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古籍的检索方法及其应用

2017-01-26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朱丹溪书目古籍

根据《图书情报词典》的释义,古籍又称“古旧书”,即印刷或抄写的年代比较久远的图书。我国的古籍多指辛亥革命以前印刷、抄写的图书和辛亥革命以后以古籍装帧形式重印的版本[1]。中医古籍是历代医家在征服疾病的过程中经验积累和研究总结的硕果,是中医学传承发展的基础。古籍文献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版本复杂、专业性强,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海洋中鉴别、获取、应用信息,是每一位中医研习者急需却又力不从心的问题。

1 中医古籍的检索

1.1 传统工具书手工检索

1.1.1 字词典

字词典主要收录综合性及学科专业词条。《中医大辞典》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大型综合辞书,第2版收录中医各科词条3万余条,释义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各类辞目均注明出处,便于查考,全书词目按笔画顺序排列,可按词目首字笔画检索。想要查找某味中药的正名、别名、商品名、处方名及性味、归经、功效等信息,可通过《中药别名大辞典》。

针灸类文献通过《针灸学辞典》《针灸推拿学辞典》《新编针灸大辞典》等专科辞典工具书检索更为便捷,可迅速、准确获取文献原文出处线索。

1.1.2 书目

书目是图书目录的简称,著录了所收图书的书名、卷帙、撰者、版本、存佚等信息。中医方面的专科书目主要有《中国医籍通考》《中医古籍珍本提要》《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中国分省医籍考》《中国医籍续考》等,其中《中国分省医籍考》在编排形式上首创分省著录。通过中医专科书目,可以大概了解古籍的版本、内容及学术价值等信息。若要进一步了解古籍的馆藏情况,则需借助联合目录或馆藏目录,如《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各书目一般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医药类书籍全部归入“子部”,书后附有书名索引和作者索引,利于检索。

1.1.3 类书

类书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收罗广泛、内容丰富,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文献,既起到索引作用,又能直接查阅原著。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收录自《黄帝内经》至清初的医学文献共120多种,凡所引文献均注明出处,便于查考。若要研究明以前的医药资料,可查阅《本草纲目》,该书收录药物1 892种、方剂11 096首,对各种药物的性味、主治、产地、形态、采集、炮制、方剂配伍等均记述详细。《普济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综合性方书,博引历代各家方书,并兼收其他传记、杂说及道藏、佛书等有关资料,釆摭繁复,编次详析,所引资料大多注明出处,为古代方书最为完备者[2]。《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二续名医类案》都是带有总结性质的医案类书,三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医案体系,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前中医医案史的重要资料。《针灸大成》《针灸集成》是查考历代针灸学资料的重要参考书,前者主要总结了明以前针灸学的经验和成就,后者收集历代医书中的针灸内容编撰而成,内容丰富,博而不杂。

1.1.4 专著

专著是专门就某一方面加以研究论述的著作,是对某学科或某专题进行长期研究、系统分析的成果,具有情报量大、密度高、系统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等特点,是后来者研究该领域的重要参考。研究中医医案的专著,可以借鉴《中医医案学概论》《中医名家医案解读》等;研究针灸古籍可通过《针灸甲乙经校释》《针灸名著集成》《针灸经典理论阐释》等针灸典籍整理研究著作进行查检;研究方剂类文献,可参考《古今医方集成》《中医方剂名著集成》《仲景治法与方剂临床探微》等;本草类专著有《中华本草》《珍本医书集成(第二册)本草类》《历代本草精选丛书》等。

1.1.5 其他非医书资料

中医药学涉及多学科知识,如哲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等,这些学科文献中或多或少会有中医药学知识内容的记载。如古代史学文献中会收录许多医家传记、历代医学制度等与医学相关的内容;法家、农家、谱录类中有大量关于法医、食养、本草资料的记载。所以要全面系统地收集某方面的中医药资料,非医书中相关文献的检索也不容忽视。

1.2 电子计算机数据库检索

为了实现对珍贵中医古籍的保存和资源共享,古籍数字化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出现了一批中医药古籍数据库。中医古籍数据库的类型主要有书目型数据库、全文型数据库、图文型数据库等。

1.2.1 书目型数据库

书目型数据库是将古籍书名、著者、版本、卷次、摘要、出版年等信息输入计算机而形成的数据库,读者可以通过书名、著者等检索到某古籍的相关信息[3]。该类型数据库本身不提供全文,仅提供查找古籍的线索。目前国内有一定中医药古籍藏书规模的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图书馆都相继进行了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善本书目提要数据库”、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中医药古籍书目数据库”、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馆藏中医古籍目录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和“中医古籍善本书目提要”等[3]。

1.2.2 全文型数据库

全文型数据库可以实现任意字、词的检索,但未保持古籍原貌,文字录入易出错,检索噪音大,检索时需考虑病症、方剂、药名的同名异义、异名同义等问题。如《中华医典》全文型数据库,分为医经、诊法、本草、方书、针灸推拿、伤寒金匮、温病、综合医书、临证各科、养生食疗外治、医论医案、其他12大类,类下再分40多个小类,读者可根据需求进行全文或分段查阅,按名医、名药、名著、书名、方言、名词进行检索[4]。

1.2.3 图文型数据库

图文型数据库是在馆藏中医药古籍文献图像存储的基础上,将书中具有检索意义的内容数字化,使之既能保持中医药古籍原貌,又具有现代文本检索功能,能够为读者提供快捷有效的检索、统计、整理和编辑功能[5]。图文型数据库不仅包含原书的全部文本内容,且保持古籍原貌,为用户提供便捷检索的同时便于读者调阅原版图像查验,是目前中医古籍数据库检索的最佳选择。如瀚堂典藏中医药文献资料库、书同文古籍数据库、爱如生中医典海、中医古籍类书全文库等数据库既提供分类检索,也可用任意字、词、句进行全文检索,或通过书名、作者、时代等进行条目检索。读者可查找任何年代的著作、方剂、病例等。

2 不同中医药古籍检索方法的应用

2.1 研究古代医家资料可通过书目实现

医家资料检索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籍贯、背景、生平事迹、师承源流、学术成就及主要著作,可通过中医人物词典、中医人名辞典、传记资料或百科全书等工具书查索,也可利用中医类书、史书或方志等工具书实现。具体查索时,要注意医史人物的名、字、号;要查检该医家著作的版本信息及馆藏情况,首选《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利用提要式书目,进一步检索著作内容,可综合选用多种提要书目,也可借鉴专门论述医家著作及学术思想的专著。

如检索“朱丹溪学术思想研究的资料”,首先利用《中医人物词典》查找“朱丹溪”,条目显示“朱丹溪即朱震亨”,再通过“朱震亨”检索,内容如下:朱震亨,元著名医学家,字彦修,义乌人,世居丹溪,人称丹溪先生,“滋阴派”代表人物,撰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本草衍义补遗》各一卷,由其门人整理而成之医著有《丹溪心法》《丹溪手镜》等书[6]。其次,利用书目进一步查找朱丹溪,《中国医籍通考》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部古籍目录,收录朱丹溪著作多达36部,其中存本20部,介绍了现存著作的卷帙、诸家述评、版本等;《中国医籍考》收录朱丹溪著作11部,均注明书的卷数、存佚情况及诸家评论;《中国分省医籍考》收录朱丹溪著作12部,从地方志的角度查检其医学著作源流;《中国丛书综录》查出朱丹溪著作15部,详列书名、卷数、著者、所属丛书及图书馆收藏情况。再次,利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查找其著作馆藏情况,该目录详细著录朱丹溪17部著作的版本信息,包括书名、成书年代、版本和图书馆收藏情况。最后,利用超星数字图书馆或图书馆的馆藏目录检索研究朱丹溪(朱震亨)学术思想专著,如《倡导养阴的朱丹溪》《朱丹溪医学全书》《丹溪学研究》等。为保证查全,图书馆的古籍馆藏目录也可作为检索补充,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古籍库收藏朱丹溪著作13部共18个版本。

2.2 研究古代中医药专题资料可通过类书解决

本草类文献检索一般从药名入手,药名有正名、异名之不同,如黄精一物,《本草经集注》列为上品,称其“一名重楼,一名菟竹,一名鸡格,一名救穷,一名鹿竹”[7]。不同工具书正异名亦略有不同,需正确选用。方剂类文献检索,一般从方剂名或病症名入手,但古代方剂重名、异名等现象大量存在,重名即同名异方。如中医文献中名温经汤的方剂有三首,分别出自《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及《校注妇人良方》[8],三首并非一方,或组成不同或药物配伍不同。异名即同方多名,以紫金锭为例,据《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记载,紫金锭原名太乙紫金丹,又名太乙紫金锭、紫金丹、太乙玉枢丹、太乙丹等12个别名[9]。故查检时需认真加以分析,择善而用。针灸类文献检索,可通过有关针灸推拿类书、中医类书或专科辞典工具书进行查检;医案类文献检索,主要通过古代医案汇编类文献,也可从综合性中医类书或方书中查找。该类书籍主要按各科及病症分类编排,故检索前需熟悉病症分类规律。此外,古籍文献是当时医家根据自己的写作方式对相关问题的描述,语言具有个性化特点。如“头痛”“前额痛”“前额刺痛”,在理论上有可能就是完全相同的一个症状而由3个不同医家做出的不同描述,也可能是3个完全不同的症状[10],故检索时要了解古今病名的异同及囊括范畴。引用有关文献时,为了避免类书编纂传抄造成的讹误,应进一步查阅原著,不能仅以类书的记载为依据。

如检索历代医著有关“小儿惊痫的论述及治疗”方面的资料。可选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该书不仅资料丰富,编辑方法也别具特色。一则按中医书的体例,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便于研习者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二则按病症分类,引录有关历代医学著作,先医论后方药,条理清晰,便于集中研究某一疾病或某一专科。查阅该书第十册儿科(上),卷425-433共9卷,均为“小儿惊痫门”。其中,卷425-428载录《黄帝素问》《千金方》《幼科全书》等24部古医著中有关小儿惊痫的内容,卷429-432选载治疗方药427首,卷433列有单方、针灸、医案。

2.3 研究古代医史资料应重视地方志利用

地方志是指记录某一地区(行政区域)自然和社会情况的文献,简称方志[11],具有地方性、时代性、广博性、资料性、真实性等特征,记载了大量的史料和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人物、方技等类,有当地名医的传记资料,对编写医林人物志提供了宝贵资料;艺文、经籍等类,主要收录当地医林人物的著作,包括未刊行的书籍或家藏稿本,可作为新编医学书目的补充;矿藏、物产等类中,详细记录了道地药材的资料,为研究本草学提供线索;灾疫类中,有流行病的分析与防治,可为流行病史的研究和流行病的预防带来帮助;地方志里还记载有许多民间良方,并在长期的临床使用中得到有效的验证,为后人的临证治疗提供了许多有效的单方、验方,也使古方、秘方重现于世,为方剂学的发展提供基础[11]。此外,地方志中还记录有医疗机构、医药制度等内容,可为我国医学史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地方志所载医学资料内容与中医典籍中的内容不尽相同,很多是一般医籍中未曾记载的,是进行中医研究的重要宝藏。利用方志时应注意查阅其他相关资料诸如正史、笔记、年鉴、档案等,并在进行对比、校勘、修改、核实之后方可使用[12]。

南京古称金陵、秣陵、建邺、江宁、归化、建康、白下、上元和集庆等[13]。检索南京地区古代名医传承相关资料检索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古代名医传承关系、医著、轶事和医论,可先利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和《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查找地方志目录,目录按省、市、自治区分册,再按市、地区、县录方志,在南京市类目下即见相关信息,所撰内容包括方志名、卷数、撰修者、版本、收藏单位等;再利用地方志查找相关资料,在“人物”卷下查看医家传记,在“艺文、经籍”卷下研究相关医著和医论,《中国地方志集成.嘉庆新修江宁府志》:“章廷芳,字右纶,邑痒生,业医九世,专习痘症,著有《诚求集》,子锡龄,字瑞霖,邑痒生,世其业”[14]。《中国地方志丛书.华中地方.光绪金陵通转补遗》:“张致和,江宁人,工痘科,传子立贤及弟子钱遴,遴字厚菴,著有《沈氏遗书注》”[15]。

3 结语

中医古籍承载着历代医家丰富的学术思想与宝贵的临床经验,是中医学广博思想体系与深厚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16]。学会和善于利用各类工具书及数据库对中医古籍知识进行深度研究和挖掘,可以使研究工作事半功倍,对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猜你喜欢

朱丹溪书目古籍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朱丹溪拜师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我是古籍修复师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六味地黄丸推广
本刊邮购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