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生产服务业配套新兴产业发展之对策

2017-01-25霍金刚

知与行 2017年3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黑龙江省服务业

霍 影,霍金刚

(1.黑龙江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22;2.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 产业政策与法规科,黑龙江 七台河 154600)

黑龙江省生产服务业配套新兴产业发展之对策

霍 影1,霍金刚2

(1.黑龙江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22;2.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 产业政策与法规科,黑龙江 七台河 154600)

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催化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但掣肘于长期依赖工业引领所造成的顶端优势和路径依赖效应,黑龙江省生产服务业尚未能在与新兴产业实现深层次的融合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层面存在投资者对区域发展环境缺乏信心、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行业组织对部分企业缺乏有效服务、税收规制和用地政策制约了企业发展等问题,在重点产业布局和服务带动层面存在对重点生产服务产业扶植力度不够、不重视来自于市场上的普通消费需求等问题,进而导致生产服务和高新技术难以形成良好的耦合配套。基于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在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市场发展环境层面,要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压缩垄断企业的市场圈定范围、细分行业协会生产服务面向、完善生产服务业土地使用政策、建立生产服务业认证评级机制、建设高端设备区域服务租赁中心;在重点生产服务产业布局和技术带动层面,要引导装备企业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加快电子商务应用和工业软件业发展、大力发展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外包业、推进现代物流业向专业化与体系化发展、围绕冰雪旅游和普通市场发展3D打印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黑龙江

“谋振兴、闯新路”发展要求下,以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为引领,打破体制机制旧有症结,构建生产服务业配套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形成政府张弛有度、垄断企业严格受限、社会组织发挥实效、产业引领提质增效的生产服务业发展新局面,对于黑龙江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从工业制造向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黑龙江省生产服务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工业大省,传统工业制造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有绝对比重。但伴随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等宏观政策的出台,加快淘汰传统的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生产服务业在地方经济中的比重就成为黑龙江省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为加快实施转型发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于2012年分别发布了《黑龙江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实施方案》《黑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和《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方案,并以“八大经济区” “十大重点产业”和“十大工程”作为实施载体,在“十二五”期末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如在机器人、复合材料、石墨等新兴产业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想要实现新旧动能的更快速转换,仅在新兴产业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从“新技术”跨越到“新市场”之间还需要有成熟的生产服务业作为高效的催化剂和配套的融合支撑。但掣肘于长期依赖工业引领所造成的顶端优势和路径依赖效应,黑龙江省的生产服务业却呈现出行业发展不均衡、空间集聚效应弱、专业化和定制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导致新兴产业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技术成果,但转化为实际可推广的产业项目比例却极低。生产性服务业尚未能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发挥出其应有的催化融合作用。

二、制约黑龙江省两类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

宏观层面上政策保障机制是否健全完善和中观层面上是否能够充分对接起本地的市场需求,是制约新旧动能是否可以进行高效转换的关键。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和重点产业布局等层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对生产服务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制约。

(一)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层面

体制不畅和机制不顺是致使地方政府服务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更是打击投资者投资意愿和信心,并导致地方市场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的主要诱因。

1.投资者对区域发展环境缺乏信心。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思维的影响,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都存在着行政审批程序烦琐、垄断企业抑制民营企业发展空间、相关部门多头管理服务效能低下,甚至某些官员利用公权力为个人谋取利益等问题,严重破坏了黑龙江省的发展环境,进而导致了外部资金不进来、本地资金不留下现象的发生。这一点,已经引起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于2016年5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全省发展环境的意见》,在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深入推进法治建设、注重大力加强诚信建设等八个方面向有关部门落实具体工作任务并加强执纪问责。陆昊省长也于2016年9月专门批示了两篇关于批评东北投资环境和计划经济体制思维的文章,要求全省各市、县政府认真阅读,不断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2.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2016年6月,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16:服务业现代化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目前正步入到从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的转型期,知识型服务业比例正在逐年提高。应该说,黑龙江省服务经济的发展,大体上是符合国家总体经济表象和统计表征的,但有一点不容忽视,即黑龙江省作为工业制造业大省,尤其是伴随转方式、调结构的不断深入,生产服务业本应成为各级政府重视的焦点,但实际上却仍被工业排斥。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许多地方政府而言,生产服务业的营业税基过小且存在征收困难的问题,以至于从促进生产服务业发展所带来的税收增量远不如从加大当地工业发展中所得到的税收来得容易;二是即便是在生产服务业发展规模和质量较好的地区,出于担心营业税改为共享税的考虑,地方政府也不愿意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力度支持服务业的发展。一言以蔽之,当前对于地方官员政绩考评过分重视GDP考核的导向,难以使地方政府对于生产服务业投入足够的重视。

3.行业组织对部分企业缺乏有效服务。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成了在行业内为企业提供联系、咨询与沟通等服务,并对行业内市场起到监督、协调与约束作用的社会中介组织。但伴随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很多传统意义上的行业又不断衍生出更为细化的分支行业,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和行业组织已愈发难以满足生产服务业的进化需求。目前,黑龙江省所执行的社会团体登记审批制度主要依据于国务院于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黑龙江省政府于2005年颁发的《黑龙江省促进行业协会发展规定》。由于政府实行严格的“一业一会”审批制度且在总量层面加以控制,客观上造成了许多服务行业协会实际上并没有办法顾及周全所有会员企业的现实诉求,进而导致其难以为部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提供有效服务。此外,目前尚有不少行业协会处于政会不分的状态,其工作重点已偏离于以服务作为中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生产服务企业的成长诉求。

4.税收规制和用地政策制约了企业发展。在鼓励服务业分工、提倡业务外包和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政策导向下,依据现行的税收规制,生产服务项目总包收入尚不能合理地扣除其外包业务中的计税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服务企业在产业链条上扩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生成,即现行的税收规制对生产服务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1]。此外,在严格控制农业用地租赁使用的前提下,即便是在城市中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对于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生产服务业建设项目,其企业也无法享受到相对灵活的用地政策。亦即,当前相关管理部门所执行的用地性质分类、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规制,还不能良好适配于诸如物流配送等生产服务企业的投资需要和经营诉求[2]。

(二)重点产业布局和服务带动层面

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保障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3]。它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可以极大地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更是催化新旧动能转换和推动工业转型的关键。黑龙江省应在布局和谋划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加大对于重点生产服务产业的扶植,充分重视来自于市场上的普通消费需求,谋求生产服务和高新技术形成良好的耦合互动,以培育出更多的生产服务供给主体,激发起工业企业对于生产服务的普遍需求,进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促进黑龙江省工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

三、黑龙江省生产服务业配套新兴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为打破体制机制痼疾,充分释放市场发展活力,形成生产服务业向新兴产业配套靠拢、新兴产业反哺生产服务业提质升级的融合发展新局面,黑龙江省必须在体制机制改革和重点产业布局层面双管齐下、协同发力,以保障生产服务业配套新兴产业发展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一)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市场发展环境层面

体制机制改革应以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作为根本目标,并以此为引导,不断压缩垄断企业市场经营范围,逐渐细分行业协会生产服务面,逐渐完善生产服务业土地使用政策,并建立起生产服务业认证评级机制和高端设备区域服务租赁中心,以多种措施的组合配套,构建起适配生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1.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外来企业、资金和项目的引入以及本地企业生产配套能力的生成都受到市场发展环境的客观制约。为此,各地一定要严格落实《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全省发展环境的意见》要求,对于危害市场发展环境的问题和个人,一旦发现查实,建议采取“断崖式”的降级处理方式,坚决做到惩前毖后、以儆效尤。以保障从制度顶端高压约束各级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做到四个“一律不许”,逐渐释放出黑龙江省应有的市场发展活力,积极营造出公平透明、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

2.压缩垄断企业的市场圈定范围。对于交通、能源、通信等涉及国家战略安全和地方经济命脉的产业,垄断企业的形成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许多依附其上的特权部门及其下属行业则完全不牵涉国家安全抑或地方利益,尤其是被不少垄断企业“圈定”的一般性生产服务环节,诸如交通餐饮、会议培训、通信增值业务等尤为如此。对此,建议政府通过强制执行招投标制度、实行定期轮换制度等政策调控的方式,促使这些生产服务环节真正流入到市场竞争领域,以尽量化解掉民间资本和中小企业在进入生产服务领域过程中所面临的隐性体制阻力和部门压力。

3.细分行业协会生产服务面向。为使行业协会能够更全面、更具体地顾及细分行业中所有会员企业的现实诉求,切实发挥出行业协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议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细分适配于黑龙江省产业优势和地缘禀赋的行业协会服务面向,探索建立“一业多会”的审批制度,并严格推进政会分开的管理模式。对于已经取得越来越多同行和民营会员企业认可的诸如汽配件流通、工程咨询协会等行业组织,建议在资质审批和政府公共服务层面提升重视程度、加大扶持力度,以引导其在服务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4.完善生产服务业土地使用政策。为集约安排生产性服务项目的用地需求,应鼓励工业制造企业统筹规划好自有工业用地,并积极兴办能够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营性生产服务业项目。建议土地管理部门完善配套审批机制,对用于自营生产性服务业而提高自有工业用地容积率的工业企业,建议按照新用途办理相关手续。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已批复同意将哈尔滨市纳入到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即在用地灵活性方面,哈尔滨市已经满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中关于“完善土地和价格政策”的相关发展导向。建议由黑龙江省发改委、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联合统筹哈尔滨市城镇低效用地,并通过改造用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5.建立生产服务业认证评级机制。生产服务企业若要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则必须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耦合互动和融合互通。考虑到黑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基础,建议由省工信委牵头,联合省科技厅和省发改委,对省内各地区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的生产服务企业进行资质认证和评价分级。重点对生产服务企业专业化生产配套能力、拉动当地就业水平等指标进行科学评估,为省委、省政府更具针对性地制定出台生产服务业协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对于经过资质认证的生产服务企业,建议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采取与工业制造企业同网同价的优惠政策,并根据评价分级结论,在生产用地、进驻产业园区等方面配套出台分阶段的扶持政策。

6.建设高端设备区域服务租赁中心。生产服务企业,尤其是新创型的生产服务企业,在高端设备购置和高技能人才聘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投资风险是制约其发展壮大或是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政府如能有效分担企业,尤其是新创型企业,在进入生产服务领域过程中所面临的投资风险,将非常有利于很多新创型企业顺利跨越从技术到市场之间的“死亡沟壑”[4]。为此,建议由政府牵头购置不同厂家、不同型号、不同功能的系列化高端制造设备,建设高端设备区域服务租赁中心,如建立3D打印设备区域服务租赁中心。面向生产服务领域内,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包括高级技术人员、高端设备等在内的软、硬件租赁服务。引导诸如3D打印等新兴、新创企业通过租赁人员、租赁设备和购买服务的方式拓展业务和培育市场,降低设备一次性购置成本、长期维护成本和技术人员培养成本,提升高端设备本身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能。

(二)重点生产服务产业布局和技术带动层面

重点生产服务产业布局应以加强服务外包为引领,以加快电子商务应用和工业软件设计为依托,注重发挥工业制造业的已有产业优势,推进现代物流业向专业化和体系化发展,并深入挖掘诸如3D打印等新兴技术与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特色和普通消费市场的经济重叠面,以孕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更具地缘优势的商业契机。

1.引导装备企业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探索以提供产品整体解决方案为核心的生产模式,提高产品服务增值能力和配套服务定制化水平。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提供新型服务项目,深度对接用户“定制式”和“个性化”的需求,积极拓展服务外包市场,加快外包业务向规模化、系统化、质效化和高端化发展。

2.加快电子商务应用和工业软件业发展。重点推动优势行业、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应用,大力推动生产服务企业利用物联网开展定制化销售,促进移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务模式的发展。大数据背景下,大力挖掘哈南国际数据城的技术优势,以消费需求逆向重塑生产模式,建议由黑龙江省商务厅建立起集“产、展、购、销、析”为一体的官方电子商务平台,强化对俄贸易政策的专项配套建设,促进线上金融交易、线下实体生产与中间服务贸易的深度融合。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包装展示以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积极发展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等作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服务产业。加快发展工业软件业,围绕黑龙江省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加快开发适应行业特点的工业软件,加快产业化步伐与推广应用。

3.大力发展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外包业。发挥黑龙江省地缘贸易优势,加强对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尤其是俄罗斯外包业务市场的深度开发,提高承接业生产服务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将黑龙江省打造成国家重点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之一。全力推进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石油石化、医药制造等黑龙江省特色主导产业的服务外包化,提高特色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黑龙江省生产服务业融入国际化创造发展契机。

4.推进现代物流业向专业化体系化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重点围绕食品冷链、医药、煤炭、汽车、家电等行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推进由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的转变。争取建成一批专业物流园区、区域分拨中心和配送网络,重点推进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省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建设。

5.围绕冰雪旅游和普通市场发展3D打印产业。作为生产服务领域内一项改造提升工业制造业生产效能的关键技术,3D打印将有可能对传统的工业制造模式进行颠覆性的重构,并将对其上下游产业链条内的生产制造企业产生广泛的技术带动作用。黑龙江省3D打印产业的技术发展基础较好,但目前却被过多地定位于“高大上”的生产层面,与“接地气”的普通消费市场触及甚微,这就导致技术本身仍停留在“概念”层面,转化为实际的产业价值或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则很少。为此,建议科技管理部门将3D打印技术与黑龙江省地缘特色和日常消费需求相对接,以孕育出新的业态形式和商业契机。

第一,面向冰雪旅游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以习总书记提出的“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为指导,深入挖掘冰雪旅游的文化内涵,谋求在特色旅游纪念品上做出新文章。建议研究开发诸如光敏树脂等3D打印材料在透光性、光洁度等方面的物理特性,使之模仿契合于冰雪的外部表征,利用好3D快速成型打印技术,快速打印旅游者同诸如冰雪大世界、雪博会的标志性冰(雪)雕作品,同滑冰、滑雪等冰雪运动形式相叠加的立体造型。以3D打印纪念品撬动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新的增长契机。

第二,对接虚拟现实技术培育潜在消费市场。伴随虚拟现实(VR)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虚拟旅游为潜在的旅游群体带来了能够突破空间、时间与环境限制的沉浸式体验过程,培养了潜在消费者的旅游意愿甚至是塑造了他们的消费动机。北京故宫博物院、敦煌莫高窟等著名旅游景点,都开发了线上虚拟旅游产品。如果说“太阳岛”在若干年前形成的影响力得益于《太阳岛上》广为传唱,那么若干年后,冰雪大世界、雪乡等地理标识想要进一步获得来自于世界范围的广泛认知,则需要依仗于VR技术对于潜在旅游群体消费动机的塑造。因此,建议黑龙江省旅游局联合在文物古建3D精细测绘领域积累有相当实践经验的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对黑龙江省标志性文物古建和冰雪大世界、雪乡等季节性地理标识开展系统的精细测绘和高清摄影测量,构建起黑龙江省文物古建三维数字模型数据库,搭建起冰雪大世界、雪乡等地理标识的数字体验中心,进而对接VR技术形成黑龙江省虚拟旅游平台,全面提升黑龙江省特色旅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面向精密零部件开展定制包装业务。汽轮机、轴承等为黑龙江省的优势产品,其中的某些精密零部件甚至是制约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但对于这些精密零部件,目前的运输方式却多采用非定制化的包装形式,减震性、贴合度等指标很难精准契合于诸如涡轮叶片、精密轴承和其他特种零部件的物理尺寸,在颠簸的运输环境下极容易造成致命性的物理损伤。建议利用三维实体几何形状数据采集、规则或大量离散数据处理、三维实体模型重建等逆向(求反)工程技术,辅之以精确的应力分布计算,通过3D打印的方式,精准生产适配于精密和特种零部件的定制化运输包装。

第四,面向造型装饰市场开展个性打印业务。现有的家居造型类装饰材料已经愈发难以满足普通消费者对于家居日益个性化的装修需求,仿古装饰配件、仿名胜古迹造型,甚至“私人订制”式的造型设计在未来将占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建议利用3D打印技术对接普通消费者巨大的市场需求,以技术培育市场、以市场反哺技术,以在生产服务领域内催生出新的技术范式或衍生出新的业态形式。

[1] 刘丹鹭,夏杰长. 供给侧改革的增长效应——以生产者服务业减税为例[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4):4-15.

[2] 胡晓鹏. 现代服务业“市场化陷阱”的中国解释——现象剖析与破解思路[J].现代产业经济,2013,(8):6-13.

[3]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35-41.

[4] 霍影. 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103-106.

〔责任编辑:屈海燕〕

2017-01-17

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黑龙江省生产服务业配套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16004)

霍影(1980-),女,辽宁凤城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产业经济及其战略管理研究。

F127

A

1000-8284(2017)03-0132-05

龙江发展智库 霍影,霍金刚.黑龙江省生产服务业配套新兴产业发展之对策[J].知与行,2017,(3):132-136.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黑龙江省服务业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黑龙江省财政厅 黑龙江省民政厅 黑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彩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