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考
2017-01-25张雯
张 雯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考
张 雯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有定力的自信,是对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发展前景的确信。文化自信在根本上是价值观自信,具有主体性、价值性、指向性等基本特征。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厚植优秀传统文化之底蕴,把握先进文化之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激活文化发展动力,有利于应对异质文化冲突、实现文化的包容互鉴,有利于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文化自信;内涵阐释;基本特征;根本要求;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最有定力的自信,是由内而外充满凝聚力和感召力的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一种价值自信,文化自信具有主体性、价值性、指向性等基本特征,既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内在契合,又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当前,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的理念,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创新力,有利于实现文化的包容互鉴,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阐释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各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经过比较、鉴别、反思和批判,形成对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认同,并表现为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自身文化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在根本上表现为价值观自信。
(一)文化自信是对特定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从根本上讲,文化是民族的根,是国家的魂。中华文化既在纵向体现为源远流长,也在横向体现为博大精深。从先秦百家争鸣到秦汉多民族文化的形成,从秦汉儒家正统思想到隋唐辉煌灿烂的全盛格局,从近代传统文化的衰微到当代中国文化的承古萌新,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品质,呈现了中国强大的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所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当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正确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使命,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充满坚定信念。
(二)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探索文化发展的规律、丰富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理论,在实践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努力建设文化强国,使中华文化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当前,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是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对中华文化发展道路、发展前景以及文化强国的目标充满信心。
(三)文化自信在根本上是价值观自信
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念,文化自信在根本上体现为价值观的自信。当前,坚定文化自信,在根本上就是认同价值观,坚定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价值表达,是中国模式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本质规定,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价值引领。我们走中国道路,需要有一个被全社会共同接受和认可的核心价值引领航向,这种核心价值决定着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涵养,甚至在最大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衰,历久弥新,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深深植根在中国人民的内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今天我们倡导文化自信,就是不断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价值观自信,充分利用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源,使之不断成为涵养价值自信的源泉。
二、文化自信的基本特征
(一)文化自信的主体性
人类社会历史是人的创造活动的生成,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文化表达,即“自然的人化”过程。人的主体性既体现为人的物质创造活动,也体现为人的精神创造活动,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思想文化一经生产,就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文化自信的主体性就是指人对文化确信的主观性,是人对特定文化的理性心理认同。也就是说,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人的主体力量的确信和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文化自信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信。
(二)文化自信的价值性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时代之需要,是人民之呼唤,是实践之造就。文化自信的价值性充分彰显为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一定的文化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的强大影响,也体现为对人的塑造作用。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自信力可以转化为“硬实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文化的自信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之所在。可以说,没有文化上的自信,就没有经济上的活力,就没有政治上的定力。文化自信的最大价值就是可以转化为“硬实力”的自信。
(三)文化自信的指向性
文化有特定的符号和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通过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呈现出来,是文化不断延续的鲜明记号。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深深刻印在历史的变迁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淀形成本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成为展示本民族文化和表达本民族情感的鲜明符号,成为一个民族独特的印记。同时,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创造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最显著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正是由于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的力量才促使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发展。文化自信的指向性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符号和载体的认同和确信,是对本民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有特定的文化符号来见证,一方面,方块汉字、史学典籍、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也共同推动中华文化一脉相传,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对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充满自信,就是充满对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自豪感。
三、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党带领人民在奋斗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成果,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革命文化为支撑,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迈进。
(一)深植优秀传统文化之底蕴
从整体上看,中华文化包括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即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从地域来看,中华文化包括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滇黔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在动态上表明其历史悠久,在静态上表明其内容丰富多彩、深刻厚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和力量之源。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
(二)筑牢中国红色文化之支柱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红色文化,既熔炼于党的革命抗争中,也彰显于改革发展的事业中。中国能够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红色文化的精神激励,得益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当前,坚定文化自信就要筑牢中国红色文化之支柱,就是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党在革命时期所形成的诸如井冈山精神等革命文化精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继承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把民族精神上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形成了新时期的文化精髓,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先进性。中华民族精神既继承传统,又因时而变,实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是筑牢中国红色文化支柱的必然要求。
(三)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方向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力量,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文化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又可以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人民幸福;既贡献于社会经济进步,又对提升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文化自觉,就是高度自觉认识文化的地位,就是高度认识文化形成、发展的规律。先进文化的方向明确了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问题,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不断适应先进文化的新要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为此,必须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呈现传统文化的历史辉煌,展现现实文化的蓬勃生机,培育未来文化发展的光明前景,铸就文化自信的力量。
四、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根本目标。实现这一目的,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从而激活文化发展的动力。有利于应对异质文化冲突从而实现文化的包容互鉴,有利于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一)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动力
文化软实力并非仅仅指西方学者所宣扬的文化的外部吸引力或同化式的实力,而是指文化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的辩证统一。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境遇中也包括文化的硬化能力、聚化能力、涵化能力和转化能力。坚定文化自信就是不断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涵化力,使之成为推动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动力。
(二)文化自信是应对异质文化冲突的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文化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做到文化自信,就是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化发展的母体,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文化发展的根本;深刻认识党带领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这一文化发展的优势。同时,坚定文化自信,还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博采外来文化,以辩证取舍的态度扬弃外来文化,有效应对异质文化造成的冲突,以转化再造的能力借鉴外来文化。当前,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一元与多样的关系,为有效应对异质文化冲突提供精神支撑,为实现文化自强而奋斗。
(三)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实现中国梦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国梦实现,就要发扬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1]习近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6-05-18(0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5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152.
(责编:李 园)
G122
A
1008-8431(2017)05-0049-03
2017-08-16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宣传协调创新中心”的阶段性成果。
张雯(1992-),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年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