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和政治价值

2017-01-26董振华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心特色

董振华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教研部,北京 海淀 10009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价值旨向和责任担当,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逻辑和政治价值。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不仅是贯穿十九大报告的灵魂,而且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的基本价值遵循,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守的根本立场。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守的根本立场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扎根人民群众,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2]。

毛泽东1942年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3]正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邓小平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开放的出发点,鲜明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改革开放的根本判断标准,归根结底是为了给人民以最大的实惠和利益。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民主体论,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治国理政的现实实践之中,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根本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

2012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6]。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8]。“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应该坚守的根本灵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强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9]。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布局和基本方略。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为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了价值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这决定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6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诠释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判断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人民群众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做出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两个没有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党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新判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我们的历史方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治国理政具体实践中,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又着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4-2]。那么,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呢?笔者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守的价值理性。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

让无产阶级摆脱奴役和压迫,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正如恩格斯在1880年所说的,“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10]。这个使命就是让人民大众摆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奴役和压迫,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价值追求和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理论和纲领体系。

这一根本价值追求源自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在中学毕业的时候,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以非常优美的语言充满激情地表达这一崇高理想,“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1]。“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这是什么,这就是人民的立场,就是为了人民大众的自由和解放。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不公正、不合理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不平等、不自由以及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生产条件和发展成果都不能由人民共享,因此,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同富裕、人人共享的新社会为目标。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3]。在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中,每个人在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自由人”的“联合体”共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正是始终坚守着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立场,不断带领和团结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从一个个胜利走向了更大的胜利。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列宁就曾说过:“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14]邓小平也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字叫共产主义。”[15-1]

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类解放实践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发展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实现人对与自然界之间物质交换关系的有效控制,把人从自然界的盲目必然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这一点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含意是什么?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如果说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15-2]。第二,通过革命性实践摆脱社会中阶级的奴役和压迫,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让人民大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解放是互相贯通、互相交织,最终统一到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实践中。对此,马克思曾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6]。

通过发展生产力完成自然主义,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通过制度变革完成人道主义,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在完成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达到一种“和谐”状态。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即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守的价值理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是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追问和探索开始的。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面对新一轮“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第一次明确回答了这一问题,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7]。

我们要用问题意识来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是针对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这种历史唯心主义而谈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针对资本的逻辑和市场的缺陷而谈的。一个是生产力标准,一个是生产关系标准。一个服从效率原则,一个服从公平正义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二者形象地比喻成“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二者在对立面中达到统一,不能离开一个方面去认识和把握另外一个方面。如果不把蛋糕做大,就没有蛋糕可分,也就无所谓公平正义。如果不把蛋糕分好,就会影响做蛋糕的积极性,也就没有蛋糕可分。但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不是仅仅做蛋糕和分蛋糕,而是要让人民群众吃好蛋糕。这就是邓小平说的最后一句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就是“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1],“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4-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中,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科学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追求的科学道路,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共享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价值

十九大报告指出,“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1]。这就需要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找到能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最大公约数,充分调动社会活力,使全国各族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达成价值共识

价值共识是鼓舞中华民族奋力前行、开创美好未来的精神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立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任务。这个共同理想事关每一个人的利益和福祉,已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我们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在解决了“站起来”和“富起来”的时代课题的基础上,“强起来”的时代课题就摆在了我们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

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共同的理想信念,达成“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共识,树起一座精神灯塔,指引全国各族人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更好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我们共产党人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力量凝聚起来,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价值共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1]。但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享发展,既不是“劳而不获”,也不是“福利主义”,而是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共建共享。

共享发展是对资本逻辑驱动下的不劳而获和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和否定,但是,共享发展也不是坐享其成的福利主义,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伟大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体人民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主体,既是价值创造主体也是受益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理应成为发展成果的享有者,既要人人享有,也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个人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不应企望坐享其成,要共享首先要共建。

毋庸讳言,由于目前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只有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发展成果、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也才能更好地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进而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稳步前进。共享需要共建,共建为了共享。实现共享发展,就要激发全体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创造活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各尽所能,在“共享”中各得其所。只有牢牢把握共建与共享的辩证法,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环境,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才能厚植发展优势、凝聚发展伟力、提升发展境界。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价值共享

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从成立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作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这就决定了我们党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的政治立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提出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两大布局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包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等各项重大战略,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社会主义事业,从纵向到横向进行了顶层设计、深度整合和系统性构建,可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梁八柱。“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展开,是党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的真诚承诺和实际行动,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十九大报告从人民主体地位出发,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紧紧依靠人民的主体力量,引领中国走向民族复兴。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中心特色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