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特”在何处

2017-01-25张颖王东波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

张颖 王东波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河北石家庄 0500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特”在何处

张颖 王东波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河北石家庄 050051)

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特”在何处,有过不同的看法。经过研究分析发现,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上,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种特殊性更符合中国自身发展要求,展现当代消费文明发展新质,顺应世界发展大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性;中国实际

薄一波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邓小平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形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崭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特在何处?大家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有学者曾指出中国特色的“特”其实就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搞市场经济。也有专家指出,关注人的现代化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鲜明特点。理论界有一些文章在论述邓小平从苏联模式汲取教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性工程时指出,我们所谓的“中国特色”是相对于“苏联模式”而言的。有的学者认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学界有一种倾向就是一提起“中国特色”就想到民族性,即中国传统,而且是古代传统,似乎不这样子就无法突显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无法突显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色。这就导致了理论界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之争”。其实,民族性也好,时代性也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特别是国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特殊时期,世界各民族普遍交往合作的大背景下更是如此。中国缔造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最大的“中国特色”。这个“特”字就突出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资源配置方式的创新上,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结合,就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建立一种“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坚持国家宏观调控、坚持共同富裕共同理想”的市场经济,这一特殊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表现,更符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发展了社会主义。

一、更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有过失误,究其根本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严重脱离了自身实际。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的顶层设计更符合当前实践的需要。紧接着邓小平又及时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他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在我们党召开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在这里,他强调的关键词也不无外乎“中国实际、中国实情”。在党的十四大上,我们依据国内外发展形势结合自身发展现状,提出了经济改革的总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必须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此外,还要配套有力度地宏观调控。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重大差别,我们实质上更新了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国家实际的崭新道路。中国特色的来源是中国实际、中国实情,中国特色就是一切要从中国自身情况以及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的具体实践和创造。

二、具有消费文化新质态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不能总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中谋生存、求发展,更不能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社会主义要不断吸收、改进、消化人类所创造的杰出的文明成果,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个显著弊端就是僵化封闭性。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不能总是把自己紧紧包裹起来,在自己搭建的空中楼阁中闭门造车。这个显著特点的形成首先也可能是别人封锁我们,但在很大程度上说,也是我们闭关自守。封闭性无疑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扭曲。计划经济时代,产品的供给有限,我们很难达到物质消费文化的满足,更不要说精神消费文化,所以造成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两手都不硬,改革开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用“三个有利于”来解放思想、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探索社会主义国家资源配置方式的创新,并认识到,我们不但要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更要积极投入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以国家经济发展引领、带动文化的发展、繁荣、复兴,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不仅仅体现在对自身民族文化传统自觉的继承与发扬,也体现在吸收和借鉴了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方面,更体现在不断消解计划经济时代物质消费文化与融合当代精神消费文化的进步中,培植一种去政治意识形态化的物质消费文化新理念,倡导各国间要以最大化实现经济利益为终极目标,不断摒弃冲突、矛盾、对抗、敌视的思维模式,坚持一种和谐共生、共同繁荣、互惠互利的义利观。实现这样的目标,还需我们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剔除封建糟粕、改变不合时宜的理念,使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迸发着现代化的蓬勃朝气,呈现出了一种新质态的文明气派,展现出现代文明开放、涌动的新景象。

三、体现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是一个“跨越赶超,你追我赶”的竞争时代,是一个拼经济、科技、教育、军事的时代,是一个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的时代。世界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扣这一世界主题,在整个国际大背景下阐述自己的思想、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夺着自己的话语权。我们充分认识到“综合国力的竞争”这个时代特征,抢抓机遇,发展自己,既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与资本主义国家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又要同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实行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反映现代化社会规律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等,赢得自身的比较优势。

四、全面、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曾说,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最终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需要不断满足人类社会物质方面的诸多需求。所以,物质就成为了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最基本的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可是,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下,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物质资源并没有公平合理的分配到人的手中,我们并没有很好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以及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总目标。主要原因就在于传统模式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没有进一步释放出市场和劳动者的活力,没有提供出人和社会全面自由发展的充分物质基础。在指导方针、路径上认识的偏差不能全面把握问题的实质,以偏概全、造成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认识不清楚,没有很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协调而充分地发展,更没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拨乱反正、总结历史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整体性、全面性的认识且强调了以下三个重要观点:第一,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及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第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现代化。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逻辑的引领下,人们逐步廓清社会的发展的基本规律、运动变化的规律、认识循环飞跃规律,不断加大理论创新力度,进行最新理论的概括与阐述,用更新的理念指导发展中的实践,及时化解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人、国家、社会、历史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整个社会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牵一发动全身,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融合,因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我国实际情况之下创造性地运用,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应该充分认清当前所处的形势,科学准确研判政策走向,紧紧抓住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核心问题,遵循人类自然发展规律、认识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人民意愿,建立符合中国国情、“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直在路上”,仍处于发展中阶段,而我们的认识也只能随着伟大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3]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6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3.

[3]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人民日报,2013-01-06.

责任编辑:邓小龙

D61

A

1009-0169(2017)07-0015-03

张颖(1984-),女,天津静海人,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王东波(1974-),男,河北晋州人,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执政党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