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三种社会主义思潮之比较研究
2017-01-25戴佳朋
戴佳朋
(1.中共中央党校 科社教研部,北京 100091; 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学生处,重庆 400067)
西方三种社会主义思潮之比较研究
戴佳朋1,2
(1.中共中央党校 科社教研部,北京 100091; 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学生处,重庆 400067)
社会主义思潮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在资本主义不同发展时期诞生了三种不同的社会主义思潮,在资本主义初创时期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调整发展时期产生了民主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后工业化时期产生了生态社会主义。在对产生三种不同社会主义思潮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梳理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三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指导思想、政治诉求和经济基础对比分析,指出其指导思想和政治经济诉求有着较强的时代性,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变化:科学社会主义“以革命为本”,民主社会主义“以改良为主”和生态社会主义重视“生态重建”的时代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其理论及实践进行了积极和消极两个因素简评分析,积极因素: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改变了世界格局,民主社会主义改善了资本主义民生,生态社会主义改进了社会发展模式;消极因素:科学社会主义被僵化教条对待,而民主社会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则模糊对待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对比分析比较,得出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国情和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发展,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特点,是为问题而“生”,为解决问题而出的理论体系。并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的源,民主社会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流。在对西方三种社会主义思潮比较分析基础上,认为在发展实践中,对不同社会主义理论应采取“不争吵”策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吸取三种社会主义思潮的积极因素,否定其消极因素,创生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红色基因”“改革基因”和“绿色基因”。
社会主义思潮;比较研究;启示
19世纪,自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对资本主义批判和否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迄今为止,世界上较为流行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有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这三种不同形态的社会主义思潮对当今世界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拟对三种不同思潮的形成时期、政治经济主张和相关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提供借鉴。
社会主义思潮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生成的,有着明显的历史痕迹。对三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痕迹分析,有利于把握三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时代性,是正确认识三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前提。从历史上看,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现在,其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19世纪末的自由竞争初创时期、20世纪初的调整发展时期和资本主义后工业化时期三个时期,在不同的时期,三种社会主义思潮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诉求。把握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特点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思潮的实质,从而能够正确认识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进而形成恰当的价值判断。
一、三种社会主义思潮形成时期的比较分析
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诞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于资本主义初创时期,民主社会主义形成于资本主义调整发展时期,生态社会主义形成于资本主义后工业化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特点,通过对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有利于把握三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形成特点和历史缘由。
(一)资本主义初创时期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集大成者,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在自由竞争时期以赤裸的剥削方式压榨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极大地摧毁了人性。人变成了受制于市场和资本的畸形主体,人与人之间除了“冷酷无情”“赤裸裸”和“利己主义”之外,一无所有。冰冷的机器在不断创造神奇和财富的同时,也在制造着惊人的贫困。生产力的发展以道德下滑为代价,人类控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进程,反而使人成了别人的奴隶。“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1]580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确立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也使这种制度暴露出其深刻的内在矛盾。产业革命激发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使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生产危机周期性地爆发,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巨大破坏,给工人阶级带来巨大的生活困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已显示出资本主义固有缺陷和内在矛盾自身无法克服,“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1]37。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接连爆发了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初创时期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异化和社会危机重重的人性严重扭曲的时代。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旨在推翻资本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要改变社会现状,必须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彻底否定和抛弃。
(二)资本主义调整发展时期
民主社会主义是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调整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经过自由竞争时期后,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步伐急速加快,进入了一个调整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相对稳定,西方资产阶级在社会政策上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增加社会福利,培育中产阶级,推行社会保障改革。如英国在 19 世纪的最后25年中,生活成本下降了近1/3,而工人的工资却增长了5%,处于贫困状态的工人数量在减少;同期德国俾斯麦政府在这一时期也连续推出了1863《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事故保险法》和1889《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工人阶级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较之资本主义初创时期有了较大提高。
在政治体制上,西欧各国改革议会选举,逐步实行普选制,扩大了工人阶级参政的机会和权利。在1866年德国党利用“普选权”取得的巨大胜利后,晚年的恩格斯也敏锐地注意到了“普选权”这一武器。在1895《〈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一文中,恩格斯认为,随着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的发展,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国家是有可能利用“普选权”进行的议会民主选举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不仅明显提高,而且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有了政治权利。在资本主义自身关系不断调整下,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修正。
(三)资本主义后工业化时期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而随之兴起的一种新社会主义思潮。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完成,人口急剧增加,人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阔,对自然的破坏也严重加剧,生态危机已至。从当前人们对全球生态危机研究看,当前生态危机主要有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土壤退化、物种灭绝、森林锐减、酸雨蔓延、水资源短缺、固体废物污染严重。这些生态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严酷的生存环境现实,迫使人类反思自身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进行再思考。
联合国组织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近百年(1906—2005年)地球表面温度的分析显示,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大约上升了 0.74℃。自1978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在加快,有数据表明,北极海冰以每10年27%的速度在融化消失,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对海洋生态构成严重危险。如海豹、海象生存空间缩小,海岸带红树林受损,地势低洼岛国受到淹没危险。气候变暖引起的积雪蓄水量和陆地冰川减少。在工业化进程下,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森林面积锐减,据统计,自20世纪以来,世界热带雨林面积已减少1/3,目前仍以每分钟 20 公顷的速度在消失,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正向着失衡方向发展;森林面积的锐减直接导致生物物种在减少,生物多样性正在消失,有数据表明地球自然史正经历着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人类的未知危险在加大。种种数据显示,人类的生存环境可用“恶化”来形容,生态危机让人触目惊心和心惊胆战。在严重的生态危机威胁下,20世纪70年代,绿色和平组织(NGO)在加拿大宣告成立,这一国际环保组织旨在寻求方法,阻止污染,保护自然生物多样性及大气层,以及追求一个无核(核武器)的世界。在绿色和平组织的影响下,绿色运动开始在全球行动,共同阻止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正是在生态危机和绿色运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以70年代的鲁道夫·巴罗和亚当·沙夫为代表,他们是最早介入绿党的共产党人,被看作是“红色”(共产主义运动)的“绿化”,其政治道路的典型特征是“从红到绿”。
二、三种社会主义思潮理论特征的诉求分析
在对三种社会主义思潮历史形成时期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指导思想和政治经济诉求进行梳理分析,从而更能从历史时期体会到不同社会主义思潮理论发展的演变。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思潮的理论诉求,使其思潮理论具有较强的时代特性,显示出社会主义思潮理论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的。
(一)以“革命”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一元的,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唯心论、唯理论和机械唯物主义,排斥指导思想多元化,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唯一性。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两个伟大发现”和“两个必然”是其理论逻辑脉络。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发现”,科学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历史作用,揭示了其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动力,迄今为止的历史社会运动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来推动的,其直接推动力是阶级斗争,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31。阶级是由社会分工形成的私有制造成的,私有制是阶级斗争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推翻了封建主义社会,阶级对立仍然存在,剥削和压迫没有消失,“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1]32。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目的十分明确,认为暴力革命方式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用革命的暴力打碎旧制度,夺取政权的斗争才能建立新社会,“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52。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采用革命专政的方式,专政是工人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必要手段,是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保证。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革命的依靠力量是工人阶级,只有依靠无产阶级才能完成的社会历史任务。这是因为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物,是受大工业生产迫害最深的阶级,也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在大工业生产下,工人阶级有着无与伦比的先进性、革命性、组织性和纪律性,这些鲜明优点决定了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经过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里提出了“两个绝不会”思想。“两个绝不会”是对“两个必然”的理论补充,“两个必然”是历史发展趋势,“两个绝不会”阐释了“两个必然”发生的客观历史条件,说明了共产主义社会战胜资本主义社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只有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诉求,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解放思想。在经济上,科学社会主义最大特点是“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将社会财富权交给人民,使社会的生产和分配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科学社会主义反对混合经济制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制度,社会生产按计划进行。
(二)以民主改良为主的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奉行多元化,包容唯心论、唯神论和唯理论,反对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指导思想,是多元的思想体系。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社会主义思潮之一,形式多样,流派较多,包括蒲鲁东主义、伯恩斯坦主义、考茨基主义、工联主义等,但其政治理论主张大同小异,其思想体系正式形成的标志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2]740。
在政治上: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在新的形势下,资本主义自身经过调整,使工人阶级收入有大幅度地提高,阶级向阶层分化,中间阶级的人数越来越多,社会关系发展没有按《共产党宣言》所描绘的那样尖锐化,资本主义的经济崩溃也近乎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趋于缓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已经消失,“主张通过民主的改良的方式克服和消除资本主义弊端,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变革,实现民主社会主义价值目标”[3]。民主社会主义反对暴力革命,认为世界革命只有通过民主和人道的选举方式来实现,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学说,不属于主流文化,是政治文明的倒退。民主社会主义明确主张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一党制,主张通过民主和普选权建立政治民主政府,实现政治平等和获取权利。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在维护现有社会制度不发生突变性的情况下,创造条件促使其向更高级社会制度转变,即通过改良使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理想的民主社会是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建立福利国家是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主张实行全方位的福利政策和具体制度,由国家为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程服务”[4]。在经济上:民主社会主义提倡经济多元化,“在经济上主张实行公有制企业、私人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实行多元化的混合经济制度”[5],明确表示不排斥私有制和资本存在。反对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来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其社会经济基础既非单一的私有制,也非单一的社会公有制,而是一种私有制和公有制共同存在的混合型经济基础。
(三)以生态重建的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以“生态”为指导思想,奉行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苏东解体,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发展都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主张走消灭资本主义又抛弃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第三条道路”。生态社会主义从生态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危机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根源,反对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也反对苏联集权式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模式,寄希望通过改良来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发展。王瑾在《绿党和它的“社会主义”》中认为生态社会主义内容有以下四点:第一,维护生态平衡;第二,主张社会主义;第三,实行基层民主;第四,主张非暴力[2]761。绿党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并非是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因为其主张的非暴力:一是反对统治阶级使用暴力,二是他们自己也不实行暴力。绿党的社会主义是谋求人与人的平等,反对利己主义,主张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因绿党主张非暴力,幻想在不推翻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其社会主义主张在现实中注定是空想的,只能是一种改良资本主义。
在社会变革方式上,生态社会主义鼓吹非暴力原则,幻想在资本主义自身结构中能产生符合生态要求的经济生长模式,把发展有选择项目以解决失业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资助”上。在社会结构组织上主张实行基层民主,进行分散化管理,领导机构由直接选举产生。在经济发展上,生态社会主义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以低碳、环保为特征的生态型经济社会。生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应以“稳态经济”模式,就是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模式转化,抛弃工业化大发展走“小即为美”的发展路线,限制过度增长,建立以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新型社会经济模式。
三、三种社会主义思潮对比分析简评
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国情和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发展,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特点,是为问题而“生”,为解决问题而出的理论体系。从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到生态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看,都是因时而异、因地制宜的学说理论,切合世界社会发展态势的时弊针砭,是一种批判性的话语体系。从学科历史发展关系上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的源,民主社会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流。这三种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我们应当从理论到实践,客观准确地把握三种社会主义学说。
(一)积极方面
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彻底的革命性。理论上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思想,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为无产阶级创立了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示,动摇了资本主义学理根基,使工人阶级认识到:只有推翻不合理的现有制度,进行动摇资本主义大厦支柱的革命,才能砸烂套在身上的“枷锁”,实现人的解放。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上,直接指导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的建立和运动,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深深地撼动了资本主义的世界统治地位,并给予其最沉重的打击。从1869年起,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欧洲不少国家都诞生了共产党的前身——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开启了与资本主义斗争的政党运动竞争模式。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列宁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改组布尔什维克创建共产党,建立了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影响下,诞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有力地钳制了资本主义力量,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格局。
民主社会主义其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针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思想斗争进行了调整和因地制宜地改进,提出了新的议会斗争策略和“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思想”。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实际发展看,有其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既实现了资本主义战后经济飞速发展,又限制了资本主义剥削,改善了民生。民主社会主义在实践上,民主社会主义在战后获得较快发展,其建立的民主社会主义国际仍然活跃,在欧洲有近40多个社会党上台执政,特别是瑞典社会党执政长达60多年。社会党在执政中没有急于提出消灭私有制,而是发展混合制经济,通过高额税收方式,加强第二次社会分配调节,限制私有剥削,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使资本主义社会长入不少社会主义因素。
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闪耀着“生态文明”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的异化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提倡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要求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批判了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论,要求经济发展符合生态要求。在实践上,成立“绿色和平组织”,主要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反对人对大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索取,促使人们重视生态家园建设,发展以绿色GDP为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发展的代价。
(二)消极方面
苏联自称是科学社会主义正宗的继承者,但理论僵化保守,教条式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在实际建设中,其社会主义模式弊端逐渐暴露,在经济所有制上采取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排斥其他政党的存在,全国实行一党制,民主不健全,僵化的政治体制和权力高度集中的党内领导机制,形成极权政治和特权阶层。民主社会主义以改良自居,片面强调调整和改革,完全否定革命,麻痹了工人阶级思想。改良思想弱化了民主社会党的阶级属性,淡化了阶级对立的矛盾。在实践中,民主社会主义只看到改革的成果,从思想到行动完全排斥革命。生态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后现代”思想,反对工业进程,反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因素含量少,只是对造成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不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否定。生态社会主义的后现代思想因素,有些主张上脱离实际,“小即美”的经济发展模式只强调了生态效益最大化发展,却忽略了经济基础的性质,淡化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经济理论。
(三)正确认识三种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本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确认识三种社会主义思潮,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践中去认识三种社会主义思潮,不能教条对待,才能挖掘出不同社会主义思潮的“马克思”本质。教条主义从定义、字句公式出发,把书本和理论奉为行动的指南,脱离实际去认识客观发展的事物,不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脱离具体谈抽象,脱离个别谈一般,这样就会曲解“马”本质,扭曲马克思主义真理。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有其鲜明的时代性。所以不能以在资本主义发展调整时期的新变化,去否定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同理不能以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情况去否定民主社会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三种主义不能脱离具体实践去判断孰好孰坏,否则就是教条式对待,而应放在其具体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对中国问题的新判断,是中国道路的正确选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进行的,完全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情况,情况不一样就不能去套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公式。我们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新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新形势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方向;吸收民主社会主义合理因素,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现有发展资源;借鉴生态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以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去创造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永葆“红色基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论和社会主义本质,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开放以来,有学者认为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发展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大有“颜色”革命之趋势。在这点上,我们认为这是只见其表、不见其本的错误。我们改革开放发展的是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市场经济只是手段而已,不是姓“资”或“社”的标识。资本主义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内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前面几个历史时期的总和,事实证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固然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自己无法解决的矛盾,带来两极分化,形成阶级对抗、撕裂社会,社会主义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生。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而是在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基础上发展,必须创新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理论,走新道路。在发展道路上,我们要充分借鉴资本主义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建立自己的市场经济体制,而且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用社会主义去解决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当前最重要的是永葆“红色基因”,坚持社会主义本质不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放弃或改弦更张。
其次,保持“改革基因”,坚持改革开放和平共处,不走封闭僵化老路。恩格斯在晚年时期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形势的变化,也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暴力革命,提出了和平发展的思想。这种认识说明了资本主义也在不断自我调整变化中,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也要随着时局的不断变化,做出新的调整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之所以生机盎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能做到独秀一枝,就在于我们党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对世界局势的发展做出了新判断,放弃了向世界输出革命思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走上改革开放道路。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以国家利益为重,实现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互赢互惠,加入了WTO这一世界大家庭而广泛参与全球治理,举办各类峰会,中国经济体量已成为世界第二,综合实力已悄然成为世界一极。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已大幅提高,但是改革中也出现了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和弊端,遇到了新问题和新情况,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增加了改革发展的难度。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也带来了国人思想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转型时期的发展困难重重,矛盾问题有叠加趋势,增加了改革难度和风险。在这一转型的历史时期,有人将问题和矛盾归结于改革开放,为“文革”翻案之风开始冒头,极左思想开始出现,要回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封闭发展状态。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让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融入世界大家庭,才能够发展。东欧剧变的历史告诉我们,搞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发展只会失败。中国只有保持“改革基因”,坚持改革开放的和平共处原则,才能为我们发展赢得机遇和资源。
最后,发展“绿色基因”,坚持创新,用新理念带动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问题的解决要靠发展,发展乃是党和政府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是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劳动密集型和耗费资源方式的粗放式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理当被淘汰。转换理念、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的方法论解答。在这些理念中,创新处于首要地位,是对发展瓶颈的破题,是发展的动力,只有对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找到发展新动力,破解发展难题;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各行业同步发展,东西南北中全面发展,提升国家整体实力,才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绿色,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让人民生活不仅要富裕,而且要宜居,公平正义的社会人文环境和健康的生态自然环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所在;开放,中国发展是面对世界,以包容姿态吸收和利用一切有利资源,用世界资源来解决我们转型发展中问题,如“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建设不仅有利于中国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发声;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全民富裕是改革开放的初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所在。让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中,构建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引领新时期全面发展,提高工作效能,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充满活力和希望。
四、结论
社会主义思潮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在实践中,只有秉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才能深刻把握不同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的实质,才能正确对待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才能在发展中深化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思潮理论永葆马克思主义“活力”。通过对三种社会主义思潮比较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在于不忘科学社会主义“初心”,吸收民主社会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在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处。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王怀超,等.1978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进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3] 谢松明.民主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分析与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8,(1):136-140.
[4] 薛新国.论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5):84-89.
[5] 贾中海,李娟.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原旨、批判与选择[J].政治学研究,2011,(4):28-34.
〔责任编辑:崔家善〕
论点摘编
中国在气候合作中的政策选择
张丽华、韩德睿在《学术交流》2017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气候合作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议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治理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就要积极参与气候合作。当前气候合作的趋势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将持续蓬勃发展,大国牵头将依然是协定生效后的气候合作趋势,中国将为气候合作做出更加有力和积极的贡献。中国随着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国在气候合作中所承担的责任也相应增多,因此在气候合作中应作出适应新形势的政策选择:中国应该重新定位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角色,还应利用自身资金成本和产品价格等优势,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更紧密的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加大力度完善在环境治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以适应气候合作中的制度安排;中国的政策选择,必将对气候合作产生积极深远影响。
(张 毫 摘)
2017-06-10
戴佳朋(1978-),男,重庆奉节人,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博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D03
A
1000-8284(2017)07-0010-07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戴佳朋.西方三种社会主义思潮之比较研究[J].知与行,2017,(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