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解放主流话语的时代变迁与历史价值
2017-01-25李乾坤
□ 李乾坤 王 晶
妇女解放主流话语的时代变迁与历史价值
□ 李乾坤 王 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妇女运动、解放中国妇女大众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为指导,根据不同时期的特定环境先后提出了各具时代特色的妇女解放主流话语:“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使中国妇女获得了超前解放,但其不顾男女生理差异的弊端引起了强烈反弹,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质疑;“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指出了中国妇女解放的新方向,起到了定纷止争的重要作用;“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从学术研究走向国家战略前沿,成为中国妇女解放的新引擎。这些主流声音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阶段中国妇女解放的主题,展现了中国妇女解放走过的曲折历程,揭示了妇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妇女解放 男女平等 社会性别 时代话语
妇女解放的时代话语,是引领一个时代妇女解放的旗帜和风向标。新中国成立后,为引领新中国妇女的解放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下,结合本国实际,根据不同时期的特定环境先后提出了“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女平等是一项基本国策”、“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等时代话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时空背景下中国妇女解放的主要内容,展现了中国妇女解放走过的曲折历程,体现了中国妇女解放的时代性,揭示了中国妇女解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解放时代话语形成与嬗变的内在依据及其时代价值,对总结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经验,建构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话语体系,推动两性和谐发展将不无裨益。
一、“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革命话语的建构与影响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1]这一革命话语首次提出于1965年。此后直到1977年,不仅每年的三八节前后有关妇女解放的这一革命话语都会以毛主席语录的形式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而且还多次以报眼口号的形式出现。以此为主题的各类报道更是屡见不鲜,不仅成为引领中国妇女解放的时代风向标,甚至一度引领了世界妇女解放的时代潮流,在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妇女群众的内心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一个妇女解放的口号能有如此影响力,说明这一口号是对当时中国妇女解放状况的正确反映,代表了那个时代妇女解放的诉求,符合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
(一)“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革命话语的建构逻辑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革命话语的提出并非党内领袖的一时冲动,而是蕴含了其对新中国妇女解放实践、政治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综合考量。
一是对新中国妇女解放成就的肯定。在将妇女解放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紧密结合共同推进的时代变迁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中国妇女的权利与地位,广大中国妇女也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就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地位:1950年4月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积极推行了“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婚姻制度”;[2](P16)1950年6月施行的《土地改革法》进一步明确规定妇女与男子享有同等的土地所有权和支配权,使广大妇女群众第一次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经济权利,“改变了妇女同生产资料相脱离的状况,消除了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依附关系”;[3](PP3-38)1954年颁布的新中国《宪法》也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妇女有同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有同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4](P29)这些法律为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各项权利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随后,党和政府以这些法律为准绳,提出了一些旨在保障妇女群众切实利益的新举措。首先,鼓励妇女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和经济建设,以提升妇女群众的经济实力,摆脱传统的家庭束缚。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中国妇女参加工农业生产的热情高涨。“据北京、天津等二十二个城市的初步统计,有五十三万街道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业生产,她们办起的各种小工厂达四万多个,生产出来的产品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滚珠轴承、农药、土化肥,也有为大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机械五金、化学工业原料、纺织品、食品、药物等。天津市四千多个主要由街道妇女组成的生产单位,据去年下半年初步估算,就大约为国家创造了价值两千多万元的财富。长春市参加工业生产的三万二千多名街道妇女,半年内共生产出一千三百九十种产品,并且试制成功了三百二十种新产品。”[5]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在1958年,全国就有几千万农村妇女走出家庭,热情地参加了农村中各项生产建设”,“妇女完成的劳动日数占农村男女劳动日总数的百分比,……1957年占31.5%,1958年增加到35%,有些省达到40%-45%,个别省达到50%左右”。[6]中国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广度和程度可见一斑。其次,党和政府还积极推行新法接生,改造旧产婆,派出巡回医疗队诊治长期困扰边区妇女群众的一些妇科疾病;提高适龄女童入学率,开展扫盲运动,办“夜校”,为不同年龄段的妇女群众提供适当的文化教育。这一时期,中国的妇幼保健水平、妇女群众的文化素质均有了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这些举措不仅消灭了中国妇女受压迫的政治根源——阶级,废除了中国妇女受压迫的经济根源——私有制,而且使妇女解放的成果得到了法律认可和保障。因此,毛泽东在十三陵水库游泳时看到那些面貌一新、充满朝气的女青年,由衷地发出了“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感慨。这是他对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解放所取得成果的充分肯定。
二是对残余的“男尊女卑”思想的政治挞伐。当时,因袭千年的旧思想、旧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仍很有市场,仍然束缚着广大妇女群众,中国妇女进一步寻求解放的渴求受到严重压抑。尽管在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新制订的《婚姻法》得到了有效贯彻,但据统计“1950—1965年结婚的妇女由父母包办婚姻仍占11.05%”,[7](P311)城乡相比,农村的比例更高。“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在农村仍旧非常盛行,许多传统领域仍禁止女性进入。如据当时下乡的女知青回忆,“当地妇女……就在家做家务、看孩子、喂猪”,“收割的时候,大队有个聚餐,都是好吃的,每家去一个男的,只有男的能去,女的不能去。”[8](PP248-251)当时河南襄城县的烟农们还遵循旧制不允许妇女参与炕烟,认为烟叶被妇女一看就“全扭脸了,都挂灰啦。”[9]内蒙古哲里木盟有个老规矩:“关了场院门妇女就不能进场院了,打场是男人的事。……说妇女进场院要带来灾难。”[10](P382)这些歧视妇女的旧习俗仍然将一部分妇女群众限定在狭小的家庭范围内,严重阻碍了妇女的进一步解放,中国妇女解放需要新目标的进一步引领。
动员妇女参加革命、支持革命,将妇女解放融入到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同步进行,是中国妇女解放的经验与特点。所以,为巩固新中国妇女解放的胜利成果,引领中国妇女解放迈上新台阶,毛泽东承继这一重要的历史经验,适时地发出了“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时代强音,希冀发动容易接受新知的女青年们树立起新的妇女观,与因袭千年的旧习俗作斗争,全面动员妇女群众打碎这些无形的锁链,走出家门,通过参加社会公共劳动实现妇女的全面彻底解放。
三是“三线建设”对发动妇女的实际需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既重视妇女群众的力量,又亟需全面发动妇女。众所周知,大跃进及其诱发的“三年自然灾害”给新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损失。1964年刚从灾难中缓过来的新中国又面临着四面被夹攻的严峻形势。因此,旨在将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工业转移到西部的“三线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三线建设”是个迫在眉睫的系统工程,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西部地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工业内迁均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男女分工,充分调动男女劳力进入各个生产领域。在农村地区大都建立了人民公社,大食堂、托儿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大都具备,尽管水平参差不齐,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成为可能。所以,毛泽东当时提出这一口号,已经有了鼓励妇女走出家庭、服务于国家建设的构想。1965年,“三线建设委员会”成立,“三线建设”全面展开,发动妇女的时机到了。于是,毛泽东在权威报刊《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了该口号,号召妇女更加广泛地参与到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潮流中。
(二)“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革命话语的时代价值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时代强音引发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妇女解放热潮,史无前例地冲刷了长期以来强加于中国妇女的许多污名和歧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因此大放异彩。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解放热潮中,中国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破了“传统的枷锁”、“阶级的枷锁”和“经济的枷锁”,走出家庭,迈向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法律权利和切实利益,为此后中国妇女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总体来看,这一革命口号的提出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时代价值:
首先,该口号的提出使中国的妇女解放成为引领世界妇女解放的潮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扶助强化了女人的社会意识和参与社会的自觉性,迅速缩小了男女两性之间的历史差距”。[11]这是同时期西方女权运动所望尘莫及的。当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妇女遭受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歧视和压制,长期被束缚在家庭之中。正是步新中国妇女解放的后尘,西方社会才掀起了以“背离厨房的运动”为标志的美国女权运动第二波浪潮。中国的妇女解放在当时一度成为了世界妇女解放的标杆和旗帜。
其次,该口号的提出塑造了新中国劳动妇女的进步新形象。其进步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阶级层面,树立了劳动妇女的光辉形象,而且男女同工同酬的局部实现既提升了妇女群众的经济地位,又极大地提高了其社会地位;二是从性别分工看,“铁姑娘”形象的塑造使中国妇女快速跨越了传统的性别分工。文化的稳定性致使几千年形成的性别分工观念根深蒂固,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改变的。毛泽东“男女都一样”口号的提出,是对这一旧有习俗的最大冲击。其间,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许多“铁姑娘队”,横跨矿产资源开采、工程建设、机械制造等传统的男性工作领地,空前拓宽了中国妇女群众的劳动范围。正是这些“铁姑娘”的努力和辛勤付出,中国妇女在参与社会劳动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最后,该口号的提出充分带动了妇女群众广泛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当时的一首民歌:“妈妈打面在机房;嫂嫂管电工作忙;姐姐当上技术员;我是科研小组长”,[12](P92)就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家庭中,女性全员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闹场景。上海市郊的张庙一条街,20世纪70年代初就有700多名45岁以下的妇女参加了街道工厂的劳动。她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先后兴建和扩建了“五·七”机械加工厂、玻璃制品加工厂、水泥袋翻新工场、劳动保护用品加工场、综合服务站、劳动运输队等,为附近许多大工厂提供了工业原料和劳动保护用品。仅1971年一年,就为国家创造了21万余元的财富。[13]这是当时妇女群众全员参与支持社会主义建设的真实写照。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妇女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总之,“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口号与当时中国妇女希望摆脱传统压迫和束缚、追求男女平等的急切心情相吻合,也契合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中国政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顺势而为,借助政治运动推行这一理念,在短期内就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引领了中国妇女打破旧传统,开辟了中国妇女解放的新天地,使广大妇女群众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切实利益*但这个口号自身的局限致使以这个口号为指导的妇女解放运动出现了在解放妇女的同时又困扰妇女的“二律背反”现象,给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和妇女群体造成了不良影响,一直为理论界所诟病。。同时,这一政治运动也使得中国“在不到半个世纪中走过了西方妇女二百年来未竟的道路”,[14](P142)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赞赏。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引领新时期妇女解放的主流话语
改革开放初期,“男女都一样”的革命话语在“铁姑娘们”的反思中逐渐被消解,甚至出现了将妇女解放引向另一个极端的危险倾向。与此同时,打着经济发展和妇女解放的旗号,各种侵害妇女群众切身利益的新旧问题频频涌现,亟需党和政府的矫正和引领。于是,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开幕式上首次指出:“我们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和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15]此后,为解决现实中诸多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这些法律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保障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法律体系。“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又第一次把‘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写进党的施政纲领”,[16]推动中国妇女事业进入新阶段。“男女平等是一项基本国策”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话语。
(一)对“男女都一样”口号的反思
伴随着改革开放,伴随着思想解放,伴随着对“文革”的反思,妇女解放的时代口号——“男女都一样”也开始遭到质疑。从政治热潮中清醒过来的人们开始对“男女都一样”口号进行了反思。
一是如何看待“男女都一样”与“男女平等”的关系。改革开放前的十余年间对“男女都一样”口号的理解与实践的固化,使许多妇女群众误以为只要参加社会劳动,和男子做一样的工作,就能实现完全男女平等。这种观念使得许多妇女群众不顾生理差异蛮干,反而伤害了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新的不平等。如据甘肃天水的曾俊花讲:“我们妇女跟男同志一样工作……苦和累虽说是挺过来了,可大多数妇女都得了妇科病,月经紊乱是普遍的。”[17]有些“铁姑娘”还为此付出了生命。如女知青卫生员苗晓娜,受口号影响,跨越性别界线,“主动向领导请战,要求下作业点采矿,在铀矿放射性污染区劳动了整整七年,年仅三十岁就被肺癌残忍地夺走了生命”。[18](PP268-271)学者们认为“女性在‘人’的层面上获得翻身解放的同时,其作为女性的性别指涉却被完全埋没在了‘男女都一样’的平等话语预设背后”,[19](P141)且“带有强烈的国家意志和政治化色彩”,[20]造成了女性的新异化,“这反过来再次说明了妇女在寻求自我解放的道路上并没有走多远,而是不自觉地再次运用了男权的话语进行了自我表述”。[21]
二是如何看待“男女都一样”对女性带来的双重负担。一些学者开始认识到无视两性生理差异而一味地向男性看齐,追求男女都一样的妇女解放,对女性带来了双重负担。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和政治动乱的影响,十余年间中国各类家庭劳动社会化的程度不升反降,这致使她们在争取做同男子一样的工作时,还不得不承担家务劳动。所以许多“铁姑娘”感觉非但没有解放,负担反而加重了。因此,一些妇女群众反思过去,道出了“我宁可不要这种解放”的心声。[17]
鉴于学术界对“男女都一样”口号的讨论,在实践层面,政府也开始对“男女都一样”口号的执行进行了调整。如1988年国务院通过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就明令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22](P242)许多不合规定的女子专业队纷纷解散,一些妇女选择回归家庭,从而纠正了“文革”期间在妇女解放运动中不顾女子生理特点而出现的各种偏差。
这些都说明了“男女都一样”口号的时代功能已经释放殆尽,弊端凸显,中国的妇女解放亟需新的时代话语的调整与引导。
(二)改革开放后新旧妇女问题的涌现亟需新话语的引领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期间涌现出的许多新旧杂陈的妇女问题,不仅未能使妇女的社会地位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反而出现下降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已经灭迹的拐卖妇女和色情行业沉渣泛起。如据当时媒体报道,广西茂名的郑文等人结成团伙,同广西的拐骗分子相勾结,以搞建筑、承包工程、招收工人、介绍对象、旅游等为名,诱骗广西河池、玉林等县市妇女115名到茂名,从中牟利共得赃款22617元。[23]在当时造成极其恶劣影响的“11·25”拐卖妇女案中,犯罪分子共拐卖妇女达150余人。这批被拐卖妇女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大多数被害者的家庭遭到破坏,有的家庭成员因此致伤致死,后果极其严重。[24]同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区的娼妓活动日趋泛滥,许多妇女成了可以被任意买卖的商品。
二是妇女遭遇就业的结构性排斥。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这一过程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对妇女的公然歧视,造成了职工下岗的女性化和就业困难的女性化。当时许多企业遵循“效率至上”的逻辑,视妇女为企业的负担,在裁员招工中歧视妇女,不仅将她们列为下岗的首选对象,而且在招工中也尽最大可能压缩女性比例。据调查,“到2000年,我国下岗未就业人员中女性占了58.3%,比重最大。”[7](PP421-422)“尽管90%以上的职工认为城市妇女应该就业,但大多数企业领导人不愿招收女工。在被调查的660名企业领导人中,表示愿意招收女工的仅有6.3%。……这项调查还表明,遍及全国11个省市的660个企业中,已经列入编余人员27100名,女性占64%”。[25](P16)与此同时,一批学者“在探索‘合理高效’的社会性别分工模式时”,没有“树立尊重‘妇女权利’的意识”,完全无视妇女的特殊性和特殊情况,以生产率的提高为旨归,主张废除对妇女的任何保护和优惠,完全开放竞争。[26]有的人甚至借题发挥,认为“中国妇女解放不是妇女的需求,而是国家的恩赐,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应退回原点”。[27]
三是消费主义与市场的结合,使一度引领世界妇女解放潮流的中国妇女解放呈现出了一定的倒退之势。市场经济的自发性诱导使人们开始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并逐步形成了一种“消费女性”的商业文化。“国家界定妇女的权力已几乎被商业文化所取代,大众传媒与广告不断制造各种‘现代’女性形象,其基本要素不外乎消费主义﹢传统女性美德﹢性感。”[28]“受到这种现象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少女性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29]“嫁个好老公”成为许多女性的追求,有些女性甚至以“傍大款”为荣,有些人将自己的美貌作为致富的资本搞起了色情业。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对“女人味”的建构与消费,阻碍了女性的自由独立发展,大众传媒在其中更是推波助澜,误导了许多青年女性,成为中国妇女解放的逆流,亟需政府的调控和引导。
此外,在农村地区人们普遍存在着“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的思想认识,外加上一些地方学杂费增高,供养子女上学经济上确实困难,这些导致了很多地方人们不愿意花钱送女孩上学,学龄女童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如据江苏省响水县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1987年底该县13-15周岁的男女生性别比例为106.5/100,而全县初中男女生的比例为182.7/100,……在同等条件下,100名女孩中就有41.7名未能在校读书。”[30]教育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女孩的长期发展,使现阶段的男女不平等进一步加深延续。
总之,改革开放后近20年间积累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扰乱了建国以来出现的有关妇女解放的进步思想,使整个社会对妇女的认识观念出现了偏离社会主义发展主线的危险,亟需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实际,用新的时代话语引导中国妇女解放的潮流,将中国的妇女解放成功推向新世纪。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当代价值
如果说1990年代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提出从理论上为中国的妇女解放指明了方向,解决了妇女群众的思想困惑,实现了妇女解放指导思想的正本溯源,那么,1995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则从实践层面为中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战略性支持,打开了推进男女平等的新局面。
首先,这一基本国策的提出丰富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内涵。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是党和政府总结建国以来中国妇女解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新发展,与现阶段中国妇女发展实际更贴近,进一步纠正了一些错误的妇女观,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广大妇女群众渴望平等的心声。其所倡导的男女平等在维护、扩大广大妇女群众依法平等享有法律权益的前提下,摒弃了“文革”期间盛行的不顾男女差异的“平均主义”式的绝对平等,致力于提升妇女群众的整体素质,确保其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这在激发妇女群众潜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促进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其次,这一基本国策的提出为男女平等的切实推进提供了基本遵循。将男女平等基本原则上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促进男女平等的重视,这为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照和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社会上一些歧视、排斥妇女的行为,增进了两性协调发展,增强了广大妇女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也因此愈加巩固。继任领导者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一如既往的坚持及其在不同阶段推行的新举措,使改革开放以来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诸多男女不平等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如“1982年中国女性的文盲率高达45.2%,1990年文盲率为31.9%”。[31](P43)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后,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中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2000年为13.5%,2010年进一步降至7.3%;文盲率的性别差异也由1982年的相差26.0缩小至2010年的4.8个百分点”,“中国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由1982年的4.2年提高到2010年的8.4年”。[31](PP43-46)
再者,这一基本国策的提出为国际社会贡献了中国经验。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也与两性和谐发展的世界潮流相吻合,为世界各国的妇女解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妇女解放提供了有益的中国经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因为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的提出打破了西方女权主义“以个人为中心”、“仇视男性”的行动逻辑,有助于在两性协作的前提下提升妇女群众的整体素质,为妇女群众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逐步提升妇女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而不仅仅追求两性法律权利的平等。同时,这一基本国策还强调了政府的职责,要求政府与群众勠力同心,共同促进男女平等,增进社会和谐。
总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使改革开放初期妇女解放领域思想混杂的状况有了根本改观,起到了定纷止争的重要作用,也为妇女儿童被拐卖、女性的受教育水平低且性别差异大、女性的就业创业难、老年女性养老难等阻碍女性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战略性支持,为保障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是对“男女都一样”口号的质的超越,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新发展。
三、“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妇女解放国际话语的中国化
“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是诞生于西方的增进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战略。经联合国第三次、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提出和推广,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国际妇女解放的时代话语。作为联合国的重要成员国,中国政府也在积极贯彻这一重要的国际战略,应用其来解决宏观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所不能解决的一些相对具体的时代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成为促进中国性别平等的新时代之声。
(一)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源于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是西方女权运动第二次浪潮中产生的重要理论成果,其核心思想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提出的著名论断——“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32](P309)随后,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女性主义者开始反思文化观念领域对妇女的束缚与压迫,用社会性别意识去审视主流文化及政策制度层面的性别盲点。这引起了西方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社会性别也成为了国际学术界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
联合国积极采纳了西方妇女解放的理论成果——社会性别理论,并将这一理论转变成指引世界各国妇女解放的国际战略。1985年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到2000年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明确指出,“各国应根据本国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特殊的发展政策和资源力量,选定提高本国妇女地位的优先次序。各项措施一经确立应立即付诸实施。”而且要求“在各项措施中必须包括如何消除性别歧视观念的方案,因为观念问题是歧视持续存在的根源。”[33]“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理念由此初具雏形,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又明确指出,“为确保有效执行《行动纲要》并增进在国家、分区域/区域和国际各级提高妇女地位的工作起见,联合国系统和所有其他有关组织应推动积极鲜明的政策,包括在所有政策和方案的监测和评价方面,使性别观点成为主流”,[34]引导世界各国政府在实践中践行这一战略。“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也因此成为国际妇女解放的时代话语。
(二)中国推行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的实践
中国政府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为契机,积极贯彻社会性别主流化战略:率先签署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庄严地宣布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成为世妇会后承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49个国家之一”,[35](P67)积极贯彻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此后,中国政府又根据中国妇女不同时段的发展实际和需求,自1995年始先后制定了三个“妇女发展纲要”,将社会性别主流化战略纳入国家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之中;修订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形成了贯彻这一战略的法律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了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机构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省(区、市)、地(市)县(区)地方的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健全妇女地位监测评估机构,制定了衡量妇女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妇女发展状况的数据库,共同构成促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落实的监测评估体系。
作为专业性的群团组织,中国妇联组织在推动“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各级妇联发挥自身优势,在宣传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帮助妇女提高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推动组织部门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力度、发挥人大和政协女代表女委员的作用、依法维护妇女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3](P103)2013年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36]与此相呼应,一些省市妇联会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妇女/性别研究的专家学者,从地方政府法规政策的性别平等着手探索推行一些旨在促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新举措。如深圳市2012年就公布实施了《深圳经济特区性别平等促进条例》,现正在探讨创建专门的性别平等机构;2013年南京市妇联牵头成立了“南京市政策法规性别平等咨询评估委员会”;2014年“北京市政策法规性别平等评估委员会”正式成立。与此同时,借助于新媒体,“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理念也逐步在公众中广泛传播。
(三)对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的中国化认知
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是“对任何领域各个层面上的任何一个计划行动,包括立法、政策或项目计划对妇女和男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最终目的是达到社会性别平等”。[37]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整体性战略,它抛弃了男女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将社会性别平等作为一个中心问题,主张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到政府决策的各个领域及其全过程。这是“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所不及之处,也正是接下来中国要进一步推动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的原因所在。
事实表明,中国政府正在积极主动推行“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努力探索使我国妇女事业发展具有更丰富时代内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但中国推行的“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应该是中国化的,与西方有所区别:
其一,中国的“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是经过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糅合的。在中国,这一战略既承认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关于妇女受压迫根源的界说,又将父权制文化作为妇女受压迫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既重视政治、经济层面中国女性地位的提升,也开始致力于文化观念层面性别歧视的消除;且以实现两性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这一战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解决了宏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不能解决的一些相对具体的时代问题,是现阶段推进中国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战略。
其二,中国的“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更强调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家庭的基础性作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党和政府在国家事务中的主导地位。相比西方,中国政府在统筹全局、整合资源、推进性别平等主流化等方面的能力更强。但这毕竟是个新战略,有些地方政府还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因此,这一战略的实施仍需国家层面的强力支持,要求各级政府决策层树立明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在决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综合考虑男女不同需求,反对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并注重对各项政策性别平等的监督、评估及改进。
其三,中国的“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是中国经验与国际经验的融合,提高了中国妇女解放的国际化程度,展示了大国的新形象。正如学者刘利群所说:“中国妇女十一大报告再次重申社会性别主流化,努力提高与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相称的妇女发展、性别平等水平,有力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进行有效对话和沟通”,“因而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的新举措。”[38]但“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中国化的序幕才刚刚拉开,要紧跟中国的发展实际、充分汲取其精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经验,为世界妇女解放贡献新鲜经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女平等是一项基本国策”,“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时代话语,切实地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对妇女解放的认知及妇女解放的主要内容。中国妇女解放的话语转变,体现了中国妇女解放的时代性,更是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与时俱进的集中体现。妇女解放的时代话语虽然在与时俱进地发生变化,但妇女解放的主旋律没有变,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一直是中国妇女解放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也一直是中国妇女解放潮流的坚强领导。其实,妇女解放不只是妇女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它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之间相互促进,须臾不可分离。所以,这些主流的时代话语不单是妇女群体的独奏,而是不同阶段中国妇女群体的利益诉求与中国发展进程的合声。往者可鉴,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仍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此我们不能用政治运动一蹴而就,而需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39]探寻不断适应新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理论来指导中国妇女解放的新实践。
[1]毛主席刘主席畅游十三陵水库[N].人民日报,1965-05-27.
[2]李雄藩、王永平等.新中国第一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3]彭珮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5]在工业生产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妇女真能干[N].人民日报,1959-03-06.
[6]人民公社化给妇女带来的好处说不完 农村妇女走上彻底解放的道路 涌现了许多红旗手、生产能手和巧姑娘[N].人民日报,1960-03-08.
[7]王国敏.20世纪的中国妇女[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8]王政,陈雁.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9]刘妙.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J].烟草科技通讯,1974(3).
[10]编委会.草原启示录[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11]李小江.50年,我们走到了哪里?——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历程回顾[J].浙江学刊,2000(1).
[12]虞城农民诗歌选[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5.
[13]上海张庙一条街[N].人民日报,1972-03-05.
[14]李小江.解读女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5]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几大时间节点[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14/c40531-20789934.html,2013-03-14.
[16]宋秀岩.高举旗帜、凝心聚力、团结动员各族各界妇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在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妇运,2013(11).
[17]曾俊花.这种解放我宁可不要[J].中国妇女,1988(4).
[18]邓贤.中国知青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
[19]李掖平.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专题研究十六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20]吴小英.市场化背景下性别话语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21]周大鸣,郭永平.性别、权力与身份建构:以大寨“铁姑娘”为考察对象[J].青海民族研究,2013(1).
[22]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23]市严惩拐卖妇女犯,五名主犯分别被判处5至15年徒刑[N].人民日报,1981-01-14.
[24]吴恒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 保障妇女人身安全——“11·25”拐卖妇女案罪犯被依法惩办[N].人民日报,1983-07-15.
[25]李小江.女人的出路——致20世纪下半叶中国妇女[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26]刘伯红.对“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的思考[J].社会学研究,1994(6).
[27]丁娟.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维度与构建的思考[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3).
[28]王政.“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辨异[J].妇女研究论丛,1997(1).
[29]宋瑜.当代中国女性偏离行为的文化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0]沈阜生、沈裕中.农村女孩入学难[J].中国妇女,1988(12).
[31]谭琳.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2008-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3]孙戎.内罗毕战略[J].妇女研究论丛,1994(01).
[34]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EB/OL].http://www.nwccw.gov.cn/2017-05/23/content_157555.htm,2017-05-23.
[35]朱东武,朱眉华.家庭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6]宋秀岩.高举旗帜 凝心聚力 团结动员各族各界妇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在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妇运,2013(11).
[37]刘伯红.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特点[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1(1).
[38]刘利群.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推进与媒介责任[J].妇女研究论丛,2013(6).
[39]习近平.习近平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01/c1024-23397065.html,2013-11-01.
(责任编辑:黄鹏进)
作者:李乾坤,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妇女问题、性别问题;王晶,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妇女、性别问题研究。邮编:130024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妇联工作的创新发展研究——以吉林省妇联为中心的考察”(2017A6)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历史经验研究”(17YJC710034)的阶段性成果。
C913.14
A
1243(2017)06-008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