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三重审视:内涵特征、现实依据和价值意义
2017-01-25徐龙建
徐龙建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文化自信的三重审视:内涵特征、现实依据和价值意义
徐龙建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文化自信是在清晰认识自身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理念以及文化生命力肯定和发展的信心。文化自信的内涵着眼于对文化所具有的科学性、价值性和普适性的自信;文化自信的依据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独特的革命文化、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在于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内源动力、是扩大对外交流和应对文化冲突的心理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保证。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理念、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坚定信心以及积极践行。全面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必须要厘清三个基本理论问题:文化自信的确切内涵、文化自信由何而来、文化自信之意义所在。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95周年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文化自信彰显了文化所具有的科学性、价值性和普适性的自信,是三者的有机统一,有着丰富的内涵特征。
第一,文化自信要体现文化主体对文化科学真理性的自信。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环境作出正确的认识,并通过一定的表达、评述能够给出相应的合理解释;同时,该文化能否真实的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规律,并落脚于文化主体的实践作用,进而在科学的理论引导和方法论下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科学真理性的内涵特征,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
第二,文化自信要体现文化主体对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合理性的自信。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与社会的主流价值标准判断相符合,能否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从而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同时,该文化能否以前瞻性的视角走在时代前列,指引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并与时俱进,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前进趋势。因此,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价值合理性的内涵特征,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本原则。
第三,文化自信要体现文化主体对文化所具有的普遍适用性的自信。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兼收并蓄品质特征,包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该文化能否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吸引其他文化,感召其他文化,使其他文化充分信服和向往。因此,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内涵特征,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目标追求。
二、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2]。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基于现实理性思考的高度文化自觉,其现实依据和力量源泉是由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独特的中国特色革命文化、承前启后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支撑的。
第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厚重的历史底蕴,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凝练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增强了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骨气和底气”,展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意识,“舍己为家、舍家为国”“舍生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牺牲精神,“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革故鼎新”“文随世变”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敬业乐群”“同舟共济”的公德意识,“登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河之远则忧其君”“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价值理念等,从古到今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千百年来滋养着中华民族,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3]。
第二,中国特色革命文化壮大了文化自信的思想阵地。中国特色革命文化孕育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壮大了文化自信的思想阵地。比如,在民主革命时期,有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有坚定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井冈山精神,有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有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不畏强暴、团结一致的抗美援朝精神,有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大庆精神,有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有爱国进取、务实创新、开放和谐的北京奥运精神,有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以及带有综合性质的中国精神等,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取得辉煌成就的精神保证。
这些在中国革命各个阶段鲜明独特、被赋予深刻内涵的中国革命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和时代解析;同时又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注入强大的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扩展了文化自信的理论维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革命文化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文化创造,它承前启后,引领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文化,它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它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根本指导,坚定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不到七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的出现,这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朝气蓬勃,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最好诠释和积极实践,它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代表着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趋势,是中华民族引领未来的精神支撑,扩展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理论维度。
三、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4]文化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三个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内源动力、是扩大对外交流和应对文化冲突的心理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保证。
第一,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内源动力。文化作为民族的根脉,承载着民族的价值准则和精神追求,是人类社会长期创造并与历史有机结合的积淀物。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视角来看,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吸引力所展示出来的力量,是其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的生动表现,是当今世界各国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理念、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坚定信心以及积极践行;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它提升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世界话语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我优越性,极大的增加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价值自信,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和遵循,使中国人民在精神层面上挺起了“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继续前进、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内源动力。
第二,文化自信是扩大对外交流和应对文化冲突的心理支撑。探寻历史发展脉络,从民族走向世界是当今时代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交流交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百花齐放,它们相互开放、相互包容、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但是,随着交往的扩大和交流的深入,各国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分歧和冲突不可避免且愈演愈烈,西方的文化价值观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冲击着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对外交流中永葆灿烂之色,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形象,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与话语主张,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自信提供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强有力的心理支撑,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以其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与风格在世界文化的碰撞激荡中站稳了脚跟。
第三,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保证。国家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蕴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是中国精神的价值追求。回首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不仅在古代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甚至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中华民族文化植根于华夏这片沃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最真切的反映着中国人民的意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5]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也进入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呈现,更需要我们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用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汇聚万众磅礴之力,鼓舞万众精神斗志,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保证。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习近平.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有姹紫嫣红之别,无高低优劣之分[DB/OL].[2014-09-2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c_1112608569.htm.
[3]颜晓峰:传承好民族文化基因首先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DB/OL].[2014-09-24].http://theory.peop le.com.cn/c148980-25726272.html.
[4]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J].理论导报,2016,(8).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王玉华
G02
A
1009-0169(2017)06-0037-03
徐龙建(1987-),男,汉族,安徽霍邱人,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