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同
2017-01-25沉静
礼记·大同
编者按:学以修身,学以资政,学以经世。知识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跃动的思想火花化为一部部经典,划破历史的长空,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阅读经典,意味着经历心灵的洗礼,对生活意义的更美构建。阅读经典,可以使我们更从容地面对自我、面对自然、面对社会,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之上②,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大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③,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⑤,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⑥,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⑦,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⑧,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从前,孔子曾参加过鲁国的蜡祭。祭祀完毕,他来到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为鲁国而慨叹。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还有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单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还使老年人可以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者能得到良好的成长,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身体残疾者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归宿的家庭。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于是努力开发,然而不必据为己有;人人惟恐自己不出力工作,可是并不是为自己私底的利益。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人们也不用关上门来彼此防范。这样的社会就叫‘大同’世界。”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人只孝敬自己的父母,只爱护自己的子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成为固定的制度。又各自筑起内外城郭、挖掘壕沟,来保卫一己的领土。并且按照礼义来定出法度,去确立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的恩情,使兄弟和睦相亲,令夫妻和谐相处。由此而设立各种制度,划定田里疆界;以此推许勇敢和聪明的人,奖励为自己效力的人。这样一来,一切阴谋诡计就产生了,而战争也就由此而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都是这时代的代表人物。这六位贤君,没有一个不是小心谨慎地运用礼制治国的。他们以此来确立行事的是非标准,养成百姓诚实守信的风气,又明白地指出人们的过错所在,标榜仁爱,讲求互相推让,使百姓能有法规可去遵从。如果有人不按照这样做的话。即使是有权有势的,也会被罢免,而民众都会视之为祸根。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小康’世界。”
【题解】本文节选自《礼记》第九篇《礼运》,标题是另加的。【礼运】是讲礼的进化的一篇文章。《礼记》是十三经的一种,共四十九篇,和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礼记应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儒讲礼的文章的集成,是儒家的重要典籍。 孔子以问答的形式,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同”、“小康”概念。很明显,礼运中的“大同”,是指没有阶级和等级的社会,也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小康”是指贫富分化后有阶级、等级的社会。“小康”是从“大同”演变而来的。礼制是“小康”社会的产物。在小康社会,人人为己,各亲其亲,所以必须讲礼,社会才能正常合理地运转。后代若康有为、邓小平等人,又赋予“大同”、“小康”新的含义,是借用孔子概念而弘扬的结果。孙中山倡导“天下为公”也渊源于礼运。《礼记·大同篇》讲述的是孔子心目中的完善的社会治理的场景,提出的是一个合格的国家社会治理应达到的水平,描述的是一个以互助奉献为荣的合作社会的状态,代表着儒家治国理政的理想。
(沉静)
【注释】①蜡(zha):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②观(guan):宗庙门外两旁的楼。③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孤:年幼无父的人。独:年老无子的人。废疾:肢体残废的人。④归:女子出嫁。⑤谋:指阴谋诡计。⑥笃:淳厚。⑦刑:典范。让:礼让。⑧埶(shi):同“势”,指职务。去: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