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沙门氏菌病的防治
2017-01-25马洪宝
马洪宝
(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青石嘴镇大滩兽医站 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 810399)
牛沙门氏菌病是养牛临床常见病之一,沙门氏菌病原可存在于牛血液、组织液、胃肠道和生殖系统部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身性败血症、胃肠炎和生殖系统炎症,直接影响生产性能。下面笔者就本病的防治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 沙门氏菌简介
沙门氏菌是肠道杆菌科的一个大属,据不完全统计,其血清型多达2500种以上,是自然界经常遇到的细菌种类。沙门氏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短杆状,不形成荚膜和芽孢,需氧或兼性厌氧,对营养要求不高,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就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6~38℃,沙门氏菌可产生硫离子,能使含有亚铁离子的培养基变黑,这也是诊断本菌的重要鉴定特征。沙门氏菌不耐热,60℃条件下30min即可失去毒力,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存在,抗原包括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Vi)等,是区别不同血清型病原的重要特征。牛沙门氏菌病主要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菌所致。
2 发病机理
牛沙门氏菌感染后常表现为败血症型、胃肠炎型和生殖系统炎症型三种,发病机理分别如下。
2.1 败血症型发病机理
沙门氏菌感染进入血液后,可利用机体组织营养局部繁殖,随着数量的增多,开始向血液迁移,并随血流到达全身器官,此期称之为菌血症期。血液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在此期可对入侵的病原进行识别,并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内生性致热源,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升高,机体产热,体温上升后,对沙门氏菌的繁殖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2.2 胃肠炎型发病机理
沙门氏菌是胃肠道的常在菌,正常情况下,胃肠道有一个小的微生态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益微生物占绝对的主导作用,不但能帮助消化纤维素,还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当牛受到致病因素影响时,微生态平衡就被打破,包括沙门氏菌在内的病原微生物趁机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直接造成胃肠上皮细胞损伤而发生炎症。
2.3 生殖系统炎症发病机理
生殖系统感染沙门氏菌多是由于人工配种、助产时消毒不严及产后未做好抗感染工作等造成的,引发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等发炎,生殖道和子宫的炎症可使交配出现障碍;输卵管炎症时,精子无法正常游走使卵子受精;卵巢的病变可使母牛发情不规律,假发情或不发情,妊娠期间感染的母牛经常会发生流产。
3 诊断
常用的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微生物鉴定法
取患牛的病料组织,将其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和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如果在普通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长出无色透明的小菌落,在伊红美蓝上长出中间黑色,四周透明的菌落,则可判定为沙门氏菌感染。
3.2 荧光抗体法
将被检材料增菌培养后,取出培养物做涂片,用多价O/H荧光抗体间接染色,根据染色结果判定是否有沙门氏菌侵染。
3.3 分子生物学法
将病料用沙门氏菌特定引物片段进行PCR扩增,如果能扩增成功,则可确诊有沙门氏菌感染。
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成年牛感染后主要表现体温升高,采食量下降,精神萎靡,呼吸困难,体力下降不能使役,粪便中带有纤维素片和黏液,有的粪便甚至带血块。病牛下痢,后期脱水消瘦,腹痛使得病牛不断用后脚踢腹部,眼结膜充血发黄,奶牛产奶量下降,妊娠期母牛多数流产。犊牛表现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排灰色或黄色稀便,粪便恶臭,混合有黏液和血丝,病死率能达50%以上。成年牛剖检可见肠道出血性炎症,小肠黏膜增厚发红,大肠黏膜脱落,局部溃疡坏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脏脂肪变性,表面有土黄色坏死灶,脾脏肿大出血。犊牛剖检后可见心脏、小肠部位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被膜紧张,肝脏颜色变浅,胆汁粘稠,流动性差,有些病牛并发关节炎。
5 防治
由于沙门氏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有时候即使管理做得很规范,也难免会有本病的发生,因此,做好日常牛群的体格检查工作很重要,防患于未然。沙门氏菌为细菌,血清型众多,预防针对性不强,目前市场上很少有疫苗,经常发生本病的牛场可制备自家苗,定期对牛进行免疫,对预防本病有一定效果。沙门氏菌主要经口传播,一定要保证饮水的清洁卫生,避免饲喂腐败变质食物。另外,由于沙门氏菌人畜都能感染,因此,病牛的粪便和尸体要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粪便堆肥发酵或制作沼气利用,尸体焚烧或深埋,加强疫情检验,一线饲养员、兽医和畜产品加工人员务必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以免自身健康受到威胁。
治疗本病常选用对沙门氏菌敏感的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噻呋、土霉素、复方磺胺嘧啶、氟苯尼考、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恩诺沙星等,对于败血症型以注射给药为主,胃肠炎症型以口服过胃肠溶抗生素为主,而生殖系统感染除了全身用药外,还需要对子宫生殖道进行消毒冲洗后,在其中放入缓释栓剂进行治疗,疗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