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篇
——深入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经济思想
2017-01-25雷军
雷 军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陕西 西安 71005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经济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这些讲话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依据,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直面当前发展面临的种种难题,为中国经济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指明了大方向、提供了大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问题的讲话立意高远、逻辑严密、内涵深刻,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篇。
一、以中国梦为引领的目标论
目标就是旗帜,就是方向。就当前中国而言,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目标,中国梦当然也是我们经济发展所必须追求的目标。
1.中国梦具有丰富的本质内涵。2012年11月29日,即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与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在此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以实现中国梦为引领的奋斗目标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理论,其内涵极为丰富,但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人民性。中国梦的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幸福,因此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二是民族性。在追求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但是从根本上讲,必须立足中国实际,“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三是世界性。中国梦不同于历史上以追求霸权为目的的美国梦、英国梦,但也不是与其他国家互不往来、自我欣赏、封闭狭隘的民族梦,相反它是强调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并且在友好交往中共同分享中国发展成果,实现各国共同进步的中国梦。就此而论,中国梦的提出对世界发展是重大利好的,具有世界意义。
2.中国梦是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形象概括。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一概念,此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及党的重要文献中均延续了这一提法。根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公开发表的讲话与文章中,提及“两个一百年”就超过100次[3]。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一概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升华,恰如2014年7月4日其在韩国首尔大学访问时所讲,“中国已经确定了未来发展目标,这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形象地把这个目标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由此可见,“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这两个概念并无本质区别,但是与前者相比,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5],会更有利于上下同心把一件事干好。因此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倡导的通俗化、接地气的语言风格,必将进一步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加快发展。
二、以新常态为大逻辑的阶段论
从大的发展阶段来看,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对这个较长历史时期我们有必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细分出不同的具体阶段。对此问题的判断是否正确,对于我们能否客观准确地看待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而提出符合实际的应对举措关系重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2013年12月开始以新常态为题做了集中回应,特别是2015年6月在贵州的讲话把新常态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指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6]。
1.新常态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新常态的提出建立在对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准确研判基础上。国际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复苏前景尚不明朗。面对经济困难境况,一方面各大经济体减少了对国外产品的进口,另一方面许多发达国家为降低国内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重塑竞争优势,开始重新重视工业发展,发出向实体经济回归的强烈信号。这些因素导致中国产品出口常态萎缩,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国内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三期叠加”特殊时期,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中国经济不可能再维持原状,而是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这就是新常态出现的深刻现实背景。
2.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变与不变。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究竟有何特征?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将其概括为三个“变化”。一是速度变化。即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所下滑,由高速变为中高速。二是结构优化。例如在产业结构方面,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逐渐替代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在需求结构方面,居民消费需求逐渐替代投资需求成为需求主体等。三是动力转换。即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由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逐步转向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对任何事物而言,变与不变都是同时存在的。尽管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较大下行压力,有变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依然存在四个“没有变”,即“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7]。新常态下的变与不变共同构成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单纯强调某一方面,都是片面的,而是应当全面准确地予以把握。
3.新常态是具有特定指向的经济概念。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新常态这个概念具有特定指向,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集中概括。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只能放在经济发展这个特定范围去认识,如果不加区别地在其他领域滥用,势必将对群众思想造成混乱。同时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多调查,勤思考,更有主动性、创造性地推动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扩大宣传,正确认识。
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题的路径论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通篇贯穿了改革这一主题,尤其在他对经济工作的系列论述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8]。这一重要判断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规律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的改革具有强烈的引领示范作用。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快与慢、好与坏,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传导效应。没有经济体制改革先走一步,其他领域的改革就难以展开,更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全面改革中必须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以它为先导、为重点,充分发挥其牵引示范作用,从而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条件,进而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动力。
2.经济体制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必须有侧重点。从当前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做好经济工作必须贯彻的一条主线,也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宏观经济调控思路上的独到之处。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供需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供给数量过大,与实际需求脱节。同时,隐藏在数量问题背后的是长期以来供给结构僵化,不能适应需求向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转型升级。由于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由此出现老百姓到境外大量采购日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因此,改变原有以需求侧管理为主的调控模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为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确保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长期实践,习近平总书记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共五大任务在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合拳。在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各地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调控管理、与稳增长防风险等方面的关系,努力推动各项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
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问题实质上是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配置从根本上来讲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经济思想的一大亮点。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就是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对市场作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不断走向深入,如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上升到“决定”地位,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成为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上一个新的重大突破。
四、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关键词的理念论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五大发展理念,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变革意识,为我们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指向标。
1.坚持创新发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历史早已证明,创新是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国目前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放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彰显了对创新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当前我们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来实现动力转换和产业升级,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9]。协调发展的核心就是要及时补上那些制约我们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增强发展的整体效能,即,解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长期存在二元结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能同步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将来即使我们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达到很高水平,我们也不能说实现了全面小康,因为这是不够格的小康。所以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优化结构、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3.坚持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清新空气、洁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等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这个矛盾该如何解决?我们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绿色发展问题的实质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的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我们不能将二者简单对立起来,而是要统筹考虑,综合施策。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
4.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中国过去近四十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对外开放。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外贸出口优势逐渐减弱,国内的过剩产业、过剩资本急需寻找新的出路。此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开放发展理念,既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更是要着力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棘手问题。中共中央近年来在开放发展上抓的力度很大,如创新外贸模式、扩大开放领域、加快国内企业“走出去”,包括主导设立亚投行、金砖国家银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所有这些举措,最终目的就是要更好地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机制变革,掌握未来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5.坚持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目前我国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经济成果获得感不足。共享发展就是着眼于解决大家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来调动全体人民参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享发展强调坚持普惠性、强调注重公平正义、强调保障基本民生,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和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在发展理念认识问题上的重大突破。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问题的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不仅是针对中国自身开出的一剂良方,而且对推动全球经济走出低迷、推进全球治理现代化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中国人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
五、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的方法论
把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治理好,必须具备高超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对于经济建设这项中心工作而言,更是如此。在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11]。
1.稳是基础。“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12]。中国的经济运行实践一再表明,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只有稳定经济预期,稳住发展速度,才能振奋人民信心,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赢得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当前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更需要经济政策不能冒进,必须以稳为主,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才能更牢。
2.进是目的。稳是基础,但进是目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13]。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当前我们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实体经济振兴、稳定房地产市场、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方面重点施策,力争实效。稳中求进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态度,彰显了高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对此我们牢牢必须把握,不能偏移。
综上所述,以中国梦为引领的目标论、以新常态为大逻辑的阶段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题的路径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关键词的理念论、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的方法论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总体来看,这五项内容虽然各自功能、定位不尽相同,但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既各有侧重,又互有依托,有机地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治国理政经济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篇,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1]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
[2][10]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230.
[3]叶晓楠.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两个一百年引领前行的时代号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1-16(01).
[4]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N].人民日报,2014-07-05(02).
[5]曲青山.关于实现中国梦的时间节点[N].北京日报,2015-07-06(05).
[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18/c_1115663598.htm,2015-06-18/2017-09-20.
[7][9]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2).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
[11][12][13]唐洲雁.把握稳中求进治国理政重要原则[N].光明日报,2017-08-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