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愿性标准的主导地位及其原因
2017-01-25李容华
李容华
(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杭州 310018)
论自愿性标准的主导地位及其原因
李容华
(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杭州 310018)
自愿性是标准的本性,自愿性标准之所以走向强制性标准,是因为标准的规模经济功能使标准与垄断厂商产生联系,以及垄断厂商有必要和可能利用标准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满足政府对保障公共安全的合法需求。可是后工业社会下,一方面,范围经济取代规模经济的主导地位,使得垄断厂商的标准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消解,进而使厂商以规模经济推动强制标准的动力消减;另一方面,政府放松管制背景下,标准被作为政府放松管制的工具,从而使垄断厂商以提高产品质量标准俘获政府推动强制标准的能力下降。与此同时,后工业社会也为自愿标准重新确立主导地位,提供了政治、经济、组织、技术和文化基础。
自愿性标准;规制俘获;后工业社会;标准化法修改
《标准化法》的重要修改之一,是统一强制性标准的立项、编号和对外通报,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统一负责。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不得设立强制性,全部统归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的适用范围,被严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这就在客观上,使自愿性标准以推荐性标准的形式,位居政府标准的主要地位,和团体标准一道共同营造了自愿性标准主导的局面。
对于这一重要变化,人们有的将其视为中国履行加入WTO时国际承诺的行动和成果之一,因为,当初标准化法修改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我国的标准化法与WTO/TBT不一致。虽然这种认识完全正确,但是它是一种“懒”观念,因为基于这种认识,启动修法近二十年来,仿佛在说,要不是为了履行与WTO/TBT规则一致的承诺,我国的标准“本来而且一直可以”是强制性标准占主导地位的。
可实际情况是,标准本来就不是强制的。强制性标准是标准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性利益集团对规制的俘获。所以,自愿性标准在当代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标准回归到标准的本性,这是由社会、经济、技术、市场、竞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标准的本性是自愿
本性是指本来的性质。标准的本性,指其开始时的样子或固有的性质。标准化的历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标准,与度量衡有关,它主要服务于物品交换的需要,“人们度量事物的需要标志着标准发展的开始”,简单的重量和度量作为国家参考被沉淀下来,这种意义上的标准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1],度量衡意义上的标准是强制的。在我国,秦始皇统一中国与统一度量衡是相辅相成的,与度量衡相关的标准,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强制的。狭义的标准,它的先行者是作为科学管理创始人的泰勒在1911年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此时科学主义正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开花结果,作为科学在管理中的应用,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化、标准化是直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2]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厂商、劳动者所提供产品的数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劳资双方的利益直接相关。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的标准化,同样还具有提高产品质量和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的作用。泰勒所揭示的标准化方法简单易行,如产品规格的统一性、生产过程的分解性、操作的可重复性,厂商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设备、环境等制定和实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标准化,它从属于企业管理的内部性、企业和劳动者作为标准化的利益主体的微观性,以及标准化制定和实施的可选择性,这三性决定了标准的本性是自愿的。
虽然厂商可以选择是否制定和实施标准化,也可以依据自身的状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实施不同的标准化方案,但是,这种选择受资本和技术二方面制约。产品规格的统一性、生产过程的可分解性、操作的可重复性的标准化方法,它可能导致机械化生产对劳动力的取代,是否机械化取决于它给资本带来的收益。[3]因此,标准化、机械化和资本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标准化促进了机械化,机械化生产水平取决于它给资本带来的收益。
由于机械化大生产,可以带来显著的规模经济,因此资本总是优先选择以机械化为基础的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机械化相互强化,它给资本带来三方面的显著作用:第一,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获得规模经济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第三,提高产品质量而降低成本。[4]
标准所具有的这三个方面的作用,高度激励了资本对标准化的热情,进而强化了标准化制定和实施的自愿性。
2 强制性标准是垄断资本对规制的俘获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产品单位成本的下降。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垄断,这种由规模经济作用所导致的垄断,在经济学中称为自然垄断,这一自然源于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仅仅规模经济就足以导致垄断,更何况标准化还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虽然狭义标准的原初功能中并没有导致垄断的功能,但是标准本身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使得标准与垄断直接联系起来。
规模经济、法律法规的授权、自然禀赋是垄断形成的三大原因。[5]如果以机械化生产为基础的标准化可以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并且企业因此获得垄断地位,对于标准化因规模经济而与垄断所产生的联系,人们没有什么可置疑的,毕竟这是“自然”的,那么,垄断作为排除限制竞争的力量,当它凭借这种力量使间接导致企业获得垄断地位的标准从自愿性走向强制性时,这一转变便不能不引起反思。
虽然对于垄断力量为何能够推动标准从自愿走向强制鲜有人深究,但是依据斯蒂格勒有关规制形成原因的俘获理论,可以清楚解释:以机械化为基础的标准化利益集团,凭借其垄断力量俘获政府,使政府对产业进行管制,其中标准的强制性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而垄断力量之所以能够俘获政府的力量,是因为公共利益是政府一切规制的正当性基础,尤其是公共安全,而标准本身暗藏着公共利益——在狭义标准的三个功能中,如果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规模经济下成本的下降是与私人利益直接相关的话,那么产品质量的安全则属于公共利益。
可以看出,狭义标准的核心功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则是它的派生功能。正是这两个派生功能,成为垄断力量推动标准从自愿走向强制的抓手:一方面,标准因其规模经济效应使标准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获得垄断地位;另一方面,获得垄断地位的标准化利益集团,以标准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公共安全之名,俘获政府的芳心,从而使标准成为强制,而那些与产品质量安全无关的标准,也因此搭了便车。
3 自愿性标准的主导地位回归的原因
自愿标准主导地位在当代的回归,一方面是由于导致标准强制性的原因在当代被消解,另一方面是因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征使标准自愿性得以重新确立。
3.1 标准强制性原因的消解
首先,范围经济消解了规模经济,同时消解了标准与垄断的“自然”联系。
范围经济是现代经济学的成果,它揭示出,当厂商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单一产品的成本时就获得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一样,范围经济是客观存在,它之所以在现代经济学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中被揭示,是因为当代经济的后工业化特征。后工业化的经济特征是:第一,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第二,经济结构由产品经济走向服务经济。买方市场就是消费决定生产的市场,如果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那么厂商生产得越多,反而亏损得越多,这就意味着,大规模的垄断厂商就有亏损的危险,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私有化浪潮,就是规模不经济的结果。与规模不经济相对的,是那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中小企业的生机勃勃。这些中小企业之间,结成产业集群,与垄断企业获得内部的大规模经济不同,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获得外部的范围经济。这些中小厂商之间不仅相互满足需求和相互服务,而且一致面对消费者的需求,服务于市场中的各方。
后工业的经济特征,规模不经济的出现以及范围经济对规模经济的取代,使得:一方面,“规模”并不能“自然”带给垄断者以“经济”;另一方面,虽然标准有助于规模的扩大并可能导致规模经济的作用仍然存在,但是在规模不再能自然给垄断带来收益的情况下,标准与垄断的自然联系消解。垄断者不再有动力出于规模经济的理由游说、推动、俘获政府赋予标准以强制性。
其次,政府规制方式的变革消解政府对强制标准的公共利益依赖。
虽然垄断者出于规模经济的原因俘获政府赋予标准强制性的动力被消解,但是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仍是标准的利益相关者,因为标准仍具有提高产品质量的功能,而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的强制性可以把竞争者直接排除在市场之外。
公共安全是现代法治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是政治中的政治。虽然为了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法治政府可以采取一切手段,包括赋予标准强制性,但是,规制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当代政治学却一致揭示出,“过去那种依赖于集权式、层级政府机构供给标准服务的陈规已过时”[6],放松管制而非强制才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在当代社会的合理选择。我国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放松管制的过程。从逻辑上说,在放松管理和标准成为政府放松管制重要工具的背景下,政府已没有理由出于产品安全而赋予标准以强制性。放松管制背景下,WTO和ISO作为标准的利益相关者,它揭示出,标准是自愿的,与其给产品质量安全赋予标准以强制性地位,不如把与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标准上升为技术法规。显然,政府放松管制理论消解了标准化利益集团俘获政府的能力。
3.2 后工业社会自愿标准主导地位得以重新确立
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它的特征是:政治的亚政治化;社会组织结构的去中心化;技术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经济形态的服务化;文化的多元化等[7],这些特征为重新确立自愿性标准的主导地位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
(1)标准自愿性的亚政治基础。政治的实质是权威,亚政治的实质是参与。任何参与,都是意味着是自愿的。在政治走向亚政治化的后工业社会中,标准本来就具有自愿性的存在,它没有必要也无可能以强制的方式存在。
(2)标准自愿性的经济基础。[8]服务经济中,服务业就业人口超过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口的总和。服务的对象是人,人是独立的,其需求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要求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是个性化基础上的标准化,而个性化总是与自愿性相互依存。
(3)标准自愿性的技术基础。即使是在工业社会中,虽然人也仍然是独立化和多元化属性,但是标准化却与人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要求格格不入,与其说是标准化或人的问题,不如说是技术的问题,毕竟工业社会的技术基础是机械化。可是,后工业社会中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突飞猛进,它已从技术上解决了个性化与标准化兼容的技术问题。
(4)标准自愿性的社会组织基础。社会组织的去中心化,就是指社会组织结构的开放性、扁平性和平等性,这种组织结构不仅要求标准化组织与别的组织之间的开放和平等,也要求标准的制定、实施、评估和监督的开放性、扁平性和平等性。而开放性、扁平性和平等性为标准的自愿性提供了基础。
(5)自愿性标准的文化底蕴。后工业社会中,核心家庭的瓦解、女权主义兴起、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灵活多变的非充分就业,使得个人从家庭、企业中独立出来,“被抛”入社会中,在这一社会中,人的个体性突显,独立的个体在相互面对的过程中,利益、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得以确立,因而个性化和多元化是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是自我实现的方式。由于这种个性化和多元化文化是由家庭、性别地位、教育水平以及就业情况决定的,因此,那种排斥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标准化失去存在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4 展望与建议
后工业社会下,自愿标准主导地位的重新确立,并不是强制标准的简单放弃。后工业社会自愿标准的主导地位下,标准化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还有助于竞争力的提升,甚至是政府放松管理的工具;标准化的利益主体包括生产者、消费者、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各种非营利组织;标准化的过程是这些主体参与标准化的过程;标准化实施的方法,是自愿一致方法。后工业社会组织的去中心化不仅要求标准化管理组织的开放性、平等性和扁平性,而且要求标准的制定、实施、评估和监督各个环节都应被平等对待。随着评估和监督获得与标准制定与实施的平等地位,合格性评定在标准化制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后工业社会的服务经济要求服务标准化;后工业社会的个性化与多元化文化要求高于安全标准而不是无标准或低于标准,这才是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真正表现;后工业社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则对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标准化提出迫切要求。
[1] Spivak S M, Brenner F C. Standardization Essential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2001:7.
[2] F·W·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胡隆昶,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10-211.
[3]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69.
[4] 李春田.标准化概论(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 孙亚锋.经济学原理(第三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72-73.
[6] 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工具:新治理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
[7]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0.
[8] 李容华.后工业社会背景下我国《标准化法》的修改[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32(3):20-28.
Discussion on the Key Role of Voluntary Standards and the Cause of Formation
LI Rong-hua
(School of Law,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Voluntary is the nature of the standard. The reason of voluntary standards turning into mandatory standards is that standards establish contact with monopolistic manufacturers by economies of scale of standards, and monopolistic manufacturers using standar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is necessary and possible, therefore, this tendency satisfy the legal needs of government about public security. However, in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on the one hand, scope economy replacing scale economy as a key role decreases the effect of scale economy which brought by standardization of monopolistic manufacturers,and then reduces the impetus of manufacturers using scale economy to promote mandatory standards.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background of deregulation, the standard is used as a tool of deregulation, which weakens the ability that monopolistic manufacturers capture the government by meaning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to promote mandatory standards.Meanwhile,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lso provides the basis of politics, economy, organization and culture for voluntary standards re-establishing the key role.
voluntary standards; regulation captur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mending of standardization law
D922.17
A
1672-6286(2017)04-0019-06
李容华,女,副教授,哲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法哲学和标准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