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技能培训现状的思考*
2017-01-25霍家佳郑玉艳陶学明
霍家佳,王 雪,郑玉艳,陶学明
(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合肥 230051)
1 引言
我国农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正处于由粗放农业向精细化农业转变的重要节点,正处于由手工农业向机械化农业迈进的决胜阶段。传统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正在遭受先进科学技术和高效设施装备的冲击,加之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得高素质、高技能的农民将成为今后我国农业生产的中流砥柱。故,农民技能培训作为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必须受到重视,必须得到规范。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2 国内外现状
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国情开展了农民培训的研究,自18世纪开始,发达国家就已经认识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并根据各国的农业、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民培训模式,构建了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培训体系[1],不少国家的农民培训工作已步入了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把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规定为义务教育,并作为一项国策,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支持农民培训。如日本政府为了支撑和促进农业和本国的经济发展,采取职业教育的方式开展农民培训,从而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有学问、年轻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制定和设立相应的法规、机构与计划,采取奖励措施与考核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高校和科研咨询机构为辅助,正规教育培训与业余培训相互补充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2],并配合学位证、毕业证、技术证等各种培训目标,衔接高、中、初三个培训层次,能够适应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美国是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国家,1914年通过的《史密斯·利费法》建立起国家、州、县三级农业推广机构,提倡以农业大学为主体建设农业科技教育体系,将农民的培训教育、相关农业技术研发和具体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相结合,并由各级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可见农民技能培训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些年来,我国农民培训也受到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提及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培训做出了具体部署,指出国家将不断增加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2005年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2011年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农科教发〔2011〕14号)提出了全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目的、涉及内容及服务体系;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得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正式被提上日程;2017年农业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规划》的通知(农科教发〔2017〕2号)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发展规划。期间,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分别推出了“绿色证书培训”、“星火计划”、“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及“阳光工程”等。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农业部门为主,教育、劳动等部门共同协作,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参与的农民培训体系,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工作。各地方政府也采取措施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农民培训,我国农业培训已取得显著成绩。
3 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的农民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不同的培训模式,使一批农民通过培训提高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能力。但是,农民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3.1 农民主动意识不足
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于我国农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其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使得我国农民思想较为落后和封闭。一方面“重就业,轻培训”的思想表现的较为普遍。一些农民因为长期不学习的缘故,学习意识较为淡薄,害怕学习、拒绝学习,从心理上排斥培训。不想学、学不进是很大一部分农民的现实问题。再加上农民技能培训可能影响农业生产,故而被农民放弃;另一方面“重眼前,轻长远”的思想也表现得较为突出。一部分农民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在培训科目选择上,通常只选择那些热门的、短期的、能立即见到成效的科目,参加培训的功利性强,总体上缺乏长远考虑和计划。
3.2 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
农民培训保障机制中,政府的制度保障首当其冲。政府在农民技能培训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政策的制定者,不仅要在政策上做好引导,还要参与到农民培训的实际操作中,做好政策落地的管理。同时,政府还需发挥好自身的引领协调能力,集各相关方之力,使农民技能培训工作得到更大的支持,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农业、劳动、教育等多部门均有农民培训政策,但缺乏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得各方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导致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其次,经费保障也极其重要。我国一些地区的农民培训,由于缺乏资金,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培训设施条件差、培训农民人数少、培训不成规模等情况。
可以说,现有的一些制度,无论是在总体环节还是在细节方面,都不能够完全满足劳动技能培训工作的飞速发展。因此,应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健全和完善。
3.3 培训机构资质和培训行为有待规范
目前,我国农民技能培训,特别是基层农民技能培训,主要由政府主导和承担,但是由于不同类型的培训,其归口部门不同,使得各部门的培训资源不能被有效整合,培训资质和培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基层培训组织在硬件设施和培训教师方面较为薄弱,甚至有些基层培训机构不仅没有长期的稳定的培训地点,而且连授课老师很多时候都是临时聘请,老师的知识水平和授课技巧不高,导致知识体系和培训内容老套,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不够,不能适应市场和需求的变化。有少数培训机构开展培训“重形式,轻内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做得并不扎实,更有甚者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培训,培训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组织一群农民到田间地头或所谓的教室,拉条幅、摆姿势、拍照留念就表示自己的工作已完成。此外,很多培训机构对培训管理方面不重视,导致内部运行混乱,学员缺席较多等现象时常发生。整体而言,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都欠佳。
3.4 考核评价机制欠缺
对培训实施过程的监督和对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价是规范培训行为、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指标和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办法,不管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都没有明确的依据,导致农民技能培训的实施过程和效果难以界定。一方面,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缺少有效的监督平台,这种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考核机制使许多监督考核措施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由于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很多培训机构对完成培训项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敷衍了事,在课时安排上也存在偷工减料等现象[3]。
4 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民意识
由于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自身很难主动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的要求,故要推动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必须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除了利用传统的电视、广播、大喇叭、报纸等方式外,更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合理使用网络新手段,如微信、QQ、微博等发动宣传,把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转变农民思想,提高认识水平。同时,应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走访调研,摸清摸透农民的真实需求,对农民的需求和提供培训的主体进行分析,了解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谁能提供这样的培训,怎么样来开展培训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农民的科学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4.2 完善制度保障,加大资金投入
合理与完善的制度是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能否正常、有效、持续开展下去的关键所在。只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才能使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真正的落地生根,故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如农民技能培训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协调各方资源;制定有关农民技能培训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应的保障措施,使农民技能培训工作做到实处;借鉴国内外好的的经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如对农业从业者提出素质要求,规定从事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的农民必须持证上岗等。另外,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的投入,建立农民技能培训的专项资金,并将其列入政府预算,使之逐年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4]。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资金投入等提供制度保障,使农民技能培训有据可依。
4.3 开展标准制定,规范培训行为
亟需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的标准化研究,制定相关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来引导农民技能培训走向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对服务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资质、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质量评价及人、财、物的管理提出规定和要求,解决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规范我国农民技能培训行为,以实现提高培训的规范化程度、培训的质量和效果等目标。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有助于缩小服务组织培训能力与农民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引导和规范农民技能培训快速、有序、健康发展,进而助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4.4 重视培训考核,保障培训效果
客观公正的监督考核能有效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和培训效果。一要确定目标。根据农民实际培训需求确定培训标准并将其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加强培训的学分制建设,保证一定的培训课时,使受训人员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二要完善机制。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农民培训实行全程质量管理;三是建立考核体系。重点建立和完善公示、台账、检查验收和信息反馈等项制度,依靠制度约束规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将农民满意度和参加培训后产生的效益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5];四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采取宏观和微观、过程与目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客观、准确地的评估。
[1] 邓东京,饶异伦.关于农民培训的研究综述[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6):108-110.
[2] 刘艳珍.国外农民科技培训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6):10-12.
[3] 周会慧.浙江省农民培训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浙江:浙江农林大学,2012.
[4] 陈宇波.关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的调查与思考——以攀枝花市银江镇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07,6(1):57-61.
[5] 巫建华,李胜强,翁为民,等.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1):17-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