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依法治国背景的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2017-01-26吕梦迪
吕梦迪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基于依法治国背景的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吕梦迪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在中国,礼治秩序与制度的解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化法治秩序与制度的建构过程,而制度变迁最为关键的当是孕育于制度中的法权利观念与文化因子”。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和法制建设工作的展开,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建设性内容。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依法治国;大学生;法律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虽经济社会不断强盛,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现象却屡屡出现。《中国青年研究》一组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数据显明,大学生对法律的淡薄、轻视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法律意识缺失而造成的各类事件都曾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刻不容缓。随着我国法治建设进程日益加快和深入,法治实践也越来越重视法治意识。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涵
“意识”,在哲学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自觉的心理反映。而“法律意识”,就是我们认为的法律文化、法律信仰、法律价值、法律感情、法律理想和法律意识形态等。法律意识,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如今,国内学者对法律意识通常的学理解释,可以理解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法律现象的思考。有的教授认为,“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第二种观点认为法律意识中和了法律意识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这种观点对法律意识的心理层面有了更深的认识。第三种观点认为法律意识是一种心理现象。这种观点强调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主观心理感受。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一)学习法律知识,是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安定的需要
改革是强国之路,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改革、发展、稳定是辩证统一的,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稳定,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也是作为一名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大学生的基本条件。
(二)学习法律知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方针策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要持之以恒地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联系起来。
(三)学习法律知识,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政策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而且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法律基础”课引导学生自觉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并深入研究相应的法律专业知识,完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四)学习法律知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策略,也是制定和实施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指南针。
三、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况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指出,“人们法律意识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受过高级知识教育的高校大学生,虽学习过少许的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不高。并且大多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
(二)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一方面,由于学生法律知识有限,法律基础薄弱,使得部分大学生对法律持怀疑、不肯定的态度。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能合理的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
高等院校的管理应该有“法”的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应做到“依法治校”,高校应有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并树立“依法办事”的形象。
(二)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从而提升法律素养。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提升自身心理自控能力;其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咨询导师,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不断使学生的潜质、人格得到完善,从而自觉抵制不良习俗的诱惑,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
五、结语
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担负着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使命。大学生接受法律意识教育,是一项有利无弊的任务,能够使其成为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有较强法律意识的高级知识分子。因此,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需求。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2]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47-248.
G
A
2095-4379-(2017)20-0142-01
吕梦迪(1995-),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市崂山区青岛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