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尽己报国的责任
——论忠德

2017-01-26任松峰傅永聚

党员干部之友 2017年5期
关键词:忠贞杨震君主

□ 任松峰 傅永聚

尽己报国的责任
——论忠德

□ 任松峰 傅永聚

忠,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范畴,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价值理念。历史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的是对国家的赤胆忠心;“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表达的是对革命信念的忠贞不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对事业的忠诚,“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表达的是对家庭的忠贞。可以说,传统忠德是一种全含性的道德,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各个层面,是中国人修身做人、为官为政的根本遵循。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忠德思想,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爱国敬业、忠于人民、追求真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心相加为忠

何谓忠?从会意字角度看,从中、从心,心在中为忠,即“心”置于“中”为忠。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忠与中是相通的。在忠字出现之前,忠的意蕴主要是由中字代表的。《玉篇》中把忠字解释为“直也。”《广韵》中对忠则解释为“无私也”。可见,忠字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中正、不偏、无私,把心的位置摆正,存心居中、正直不偏。

《尚书·盘庚中》就有“各设中于乃心”,说的是盘庚要求贵族们要端正心态,抛开个人私利,以公为心。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忠字的含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被引申“尽心竭力”。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说:“忠,敬也。尽心曰忠。从心中,中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释之曰:“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可以说,忠强调的是“从心”“尽心”,体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恭敬,即要尽心诚意地对待他人,尽心竭力地投入到某方面,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意识,忠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政治伦理意义。原始社会末期,尧把帝位禅让给舜,体现的就是一种“尽己为公”的忠德思想。商周时期,忠德伦理思想主要强调的是君上对臣民的伦理责任与义务。《左传》中说:“上思利民,忠也。”意思是说,居上位的君主和官员必须“忠于人民”。战国以后,随着君主集权政治的发展,忠德伦理思想的内涵逐渐发生了逆转,开始偏向于强调臣下对君主的伦理义务,也就是要求臣下应该忠于社稷、忠于君上。秦汉以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确立,客观上要求臣民对君主应保持绝对的忠诚,所以忠德就单向度地朝着“忠君”的方向发展。汉代的王符就说:“人臣之誉,莫美于忠。”对于臣子来说,最美好的德行就是忠于君上。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说:“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可以说,在整个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忠德的发展渐趋绝对性、权威性和片面性。当然,如果把忠德仅仅理解为臣子对君主的绝对服从,那是狭隘和片面的。这种下对上的绝对服从,仅是忠德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异化而已,并非忠德思想的全部意蕴;愚忠、伪忠也是对忠德的一种误解与扭曲,偏离了忠德思想的真精神。

忠乃修身为政之基

忠既是一种全含性的道德,又是一种基础性的道德,是诚、信、孝、恕、廉等其他美德伦理的重要保障,是中国人修身做人、为官为政的重要基础。

忠是修身做人之根本。在人所应具备的诸多道德品行中,忠德尤为重要。人们历来强调修身做人要忠。如汉代的《白虎通》中说:“忠者,行之本也。人道主忠。”东汉的蔡邕说:“万类莫贵乎人,百行莫羡乎忠。”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说:“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忠经》中更是将忠看成是天地间至大无极的道德,提出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这些言论都昭示着忠是人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德行,也是人们希望得到的最美好、最崇高的道德评价。

可以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忠已经成为立身处世的重要道德规范,尽忠是做人的根本。人们也把忠作为臧否人物的重要标准。历史上,有不少人因忠贞不渝而彪炳史册、流芳千古,当然也有人因变节不忠而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的宠臣洪承畴,向来以忠臣节士自诩。松山之役后,却颜降清,也曾受康熙皇帝的礼遇。世易时移,乾隆皇帝时期,反清护明的史可法却被追谥为“忠正”,叛明降清的洪承畴则被归入“贰臣”之列。可见,一个人如果拥有忠贞的品德,那么他的人格就会得到升华,备受人们的赞美;一个人如果丢掉了忠德,人格沦于下品,那他就会为人们所不齿。所以说,忠德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修身做人的根本。

忠是为官为政之要义。对于为官者来说,忠更是应该具备的品德之一。如果一个为官者对待国家不能忠诚,那就会沦为奸佞之臣;如果一个为官者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忠诚,不能尽心竭力,那他就会沦为昏官庸官之列。所以,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忠德历来被视为为官之根本、天下之纲纪。《左传》中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在朝廷做官,就要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还要不断地反省自己,以弥补之前的过失。孔子也十分重视和强调为官为政要忠。在《论语·八佾》中,当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明确地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孔子看来,臣下侍奉君主就应当以忠诚相待。当弟子问孔子如何为政时,孔子又提出了“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要求。也就是说,为官从政者应该尽心尽责、毫不懈怠、忠于职守。总之,为官从政者只有心怀公忠思想,才会做到“在其位,谋其政”,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恪尽职守、夙夜在公,才能做到为国尽力、一心为民。

尽己报国践忠德

忠德不仅是一种普遍的伦理性规范,更是一种实践性的道德,客观上要求人们在做人为官的过程中应积极地践行忠德。那么,人们该如何践行忠德呢?

从个人层面看,践行忠德就要尽心竭力地处己待人。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尽自己该尽的责任,承担自己应承担的义务。要修身以忠,忠诚于自己的良心,做到问心无愧。汉代的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城。时任昌邑县令的王密,感念当初杨震对自己的举荐之恩,暮夜时分怀揣十金前往驿馆相赠。杨震拒而不受。王密劝说“此时正是深夜,没有人能知道”。杨震却回答说,“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杨震依然能够保持着内心的忠诚无欺,这是自律慎独、修身以忠的重要表现。此外,还要做到待人以忠,要尽心竭力地完成别人所托之事。历史上“冬梅践言”的故事,就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典范。

从国家层面看,践行忠德就要以国家和民族的要求为己任,鞠躬尽瘁、尽忠报国。《左传》中说:“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热爱祖国、忠心报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美德和宝贵精神,它既是传统忠德的最高境界,也是忠德思想的精神内核。汉代的苏武,奉旨出使匈奴而被困。面对匈奴人的软硬兼施,苏武威武不屈、忠贞不渝,滞留塞外十九年,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回到故土。苏武身上展现出的是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新中国成立后,有着炽热忠贞爱国之情的钱学森,冲破美国方面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彰显着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忠贞与良知。他潜心科研,为我国导弹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可以说,千百年来,“心系社稷为苍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拳拳报国之心,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矢志不渝,挺立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捍卫着炎黄子孙的尊严。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饱受苦难而不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正是靠着人们对国家的忠贞与热爱,对国家矢志不渝的忠诚。民族危难时刻,它能激励人们尽忠报国、死而后已;国家和平时代,它要求人们夙夜在公、鞠躬尽瘁。今天,忠诚依然是中国共产党人最为可贵的政治品质。邓小平说:“一个自觉的革命者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做到忠诚老实,对党要忠诚,要老老实实地说话,老老实实地办事,老老实实地做人。”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所以,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基本政治素养,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不忘初心,继续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忠德精神,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任松峰,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傅永聚,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忠贞杨震君主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咏犬
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