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大思维”推进社会救助工作

2017-01-25王黎敏

中国民政 2017年16期
关键词:救急社工救助

◎ 王黎敏

运用“大思维”推进社会救助工作

◎ 王黎敏

“救急难”综合试点泉港模式介绍

2015年,民政部、财政部在全国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被确定为综合试点单位,在制度整合、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取得了“先行”经验,工作成效得到了广泛好评。

以“大救助”理念整合制度

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出台为社会救助搭建了一个制度体系的框架,明确了“8+1”的救助体系和“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泉港区深入结合当地实际,打出“组合拳”,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与建立高效联动机制相结合,形成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大救助”格局。一是强化政府领导,成立了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统筹救助制度,分步整合、实施了“生活救助型、医疗救助型、教育救助型、就业救助型、住房救助型、法律援助型和临时救助型”等7个工作实施意见,由民政、住建、教育等7部门分别牵头实行分类救助。三是整合基层工作力量,按人口规模配备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工作人员,负责事实辖区内的社会救助具体工作。

以“大平台”方式突破难题

为解决“救急难”工作面临的难题,泉港区开发建设了便捷、高效的社会救助平台系统。完成救助政策整合后,逐步将各部门各单位各项救助项目、对象、办理程序、救助情况以及摸底排查出的群众基本情况录入平台,建立一个社会救助信息纵向、横向之间的联网共享“大平台”,推动实现了3个转变: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腿”、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核实”。同时,通过设定每项工作的审批时限,构建办事高效、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社会救助管理网络。

以“大服务”态度确保实效

为了强化救助实效,泉港区本着打造“服务型社会救助”的理念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做法:一是构建了区、镇(街道)、村(居)三级“救急难”人员服务网络。区级设立“区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中心”,镇(街道)“救急难”窗口,受理救助申请,并调查、审核、上报救助信息;村级“救急难”窗口则协助开展困难群众调查、公示、评议工作。二是开通“12349救急难”热线,使之成为社会救助工作中的“110”。三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泉港区针对救助对象的“急”“难”问题重点念好“快”“活”“慎”三字经,对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受灾户、受害方救助申请,及时受理审批,缩短办理时限。

以“大覆盖”意识整合力量

在实施政府救助的同时,泉港区高度重视激发社会力量作用,建立各方面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统一战线”,多方整合资源,有效促进了救助方式的创新。一是牵头设立“救急难”公益基金。经统计,2015年至今,累计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二是引导各类人群构建急难对象主动发现机制。三是培育专业化社工。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专业化的社工机构提供扶持优待政策,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创造条件。四是引导社会公益人士参与。鼓励和支持专业社工、志愿者参与社会救助,开展一系列助残爱老以及献爱心活动。2016年,泉港区在公益机构中实名登记的社会公益人士登记数达13623人,而日常参与到公益活动中的达到11000多人。五是为困难对象谋取政策外的帮助。

立足于泉港区“救急难”的工作成效,泉州探索将“救急难”工作向系统性社会救助综合施救发展。一是探索建立家庭信息数据库。利用综治网格化平台、低保信息系统等,通过数据交换、共享等形式,探索建立泉州市家庭信息档案库,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分析、提示各家庭可能出现的困难,探索预警和主动施救的可能。二是逐步开放网上救助申请。通过建立社会救助门户、开发手机APP等方式,逐步对困难群众或第三方开放救助的网上申请,困难群众可在网上提交救助申请或完善个人及家庭信息,也可以村(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工机构等第三方寻求代申请、代录入,力争实现困难群众足不出户也能得到帮助。三是探索对救助申请对象实行“一户一策”的定制式救助。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民政局)

猜你喜欢

救急社工救助
“两元保险”能抵御多大风险?——区区两元,却能“多元”救急
青春社工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地摊经济:不仅是“救急”
水下救助抢险
救助小猫
医院替患者众筹救急 善举或违法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