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密切联系群众成为推动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由李保国事迹引发的思考
2017-01-25梁瑞英
梁瑞英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让密切联系群众成为推动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由李保国事迹引发的思考
梁瑞英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开展扶贫攻坚工作,是“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工作,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中应有之意。在此征程中,我们不仅要从各方面增强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更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带领百姓脱贫致富,这才是对群众路线的最好诠释。
密切联系群众;扶贫攻坚;李保国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也是当前有效开展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从李保国同志带领太行山群众脱贫的事迹可以看出,走群众路线是推动扶贫攻坚最为有效的路径依赖。
一、增强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是扶贫工作的关键
我们党始终重视处理党群关系,重现加强作风建设,这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或部门,甚至一些下乡扶贫干部,脱离群众的“四风”问题依然存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党员联系群众的动力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
扶贫干部是否主动或是愿意联系群众,其积极性如何,是扶贫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而扶贫工作是否取得成效,最终应由当地百姓来评价。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增强党员在扶贫工作中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动力。当前,党员联系群众动力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有的党员干部思想上没有高度重视,没有真正将身子沉下去接地气,认为到基层就是吃苦受累去了,走走形式就可以了,只要工作不出问题就不会影响升迁和工资收入,因此在工作的时候敷衍了事,没有真正将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这样自然就不会取得好效果。这归根结底是主观能动性问题。同时还有外在因素,就是在联系群众方面没有形成相应的制度约束,使扶贫工作打了折扣。一些地方虽建立了党员联系群众的相关制度,但功能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也使制度形同虚设。例如,有些制度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多、惩罚多,但是与之相应的监督制约少,惩罚措施不到位,使制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形成监督主客体的利益关联,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动力没能真正得到增强。
新形势下,要想取得扶贫工作的成效,就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其关键就是增强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从主观上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并建立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调动各方面力量为扶贫工作注入活力。一般而言,应把干部选拔任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利益激励以及奖惩措施等纳入到扶贫工作中来,并把日常工作与绩效考核、监督制约方法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扶贫工作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提高群众参与热情是扶贫攻坚工作的重点
开展脱贫攻坚工程,是“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工作,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们除了采取政策扶持、资金援助等强有力的扶贫举措外,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也非常重要。此外,还要加大教育引导力度,不断提高其“参与感”。要想脱贫致富,自身力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外来的帮助、支持和推动最终要转化为内在动力,才能形成帮扶村或对象自我造血的能力。
当前,扶贫工作都在响应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号召,帮助困难群众寻找穷根,谋划出路。随着各项扶贫举措的有效落实,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得到增强。然而,扶贫工作要想真正取得成效,既要让群众有获得感,又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同时,要由输血变为造血,此时群众的参与则必不可少。然而,在扶贫过程中,有些困难群众缺乏参与意识。比如,少数群众一味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把党和政府的帮扶视为“理所当然”;个别群众认为自己是被动的参与者,对扶贫工作漠不关心;还有个别群众“等靠要”等思想严重,依赖感强,坐享其成,不愿意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致富,等等。其实,困难群众既是扶贫的对象,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少数贫困群众参与扶贫的意识不强,不仅会使党和政府帮助群众脱贫的愿望难以实现,也难以形成扶贫攻坚合力,从而延缓乃至阻碍扶贫攻坚进程,进而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要想改变现状,需要扶贫干部根据形势的发展做好群众工作,教育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但是,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一些基层干部习惯于充当救世主,仍然用传统的“救济”思维进行工作,只是一味的给予,扮演着“给予者”的角色,不注重发挥甚至忽视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没有将困难群众真正纳入到扶贫体系中,致使扶贫工作举步维艰。
其实,“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推动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授人以“鱼”,而是要从根本上授人以“渔”,要提高困难群众的参与热情,掌握脱贫技能,从根本上提高贫困群众创造美好新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改变传统的扶贫模式,逐渐转变工作思路,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此外,还要教育有些群众放弃“等靠要”思想,引导他们与党和政府齐心协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三、李保国精神是扶贫攻坚工作的不朽旗帜
当前,我省面临着较大的扶贫压力,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省还有几百万的人口需要脱贫。2016年年初,我省派出了一万多名各行各业的优秀扶贫干部深入扶贫攻坚一线,开展扶贫工作,为我省彻底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李保国作为一位扶贫典型,他的为民情怀、工作韧劲和聪敏才智为扶贫攻坚工作树立了旗帜,值得每一位扶贫干部用心去学习。
(一)树立深厚的为民情怀,在扶贫攻坚中培养和老百姓的真感情
李保国身上有太多“农民情结”。2016年2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关于李保国的文章,提到“身为教授博导的李保国,但看上去更像一位地道的农民”。“看上去像农民”归根结底就是去官气、接地气,在扶贫攻坚中建立起与群众的真感情。李保国特别喜欢别人把他当农民。“看上去像农民”绝不是“像”的问题,而是一种人生追求,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拳拳的爱民之心,是流淌在骨子里的公仆情怀。作为从贫苦农家走出来的李保国,身上带着农民的朴实。他曾经充满深情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党员,见不得穷。”他还认为,事业上的成功不是当多大的官,有多高的地位,而是让太行山的百姓富起来。正是因为他心怀百姓,心有大爱,始终不忘自己的农民本色,有更多的为民情怀,才有了他为民服务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实践证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正是怀揣着那份执着与坚守,才有了信仰的坚定。只有不忘初心,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才能坚持将个人荣辱与百姓利益紧密相连,才能赢得属于党员身份的那份荣光。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强大后盾和力量源泉。所以,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第一、在扶贫攻坚中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坚持把群众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作为开展工作、制定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利益问题,要想尽一切办法加以解决。第二、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要坚持深入基层扶贫一线,多接地气,了解实际情况,自觉把基层作为自身成长的舞台。第三、强化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也是扶贫攻坚工作取得胜利的关键。所以,要依靠群众,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并将其有效地组织起来。不管是谋划发展思路、查找发展问题、还是落实发展任务,都要虚心向群众请教,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用群众的智慧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
(二)学习李保国同志咬定青山不放松、铁杵也要磨成针的韧劲
李保国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他30多年如一日,咬定青山不放松。为了解实际情况,他深入农村一线,帮助农民兄弟答疑解惑。在他的带领下,太行山十多万群众摘掉了戴在头上已久的贫困帽子,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虽然李保国同志获得了全国绿化奖章、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诸多称号,但他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用他的话来说,能为老百姓做事是我的“享受”。
李保国同志是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榜样,是一面旗帜。他把课堂搬到扶贫一线:山间地头,毫无保留地将果树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为了能更好地帮助乡亲们脱贫,他居然将太行山当成了家,每年有200多天待在那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就应该有李保国这样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搏精神。李保国刻苦钻研山区治理技术,仅就山区土质治理来说,李保国和他的团队就整整研究了十多年。他将太行山生态治理与百姓脱贫致富相结合,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仰。李保国同志如果没有扎根基层一线始终保持一种昂扬的斗志、如果没有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如果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铁杵也要磨成针的韧劲,就不可能让太行山的光山秃岭绿起来,不可能让乡亲们富起来,也不可能把“在底下跑当成‘享受’”。
(三)有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和信心
密切联系群众不是应景,也不是口号,而应要落实到扶贫攻坚的各项工作中,为老百姓办实事。第一,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李保国同志扎根基层,刻苦钻研,找到了一套适合当地发展的致富之路,将荒山变成了绿洲。他真抓实干、务实创新,广泛开展为民服务,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扶贫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与帮扶,不断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第二,提高服务保障的能力。扶贫干部要努力做到工作重心、主要精力、各方力量用在基层。李保国同志30年如一日,一年有大半年扎根山区,对群众进行技术帮扶,为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倾注了太多的汗水,让群众得实惠,同时也在帮扶过程中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群众的盼头。第三,不断改进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首先,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扶贫干部联系群众建立了新途径。比如,李保国同志运用手机微信和果农联系沟通,及时帮助百姓答疑解惑,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因此,在扶贫工作中,我们的干部也要善于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渠道,积极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同时也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帮农民手中的农副产品闯开销路,增加他们的收入。其次,重视抓好双结合。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群众实实在在的困难结合起来,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只要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框架下,一定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做好认真细致的解释工作,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要积极进行回应和解决;抓好总结和提高工作。
责任编辑:孙静
D422.6
A
1009-0169(2017)06-0020-03
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项目(A201500168)的研究成果;2017年度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梁瑞英(1977-),女,河北迁西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执政党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