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及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2017-01-25张子华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路易十四格局法国

李 兵 张子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及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李 兵 张子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为了探究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及对欧洲格局形成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世纪法国历史进行梳理与归纳,得出了法国在领土、人口、主权和政权等因素作为民族国家构建的基本要素,体现了法国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法国的对外关系也相应发生各种转变,对欧洲格局乃至国际体系的变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论证法国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及其对欧洲格局的影响,对我们进一步探究民族国家与其国际地位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法国;民族国家;国家构建;欧洲格局

民族国家构建及重新构建的历史同样也是现代国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民族国家作为国际体系基本的主要的组成单位,其构建和发展的过程对国际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故而,研究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尤其是大国构建的历史对深刻理解国际体系的格局、运作方式和特点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历史上,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民族国家。法国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对欧洲格局的变化和形成影响甚大。对法国民族国家构建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欧洲格局的起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理论

(一)国家建构理论

在《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书中,将国家建构译为民族统一构设,其定义为“为促进民族一体化而制订的诸项政策之和”,并认为国家构建是一个建筑学上的比喻,意指引导一国内部走向一体化,并使其居民结为同一民族成员的过程。统治者根据国内的民族状况制定各项政策,从而推动国内各民族的一体化进程。通过不断的演进,国内的各民族趋向统一并最终成为一个密不可分、毫无差距的民族统一体,即单一民族。

法兰西民族的构建就是历经各代统治者的民族一体化政策而最终形成的。它的形成可以大体分为四个阶段:黎塞留之前、黎塞留时代、路易十四时代、大革命时期。这几个时代各自独立而又联系紧密,共同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演变与形成。

(二)民族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这样解释“民族”的,即“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则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种族属于生物范畴,民族属于历史范畴”。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但是,斯大林将民族的共同特征仅仅局限于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文化这四个方面未免过于呆板和狭隘,民族还应该包括心理、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各方面的共同特征。本文中阐述的是法国民族国家是如何在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下形成的。因此,本文中所提及的“民族”概念更多的指向政治共同体这一方面。

(三)民族国家

现代国家的概念最早是由布丹提出来的。1576年,布丹出版了《国家论六卷》,在这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中,布丹详细的阐述了国家的概念并提出了主权原则。但是民族国家并没有确切的定义。杨光斌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民族演进为国家”。民族国家是建立在民族对国家认同的基础上的主权国家而不是一种单一民族的国家。吉登斯认为“民族—国家存在于由其他民族—国家所组成的联合体之中,它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边界(国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靠法律以及内外部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维护”民族国家也被看成是“两种不同的结构和原则的融合,一种是政治的和领土的,另一种是历史的和文化的”。

虽然民族国家没有特定的含义,但是民族国家有着其构成的基本要素,分别是领土、人口、主权和政府。这四个构成要素足以将民族国家与前现代国家和国际组织等共同体相区别开来。一个民族国家首先必须是建立在一块固定的领土之上的,并且是有固定边界的。在民族国家的固定边界之内,人民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换句话说,民族国家是建立在民族的政治共同体之上的。

二、法国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

中世纪晚期,各国君主急于扩张自己的领土,实现内部统一并强化君权。大思想家们也极为热衷于使君主们相信,他们有过问一切、支配一切的权利。随着王权意识的出现,领土意识和民族观念也开始浮现,这实际预示了一种新型国家形态的诞生:近代民族国家。法国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最终成为绝对君主制国家的过程,对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绝对君主专制国家初步形成

路易十三之前的法国整体上来说是处于一种混乱的、无序的、分裂的和充满战争的状态。虽然亨利四世和后来的孔奇尼通过一系列手段使法国的王朝得以重建,但是仅仅只是初步恢复国家秩序,新教徒仍然经常武装反抗。故而,亨利四世时期重建王朝,恢复国家秩序仅仅为民族国家的构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而已,真正的构建过程是从路易十三时代开始的。

路易十三执政时奉行君权神圣、国家至上的政策。此时国家的首相是黎塞留,他在其后来的回忆录《政治遗嘱》中声称:“我的第一个目的是使国王崇高”,“我的第二个目的是使王国荣耀”。为了“使国王崇高”,黎塞留与那些肆意叛乱的王公贵族们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比如“愚人日事件”。同时,黎塞留对胡格诺党开战,对叛乱的新教徒予以打击,并且颁布了“阿莱斯恩典敕令”。他在中央任命了各部的大臣,他们在首相直接的领导下掌握实权。此举使得贵族权力机构“国务会议”名存实亡。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控,黎塞留还在全国各个地方设立了驿站。这些政策和手段都大大维护了法王的权威。“为了使王国荣耀”,黎塞留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使德意志诸国与哈布斯堡王朝进行了长期的对抗,以保证法国的安全。1625年,黎塞留力促丹麦、荷兰和英国结成反哈布斯堡同盟,取得了“三十年战争”的胜利,并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通过黎塞留的一系列政策和手段,使法国成为了当时的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他的措施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王权,维护了法国的统一。同时,他利用“阿莱斯恩典敕令”使新教徒增强了对法国的国家认同感。黎塞留以加强王权、实现国内安定和击破贵族抵抗为国内政策根本,据此初步建立起史称“绝对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也就是绝对君主专制国家初步形成。

(二)绝对君主专制国家的正式形成

法国路易十四时期,法国领土版图基本上固定下来,人们的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也趋于一致,法语作为一种官方语言也慢慢流行起来,从而使得法国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在路易十四时代,经历了黎塞留和马扎然两代大国务家长期的中央集权构建,致使国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政治统一。路易十四继续沿着前任的脚步,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路易十四奉行“朕即国家”的政策,强化君主主权,进一步打击封建贵族,建立极为严格的礼仪制度,强化等级制度,使“贵族成为国王的仆人”。为了增加财富,他重用柯尔伯进行财政制度改革,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为了增强军事实力,他推行国威政策,建立一支直接隶属于国王的军队;为了繁荣经济,他大力兴办手工工场,使法国呈现出一派繁华之景;他还推行专制的宗教政策,“表示坚决要把天主教视为王国唯一的宗教”;路易十四推行军事扩张政策,向北进军荷兰,往东与哈布斯堡王朝进行对抗。在路易十四执政期间,法国的国力达到了巅峰,已成为与其他任何单个欧陆国家相比拥有压倒性实力优势的强国。绝对专制主义国家建设从黎塞留开始,到路易十四臻于极致。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的民族国家构建又前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法兰西的民族共同体。法国的绝对君主专制制度正式形成。绝对君主制的国家给法国带来了无穷的力量,使得法国的精力“合理化”,从而大增了法国宫廷可以对外使用的综合国力,增强了法国民众的向心力和做为法王臣民的自豪感。

(三)绝对君主专制转变为民族国家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法国民众的民族观念越来越强烈,绝对君主制度的堡垒已不太牢固。随着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知识分子更赞同进行社会变革,社会舆论也表现出对绝对君主专制的强烈不满。整个社会秩序变得越来越混乱,革命的时机也趋于成熟。严重的社会危机推动了广大民众起义,历史上著名的法国大革命因此而爆发。

在逻辑上来看,民族国家的构建涉及到两个基本环节,首先是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接着是国家获得新的民族的认同。对于法国的民族构建来说,在大革命之前可以说通过历代法王的努力已经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而大革命之后则是新生的民族主权国家获得了法国民众的一致认同与归属感,这样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就已经完成了。法国大革命象征着法国完成了从“君主主权”向“民族主权”的转变,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变。经过这场大革命后,法国人形成了对以主权和法律为标志的现代国家的认同感。由此,公民与其祖国就更加密切地联结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法兰西民族国家至此真正形成。

柏克曾经这样评价大革命对法兰西民族形成的作用:“你们的立法家在一切事情上都是崭新的,他们是第一个把共和国建在赌博之上的,并把这种精神注入其中,如同它那性命攸关的呼吸一样。这些政治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法国变形,从一个伟大的王国变为一个大赌场;把它的居民变成一个赌徒的民族。”事实上,大革命并没有使法兰西变为一个“赌徒的民族”,而是使它变为一只“骄傲的雄鸡”。

三、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近代西方国家通过民族国家的构建,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并对周边局势甚至整个世界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正如时殷弘所说:“与其他政治组织方式相比,民族国家是加强国家凝聚力、动员和集中社会资源、提高政治效率的最好手段”。法国正是通过民族国家的构建对欧洲的格局造成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一)路易十三时期法国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路易十三时期,制度的优越性也开始显现出来,法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也开始上升,虽还不足以形成对当时国际体系的冲击,但是这绝对是一支现代体系格局的重要维护力量。黎塞留上台之后所面临的欧洲格局是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之下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国家仍然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力量,具有掌控欧洲的实力。而法国当时正在建立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制,内部仍然是不稳定的,所以黎塞留在面对当时的欧洲格局时,始终是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整个欧洲的均势格局。在三十年战争期间,黎塞留始终支持德意志诸国,以通过其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厮杀消耗双方的实力。三十年战争的结局便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

“三十年战争”使得神圣罗马帝国统一德意志成为妄想,德意志的分裂也因此持续了二百年之久。同时,主权国家正式成为了现代国际体系的主要组成单位。这一和约的签订同时也意味着欧洲均势格局的进一步明晰。黎塞留在促进这个欧洲均势体系的形成上功不可没。

(二)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法国在路易十四时期已经成为当时欧洲最为强大的国家。中央集权的体制使其综合国力能够源源不断转化为对现代国际体系的影响力。在当时的欧洲格局中,“欧洲均势实际上已不复存在”,奥地利和西班牙已经衰落下去,英国和荷兰均明显弱于法国且关注重点并不在欧洲大陆。而法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陆军在最强盛的时候达到40万之多。强大的综合国力和路易十四的个人野心让法国走上了称霸之路。这一目标首先招致了来自荷兰、英国和西班牙的共同反对,长期的战争和反法联盟的抵抗最终导致路易十四的称霸图谋失败。

路易十四称霸图谋的失败使得欧洲格局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法国作为一个欧陆大国优势衰落,英国作为世界性大国开始崛起,法国只能作为影响欧洲大陆格局的关键力量出现在国际舞台之上,“现代世界根本权势格局真正形成,那就是欧陆均势加大洋(或海外)霸权”。均势原则成为了欧洲国家处理欧洲事务的指导原则,其也被抬到“欧洲国际社会宪法性原则的地位”。

(三)大革命时期法国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随着这场大革命的深入发展,革命的浪潮遍及整个欧洲。但是,仍处在封建势力统治之下的欧洲诸国无法容忍法国大革命。因此,在封建统治者的仇视和恐慌之下,欧洲诸国只能暂且放下各自间的矛盾,组成反法同盟来应付“涉及自身生死存亡”的威胁。在1789年到1794年间,受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英国领导的反革命同盟与法国革命政权的斗争是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在此次斗争中,英国是欧洲的反动势力的反法堡垒,法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1794年,法国打败了同盟军,瓦解了反法同盟,守卫了法国独立的革命果实。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和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都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创建起来的。这场大革命是国际关系史上现代民族主义的源泉,意味着君主专制时代的结束和以民族国家为本位的时代的到来。由此,以民族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的秩序在欧洲甚至全世界逐步建立起来。同时,法国革命不仅给法国人民带来民族主义的政治归属感和身份感,也带来了一种解放被封建专制制度压迫的世界全体人民的使命感。

四、总结与思考

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的基本要素是领土、人口、主权和政权。其构建过程经历了黎塞留之前、黎塞留时代、路易十四时代、大革命时期。

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经历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国家获得新的民族认同两个阶段。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央集权和封建王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在前黎塞留时代,法国虽然是处于无序的状态,但是历代法王的一些措施为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准备了基础。在黎塞留时代,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促进绝对君主制基本形成,这是法国建立民族国家的关键一步。路易十四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法国进行不断整合,绝对君主制最终形成,法国新的民族共同体正式形成。法国大革命时期,通过民族与国家融合的方式,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就协调了起来并形成了一种以新的民族共同体对国家的认同为基础的国家形态从而取代了王朝国家。这种全新的国家形态就是民族国家。

通过民族国家的构建,法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国力的增强趋势也体现在其对欧洲格局的影响力上。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与其对欧洲格局发挥作用的过程是同步的。当法国的民族国家构建处于准备阶段时,法国只能被动的接受来自欧洲强国的冲击和影响,始终是在被动的影响着整个欧洲格局。在路易十三时代,当法国的民族国家构建开始并进入了关键时期时,法国的国力大大的增强,其可以运用自己的力量主动去维护欧洲的均势格局。在路易十四阶段,法国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中央集权的君主制达到了顶峰,此时法国已经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足以对整个欧洲发起挑战。大革命则彻底推翻了封建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震撼了欧洲甚至世界的统治秩序。

[1][英]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527-528.

[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8.

[3][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 -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47.

[4][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M].桂裕芳,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49.

[5][英]柏克.法国革命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50.

[6]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6-96.

(责编:许淑贤)

K505

A

1008-8431(2017)05-0041-04

2017-05-20

李兵(1990-),男,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科员、助教;张子华(1972-),男,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副处长、高级政工师。

猜你喜欢

路易十四格局法国
法国(三)
法国(一)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凡尔赛宫助路易十四集权
皇帝写的“诗”
凡尔赛宫助路易十四集权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路易十四和凡尔赛宫
法国浪漫之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