. Reed & William M. Mace, “Ecological Laws of Perceiving and Acting: In reply to Fsdor and Pylyshyn”, Cognition,Vol.9, No.3, 1981, pp.237—304。与其他学者的争辩加深了对可供性理论的理解,可供性概念也在实践应用中有所发展,更由于多个领域学者的界入而逐渐完善。但美国俄克拉荷马中央大学的哈罗德·S.詹金斯(Harold S. Jenkins)发现,这场讨论仍让很多人不舒服。“将可供性概念看作近年来在学术界游荡的幽灵,一点也不为过……那些固执己见者也许会认为,可供性不过是面对的一个虚构的怪物(Chimera),可供性更像是一个古罗马的两面神,相反相成、对等互凝、进进出出;或者,你可能认为它是人类语言的一个矛盾体,通过我们的思想习惯产生魔力。”①Harold S. Jenkins, “ ‘Affordances’: Evolution of a Pivotal Concept”, Journal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Vol.101, No.2, 2008, pp.34—45.

吉布森将可供性定义为“意味着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complementarity)”②J. J. Gibson,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Boston: Houghton-Mifflin, 1986, p.127.。那么,可供性究竟是什么?在吉布森模糊的定义基础上,各路学者又是如何诉诸这个概念的?它的内涵和本质是什么?对可供性概念的争论是不是与概念内涵界定不清有关?本文仅攫取吉布森派学者的代表性观点加以梳理,从中可以发现,对这一概念的争论涉及哲学基础主义认识论,对于技术哲学和设计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一种本体论的阐述:可供性是环境属性

迈克尔·T.特维(M. T. Turvey)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也是吉布森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运用生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动态系统和运动行为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验方面做了开创性工作。他是该校感知和行动生态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吉布森的《视知觉的生态进路》一书出版前,曾让特维评阅了书稿。特维对吉布森可供性理论的见解影响深远。

(一) 可供性是环境的倾向属性

虽然可供性是吉布森理论的核心架构,吉布森的可供性概念仍让许多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一个典型的质问:“对于可供性这个概念,已产生的混乱是到哪里找到这个词的所指。一个椅子可供性(坐)是指椅子的性能,还是指坐在椅子上的人,还是指这个人知觉到这是一个可坐在上面的物品,还是其他?”③Greeno, G. James, “Gibson’s Affordances”,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101, No.2, 1994, pp.336—342.对此,特维的回答非常明确。

特维明确地将可供性解释为环境的属性(property,又可译成性质)或环境的倾向属性(dispositional properties),倾向也可译成意向。属性取决于可能发生的实际情形。如果可供性是环境具有的属性,那么则取决于实现其倾向可能性的动物。倾向属性往往表明某些情形中的一种属性。④M. T. Turvey,“Affordances and Prospective Control: An Outline of the Ontology”, Ecological Psychology, Vol.4,No.3, 1992, pp.173—187.例如,岩石的坚固性是一个内在属性,对于岩石而言,取决于行动者作为中介,可以站立在上面创建岩石的坚固性,而人不能站在水面,则揭示了水的非坚固性。也就是说,可供性是否存在,首先,环境得具有一定的物理属性,这个物理属性决定了它是否可被动物利用的倾向性,如果不具有这个属性,一切都无从谈起。

(二) 可供性独立于知觉

特维认为无论是否在意可供性,是否感知可供性或是否有知觉信息,可供性都存在。虽然可供性不论是否被知觉到都存在着,但由于可供性是物质内在的重要属性,应该被动物知觉到。从知觉信息区分可供性,对理解和使用环境的便利性有帮助。一般情况下可供性指的是知觉的可供性,也就是能够获得可供性的知觉信息。如果无法获得可供性的知觉信息,可供性是被隐藏的,需要从其他的证据推断出来。如果信息表明不存在可供性,那么一个错误的可供性存在取决于人在行为上的错误。最后,当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可供性的知觉信息时,人往往不会去思考一个既定行 为。

特维运用吉布森的观点解读“惯例、投射和自然规律三者相关”。认为对信息的理解要考虑到动物在混乱的环境中运动,对信息类型的基本理解,归于最本源的信息在特示化场景中的特示(specificity)。①M. T. Turvey, C. Carello, “The Equ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Mea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ituation Semantics and Gibson’s Ecological Realism”,Linguistics & Philosophy, Vol.8, No.1, 1985, pp.81—90.

(三) 可供性需要结合功效性

特维坚持认为,可供性还必须要虑及动物的属性,而这个观点引起可供性解释上的矛盾:如果可供性与动物相关,那么可供性与动物相关表现在哪里?特维指出,可供性需要结合能力或技术上的功效性(effectivities)。功效性(effectivity)是动物的能力属性,通过利用可供性实现,技术功效性具有倾向性。在特维看来,功效性和可供性是不可分离的,并且相互补充。②M. T. Turvey, K. Shockley, C. Carello, “Affordance, Proper Function, and the Physical Basis of Perceived Heaviness”, Cognition, Vol.73, No.2, 1999, B17—B26.

为了验证可供性的存在,特维与其他人一起做了一些实验。如研究了不可见的手握物体来知觉可接触距离,这种知觉是通过手臂的挥舞来实现的,它之所以成功,可能源于转动惯量,验证了物体的空间结构可以通过触摸、旋转、挥舞等手臂运动知觉到,③M. T. Turvey, Gregory Burton, Christopher C. Pagano, etc, “Role of the Inertia Tensor in Perceiving Object Orientation by Dynamic Touc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Vol.18, No.3, 1992, pp.714—727.提出可供性对重量感知客观的约束作用。他还与协同学专家合作,将协同学的人手运动相变研究拓展为研究不同自主运动系统肢体间运动相变问题。④P. J. Beek, M. T. Turvey, R. C. Schmidt, “Autonomous and Nonautonomous Dynamics in Coordinated Rhythmic Movements”, Ecological Psychology, Vol.4, No.2, 1992, pp.65—95.特维的动态触摸研究说明了人类在操作物体活动中,对物体知觉是一种动态的、直接的过程,越主动地操作物体,对物体特征的把握越准确。动态触摸知觉研究将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工具确定为动力系统概念,沟通了力学与知觉研究之间的内在关 系。

(四) 探讨建立本体论的可能性

特维的观点代表了他对可供性本体论的主张。他指出基于可供性是与动物相关的事物客观属性,因此可确立可供性的本体论。动物为了达到对行动的控制必须有前瞻性,这就要求能够接收表面布局和事件中的可供性,预测行为可能性。可供性恰恰提供了依据本体论理解预期控制行为的现实主义轮廓。“这个思想基础是可供性,唯物主义者和动力学家将它提升到本体论。认为运用生态方法对预期控制的研究,最终寻找到客观规律。因为合理性等同于现实的可能性,这意味有关可供性的研究(真正的可能性)暗含着未来的预期控制和实现它们的情景。”①M. T. Turvey, “Affordances and Prospective Control: An Outline of the Ontology”, pp.173—187.当然,他也认为本体论的假设是否成立,需要一些关键实验验证和感知活动方面的研究,以及批判性评 价。

二、一种情境论的阐述:可供性是动物行为—环境的浮现属性

(一) 斯托夫壬根的行为—环境整体观点

托马斯·斯托夫壬根(Thomas Stoffregen)教授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可供性知觉与行动实验室(Affordance Perception-Action Laboratory)的主任。他所领导的实验室(APAL) 遵循知觉与行动的生态取向,在可供性范畴量化的研究上扮演着领导先驱的角色。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有意义行为情境下的知觉与行动整合。其理论研究重点是关注个体如何知悉可供性,以及应用可供性达成行为目的。

1. 可供性是动物—环境系统的浮现(Emergent)属性②T. A. Stoffregen, “Affordances as Properties of the Animal-environment System”, Ecological Psychology,Vol.15, No.2, 2003, pp.115—134.

斯托夫壬根不同意特维的可供性是环境倾向属性的看法,认为他脱离动物—环境关系去谈可供性是不对的。例如,人不能直接站在水面上,有些动物则可以,那么,这个动物与水之间形成了它们的可供性。不能脱离特定的有机体与特定环境之间的特定关系去谈可供性。特维没有考查作为可供性产生的背景是动物—环境形成的系统,属性只有在这个系统基础上才能产生实际的可供性。动物—环境系统更可能引发可供性,而不是环境的属性。

斯托夫壬根提出了有关可供性的新的定义,所谓可供性系指引起行为的个体与环境的相对属性关系,且其直接关乎两者交互作用的产生与否。特维认为环境的属性是与动物结合的本体论基元(Ontological primitive),而斯托夫壬根认为动物—环境系统的属性才是本体论的基元。③T. A. Stoffregen, “Affordances as Properties of the Animal-environment System”, p.123.

斯托夫壬根回应了吉布森有关行为可能性的论述。可供性专门指涉当下的浮现关系,并不涉及行为一定发生。以爬楼梯为例,动物运动的动力机制受表面支持的动力机制的影响,反之亦然。这种动力机制并不单独存在于动物或楼梯中。动物—环境系统的动力机制是一种浮现属性,并不能分别在动物的动力机制或环境的动力机制中得到确认。 “‘人—爬—楼梯系统’是由人与楼梯两个构件组成的。人的属性与楼梯属性之间比率(这个比率是恒量)就是一种高阶属性(higher order property),即生命体与环境系统的属性,成为‘人—爬—楼梯系统’的可供性。”①

正如斯托夫壬根的阐述,行动与环境的整体关系决定了动物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要定义可供性,一定从这个整体性去论证,而不能像特维那样将动物与环境分开。可供性浮现属性指相对特定个体的楼梯攀爬能力,这种攀爬能力考量需要虑及楼梯属性(台阶高度)以及人的属性(如腿长)之间的特殊关 系。

2. 可供性价值的显现

斯托夫壬根新的可供性定义没有提及或包括行为,但是他强调,可供性承载了行为,可供性是行为的机会。可供性是动物—环境系统的属性,它可确定我们能做什么。动物在环境中生存和活动,动物在环境中运动,环境—动物系统的可供性关系就一直决定着动物的行为可能性,不实现这个可供性,也可能实现那个可供性。不实现有益的可供性,也可能陷入错误的可供性,要从运动的动力学去思考可供性,动物运动的动力学是受支撑动物运动表面动力学影响。

斯托夫壬根承认可供性是对行为的某种限制,“这个限制的思想可以用来理解可供性的本体论。是什么限制了行为呢,不是环境的属性限制了行为,它不意味着对楼梯高度的判断限制了攀爬行为……行为被限制是因为环境属性与动物属性之间的关系”②。可供性决定行为实现可能。这里就包含两层关系:(1)动物—环境系统的属性浮现,即所谓的自然选择和行为适应;(2)出于动物—环境系统的关系特性,知觉在这里就是一种适应性行为,知觉关系到有机体是否能够适应环境,因此,知觉必然是该系统中的属性浮现。相互关系的实质应该是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沃伦等人(Warren and Whang)的实验得出了与斯托夫壬根相同的观点,当一个人穿越一个缝隙时,缝隙承载了一个人穿越障碍物的行为。缝隙的可供性在于缝隙的宽度,以及个人穿越缝隙的能力取决于个人身体宽度。他们对可供性的分析,主要关注发生在缝隙和肩宽范畴中的行为特征。随着缝隙与身体宽度变化,可供性也随之发生改变。③

a T. A. Stoffregen, “Affordances as Properties of the Animal-environment System”, p.125.

②Ibid., p.127.

③W. H. Warren, S. Whang,“Visual Guidance of Walking Through Apertures: Body-scaled Information for Aifordan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Vol.13, No.3,1987, pp.371—333.

3. 可供性与事件

斯托夫壬根在其文章《可供性与事件》中认为,在生态心理学看来,事件被视为物理布局的变化。他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所知觉到的是可供性,而事件和可供性具有不同的本体。他认为没有对暗含的可能发生的事件的预先感知就没有可供性的感知,提议研究事件的感知,以了解可供性的感知。对事件的研究有利于找到行动的适当机会。①T. A. Stoffregen, “Affordances and Events”, Ecological Psychology, Vol.12, No.1, 2000, pp.1—28.

斯托夫壬根的文章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可供性是感知属性,而“事件”涉及一个不同的语义范畴。②Heiko Hecht, “Are Events and Affordances Commensurate Terms?”, Ecological Psychology, Vol.12, No.1,2000, pp.57—63.切莫瑞也认为没有必要讨论事件与可供性的关系,“我们的确感知到事件。看到这种情况,我们的确需要一个有关事件的概念化的新定义,但事件不仅仅改变动物的身体物理环境,而且事件是在动物—环境系统的可供性布局发生变化中发生的。这种结果的重新定义或许本身就是可供性概念的一种描绘”③Chemero Anthony, Colin Klein, William Cordeiro, “Events as Changes in the Layout of Affordances”,Ecological Psychology, Vol.15, No.1, 2003, pp.19—28.。

亚力克·克立克(Alex Kirlik)认为“施托夫雷根的定义与‘行动的适当机会’的概念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联系,而‘行动的适当机会’这个概念已是迄今为止被科学实用所接受的概念”④Alex Kirlik, “On Stoffregen’s Definition of Affordances”, Ecological Psychology, Vol.16, No.1, 2004, pp.73—77.。他认为斯托夫壬根的定义可能将减弱可供性作为采取行动的机会性,即直观与某种程度上的科学生产之间的联系,这不是一个生态心理学满意的结

果。除了理论上的探讨之外,斯托夫壬根及其同事的研究将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一方面把基础性理论探讨的研究所得落实于人机系统设计,另一方面,也用应用研究结果印证可供性知觉与行动的通用理论。特别是植基于人机系统的生态取向,虚拟环境中知觉与行动的实证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

(二) 赫夫特的动物—环境关系机制观点

哈瑞·赫夫特(Harry Heft)是美国丹尼森大学心理学专家,获得自然科学的亨瑞·奇泽姆(Henry Chisholm)首席称号。2001年,赫夫特出版了专著——《生态学心理学的文脉:詹姆斯·吉布森、罗杰·巴克和威廉·詹姆斯直接经验主义遗产》。在这本书中,赫夫特考察了吉布森生态心理学思想的历史理论基础,然后集成了生态心理学和社会文化过程得出个人的观点。这本书的一个论点是,知识植根于个体对出现在环境中的有意义的物体和事件的直接经验中。他考查了工具、人工物,以及文化的生态心理发展的自然历史,向着一种合成生态心理学和生态行为(Ecobehavioral)学科努力,力图将人文科学作为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纳入生态心理学 中。

1. 可供性是动物—环境关系机制

赫夫特与斯托夫壬根一样,反对特维的可供性定义。他认为可供性不能仅仅为环境的属性,或环境特征。可供性是整个情境特征。动物在整个情境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对整个情境的知觉一定不能脱离动物对环境进行知觉。因此,“正如斯托夫壬根认为,可供性一定属于动物—环境系统,而非仅仅为环境。虽然我同意斯托夫壬根的观点,但我将其形式化:可供性是关系机制”①A. Chemero, “An Outline of a Theory of Affordance”, Ecological Psychology, Vol.15, No.2, 2003, pp.181—195.。

2. 对可供性的认识论探讨

赫夫特通过分析可供性的实证研究,如考查爬楼梯的可供性研究中,认为身体与环境的比例关系属性测量非常重要。赫夫特将身体比例作为动物—环境属性来解释可供性。赫夫特明显地区分了直接经验(或有关“意识的原始模型”)和概念知识之间的差异。作为人类,很难忽略概念的间接性,这经常混淆了我们对经验的解释力。赫夫特认为吉布森意识到知觉直接融入世界中从而构成现有的经验。赫夫特认为,这种解释能够从现象学视角来研究梅洛—庞蒂的洞察以及这种洞察对吉布森的影响。②H. Heft, “Affordances and the Body: An Intentional Analysis of Gibson’s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 Vol.19, No.1, 1989, pp.1—30.可见梅洛.庞蒂在理论上具有力背纸透的深度,哲学家的洞察力与科学家的直觉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可见赫夫特阐述问题的方式与斯托夫壬根不同,前者浸濡于哲学,后者来自实证的科学思维。

三、一种进化认识论的解读:可供性是选择压力

爱德华·里德(Edward S. Reed)是一位科学哲学家,也是与吉布森享有同样声望的生态心理学家。里德可称为吉布森的学生,里德为吉布森《视知觉的生态进路》一书编写了索引。正是由于里德与吉布森在学术上惺惺相惜,里德对可供性理解有着独到之处。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从进化认识论的角度解读可供性。里德将可供性的生态整体观扩展到人类社会,发展了认知、语言和思维的生态观点。与一些心理学背景的吉布森派专家不同,里德的科学哲学背景,在可供性概念的分析中更有优势,但是,里德的工作往往被心理学家们所忽视。

(一) 可供性是环境中的资源

可供性的自然获得与环境存在着生态信息有关。所谓生态信息就是动物与环境互惠的信息。可以说,没有动物也无所谓这个当下的环境,所谓环境,也包括了动物在此生存,在此作用于环境要素的环境。这种生态视角的重要性,里德归纳为生态资源。动物利用可供性,并非如经济学家所考虑的抽象的“资源利用”概念。相反,可供性的利用“是指走路,或咬,或咀嚼,或刺,或挖这些行为和其他行为的集合”①Edward S. Reed,Encountering the World: Toward an Ecolog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p.38.。

里德评价吉布森在概念上的伟大创新就在于其将信息的概念看成是“生态的”,并作为环境(而非机体)能源领域中的特殊模式。“意义”是动物通过各种“加工”,探索和获得信息。“很明显,我绝不像许多心理学家那样,将‘意义’局限在工具上,寻求效用性上。本书的‘意义’体现在活着的、具有情感的客体的体验,其包含而非仅仅局限于其行为或效果上。”②Ibid., p.58.

里德将可供性与生物进化的宏观过程一起讨论,并通过自然选择的方式将对可供性的理解与生物演化联系起来。首先,不足的环境资源暗含着进化论自然选择的过程,人类和动物适应性的调节行为。由于环境的可供性是固有的,即使与系统发生的时间有关,也可能明确存在于提供这些可供性的环境中。那么,“察觉和使用行为规制中信息的能力,往往赋予了动物选择使用这些能力显著的进化优势。”③Ibid., p.48.其次,反过来说,生态信息是一种特有的资源,促使动物使用资源发展。

(二) 可供性为动物活动施加了选择压力

里德对可供性最著名的理解,就是 “从发展与进化的角度上,动物环境的可供性对动物活动过程施加了选择压力(selection pressure)”④Ibid., p.47.。有机体所处的环境既是外部的,又处于自身的环境或生态位中,有机体会充分利用资源主动适应环境,还会积极改变自身环境,建设生态位,并提升自己。对个体来说可供性的选择压力关乎个体生存。选择压力不仅决定了神经系统的进化,也决定了行为系统的进化,只有适应了环境的动作姿态才能保留下来。这些与动物生存相关的环境属性构成的生态资源,通过动物的拾取(pick up)和利用行为,将其整合至特定生活环境中的标记(token)里,这就是可供性如何调节动物行为的基本过程。

另外,里德认为可供性选择论与自然选择的演化论密切相关。某些种族的动物通过能力的进化来感知资源,为其他的种族成员承载了可供性。“如果对行为选择的可供性具有足够的持久性,那么可供性族群以及在基因库发生相应的变化可能存在竞争(值得注意的是,基因本身并非能足够地解释行为的进化,也必须有调整行为的环境资源的竞争——可供性的竞争)。”所以里德的结论是 “可供性是影响族群既定动物行为单位①生物学家理查德·勒沃汀( Richard Lewontin)在1970年的文章中首创“选择单位”(units of selection )这个概念,在1982年被罗伯特·布兰登(Robert Brandon)在同名的文章中引用。选择单位包括自然选择的个体、基因、群体,行为单位也是指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基因决定的行为。的压力选择的聚焦点”②Edward S. Reed,Encountering the World: Toward an Ecological Psychology, p.45.。

(三) 认知是可供性的集体占有

所谓认知是可供性的集体占有(Collective Appropriation of Affordances),即强调种群进化中利用可供性的实践决定了个体认知的形成,以及个体认知发育中绝不是个体单独与环境互动,个体与环境、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嵌套在一起。

进化认识论将认识视为生物进化的产物,因此,认识论的研究需要从进化生物学的范畴中进行。认知不再是语言的(命题)或与人类有关的特质;相反,所有生物能够显示出基于认知的行为。生物进化决非单个个体的进化,所以物种进化的作用,决定了人类认知是一个集体过程,可供性又是人类与环境互动的行为可能性的直接知觉,遵循这个逻辑,认知是可供性的集体占有。

里德认为认知是“学会去思考完成某个特定任务时活动参与的适宜性,比如点火,找黏土,定位和收获浆果、根菜、昆虫以及其他食品,甚至提水。从生态学的角度……认知不是一种抽象和个体化的心理过程;认知是一种具体和集体化的过程,其中个体的参与程度不同”③Ibid., p.145.。孩子在真正获得自制力之前就开始了行为学习,从而意识到了可供性可以引导活动。这是种群进化中利用可供性的实践,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决非用个体的实践就能完全解释。④Ibid., p.149.

里德还用信息的生态学理论解释了文化与思维内容的内化。⑤Ibid., p.153.生物进化是有机体、种群或物种认知、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前提条件。换言之,生物进化要先于社会文化进化,社会文化进化源于生物进化。所以说,理解了认知可供性是集体占有,才能理解文化的普遍性。幼儿的日常生活技能发展包括了对场所的认识、组织环境场所的信息、理解活动渐进过程、展示完成的结果。⑥Ibid., p.151.这种认知的集体性质来自进化。

在2002年的北美会议上迈克尔斯 (Claire Michaels)针对当时的讨论,概括和总结可供性界定的四个争议:(1)可供性本体论探讨;(2)可供性与行为关系;(3)可供性与功效性(effectivities)的关系;(4)在分析嵌套可供性时应该采纳何种表述。⑦Michaels, F. Claire, “Affordances: Four Points of Debate”, Ecological Psychology, Vol.15, No.2, 2003,pp.135—148.

依据里德的理论阐述,似乎可以回答上述疑问:可供性是特殊的环境资源——生态资源。所谓生态资源是动物与环境互惠的信息,互动过程的长期进化使动物天生就具有拾取这种信息的能力,所以可供性不是脱离动物或环境的单个要素,可供性的拾取依赖知觉—动作;可供性主要与动作可能性有关,可供性不依赖动物的功效性,功效性大概要依赖可供性。作为特殊层次的可供性可应用到行为的所有方面,因此也更具有普遍性,如文化影响的行为。

四、一种契合论的阐述:可供性关乎动物能力与环境属性

安东尼·切莫瑞(Anthony Chemero)是美国福兰克林米切尔学院(Franklin and Marshall College)的心灵科学与哲学研究项目的副教授。他同意其他吉布森派(Heft,Michaels,Reed和 Stoffregen)将可供性作为与动物相关的环境属性,而且是具有行为意义的环境属性。他特别探讨了可供性与能力有关。

(一) 吉布森的可供性也暗含能力

可供性的概念是指环境承载了发生互动关系的可能性。“环境中充满了丰富的信息,但对动物来说,有些信息是特示了与行为的协调,这就是可供性。”①A. Chemero, Radical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2009,p.160.但是切莫瑞认为还需要用一个术语来指代行动者对这种互动发生的重要意义——能力(ability),而能力这个术语类似于有些文献中的术语,如“功能性”(effectivity)和“倾向性”(aptitude)。

切莫瑞认为吉布森对可供性的描述中其实也暗含了能力。吉布森明确地说小生境是针对特定动物的一套可供性机制。这是由于不同的动物,具备不同的能力,这些动物在身体上有一个共同的但不重叠的小生境。②J. J. Gibson,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pp.128—129.切莫瑞将能力作为功效属性而非倾向性进行分析:动物的功效属性取决于动物的发展史或物种的演化史。从某种程度上,在过去这种功效属性有助于帮助动物(或其祖先)生存、繁衍或兴盛。可供性和能力(或功能性或倾向性)具有内在的关系。可供性将环境中事物的属性与行动者发起的互动关系嫁接起来;行动者具备一定能力,而这种能力将行动者属性与承载可供性的环境互动关系链接起来。如果没有能力与可供性,那么动作的物理概念或推论的框架也很难解释。

(二) 可供性包括能力的形式化定义论证③A. Chemero, “An Outline of a Theory of Affordance”, pp.181—195.

可供性的关系机制包括能力,切莫瑞的论证分为三步。

第一步,可供性是动物与情境特征之间的关系。要具体解释其中的内涵,首先介绍可供性的基本逻辑结构。

可供性-φ(环境,生命体),其中φ是一种行为

Afford的字面意思为“环境与生命体之间的承载性 ‘afford φ’关系”,如果更通俗来讲,其意思为“环境承载了生命体行为φ”,为了澄清此概念,我们可以说,与更为熟悉的关系相比,可供性是关系机制。

第二步,将可供性定义为生命体与环境知觉的关系是不完整的。环境的哪些方面与生命体的哪些方面相关?以怎样的方式相关?如果可供性是关系机制,那么能够知觉怎样的可供性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可将可供性定义加以完善。可供性是生命体能力和环境特征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供性具有的结构是:

Afford φ(特征,能力)

第三步,推出可供性知觉。对可供性本体论的解释需要对可供性知觉进行解读。生态心理学和激进经验主义的知觉被定义为知觉者与知觉对象之间的关系。对可供性的解释,这个关系为:

接收者 [动物, 承载-φ (特征, 能力)]

生态心理学家研究知觉的行为。虽然动物只能知觉可供性关系,但无法知觉被构成关系(constituent relata);换句话说,大多数情况下,可供性知觉结构为:

接收者(动物, 可供性-of-φ)

这无疑是人类惯常的现象学。通常,人们通常并没有意识到台阶高度或本人的攀爬能力问题,直到意识到能爬楼梯,人类才能够知觉其能力与环境的特征。

五、对吉布森派学者观点的评述

上述学者观点既澄清了一些对可供性的模糊理解,也产生了新的争论,既坚持了吉布森的原意,又扩展了可供性概念的内涵,他们对可供性理解的不同缘于他们哲学观的不同。

(一) 可供性概念引起争论背后的哲学

可供性概念引起争论背后是哲学观念决定的。

1. 特维的科学实在论和认识论局限

特维认为可供性是物体和环境的倾向性属性,显示与否与现实情境有关。特维的观点一定程度上离开了吉布森的原意。吉布森认为可供性是环境与动物的协调性、互惠性关系,在特维那里变成了单方面的环境倾向属性。倾向属性具有一定的关系性,但属性的客观性界定又回到主客二分的怪圈,环境与动物的不可分割性的关系性变成了单方面的。特维将可供性与动物功效性、技术功效性结合的观点扩展到可供性理论。但对于非自然资源的论述使可供性失去了一定的生态学基础。特维的研究领域跨度较为开阔,他将动力学引入知觉研究,开拓了可供性的实证探索路径。特维关于可供性的本体论讨论有一定意义,虽然坚持了唯物论,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却缺少了辩证法。

2. 斯托夫壬根和赫夫特坚持的一元论

斯托夫壬根和赫夫特的“关系说”克服了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的缺陷。他们都反对特维有关可供性是环境属性的定义,极力恢复吉布森的原意:可供性既指向环境又指向有机体,是有机体与环境的关联属性。可供性的相关效应,既不需要一个操作的实现,也不存在一个与可供性相关的环境属性承担,识别可供性的物理属性只提供了与可供性相关的部分解释。斯托夫壬根力图从科学实证方面克服吉布森思想的不彻底性。这种不彻底根源于多种能量列阵之间的相关性还没有成为浮现信息的来源,而这个问题在斯托夫壬根的全局列阵特示中能够得到解决。斯托夫壬根对特化理论进行了完善,主张知觉的信息不仅仅是单个能量阵列中的格局,而是所有能量阵列中格局的综合①T. A. Stoffregen, G. E. Riccio, “An Ecological Theory of Orientation and the Vestibular System”,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95, No.1, 1988, pp.3—14.,知觉是多重知觉系统的综合,并提出全模阵列(global array)概念②T.A. Stoffregen, B. G. Bardy, “On Specification and the Sens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Vol.24,No.2, 2001, pp.195—261.。赫夫特与斯托夫壬根观点的差异是,在可供性定义方面,赫夫特比斯托夫壬根更进一步,他提出一个形式化的定义,称可供性是关系机制;在研究风格方面,斯托夫壬根更侧重于实验验证,而赫夫特则偏重于哲学方法论的论 证。

3. 里德对机械世界观的批判赋予可供性新的内涵

里德强调可供性是生态资源,当生物感知和利用可供性时,可供性是一种关系。不过,他并不完全认同借助 “互惠论”(Mutualist)进路来研究可供性。里德认为可供性为动物活动施加了一种选择压力,这一观点似乎没有得到吉布森派的认同。里德将可供性理论与进化认识论结合,不仅继承吉布森的基本哲学观也发展了吉布森理论,他将可供性的讨论扩展到语言、文化、社会互动等领域,这些是吉布森赞同但没有展开深入讨论的方面。

里德分析了心理学领域不能很好理解可供性概念的认识论根源。自工业社会以来,机械论世界观对人们影响根深蒂固,以为人类的心理认知过程也处于某种机械的运动状态,必须通过一个外在的力量来启动。可供性概念是对机械论观点的有力挑战,可以让我们跳出机械论的束缚,更好地理解动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真实心理过程。“哲学家喜欢谈论意识内容。通常,在现代哲学和心理学这两个领域,意识内容被认为是准语言化,在某些计算符号体系中加以表述。从生态角度来看,意识内容主要来自现有的具体信息,而该信息是动物在其所处环境中获取到的。”③Edward S. Reed, Encountering the World, p.58.如果哲学家不研究这些生态信息,只谈论表征形式,永远无法解开意识内容的奥秘。

4. 切莫瑞从科学实在论角度确认可供性

切莫瑞同意可供性不是环境单独的属性,同意可供性是环境与有机体行为的契合属性,并加入了能力这一因素,以示这种深度契合性。可供性随着动物对可供性的知觉和利用能力而产生。而且他给出一种可供性概念的形式定义,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可供性。虽然切莫瑞认为可供性理论的一个积极特征在于其演化和生态特征,但他并不赞成里德从选择论的角度去理解可供性及生态心理学。

切莫瑞意识到论证可供性作为理论化实体面临的问题,可供性必然被认为是动物感知到的,但是可供性又是用科学仪器不可观察的。之所以不可观察有两个原因。第一,哲学意义的词汇“观察”涉及描述、记录和报道感知到了什么。而人类的大多数的感知并不是观察。人类很少能意识到他们感知着可供性。甚至于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感知着可供性时,我们几乎也不能描述它们。如果人类不能描述或者报道他们感知的可供性,在科学的哲学意义上,可供性就是不能观察的。第二,可供性本质上不反射光线且不能被实验室的设备所观测到,只能通过实验室中的实验者计量动物和环境的特性,并且记录下动物的反应,然后他们使用这些数据,依赖理论上的预设来推导可供性的存在和性质。①A. Chemero, Toward a Situated,Embodied Realism, A Bradford Book,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10, p.17.切莫瑞提出了可供性的实体论和具身认知方面与传统科学方法论的矛盾,成为可供性理论的后期发展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 可供性概念的辨析是否可深化哲学认识论研究

可供性构成认知产生的生态基础,值得在科学认识论和哲学认识论方面做深入探 讨。

1. 知觉是否构成了认识论的起点

吉布森认为,“知觉是全部心理学的支柱”②吉布森的直接或生态知觉理论[EB/OL].(2011-02-01)[2016-09-15]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action-viewnews-itemid-4486。,因为行为的物理事实与生命的体验事实同等重要。对心理学的重构在于用生态学来重新构想心理学。心理学应该包括动物性和知觉,需要整合心灵和身体。

可供性理论奠定感知整体性的基础,也影响认知科学向经验转向。认知科学总结的心智模式也只是以数字化方式近似地模仿人类的认知。长久以来主导HCI研究的认知理论——探求使用者的心智模式为主的做法,它的研究取向本身无可挑剔。因为任何科学领域都是对世界一个侧面的专注,不能要求它对整体负责。中国许多古代谚语和成语表达着某种哲学,盲人摸象是对人类认识论的最好诠释。因此认知科学的问题需要其他领域的知识来补充,就像生态心理学也有其侧重,而忽略其他方面一

样。

2. 是否有助于解决哲学二元论对立

吉布森在提出可供性理论的同时就大胆声称可供性是对哲学二元论的挑战。他宣称:“可供性超越了主观和客观的二分法,并帮助我们理解了这种二分法的不足之处。它既是环境的事实,又是行为的事实。它既是物理性的,又是精神性的……可供性指向两个方向,既指向环境,又指向观察者。”①J. J. Gibson,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p.129.国内学者易芳评论他是把毕生精力都用来推翻旧的二元论,立志重建心理学的理论大厦。②易芳:《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审视》,南京大学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第31页。可供性不仅特示有机体与环境互动的信息,还承载了行为,这种协调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演化关系的历史结果。知觉可供性的能力是先天具有的,可供性的知觉是直接获得的,因此,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是否可以丰富进化认识论呢?同时,可供性的知觉又承载了行为,特别是探索性行为,探索的认知性一般被认为是人所独有的,行为的具身认知在动物界广泛存在,这种强调动物的认知与人的认知的连续性观点,是否可以更好地克服计算隐喻认识论的局限呢?可供性理论强调有机体与环境互动的关系性,这对于回应哲学基础主义认识论问题又有什么贡献呢?

3. 是否有助于技术认识论的探讨

利用可供性是动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唤起的利用环境价值的行为,可供性与人类的生存行为密切相关,那么可供性与技术的起源是否有什么不解之缘?(1)技术的原始目的就是获得能量和省力,进而更有效地生存。可供性指向了更有效的生存的可能性路径和手段,因此可供性可否作为技术认知的“人—环境”起点?(2)可供性内含一种关系范畴,是否提供了柏格森所提到的由本能性技术向智慧性技术跨越的生态依据?(3)可供性身体知觉和动作有关,可供性是否为技术认知的具身性起源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点如果得到确认,可能有助于从自然与人互动的角度解释最早的技术人工物是如何诞生的,从而可供性理论可能更彻底地解决技术认知方面的主客二分的问题。(4)技术人工物正在向人造智能的方向急速发展,人造智能何去何从,是否也需要运用可供性所建构的生态自我来加以解释?(5)工具形态内化的可供性与技术文化起源密切相关。现有的国外文献中,现象学和解释学领域对可供性的描述,都与技术文化起源有关。在这方面,可供性内涵是否可向技术的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扩展呢?

国内技术哲学的领域也有人关注可供性概念对于技术哲学的价值。赵乐静认为技术人造物的意义有一定的“自然的”限制,“affordance概念有助于我们超越社会建构论者狭义的‘技术文本’泛社会化缺陷”③赵乐静:《技术解释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205页。。李三虎认为现有的功能设计体现了很强的意向色彩,“技术人工物的合用性因解释特定功能承担性的可感知信息设计而增强”①李三虎在文章里将affordence译为功能承担性,参见李三虎:《在物性与意向性之间看技术人工物》,载《哲学分析》2016年第 4期。。因此引入吉布森的理论可以避免荷兰学派的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解释的许多弊病。可供性与技术的关系是特别值得深入挖掘的富矿,设计界应用可供性的繁荣只是表面,要追溯这一繁荣背后的缘由则必须深入技术才能找到。

(三) 可供性概念辨析需要与现象学方法沟通

可供性是具有现象学意味的概念,值得国内哲学界加以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可供性概念与现象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可供性与认知具身性的关系

吉布森的具身认知观与知觉现象学的创立者梅洛—庞蒂的观点十分吻合。梅洛—庞蒂用知觉现象学来解释身体、主体、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知觉现象学》中,梅洛—庞蒂分析了一种不在场的意向基础之“潜在身体”对在场性的身体占有,他将这个身体意向作用称为“身体图象”(body image),它是处于感觉间(intersensory)世界之我的姿态(posture)的整体觉悟,是一种完形心理学意义下的“完形”(forme)。②梅洛—庞蒂:《哲学赞词》,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0页。梅洛-庞蒂也承认认识的身体不仅与社会互构,还有生物和进化的作用使这生成一些特征。③克里斯·希林:《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费多益从认知具身性角度讨论吉布森的观点向知觉现象学靠近。由于主体与客体的鸿沟要通过身体来填平,吉布森揭示了环境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要比我们认为的多得多,目标的潜在用途,即affordance都是可以由身体直接知觉到的。④费多益:《认知研究的现象学趋势》,载《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她认为affordance是“前反思层面上的基于身体运动非计算的知觉活动”,吉布森对知觉的理解特别接近于梅洛—庞蒂的观点。⑤费多益:《寓身认知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李恒威和黄华新认为,affordance与“我们上面对身体意向性的分析是一致的,它们都表述了一种‘我’和世界的相关性关系”⑥李恒威、黄华新:《“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6期。。

2. 可供性与主观现实性的关系

现象学家库明斯(F.Cummins)建议从深层可供性去理解主观现实性,这也许有助于哲学界对关系本体论是否存在进行辩论。⑦F. Cummins, “Deep Affordance: Seeing the Self in the World”, in Proceedings of the 3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Bloomington, IN. [EB/OL](2009-12-10)[2013-02-10],http:// www.enactionschool.com/resources/papers/Deep_Affordance.pdf哲学家凯莫瑞也认为可供性概念的提出已经超出了吉布森早期的直接知觉理论,建构了一个新的本体论,“如果没有对世界像什么的理解,没有对世界包含意义以及不仅仅是物质性的理解的话,那么直接知觉很难解释得清楚”⑧A. Chemero, “An Outline of a Theory of Affordance”, p.181.。薛少华也说:“不难看出,affordance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现象学色彩的概念,它指出了一个关于外在世界的非常重要的特征,即外在环境对于一个能动的感知者来说,外部世界本身就具有意义(meaningful)。”①薛少华:《生态心理学概念为何会具有现象学特征》,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年第1期。人们期待有一种理论可以将这些视角整合起来,这些理论还要有信息加工认知科学的洞察和方法;其支持了人类符号沟通的信息结构分析,描述了情境中与行动者的互动关系。②James G. Greeno, “Gibson’s Affordances”, p.341.

3.可供性与“用”的技术实践的关系

英国学者弗尔·特纳(Phil Turner)从技术实践出发,将可供性归于两大类,特别强调简单可供性是相对于吉布森早期思想的,而复杂可供性还延伸到历史和实践层面上。为了试图解读复杂可供性,他认为应将两种相互对立且相互补充的哲学概念考虑进来,因此需要引入俄罗斯哲学家埃沃德·伊利延科夫(Evald Ilyenkov)的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和海德格尔有关器具和熟悉度的观点。伊利延科夫有关应从非个体心灵的角度去理解世界意义(significances)的历史建构观点,可让我们理解,可供性/意义从视觉上将我们的文化表现出来。海德格尔的“器具”观让我们得出结论:可供性不能孤立地存在。我们知觉/体验的世界,交杂着能被我们所用的物体。器具的总体性(totality)意味着每一种工具在我们世界组成过程中发挥特定的作用。器具的总体性即为世界。③P. Turner, “Affordance as Context”,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Vol.17, No.6, 2005, pp.787—800.因此特纳认为探讨可供性问题应从用途(use)的角度去理解世界。

可供性概念的模糊性也是引起争论的缘由之一,这不仅是吉布森过早去世带来的,也是它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可供性关系直接知觉、本能行为、隐性知识,不能清晰、逻辑地表征恰恰是它的特征之一。可供性涉及一种知觉—行为与环境资源的动态交互过程,不能还原为静止和被动的感受;不适于计算主义的方式加以分析,传统的数理逻辑清晰性方式在研究可供性时遇到障碍,也是可供性在科学心理学界不能得到认可的原因之一。人工智能、设计、环境设计等领域引入可供性,也代表了工程传统的特点——实践应用比理论探讨更为优先。近年来,哲学认识论从认知心理学中获益良多。同样,可供性概念也带来许多哲学认识论问题,哲学界不应因可供性概念被科学心理学划为异端而忽略它的价值,争论越多的概念可能带来的冲击或革命越强烈。

(责任编辑:肖志 珂)

B80

A

2095-0047(2017)04-0117-16

罗玲玲,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王磊,东北大学科学哲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吉布森概念动物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吉布森 美网首位黑人冠军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最萌动物榜
“食疗抗癌”:一场沸沸扬扬的骗局
动物可笑堂
“食疗抗癌”:一场沸沸扬扬的骗局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男孩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