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史视角下制药公司的发展:以恒瑞医药为例※

2017-01-26茅宁莹彭桂花张文杰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恒瑞医药新药国际化

茅宁莹 彭桂花 张文杰

企业史视角下制药公司的发展:以恒瑞医药为例※

茅宁莹 彭桂花 张文杰

目的通过从企业史的视角探索民营医药企业中最具创新能力的代表企业——恒瑞医药的发展来为医药行业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医药企业发展提供相应建议。方法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法等对恒瑞医药展开深入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医药企业为顺应行业发展大势,应注重使用创新战略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创造核心竞争力。

企业史;医药行业;恒瑞;企业家;创新;国际化

引言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来,中国近代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现代企业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就不得不开始对企业发展的特点以及管理模式和组织制度的变迁进行思考。随着新企业史学派在美国的逐渐形成,企业史研究引发了全球的关注。企业史学作为经济史学的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企业家和企业制度,关注决策内容和决策过程,同时与社会史学也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1]。

中国企业史研究最早可追溯于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以建立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为重要标志,学者们集中精力对近代企业、企业家进行研究,并逐渐形成体系。但张伟东[2]指出虽然近代企业史的研究颇丰,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历史事实叙述为主,概念化和理论化的程度低。王璟瑭[3]开始将美国企业史研究系统化引入中国,何光宇[1]则对新企业史学派的代表——钱德勒的企业史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为中国企业史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及研究思路和方法。此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就不再只是局限于研究少数企业的发展史和为少数大企业家立传,而开始转向关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演变以及经理层在组织、协调大公司内部生产经营与财富分配方面中所发挥的作用[3]。如冯苏京[4]就是在规范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企业形态如中古典企业、近代企业、现代企业和后现代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用历史演绎的方法论证了企业演变的规律性。吴晓波[5]在其《激荡三十年》一书中提出,企业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企业家创造历史的过程,只有通过细节式的历史素描,才可能让时空还原到他应有的错综复杂和变幻莫测之中,强调了企业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随着近年来医药行业的深度整改合规,医保控费、公立医院改革、药品招标采购、两票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政策的陆续出台,医药产业增速开始逐渐下滑至10%以下[6],但与此同时却有部分医药企业如恒瑞医药等仍保持在80%左右的超高速增长,可见医药企业的发展已很难从行业宏观环境寻找原因,应从企业微观探寻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企业史学正是通过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手段,解剖企业创办过程、组织结构、经营状况,不断探索企业家、企业、政府、市场、经济、科技水平、生产和分配之间的复杂关系。Alfred D.Chandler还指出,企业史学可以为现实管理提供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从而有助于管理者建立清晰的权力和沟通路线,避免以随意的、单凭直觉的方式协调资源的配置[7]。

因此,本研究期望将企业史学的研究视角运用于医药行业,以民营医药企业中最具创新能力的代表企业——恒瑞医药公司为例,探究企业家、企业战略、政府、市场等在制药企业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此来解释制药企业发展的微观原因。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法、案例研究法等企业史研究常用的方法,对企业史相关研究背景、恒瑞医药公司的发展历程、创新战略、国际化战略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制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素,以期相关企业能够从中获得借鉴。该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不局限于对企业历史的复述,而是站在企业管理的高度对企业进行研究,探索我国制药企业在当前医药寒冬背景下的成长秘诀。

1 企业史研究介绍

1.1 企业史的内涵企业史学作为经济史学的分支之一,以跨学科(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的视角,主要研究商业体系、企业家、企业以及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与社会史学也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8]。

1.2 企业史的发展起源企业史作为一个具体的领域并不是产生于历史学的内部,而是于1927年产生于美国哈佛商学院。N·格拉斯作为企业史的第一位创始人,建立和领导了企业史学会,格拉斯和H·拉森创立了哈佛大学企业史教研室,借《经济史与企业史》和《企业史通报》等杂志大力宣传企业史研究的意义[9]。在他们的影响下,自30年代中期,企业史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美国历史学家认为,这一年轻的分支学科应该能够拓宽全球视野、丰富历史知识。

于是,美国各大学加大对企业史课程开展的重视程度,学术界也开始不断出版企业史和企业家传方面的著作。1939年,美国经济学会承认企业史研究,随后美国历史协会也接纳企业史学会为分会。企业史掀起了一股研究热,并由此成为历史学领域一门独立的新学科。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发表的《看得见的手》《战略与结构》以及《规模与范围》等书以来,新企业史学派逐渐形成。不同于旧企业史学派,新企业史学派的特点在于:不局限于对企业发展史的简单描述以及为少数大企业家立传,而更多的是从学术高度来研究,通过解剖企业创办过程、经营状况、组织结构,不断探索政府和企业、市场、经济、科技水平、生产和分配之间的复杂关系[10]。这一时期,企业史发展达到鼎盛,此外,在德、英、法、日本等国家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企业史研究团体。企业史作为一个重要且独立的研究领域,对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企业史开始真正普及开来。尽管企业年鉴的编撰促进了企业史的发展,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史的价值和方法仍然受到许多历史学家、经济史学家和后来一些学者的质疑。

1.3 企业史的研究方法哈佛商学院是企业史的发源地,而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一种基于企业史料的比较研究及案例研究。不管是拉森、熊彼特还是钱德勒,都充分尊重历史学的传统,而非以经济理论出发来研究企业[11]。所谓历史研究则主要是基于充分翔实的史料,并且通过对企业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而提炼出概念化和理论化的成果。

企业史的比较研究法也不是简单地罗列事物的原因,而主要是基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关系探索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钱德勒作为新企业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企业史研究通常是提出有理论力量的命题,用流畅的编纂风格,系统且详尽地进行分析。除此之外,T.K.Maccraw和Carl Ryant 都注意到钱德勒还使用了口述史学的方法来研究企业史,并且论述了钱德勒的开拓性贡献。钱德勒所采用的企业史研究方法为企业史研究树立了标杆,而后人的研究也大多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改进。

2 恒瑞医药公司的发展历程

2.1 连云港医药相关背景连云港医药工业起步较晚,自1967年后相继成立中药厂、连云港制药厂、东风制药厂、生物化学制药厂4个专业制药厂,医药工业才开始萌芽。连云港医药工业发展初期,仅有1家10多人的小型企业和10多口大缸的中药作坊,直到 80年代末全市的医药工业总产值也仅有3000多万元。

1979年连云港成立专门的医药管理局,1983年改名为连云港市医药工业公司,政府由此开始重视医药产业的发展。随着1984年连云港成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经济开发区开始进入大开发、大建设时期。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连云港于1995年在苏北启动建设全国第一个星火产业带——苏北星火产业带,并给予一系列的配套和扶持政策[12],连云港医药产业就此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连云港产业集群内包括46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 699件,其中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分别为11件和15件。此外,连云港还拥有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29个,并且在上海、南京以及美国、瑞典等地建有新药研发中心。医药工业发展至今已成为连云港市三大产业支柱之一,在国内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被美称为“药港”[13]。

近年来,得益于民营资本更多涌入医药产业,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改造,连云港医药骨干企业迅速壮大,跻身全国医药企业前列。由于大多数医药企业主要集中在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故整体产业集中度高、主导产品技术层次较高,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同时,国家火炬计划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也已经在开发区形成规模和显著的产业积聚效应[14]。

未来,随着对医药创新的重视和政府的大力扶持投入,以恒瑞医药公司为首的连云港医药产业必将进入更快的发展阶段。

2.2 恒瑞医药公司的简要发展历程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具创新能力的大型制药企业之一,始建于1970年,并于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国内最大的抗肿瘤药和手术用药的研究和生产基地[15]。

2.2.1 从基础用药制造企业转向仿制药制造企业 恒瑞医药成立于1970年,当时厂里只有几口大缸、几口大锅,主要靠灌装红药水和紫药水起家。1970—1992年,制药厂只生产治疗常见病的基础药品,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靠低水平的医药原料加工成片剂销售到苏北鲁南市场[16]。1990年更换了新任厂长,此时加上新任厂长在内也只有七八个医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整个工厂面临着员工文化水平不高、生产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利润微薄的现状,企业发展前景一片渺茫。

在此困境下,新任厂长明白要做普药一定拼不过那些“巨无霸”的制药厂,要想以成本取胜又拼不过小型制药厂。因此在大范围调研的基础上,恒瑞确立了“做大厂不想做的,小厂做不了的”发展策略,选择了抗肿瘤药品为突破口。恒瑞医药副总指出,“在那个年代肿瘤患者很少,大型制药厂不会想到这一块,加上有技术壁垒,小厂也做不了。”[17]可见,这一决策足以体现新任厂长的远见与智慧。在当时全厂年利润不足100万元的情况,拿出了企业家的魄力,辗转多家银行贷款120万元,到北京高校购买抗肿瘤新药异环磷酰胺的专利,并成立“药物研究所”对该生产工艺进行研究,从此开启了恒瑞的创新篇章。

1995年,国家药政部门批准抗肿瘤新药异环磷酰胺上市,恒瑞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品牌仿制药。此后,恒瑞根据自身情况,选取抗肿瘤药作为主攻方向,完成从基础用药制造企业向仿制药制造企业的成功转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2.2 仿制和创新并重的平台建设 为了更好地研制抢仿(me-too)和创仿(me-better)类仿制药,恒瑞不断完善研发体系建立了三个研发中心和一个临床医学部。其一是1994年成立的连云港科研中心,这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靶向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 2万多平米的国际标准实验室,具备开发各类国家级新药的条件。其二是2000年成立的上海创新药物研发中心,总投资3.5亿元,拥有1万平米的国际标准实验室和国际一流的试验装备,科研人员主要从事新药筛选、新化合物合成、新剂型的研究。其三是2005年投资300万美元,在美国新泽西州设立的美国创新药物研究中心,负责创新药的研究、原料药(API)及简化新药申请(ANDA)美国市场准入及销售业务。一个临床医学部是指北京医药部,主要负责新药临床及申报。

恒瑞的这种研发体系建设使其研制了一大批me-too和me-better类仿制药,随着2011年国家一类新药艾瑞昔布的上市,公司进入了创新时代。

3 恒瑞医药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企业史的主要研究视角之一就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本章将对恒瑞医药所采取的“科技创新”战略从其历史背景和具体如何从仿制向创新转变两方面展开探讨。

3.1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历史背景

3.1.1 采用科技创新战略的历史必然性 从1970年到1997年,公司的产品功能与价格为中低端,品种单一,产品技术含量低;没有清晰的发展战略规划,生产技术也都是从外部引进的。1993年,我国开始实行知识产权保护,那时恒瑞医药就敏锐地意识到,未来可以仿制的药会越来越少,限制条件也会越来越多,利润变薄,未来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公司如果不调整战略规划就必然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于是从1997年开始,恒瑞医药毅然选择了“科技创新”战略,逐渐从单一的仿制药向仿制与创新并重的方向转型。在当时,新药研发尤为困难,中国医药企业连合成一个已知的化合物都很困难,更别提做几百个上千个化合物。因此,在初期公司的研究就不得不跟上海医工院、药物所这样的科研机构合作,采取借鸡生蛋的策略,以谋求发展。先积累资金和技术,保持与学术界密切合作,再建立研发基地,搭建高质量的研发平台,最终实现从化学工艺优化、新制剂研发到新药创新申报的一体化。

3.1.2 国内创新药时机成熟 伴随我国医药行业的迅速成长,近几年国内新药研发的大环境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①专利药市场的迅速增长: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国内消费者对高端专利药的需求不断扩大,而专利药缺口大,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中国的专利药市场增长迅速。如诺华和罗氏等制药巨头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增长都不低于 30%。中国医药市场的前景利好吸引着诸多跨国企业纷纷来华,这使得国内研发新药的盈利前景总体十分乐观。②技术和人才不再成为短板:十年前,国内大多制药企业还是以仿制药为主,人才极其匮乏。但是,随着海归的技术人才越来越多,国内自主培养的医药人才日益增加,新药研发已经能够突破技术壁垒,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③国家药品政策向创新药的倾斜力度加大:目前,国际积极鼓励创新药的研发,缩短创新药审批流程,增加对创新药医药企业的扶持。再加上二类新药不再享受为期 8年的行政保护期,吸引力大减,企业如果只是一味发展仿制药,就必将陷入恶性竞争的死循环。而企业唯有研发创新药才能通过专利保护,自主定价,垄断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从仿制向创新转型的策略恒瑞医药从仿制向创新转型所采取的策略是由me-too到创仿me-better;先在国内新药上市,然后在国际新药上市。恒瑞医药的成功转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3.2.1 第一阶段:率先仿制国外过期专利药 1998—2005年,恒瑞医药的经销市场开始扩展到全国,产品也不断进入中端,品种增加,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这一时期为了能率先仿制国外过期的专利药,恒瑞医药将员工从2000年的1468名增加到2005年的2262名,研发人员占比由2000年的4%增加到2005年的7.5%;研发投资强度由2000年的3.5%增加到2005年的8.5%。

此外,公司不断完善研发体系,在连云港设立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并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研发人员学历水平和研究经费都开始有了质的上升。正是对技术人才和技术投入的重视,以及抢仿战略的实施,恒瑞市值上升了11倍,成长为中国本土最优秀的制药企业,同时积累了企业创新力。

3.2.2 第二阶段:差异化竞争,强化科技创新 2006年后,恒瑞医药面向全球市场,产品也从中端逐渐向中高端过渡,依托自身的技术能力成功实现了差异化竞争,研发投入也从2005年的8.5%增加到2013年的9.08%,并且制订了清晰的研发计划。除了建立美国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公司还在北京设立了医学部,专门负责新药的申报。这一阶段,公司在全球广纳人才,搭建高质量的研发平台,实现了从化学工艺优化、新制剂研发到新药创新申报的一体化。

3.2.3 第三阶段:创新产品进入全面收获期 恒瑞医药近2~3年的研品种多达70个,其中一类新药超过20个,三类新药接近30个。经过多年的努力,其在肿瘤、麻醉、造影几个领域已经有了显著优势,产品线还拓展至糖尿病、超级抗生素、心血管、血液系统等多个潜力大病领域。从2015年开始,预计未来5年每年都能有4个以上品种获批,恒瑞医药将迎来几个数亿级创新产品的全面收获期。

综上所述,未来10年恒瑞医药公司的盈利模式将完成从仿制到创新的根本转变,并从中国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4 恒瑞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国际化发展战略是真正扩大企业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实力的重要战略之一。本章将采用企业史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对恒瑞医药和海正药业所实施的国际化战略进行对比。

4.1 医药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背景国际化战略的含义是指在本土市场之外销售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发展战略。而只有当国际市场中存在着新的潜在市场机会,企业才能有效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就医药行业来说,国际化市场的潜在市场机会表现为:①迫于医疗保障的负担,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也越来越依赖仿制药品。2008—2013年,作为全球最发达的医药市场,仿制药在美国市场中的占比一直在 90%上下波动。仿制药的使用为美国节省了巨额的医疗开支,仅2012年就节省了约2170亿美元。同样在欧洲市场,仿制药每年甚至能为欧盟节省约 300亿欧元的医疗开支[18]。而仿制药的市场也将随着专利到期影响不断扩大,预计美国市场上将有数百亿的专利药市场份额转化为仿制药市场。②欧美国家购买仿制药并不只是局限于其本土企业,而我国不少本土药企已达到一定规模,具有拓展海外高端市场的能力,其“走出去”的决心较大,且得到国家政策的积极鼓励。因此,拥有一定成本优势的我国本土仿制药企业拓展海外医药市场,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前景十分美好。

4.2 恒瑞医药和海正药业的国际化之路

4.2.1 恒瑞医药的国际化发展策略 2006年,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正式启动了制剂海外出口计划,打算凭借仿制药进军国际市场。为了真正塑造和提升民族制药的品牌,恒瑞医药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加快创新药物的研发,致力于把中国的创新药销往全球。恒瑞医药总体目标是产品由仿制向创新转变,由国内销售转向国际销售,实现真正跨越式的转变,努力将恒瑞打造为“中国的跨国制药企业”。恒瑞医药的国际化之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2.1.1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07年开始,不断增加投资建设占地 300亩的大浦原料药基地,对制剂出口业务进行GMP改造,全面整改硬件和软件。公司启动制剂FDA认证,组建药政部,集合20多名专业人员,在美国咨询公司的指导下,对恒瑞医药的抗肿瘤生产线等多个制剂生产体系开展FDA认证工作。此外,积极做好美国恒瑞的人才引进和项目研究工作。

4.2.1.2 第二阶段:仿制药出口模式的选择 ①品种选择上贵精不贵多。公司将优选科技含量高、剂型独特、仿制有较高技术壁垒的品种申报 FDA,如伊立替康、甲巴喷丁和利培酮等。②营销方式以委托代理为主。在国外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比较困难,也非一日之功,初期公司将与国外有通路的公司合作,以委托代理的方式打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仿制药规范市场,共同分享销售收入和利润。从长期来看,公司还是倾向于自主营销,在国外成立销售子公司或者直接并购当地企业。③国外市场也做首仿。在美国,首次仿制到期专利药的企业,将获得该品种180天的独占销售权,利润可观。

4.2.1.3 第三阶段:生产质量标准接轨国际水平,打造“中国人的跨国制药集团” 恒瑞医药公司以打造“中国人的跨国制药集团”为目标,逐步把企业主力产品推向欧、美、日主流市场,努力缩短与跨国公司的差距。2011年12月,美国FDA认证伊立替康注射液,并获准其在美国上市销售,这是恒瑞医药实施“国际化”战略获得的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成就。2012年,注射剂奥沙利铂成功获批在欧盟上市,国产注射剂首次叩开欧洲市场大门。

4.2.1.4 第四阶段:加强与跨国企业合作,加快国际化销售进程 恒瑞医药与 Sandoz、Teva、Sagent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并取得较好的销售业绩;同时积极拓展与其他国际领先制药企业的合作。2014年,注射用环磷酰胺、奥沙利铂注射液获批在美国上市,注射用环磷酰胺、吸入用七氟烷获批在欧洲市场销售。公司在加快国际化销售进程的过程中,仍不断开展海外产品的研发工作[18]。

4.2.2 海正药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相比于恒瑞医药采取的自行拓展海外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海正药业凭借其原料药优势,采取了与跨国企业深度合作的方式。如海正药业与辉瑞公司合作注册的海正辉瑞药业就是一家独立运营的中外合资制药公司,它也是迄今为止中美两国在制药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总投资2.95亿美元,注册资本2.5亿美元。海正辉瑞公司生产基地位于浙江省富阳市,该基地拥有国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其质量管理还遵循辉瑞全球质量体系标准(PQS)。

海正药业在市场中不断赢得信任、达成国际战略联盟源自于企业内部相当的研发能力和技术能力。海正通过向科研机构购买技术,广纳贤才,与国内外进行广泛的产学研合作,逐步形成了内部研发优势。从顺利通过挪威船级社(DNV)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审核,到与著名跨国制药企业礼来公司合作全球卷曲霉素项目,每一步都印证着海正国际化、融入世界舞台的足迹。

4.2.3 两种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对比 从发展模式来看,恒瑞医药主要采取的是类似日本武田的发展模式,称为“恒瑞模式”,即定位于从国内的抢仿型企业向国际化仿创型企业转变[19]。而海正主要采取的是类似于印度的发展模式,称为“海正模式”,即定位于由专利药过期药拉动的原料药出口企业转向国际通用名药(制剂)生产商。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利用自身全面的低成本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从国际化优势来看,对于恒瑞医药来说,一方面凭借其科研实力,做创新药的前景广阔;另一方面,仿制药的出口也有助于突破国内市场瓶颈,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产品的国际化,从而增加企业利润。而对于海正药业来说,则拥有低成本的原料优势,通过顺应世界生产转移的大趋势、把握仿制药市场扩容的机遇,稳步加入全球制剂市场的竞争中来。

总的来说,两种模式没有孰优孰劣,只有是否适合于各自企业,是否能够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因此,医药企业应综合评估自身的实力和优势来制订相应的国际化战略。此外,还应为国际化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恒瑞医药就广纳贤才,在美国建立专门的研究中心。除了研究新药外,更重要的是把握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国外市场,并为打开国外营销网络作出充分准备。

5 关于本土创新型医药企业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目前,我国本土医药企业普遍面临着创新困境,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难以生存。从对恒瑞医药的深入剖析,对于本土创新型医药企业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5.1 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有市场恒瑞医药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对技术创新的持续不断投入,恒瑞每年对于创新的投入占其收入的8%~10%,远远超过同行的制药企业。众所周知,创新药所能够带来的利润甚至是仿制药的几十倍,只有创新才是企业生存的唯一之道。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曾经通过生产简单的仿制药和原料药的企业面临着市场越来越小,生存日益艰难的困境[19]。因此,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立足,而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源源不断的创新药物。

5.2 敢于突破市场瓶颈另谋出路在大多数企业都在国内这片红海中疯狂厮杀的时候,恒瑞选择了国际化战略,选择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光有创新药物还不足以获得持续领先的优势,只有整体市场的扩大,利润才能获得质的提高。然而,国际化战略并不是盲目的冒险,就如上文分析的恒瑞医药和海正药业的不同国际化模式一样,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适合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做充分的准备,才不至于在国际市场这片汪洋中被风浪击倒。

5.3 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古有刘备三顾茅庐,今有恒瑞引进郑玉群(lilly前CSO)、张连山(lilly前Research Advisor)等高端人才。医药企业应深知技术型人才才是创新的基础,持续的研发投入为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而完善的新药研发体系则为创新的实施创造了环境。如果没有这些人才的加入,想必恒瑞也难以从传统化药企业成功转型做新药。

6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从企业史的视角研究了恒瑞医药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恒瑞医药的发展模式,并为我国本土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并不是对恒瑞医药的发展历程作简单的复述和历史重现,而是站在企业管理的高度,在恒瑞医药创立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深入分析恒瑞医药所采取的创新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探索采取这些战略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对恒瑞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是从管理层和执行层深入剖析恒瑞医药的组织结构,探索其与战略实施效果以及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可以就恒瑞医药的几次股权变革,研究民营资本注入之后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

[1] 何光宇.钱德勒企业史研究方法的综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82-85.

[2] 张伟东.近代中国企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生产力研究, 2013(12)∶16-17.

[3] 王锦瑭.美国企业史研究[J].世界历史,1996(5)∶171-180.

[4] 冯苏京.企业演变规律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5]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978—2008[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6] 中国产业信息网.2015年中国医药市场发展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 [EB/OL].(2015-09-18)[2016-12-23]http∶//www.chyxx.com/industry/ 201509/345297.html

[7] 何光宇.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史研究中的跨学科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27-136.

[8] Jones G,Zeitlin J.The Oxford handbook of business history[M]. 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9] 向坤.钱德勒∶企业史的探路者[J].现代企业文化,2011(1)∶48-49. [10]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5-30.

[11] 张伟东.哈佛企业史传统与我国企业史学科创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12)∶86-88.

[12] 赵志强.连云港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及评估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

[13] 连云港新医药产业集群[N].新华日报,2014-11-07(27).

[14] 王华峰.正在崛起的“药港”[N].中国医药报,2007(B02).

[15] 任声策,刘颖.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转型升级[J].企业管理, 2013(3)∶25-27.

[16] 程长春.恒瑞医药∶创新路上“三级跳”[N].新华日报,2006-07-19(A01)

[17] 华祥名,张鑫.恒瑞医药 打造中国专利制药模式[EB/OL]. [2013-11-19].http∶//js.people.com.cn/html/2013/11/18/269109.html.

[18] 张晔,严天白,童达君.抗晚期胃癌新药阿帕替尼上市[N].科技日报,2014-11-08(01).

[19] 陈德智,吴迪,李钧,等.企业技术战略与研发投入结构和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4)∶43-46.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ngrui compan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usiness history

Mao Ningying Peng Guihua Zhang Wenjie

Objectiv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usiness history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hengrui company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private medical enterprise,in order to provid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to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achieve a better development.MethodAdopt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experience learning,etc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Hengrui company.Result and ConclusionTh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has to focus on the trend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use of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In addition createing their own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 business history;Pharmaceutical Industry;Hengruicompany;International

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 210009

医保支付机制对社区医疗卫生体系的影响与作用——基于江苏省社区医疗的实证研究(2014SJD083);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ZZ16_0418);江苏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编号:BR2016045,名称:江苏省创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路径研究)

茅宁莹(1973.5-),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E-mail:mny523@126.com

张文杰,经济学博士,中国药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医药产业经济、经济思想史。E-mail:zhwj2013@126.com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3.002

猜你喜欢

恒瑞医药新药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恒瑞医药财务分析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恒瑞医药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基于自由现金流量模型的上市公司价值投资研究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新药来自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