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程教育国际化途径探究
——以石油类高校为例
2017-01-25李艳辉
周 宾, 李艳辉
(东北石油大学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高校工程教育国际化途径探究
——以石油类高校为例
周 宾, 李艳辉
(东北石油大学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工程教育国际化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教育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充分共享国际资源、制定国际统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国的石油高校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石油、石化领域工程技术人才,也在积极探寻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手段和途径。但是受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道路也是困难重重。探寻工程教育国际化途径是石油高校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的石油高校已经与十几个国家、几十所大学有人才合作关系,并为海外石油公司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但是,这种国际化的步伐无论在规模、速度,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及其海外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一情况,在分析了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传统的教育思维及宽口径的教育模式是阻碍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的主要因素。想要突破这一阻碍,培养石油、石化行业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教育方法、手段和内容不仅要符合本地实际情况,也要注重国内以及国际需求,充分利用本土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发挥资源和要素的最大效益。石油高校要突出行业特色,开展校企深度融合,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进程。
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因为全球化要靠人来做,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所以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实际上是人的全球化的背景。而在人的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领域。”这是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泽在一次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其明确指出,教育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基础。目前,在全球化背景下,工程教育国际化也逐渐凸显,中国石油高校也开始积极寻求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但是,这种国际化的步伐无论在规模、速度,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及其海外发展的需求,石油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也处于较劣势地位。在国际经济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的今天,如何培养符合国际需求的石油、石化行业工程人才是摆在石油高校高等教育面前的紧迫问题。
一、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为顺应世界经济发展,都开始大力发展国际化道路。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也是应经济全球化而生,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必然产物和必要途径。所谓的工程教育国际化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充分共享国际资源、制定国际统一的教育评价体系,同时,教育方法、手段和内容不仅要符合本土化要求,也要注重国际意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充分利用和优化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发挥资源和要素的最大效益,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工程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是顺应时代需要的必然产物。只有走上了国际化道路,才能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科人才。只有达到了国际先进教育水平,才能在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的基础上脱颖而出一批杰出人才,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
二、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国家。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多民族文化差异,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道路进程中,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与先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矛盾重重。
(一)传统文化与工程文化相背离,阻碍工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历史悠久,“重学轻术”的理念长期以来主导着我们的教育工作[1]。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存在这一问题,从小学、中学开始,这一教育观一直主导着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国的教育更热衷于“人脑”的培养,更倾向于你拥有多少“idea”,而对具体的实施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却提不起兴趣。在高校中,对具有研究能力的“科学家”更加关注,他们能够获得更高的荣誉、地位和更多的研究资金,而具有应用性、实用性的技术专家和工程师地位一直低于科学家们。虽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积极向重实践的方向引导,并且很多的高校加大投入建立了良好的工程实训基地,实验条件也有所改善。但是,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师资相对薄弱使得实践指导教师等终日疲于应付教学,实验教学人员地位相对较低、收入较差,导致原有的工程知识得不到进一步提高和开发,实验项目更新速度迟缓。即使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愿意开发新实验项目的教学人员也较少,因为学校在这方面缺少侧重和鼓励政策,大多数实验人员都是从自身兴趣出发而去从事该项目工作。实验内容的陈旧落后,必将跟不上行业所需,使教学和实践脱节,严重阻碍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虽然我国正积极朝着科学研究与实用性并重的方向引导,但距离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仍然任重道远。
(二)宽口径培养方式阻碍了“高、精、尖”人才的产生
目前,中国高校基本处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宽口径培养势必会带来授课知识的基础化、浅表化,同时,宽口径培养容易引发授课知识老化、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使学生样样知道,但了解不深、不精,学生在就业后处于一种学校知识用不上、不会用的尴尬局面,通常需要花3~-4年适应企业工作。教育部曾就“厚基础、 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理念提出过一些纠正性的指导意见,各高校也达成了共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效果并不理想[2]。美国和德国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些教育机构指出美国的本科教育应该侧重“宽口径”的“通才教育”,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的和社会科学的能力,并在大学期间能够深度的体验这些学科,为学生毕业后提供广泛的知识基础[3]。但这种观念很快被另外一些教育机构,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纠正,指出“工程教育必须更密切的回归到工程实践的根本上来”。德国的工程教育属于典型的“专才”培养模式。德国高等教育总法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教学和学习应为学生今后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基础,按学生所学专业传授给他们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在一个自由、民主和幸福的法治国家里以负责的态度从事科学艺术工作的能力”[4]。我国的本科教育为避免宽口径教育带来的教育泛泛化,应在制定培养目标上区分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了继续深造做前期准备工作,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术性,学科知识自身性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工程性和知识的复合性。
(三)师资工程化水平薄弱
中国的高等教育,从20世纪末开始大规模扩招,规模大、速度快。高校面临在短时间内需要增加大量的师资、配备足够的教学资源的迫切问题。目前,高校里很多教师主要来源为留校任教,或者是刚毕业的硕、博研究生,这样的高校教师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没有或缺少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必然会影响工科学生的素质。学校里缺乏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迫切地希望有机会到企业兼职,以增强个人实践经验,企业的优秀人才即使有心从教或到高校兼职,却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师资格、难以找到能接受的高校,出现“进不来、出不去”的尴尬局面。然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又将与企业息息相关,这种教师的隔离制度,无形中将教育推到“闭门造车”的处境。虽然,目前很多高校聘请名誉教授、兼职教授等外聘专家。但是,这在数量上根本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并且外聘专家承担的教学任务非常少,或者部分专家不会直接参与本科教学。这种境况的改善非常急迫,参考国外成功模式从企业聘请优秀人才担任高校教师是急需的、迫切的。
三、石油高校工程教育国际化路径和措施
石油高校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必须通过扩大对外人才交流、深化教育改革、充分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等一系列手段来实现。争取形成多方位、宽领域、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但是,石油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有别于其他行业,注重行业特色是关键,人才交流、国际化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的提升是必要手段,以下是从这几个方面对石油高校工程教育国际化路径和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一)培养工程教育人才要突出行业特色
石油石化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既是石油石化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需要,也是石油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目标。根据我国现阶段国家发展的需要以及石油高校工程类专业的定位和办学特色,石油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提高教学质量。在大众化教育形势下,石油院校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具有现代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而教育的国际化、多元化趋势明显,也是国内高校本科教育的必经之路。以工程教育国际化和多元化理念开展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东北石油大学电气类专业以“打造卓越工程师,服务石油石化行业”为理念,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工程教育国际化为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制订以石油石化生产过程控制为主要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四模块、三系列”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体系,以具有石油高校电气类特色的CDIO模式开展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开展校企合作,以科研产出促进课程群和教学资源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突显石油石化行业背景优势与特色的背景下,探索培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优秀的综合素质和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之路。培养能够从事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开展校企深度融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国内石油企业与国际石油公司同在一个市场平台上竞争,要想发展,只能前进。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竞争力低就要被淘汰,这是由市场竞争的规则决定的。在石油高校人才培养方面,企业不能仅仅依靠高校独立完成,同样,高校也不能够脱离企业盲目制定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机制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巴西是石油能源大国,巴西石油公司的校企合作机制是石油行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成功案例,且成功培养了大量的石油高等人才,这种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在1955年,巴西石油公司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教育中心,为其技术人才开设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生产课程。这是一个校企合作机构,称为Center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f Oil (CENAP)是巴西石油公司与巴西巴伊亚大学合作开办的。1956年,CENAP增设石油钻采工程课程,这是巴西石油公司首次引入该课程作为公司内部培训课程,同时也培养出首批石油工程师,至今CENAP机构培养的石油工程师已经超过2 700人[5]。国内的石油大学(北京)为哈萨克斯坦阿克丘宾油田开展的哈方中层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东北石油大学电气类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东北石油大学电气类专业与大庆地区的企业紧密联系,建立了10多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以及“石油生产过程优化控制技术研发中心”等产学研机构。大庆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大庆炼化公司等企业以及当地的一些中小企业,如大庆紫金桥软件公司、大庆市深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等,与东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已形成双赢互补的校企合作新思路。
2011年,东北石油大学信息类专业与辽河油田、大庆油田、新疆油田开展信息类课程设置研讨会。2014年3月与大庆炼化公司等5家企业进行了“如何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研讨会 。2015年,东北石油大学信息类专业与大庆地方企业开展学生创新能力研讨会。2016年9月邀请部分优秀校友回访母校,探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等。
(三)加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业认证,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6]。目前,我国有注册工程师制度,但覆盖面窄,只在少数专业领域开展,并且现有的工程师注册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门制定标准、设定考试内容,难以与相应的国际组织交流合作,不利于工程技术人才参与国际竞争。2016年6月,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会上,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迈向国际化道路。《华盛顿协议》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以学生为本”,着重“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学习与教学不再流于形式,而是注重学生最终学习到了什么,具备了什么样的工程能力。更加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与先进性。二是用户参与认证评估,例如,用人企业、社会评价机构、同行竞争互评等方式联合评价,强调工业界与教育界的有效对接。这构建起教育界与企业界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使行业真正进入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的诸多环节,实现了企业界与教育界的有效对接[7]。教育不再是“教”与“用”相脱节,切实实现学有所用,真正打造行业所需人才。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重要举措,是培养中国工程技术人才国际化的良好平台。中国的高等教育只有融入国际化的环境当中,才能吸收更先进的教育资源,学习前沿的科学技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国际化水平,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入《华盛顿协议》是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道路打开了一扇门,同时加快了工程教育国际进程。
(四)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国际化
为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具备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学校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一是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积极探寻石油、石化行业集中的海外公司所在国家的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课程群建设。例如苏丹、沙特、俄罗斯、南非、巴西等中石油、中石化海外部所在国家。目前,中国石油高校的教学内容在这一方面基本上未有涉猎,主要是学生进入公司后自行培训。其次,要加大双语课程建设,双语教学内容要应用现代教育手段,覆盖大部分教学课程,而不是走形式的选择一两门双语课。双语教学是中国教育走国际化道路的门卡。二是积极开展国际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内容先进化。充分利用MOOC平台、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提升师生自学能力,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优质资源,了解世界名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爱学、自学、会学。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论
中国的大学教育走国际化道路将是必然趋势。石油高等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也采取了积极的举措,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积极行动起来,但是,受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历史影响,效果甚微,国际化道路任重道远。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培养出符合国内以及国际需求的石油、石化行业工程人员。中国石油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该坚持突出行业特色,为中国石油国际化战略奠定人才基础;加强企业本土人员的培训,使公司员工了解中国石油工业,并能与中国的石油企业融合;积极靠拢国际化教育评价标准,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此外,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国际化也将是走国际化道路的必要措施。
[1] 马嘉.重学轻术:论日本高等新闻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6.
[2] 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0,(21):8.
[3] 顾建民.整合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建本科教育的新范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2,(5):56-60.
[4] 徐理勤,竺树声.准确认识德国FACHHOCHSCHULEN[J].德国研究,2001,16(4):63-68.
[5] Playfoot J, Andrews P, Augustus S. Case Study 3 - Brazil : Global Success through Local Capacity Building[J]. Education & Training for the Oil & Gas Industry, 2015:53-79.
[6] 吴昌林.认真开展专业认证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科技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19-21.
[7] 孙志平.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以齐鲁工业大学为例[J].亚太教育,2015,(17):12-13.
〔责任编辑:徐雪野 李彬琳〕
2017-03-21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石油高校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国际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GJC1215106)
周宾(1971-),男,黑龙江肇东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649.1
A
1000-8284(2017)07-0143-04
基金成果传播 周宾,李艳辉.高校工程教育国际化途径探究——以石油类高校为例[J].知与行,2017,(7):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