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责任意蕴及其实践意义
2017-01-25肖云忠
肖云忠
(成都理工大学 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雷锋精神的责任意蕴及其实践意义
肖云忠
(成都理工大学 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学雷锋活动一方面是常态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存在着内涵泛化的困境。研究雷锋精神泛化问题,提出“雷锋精神的责任意蕴假说”,认为雷锋精神的本质是一种以树立并践行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和价值依托的责任意识,是宏观社会环境、微观际遇环境和个体成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践行雷锋精神需要以责任为价值依托,加强责任角色、责任制度和责任氛围建设,努力实现“分内之责”与“分外奉献”的统一。
雷锋精神;责任意蕴;实践意义
一、雷锋精神面临内涵泛化的困境与出路
1.雷锋精神内涵泛化的困境。雷锋以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责任,以爱岗敬业为责任实现的路径,以创业创新精神为责任动力,其精神曾激励了一代人为祖国建设攻坚克难。但改革开放的今天学习雷锋活动却面临着内涵空泛化等困境。第一,价值否定。这些否定雷锋精神价值的观点表现为工具论、精神论、过时论、超前论、从众论、逆反论[1],还有雷锋生活时髦论、雷锋事迹造假论,在充分认可和弘扬雷锋精神意识形态功能的问题上,存在将雷锋精神认同强制化、理想化和过分政治化的问题[2]。这些观点从不同层面解构雷锋精神,使雷锋形象遭到贬低,成为空洞说教、无主体性的代名词。第二,实践否定。在学雷锋活动过程中存在“离开雷锋”的倾向与问题,表现为活动的强制性、形式化和功利主义,导致对学雷锋的质疑[3]。第三,内涵泛化。目前把雷锋精神的内涵归结为四个层面,缺乏一条清晰的主线,导致理解的泛化和模糊化,似乎雷锋精神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使得公众学习和理解雷锋精神缺乏实在抓手和内在信念,降低了雷锋精神的可信度。
2.雷锋精神的责任意蕴假说。笔者细致梳理认真学习雷锋精神相关文献,认为当今学习雷锋精神需要找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支撑点,这个价值支撑点不但不会随着历史条件演变而发生本质性改变,而且具有对雷锋精神具体内容的包容性和引领力,在表达形式上简洁明快,易于理解和记忆,在实践上容易操作和付诸行动,这就是“雷锋精神的责任意蕴”假说,即关于责任内涵及生成机制的基本主张。假说认为雷锋精神的本质是一种以树立并践行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和价值依托的责任意识,责任贯穿雷锋精神的始终,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雷锋精神责任内核的生成是时代环境与雷锋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经历了责任意识萌芽、成熟内化、行为外化固化的过程,形成对责任的理性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雷锋在理想责任的指引下,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以爱岗敬业为责任实现路径,以创业创新精神为责任实现动力,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人生价值,从而成为时代的楷模,其责任意蕴成为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恒久流传。因此,从责任入手有助于抓住雷锋精神的实质,驳斥各种否定雷锋精神的言论,为理解雷锋精神提供新思路;从时代使命、人生际遇与个体主观能动性入手把握雷锋个体的人生经历与时代使命和变迁的互动关系,为理解雷锋精神责任意蕴特质的形成提供新思路;从责任担当入手,有助于构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为学雷锋活动找到切实可行的载体和抓手。
二、以责任意识实现对雷锋精神内涵的新阐释
狭义的雷锋精神是指对雷锋的言行和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广义的雷锋精神是指已经升华为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崇高品质为基本内涵的精神价值[4]。雷锋精神的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多个层面。
1.雷锋精神蕴涵丰富的责任内涵。责任是指人们意识到的、自愿承担的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道德义务,责任基于社会关系而存在。一方面社会关系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由此成为责任存在的前提条件,有多少社会关系就有多少种责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日常交往关系,由此决定的责任就有经济责任、政治责任、文化责任和日常交往责任。另一方面责任要求责任人具有主观上的自觉意识和内心的自愿要求。雷锋精神首先是一种责任精神,是以责任为核心而构成的多层次观念体系,体现于社会、国家、政党、人民、集体、个体等各种社会主体层面,即建设国家的工作责任、乐于助人的道德责任、勤俭节约的自制责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政治责任。
2.责任是贯穿雷锋精神的一条主线。责任把雷锋精神的多个层面的内容联系了起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雷锋精神责任意识的力量源泉和动力机制,理想信念是一种动力,雷锋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成为激发其责任感的推动力量。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责任意识的主题和核心内容,其核心是以树立并践行为人民服务为内容的责任意识,就是“为谁活着,怎样做人”。正如罗国杰教授说:“雷锋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利益有很强的道德责任感,他将这种道德责任意识上升到了一种道德自觉,把对国家、对社会的献身责任转变为一种付诸行动的自觉动力,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雷锋经过刻苦修养、锻炼而达到的,雷锋能够把道德自觉升华为一种道德需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5]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心是责任意识的基础,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和源泉,雷锋把事业心和责任意识相结合,干一行爱一行,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时刻思考怎样更高效地为人民做更多的事情。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以及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是雷锋精神责任意识的保障机制和实现机制,只有充分发扬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才能为履行和实现责任的内容提供保证。
3.责任是雷锋精神的价值认同点。责任分布于社会关系的各个层面,成为一种对待社会关系的态度,体现为对社会关系的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性。从责任角度来理解和践行雷锋精神,可以培养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的责任感,树立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家庭、职业、社会公德的责任感。社会关系的各个层面均以责任感一以贯之,有助于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责任意味着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只有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履行社会责任状况是评价一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程度的依据[6]。
4.责任意识是雷锋精神主体性的突出表现。主体性是主体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包括个体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团体主体性等形式。如果仅仅从个体出发去理解主体性,就容易把个体主体性等同于个人主义,从而认为雷锋精神没有主体性,这也是部分人把雷锋精神视为消极顺应的“工具主义”的依据。个体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依存关系,个体对这种关系的理解体现为个体的责任意识,包含着对个人正当利益和权利的关怀,更包含着对社会、对他人的利益和权利的关怀,而且包含着正确估价个人利益与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关系性质,并按照善的准则来调整这种关系[7],雷锋精神首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强调人民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来源于以雷锋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在翻身后所亲身体验到的主人翁感受,这种感受自然被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利,弘扬责任意识就是突出雷锋精神的主体性,是对雷锋个人主义错误认识的一种纠正,对激发人们对社会和个体的责任感是一种支持。
三、雷锋精神责任意蕴的生成机制
生成机制是推动雷锋精神责任意蕴形成演化的主客观条件和动力因素,是宏观社会环境、微观际遇环境和个体成长互动作用的结果,宏观社会环境是责任意蕴生成的机会结构条件,决定责任主体可能选择的责任内容,微观际遇环境是责任意蕴生成的直接条件,决定责任主体能够选择的责任内容,个体成长是责任意蕴生成的内在条件,决定责任主体把握责任内容的能力,三种条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推动雷锋精神的责任意蕴由萌芽、成熟、内化向行为、外化、固化不断转化。
1.社会结构对责任生成的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决定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决定着人们的道德关系和道德面貌,公有制为雷锋精神责任意蕴的生成提供了奋斗方向。第一,地位结构发生变化。雷锋由被压迫阶级变为新社会的主人,“过去我是孤苦伶仃的穷光蛋,现在我是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国家的主人”。从阶级地位的变化感受到新旧社会的巨大差异,为雷锋精神责任意蕴的生成提供了情感体验和情感支持,有助于把朴素的感恩思想转变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第二,艰难的国内外环境。20世纪60年代,国内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处于探索之中,1958年以后遇到自然灾害,指导思想上出现左倾错误,国际上的一些大国对我国施加压力,社会主义面临新的考验和风险,加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为雷锋精神责任意蕴的生成提供了意志考验和信念支撑。
2.人生际遇对责任生成的影响。雷锋(1940—1962)22年的生命分为三个阶段:1940~1956年是其从出生到高小毕业阶段。雷锋出生于湖南望城县一个贫农家庭,经历了苦难的童年,新中国成立后上了小学,成长为一名少先队员。1956~1960年是其参加工作阶段。雷锋先后做过通信员、公务员、拖拉机手、推土机手、汽车兵等多种职业。1960~1962年是其在部队全面发展阶段,雷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了大的飞跃。第一,责任担当场所多。雷锋先后在乡政府、县城、农场、工厂、部队等场所工作,这些场所是影响雷锋社会化的重要机构,为雷锋理解和实践责任提供经验基础和参照。第二,多样化社会关系为其责任体验奠定基础。雷锋在工作过程中与政府部门、农场、工厂、学校、部队中的众多人物打过交道,乡长的教育和肯定既是对雷锋的鼓励,又为雷锋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县委张书记对雷锋的教导和影响很大,对其形成敬业精神、螺丝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意识产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部队中的政委、团委书记等人物为雷锋体验革命军人的赤胆忠心、严守纪律的优良作风提供了支持。在雷锋打过交道的人物中更多的是农民、工人和战士,从他们中可以看到他们在本职岗位上默默工作的场景,体验到普通人物蕴涵的伟大,感受到社会关系中蕴含的责任。第三,成绩增强信心。雷锋履职尽责取得优异成绩,雷锋在各种岗位上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工作,善于学习,乐于接受新事物,获得很多奖励和荣誉,增强了其履职尽责、乐于奉献的信心。第四,雷锋事迹影响范围扩大,美誉度不断提升。从乡镇到县城、从农场到工厂、从部队到全中国,后来超出国界,雷锋精神影响到国际。
3.责任意蕴生成的心理过程。雷锋精神责任意蕴的生成经历了知、情、意、信、行为的过程,由责任认知开始,经过责任情感体验、责任意志坚持、责任信念内化的中间过程,最后外化为责任行为,彰显为履职尽责的实践活动。第一,明确责任对象。雷锋精神是时代的产物,雷锋读过《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按照“问题—学习—实践—总结”进行学习,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观。1960年1月8日,雷锋参军入伍,写了六条保证,其中一条是:“我要努力学习政治、军事、文化,我要好好地锻炼身体,我一定要在部队争取立功当英雄,我一定要做一个毛泽东时代的好战士,我要把我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8]“1961年10月10日日记,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是大公无私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人民有益的,他的责任是没有边的”[9]。雷锋正确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个人价值只有在集体的价值中才能实现:“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能量。”第二,形成对责任的快乐体验。雷锋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和幸福,快乐幸福是一种心理动力,推动雷锋进一步履职尽责。“1961年10月15日日记,今天是星期天,我没有外出,给班里的同志洗了五床褥单,帮高奎云战友补了一床被子,协助炊事班洗了六百多斤白菜,打扫了屋内外卫生,还做了些零碎事……总的来说,今天我尽到了一个勤务员应尽的义务,虽然累了一点,也感到很快活”[10]。“1962年5月2日日记,我一边走一边想着: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自己辛苦点,多帮人民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1962年4月4日日记,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奋发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11]。雷锋的快乐幸福体验来源于对党的恩情的感激,并在此基础上升华为对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责任感。“1962年7月1日日记,在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党像慈母一样,哺育着我长大成人。是党给了我生命,是党给了我幸福,是党给了我无产阶级的思想,是党给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是党给我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是党给了我前进的力量,是党给了我的一切。今天,我当了家,作了国家的主人,得到了自由和幸福,内心是何等的感激党和毛主席啊!我时刻都想掏出自己的心,献给伟大的党。忆过去,我刻骨地痛恨三大敌人。想今天,我万分地感谢党和毛主席的恩情。望将来,我信心百倍,浑身是劲,坚决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12]。第三,拥有对责任的坚定意志和信念。雷锋对为人民服务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念,其中榜样的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学习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以后,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我要以黄继光、董存瑞、方志敏等同志为榜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人”[13]。雷锋日记中提到的榜样有15个,归纳为五类,一是激发对党的感情,如方志敏;二是坚定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如郅顺义;三是明确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如白求恩;四是增强社会主义觉悟,如向秀丽;五是加深对人民军队本质的理解,如郑满春。这些英雄模范的事迹为雷锋成长提供参考,坚定了其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第四,开展履职尽责的实践活动。雷锋以爱岗敬业为具体路径,干一行爱一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形成螺丝钉精神和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就是党把你拧到哪里,你就在哪儿站好这一班岗,就是首先干好本职工作”。“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14]。概言之,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历史使命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提供了标准,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中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雷锋,其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与时代合拍,反映了时代的使命和责任,通过个体社会化成长机制,雷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责任意识逐渐形成,在反复的工作实践和日常实践中,责任能力不断增强,履职尽责取得的奖励和荣誉强化了其责任意识,形成责任意识、责任能力、责任绩效的良性互动,最终成就雷锋精神。离开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就不可能形成雷锋精神,学习践行雷锋精神更应该看到其体现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抓住雷锋精神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也就实现了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
四、以责任建设实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1.从责任角色入手做好本职工作。角色是责任伦理中最基本的单元,雷锋一生变换了多个职业角色,对每个职业角色都有较好的领悟和担当,这种精神值得当代人学习。在社会流动加快、职业高度分化的背景下,需要从角色责任的角度对待流动和工作。角色是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体现,责任是行为主体在特定社会关系中对特定任务的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扮演角色的过程就是履行责任的过程,责任依附于角色,对角色的认同就是对责任的认同[15]。无论干什么工作,都需要像雷锋那样,具有对责任的理性认知、快乐体验、坚定信念以及行重于言的实践倾向,从人生价值实现的高度培养对工作的热爱,体会工作的乐趣,追求卓越。
2.以信念伦理为价值支撑加强责任制建设。雷锋在多种岗位上能够履职尽责,是以信念伦理为价值支撑的,这种价值支撑就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对党和人民利益的认同,并从中激发了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使得雷锋精神成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象征。当前在加强责任政府、组织责任制建设的时候,第一,应该明确责任制的价值基础,这就是对人民负责、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以及对个人负责,这是责任制的价值依托和动力源泉。第二,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责任制的目标、对象、主体、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等进行规划,通过试点和多方征询意见,最终形成关于责任的规章制度,注重责任制在实践中的运行绩效,通过反馈修正,促进责任制不断完善。
3.以责任主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雷锋精神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吗?雷锋精神过时了吗?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和现代化目标没有改变,雷锋精神没有过时,雷锋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贯穿在雷锋精神中的责任主线始终存在。责任主线正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和弘扬的主题,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践行以人为本、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保证,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弘扬其蕴涵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以此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保证新发展理念的落实,在全社会营造人人负责、人人敬业的氛围。对每个公民而言,首先需要按照现代职业标准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在此基础上使责任的外延扩大到分外之事,上升到公益服务和奉献的高度,这是雷锋精神境界的升华,也是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体现。
[1]刘创成.当前开展学雷锋活动要解决的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3).
[2]朱华.论雷锋精神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4).
[3]刘长海.学习雷锋回到雷锋[J].当代教育论坛,2005,(7).
[4]钟惠英.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4).
[5]罗国杰.雷锋精神的道德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4).
[6]吴倬,李英.论雷锋精神的现实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9).
[7]夏伟东.主体意识与雷锋精神[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8][9][10][11][12][13][14]雷锋日记(1959-1962)[M].北京:解放军文艺社,1963.8,55,57,75,85,59,59.
[15]程东峰.角色论——责任伦理的逻辑起点[J].皖西学院学报,2007,(4).
G641
A
1671-6701(2017)05-0066-05
2017-08-26
2012年度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编号CSZ12004)、2012年度成都理工大学优秀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编号KYTD201203)阶段性成果
肖云忠(1970— ),男,四川乐至人,博士,成都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游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