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运营基本问题探析
2017-01-25刘淑华韩秀成谢小勇
刘淑华 韩秀成 谢小勇
专利运营基本问题探析
刘淑华 韩秀成 谢小勇
我国专利运营在产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这些内涵体现了专利运营某些方面的属性,但并没有体现专利运营的本质,很难对专利运营进行准确定义。专利运营是专利与资本结合的产物,专利运营的本质是专利权的资本化。所谓专利运营是指优化专利权的市场配置,提升和实现专利权价值的商业方法和经营策略。专利运营具有主体多样性、对象特殊性、目的唯一性和支撑条件复杂性等特征。专利运营的概念与专利利用、专利运用、专利实施、专利转化和产业化等相关概念存在着较大区别,不能相互替代使用。
专利运营 专利权资本化 专利权价值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专利大国地位的确立和巩固,专利资产的经济价值日益受到重视,通过专利运营以提升和实现专利权价值成为业界共识。促进专利运营不仅成为企业等市场主体经营管理的重要目标,而且成为国家和地方有关知识产权政策的重要内容。从事知识产权(专利)运营的机构如雨后春笋涌现,专利运营模式不断创新。可以预见,专利运营作为实现专利资产资本化的重要途径,资本逐利的天性将进一步推动专利运营模式的变革,将专利运营推向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如火如荼的专利运营形势之下,一些具备知识产权优势的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专利)运营带来令人瞩目的经济利益。例如,作为通讯领域领头羊的华为公司,截至2015年底在全球范围内累计获得授权专利50377件。雄厚的专利家底为华为公司开展专利许可、专利诉讼、专利标准化等运营方式提供了实力支撑。2015年,华为公司与苹果公司签订相互专利许可的协议,华为以每年向苹果公司收取数亿美元的专利费而上演国产手机企业的逆袭。同年,华为公司主动出击,在中国和美国同时提起对三星的专利诉讼也在业界引起关注。截至2015年,华为还加入了300多个国际标准组织,累计提交43, 000篇标准提案,其专利标准化运营模式为国内企业望尘莫及。又如,2015年,福田汽车以评估价值20亿元的专利许可使用权出资入股与戴姆勒公司合作,当之无愧成为专利运营的大赢家。
然而,目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仍面临专利运营的意识淡薄,对专利运营重要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可运营的专利不多;专利运营人才缺乏,专利运营的中介服务不健全,专利运营的政策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近年来,尽管关注专利运营的理论研究有所增加,但对于究竟什么是专利运营,如何促进专利运营的发展等基本问题仍未形成统一认识,关于专利权的价值及其经营规律和运营模式等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由于缺乏对专利运营本质的认识和成熟的理论指导,某种程度上导致市场主体从事专利运营的盈利模式不清晰,尚无公认的专利运营模式可资借鉴,甚至在相关政府政策导向的刺激下容易产生盲目、投机和专利资产泡沫等“市场失灵”的行为。因此,有必要厘清我国专利运营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明晰专利运营的概念、本质、特点等基本问题,以促进专利运营相关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一、我国专利运营的产生和发展
(一)早期的专利运营(加入WTO前后)
如果将许可、转让等视为专利运营的传统方式,a毛金生等著:《专利运营实务》,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那么专利运营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专利制度诞生之时即告产生。尽管我国专利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中规定了专利转让、专利许可、专利实施等术语,专利交易和专利利用等词语也在有关教科书中也屡见不鲜,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重权利”、“轻转化”,“重保护”、“轻运用”的观念影响,专利权的经济价值并没有在市场中得到充分实现,专利运营的概念也无从谈起。
伴随着入世后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提升,将专利纳入企业经营管理中加以运作日益受到重视,专利应用的概念开始兴起。“专利运营”与“专利应用”不加区别地使用而使得专利运营的概念初见雏形。早期的专利运营的内涵局限于企业的一般经营管理范畴,侧重引导企业如何利用专利开发技术和产品市场,但仍然体现了专利运营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专利权的竞争优势和利益的根本目标。b马秀山著:《创新与保护》,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马秀山著:《入世与专利应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年6月版。
专利运营在企业经营管理层面的最早诞生和受到关注,与2001年入世后国外企业开始在我国进行专利跑马圈地,同时与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屡屡受到国外专利权人的打压密切相关。2002年我国DVD生产厂商的专利收费事件,以及随之德国展会MP3查抄事件,欧美海关巨额知识产权扣货,美国“337”调查等外力迫使我国企业重视专利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专利池、专利技术标准化、专利诉讼等运营模式在实践中开始出现并逐渐进入相关理论研究视野。
(二)专利运营的初步发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颁布前后)
在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前后,尽管专利运营与专利应用的概念仍然相互纠缠,同时专利运营与专利运用的概念不断出现交叉,专利运营不再局限于企业一般的经营管理层面而上升至专利战略层面,“运营”的理念也由专利领域延伸至知识产权领域。在2007年举办的“知识产权运营——资本化与证券化”论坛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张勤表示,“知识产权应当更多地融入企业运作中去,通过风险投资实现资本化,然后再通过上市、发行债券再证券化,这种方式是知识产权应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知识产权融入企业运营的重要方式之一”。c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1月10日,第1版。
这一时期,尽管实践中已经出现专利运营的提法,但对于专利运营概念的理解还是简单模糊的,并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接受。实务中,专利运营的主客观条件尚不成熟,理论上关于专利运营的概念和本质、专利运营各种模式的可能性、现实性等缺乏系统认识。
(三)专利运营的体系化发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5周年前后)
自2008年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5周年以来,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增加,发明专利申请量自2011年以来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知识产权大国,并朝着建设世界知识产权强国的奋斗目标而努力。d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得到正式确立。然而,在庞大的专利总量背后,有相当一部分专利与市场脱节,使得专利数量的增长并没有明显体现为创新发展和产业竞争的优势,我国专利权的经济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创新效益不明显。为了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加快科技成果实施转化,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发展,自2012年开始,国家和地方都密集出台了系列促进专利运营的政策措施,加快专利技术的实施和转化,大力推动专利交易、专利质押融资、专利保险等发展,鼓励构建专利产业联盟,搭建专利运营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专利运营的试点示范企业,成立一批专利运营基金,构建全国专利运营体系,专利运营进入专业化、体系化的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专利运营快速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其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的专利许可、转让和质押达67.6万件。其中,2015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的专利许可、转让和质押达13.7万件,较2014年增长19.1%。e知识产权出版社i智库统计:《中国专利运营报告(2015)》。近年来,专利质押融资等作为专利运营的重要方式得到快速发展,2015年,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额达到931.72亿元,其中专利质押融资金额突破560亿元。
二、专利运营的内涵、概念和本质
上述表明,我国专利运营的内涵随着专利运营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我国专利运营概念的使用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并且往往与专利应用、专利运用、专利利用、专利实施、专利转化和产业化等概念相互交织。
(一)专利运营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内涵
1.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早期提出的专利运营的内涵,大多学者是从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意识出发,主张将专利纳入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提升企业专利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知识产权竞争优势。例如,有学者指出,“知识产权运营是在当代知识产权制度环境下,随着知识产权作为企业资源重要性的提升而提出并适用的企业经营的新课题。”f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研究》,载《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也有学者认为,“专利运营是把专利作为商品进行经营并获取商业利润或实现商业价值”。g陆介平等:《专利运营: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商业形态》,载《工业技术创新》2015年第2期。
2.专利运用战略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后,专利运营成为企业专利战略的组成部分,侧重于专利权的动态利用环节或者专利权的运用环节。从学者的有关论述中可以看出,认为专利权的价值在于对专利权资产的动态性利用,专利运营是企业利用专利权创造价值、实现专利权保值增值的过程。h冯晓青:《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及其实施问题研究》,载《河北法学》2014年第10期。围绕专利价值目标的实现,有学者认为,专利运营战略包括专利权的实施战略、许可战略、转让战略、技术引进与输出中的运营战略。i冯晓青著:《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第4版。
3.知识产权服务
将专利运营界定为一种知识产权服务类型,不仅在国家相关政策性文件中屡次得到体现,也得到不少学者的拥护。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包括构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等措施。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运营是指企业或组织等法律主体基于市场机制,为实现知识产权经济价值而提供的许可交易、质押融资、技术孵化、管理咨询、法律诉讼等各种知识产权服务。j李黎明、刘海波:《知识产权运营关键要素分析》,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0期。也有观点认为“知识产权运营指以实现知识产权经济价值为直接目的、促成知识产权流通和利用的商业活动行为。具体模式包括知识产权许可、转让、融资、产业化、作价入股、专利池集成运作、专利标准化等,涵盖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交易经纪,以及特定专利运用目标的专利分析服务”。k叶慧:《“科技创新券”的叠加效应》,载《今日浙江》2015年第7期,第43–46页。
上述专利运营的不同内涵体现了专利运营的某些方面属性,然而并没有体现专利运营的本质,很难给予专利运营以准确定义,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片面性。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角度出发将专利权纳入企业经营管理范畴,认为专利运营就是专利权的商业化经营,则很难将专利运营与企业一般性的对于专利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相区分,不能充分实现专利权的经济价值。
将专利运营定位为专利运用的战略层面,固然符合促进专利权流转利用和实施转化等国家政策目标,但难于囊括研发阶段专利权价值形成这一专利运营的首要环节,“专利运营必须在专利的整个生命周期,从产业分析的角度拟定策略,才能使专利技术创造经济效益”。l林秀芹、张贤伟:《中国知识产权运营策略》,载《学术交流》2016年第1期。
将专利运营视为知识产权服务,虽然反映了国家大力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和专利运营服务体系发展的趋势,但通常认为知识产权(专利)运营服务是为市场主体的专利运营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中介活动,将专利运营定位为专利运营服务则忽略了企业等市场创新主体本身的专利运营活动。
(二)专利运营的概念和本质
1.专利运营的概念
经济学认为,各种生产要素只有通过运营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而所谓“运营”是指以要素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要素及其运动在市场配置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它有两层意思:第一,运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模式,它通过某种层次上的资源流动来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第二,从微观上讲,运营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尊重和利用市场法则,通过对运营对象的技巧性运作,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模式。
专利权的财产属性决定了专利权可以通过市场运营来获得价值增值。因此,将“运营”概念运用到专利领域,所谓专利运营是指优化专利权的市场配置,提升和实现专利权价值的商业方法和经营策略。这一概念包含几层含义:
第一,专利运营的对象是“专利权”自身,而非含有专利权的产品。第二,专利运营的根本目的在于专利权价值最大化。第三,专利运营的内容贯穿于专利权价值的形成(专利投资),提升(专利整合)和实现(专利流转)等全过程中,而不仅仅限于通过专利权运用实现专利权收益。第四,专利权的主体是市场主体而非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第五,专利运营的方法既包括专利运营的战略,也包括专利运营的策略。前者属于纲领性、原则性、长期性的专利运营方法;后者是具体性、灵活性和短期性专利运营方法。尽管专利运营的战略和策略都是具体的,企业等市场主体可以通过模仿而习得,但根据不同企业、行业和区域的不同特点,专利运营的模式各不相同,严格来说,并不存在所谓普适的专利运营模式。
2.专利运营的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个事物必然具有的并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所在。经济学上资本的含义,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可以表现为货币、有形的,无形的,资本必须在运行中不断增值的价值。专利运营是专利与资本结合的产物,专利运营的本质是专利权的资本化。
专利运营体现了专利资产与市场资本的交易,用资本换资产者的专利,以资产换资本者的融资。专利运营围绕专利权价值的产生、提升和实现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即向专利权投资(购买专利)——专利整合(价值提升)——专利收益(专利流转)三个主要的环节。
通过专利运营实现专利权资本化,让专利资源成为资本,使专利资本在流动中保值和实现价值增值,使市场配置资源的速度更快,配置的效率更高,配置的成本更低,配置带来的专利权价值增值更高。专利运营是将专利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在市场上实现专利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提升企业等市场主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专利运营的特征
(一)专利运营主体的多样性
专利运营的主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专利权人。此类主体主要是指拥有自己的专利并设计、制造、销售自己产品的经营实体,如IBM、惠普、三星等。二是非专利实施实体(NPE)。现实中,各类专业的专利运营公司都是非专利实施实体,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高智公司。这些公司不进行生产、销售行为,其持有专利的唯一目的是将专利许可给那些从事实业经营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目标公司。如果目标公司不接受他们的许可条件,专利运营公司将选择通过诉讼,迫使这些目标公司接受条件,或者以诉讼为威胁手段,迫使这些目标公司接受更高的许可费用条件。三是专利中介服务主体。由于专利运营离不开专利代理、法律、信息、咨询、价值评估、专利保险等中介服务,因此,在广义上参与专利运营的主体也包括从事上述专利运营的中介服务主体。
(二)专利运营对象的特殊性
专利运营区别于企业对于有形资产的一般性运营管理。专利运营对象是“专利权”自身,而非含有专利权的产品。专利权的有效性是展开市场化运营的必要前提,而专利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利运营可以选择的模式,运营成本和市场资源配置的水平,是进行专利运营的基础。
(三)专利运营目的的唯一性
无论专利运营的何种市场运作环节,专利运营的唯一目的都在于优化专利资产的市场配置,实现专利权价值的最大化。专利运营的首要环节是向专利权投资,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专利权。一些专业的专利运营公司,例如高智发明,往往选择从R&D源头抓起,通过资助发明人而获得专利权的排他性许可。其次,通过专利整合运营环节对所运营的专利进行布局和优化组合,进一步提升专利权的价值,形成专利网布局以及创建专利池,构建专利联盟,面向全球市场经营专利池。最后,通过专利收益运营环节实现专利权价值的最大化,包括专利转让、专利许可、专利拍卖、专利托管、专利证券化、专利担保、专利质押、专利保险、专利诉讼等。
(四)专利运营支撑条件的复杂性
专利运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技术、经济、科技、文化、法律、金融等多个领域,开展专利运营工作不仅需要高端人才,更需要拥有合理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配置的团队。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和合理的劳动力结构是专利运营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条件。专利运营还离不开专利资本化、市场化各项规则和制度建设,这是推动专利运营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专利运营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专利运营与专利利用、专利运用
专利运营与专利利用、专利运用都包括对专利权这一财产权的动态利用,在实现专利权的经济价值、增强专利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目标上是共同的。专利运营与专利运用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存在较大差别。专利运营贯穿于整个专利价值链,而专利运用是实施专利战略的主要环节之一,独立于专利创造、保护和管理其他环节。如果说将专利创造视为专利价值链的前端,那么专利运用则属于专利价值链的后端。
某种程度上来说,专利运用与专利利用都是实现专利权经济价值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专利利用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学理上的划分,为知识产权学界所主张。按照学者的观点,知识产权的利用涉及非权利人基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对他人的知识产权进行利用的多种情形。通过该项制度协调知识产品的创造者、传播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个人精神财产的动态利用和社会精神财富的流动增值。知识产权的利用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合同约定而产生的利用;二是基于法律规定而产生的利用。约定使用与法定使用都是财产利用的一种方式。m吴汉东等著:《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50页。其中,“有价转让,是利用知识产权,取得市场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n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专利运营与专利利用在对象、主体、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专利运营的对象是专利权,而专利利用的对象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专利权本身,还包括专利信息资源和专利法律资源等的综合利用。第二,专利运营的主体一般指市场主体,包括专利权人;而专利利用的主体主要是指非权利人,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专利利用的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第三,专利利用不包括专利创造、保护、管理环节的内容,而专利运营贯穿于专利权价值的形成、提升、保护和实现等各个环节。
(二)专利运营与专利实施转化、产业化
专利的实施、转化和产业化均体现了通过企业生产经营将专利变为有形的物质产品,但三者在内涵上也存在区别。“实施”主要体现在专利领域,严格来说,商标和版权等其他知识产权不存在“实施”的概念。专利权的核心是实施权。根据专利法规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权,即侵犯其专利权。专利实施的狭义理解是指制造或使用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广义上的专利实施是指专利权人以生产经营为目的,自行或者许可他人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从上述定义可知,专利实施包括自行实施或者专利实施许可两种形式,但并不包括专利权转让。
虽然“实施”与“转化”在实质内涵上并无多大差异,但“实施”是专利法中明确规定的专利权的内容,而“转化”概念更为体现在相关科技创新政策中,强调科技成果的转化,而不包括其他知识成果的转化。
“产业化”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是指将一项科学活动转变为一项经济活动,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适当规模,从而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产业的经济行为。专利产业化是指通过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专利技术进行后续试验、工程化开发,实现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经济过程。在目标上,专利运营的唯一目的在于实现专利权价值的最大化,而产业化需要达到满足社会需求的相当产业规模,否则不能称之为产业化。专利运营的对象是专利权,专利产业化的对象是专利技术,因此二者在逻辑上不存在概念交叉。
结 语
专利运营作为优化专利权的市场配置,提升和实现专利权价值的商业方法和经营策略,其本质是专利权资本化,让专利资源成为资本,使专利资本在流动中保值和实现价值增值。在决定专利运营成败的核心要素中,有效专利资产的数量和质量是前提条件,专利资产市场运作的资本化是关键因素,高水平的专利运营专业团队是根本保障,专利运营制度配套建设是重要支撑。
为了提高专利运营的效益,应当在确保有效专利的规模和质量的基础上,在专利价值链的形成、提升和实现各个环节推动专利资产市场运作的资本化,通过打造高素质的专利运营人才队伍,系统谋划专利资本化运作的战略和策略。专利运营作为市场主体的商业行为,政府更应当注重从完善专利运营的法律制度和配套政策、健全专利运营的市场体系和自由市场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专利运营的持续健康发展。
China’s patent operation has different connotation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 The connotation re fl ects some attribution but not the nature of patent operation, therefore it is hard to accurately de fi ne patent operation. The paper asserts that patent operation is the combination of patent and capital, and the nature of patent operation is capitalization of patent right. The so-called patent operation refers to the business method and strategy to optimize the market allocation of patent and enhance or realize the value of patent. Patent operation has multipl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diverse subjects, special objects, exclusive purpose, and complex support. The concept of patent operation is wide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cepts of patent use,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implementation, patent transformation, patent industrialization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y can’ t subsitute for each other.
patent operation; capitalization of patent; value of patent
刘淑华,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韩秀成,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小勇,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