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述评
2017-01-25张亚东王雯雯张玉新
张亚东 王雯雯 张玉新
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述评
张亚东 王雯雯 张玉新
在高校后勤工作中做好服务育人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关键的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在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的相关理论、基本功能、存在问题、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继续深入。
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述评
1987年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加强教职工队伍的思想建设,大力提倡教书育人、服务育人”,高校全体教职员工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为教学服务”的思想,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前提和基础。[1]随后国家教委在首次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座谈会上正式提出了“三服务、两育人”的后勤工作宗旨,即“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在高校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又提出了“环境育人”,明确了后勤工作具有服务和育人的两重性,最终形成了“三服务、三育人”的后勤工作理念。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书育人的延伸,通过后勤职工行为、制度、环境和实践来实现育人功能。如何在高校后勤工作中做好服务育人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关键的实践问题,它关系到高校的学术研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围绕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持久而深入的讨论,提出了非常多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观点。从公开发表的已有研究成果来看,诸多学者围绕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的相关理论、基本功能、存在问题及其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关于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相关理论的研究
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是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可以从多视角、多方面进行阐述。大致来看,很多学者都是在经验和实践基础上揭示出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的理论内涵,进而从方法的角度对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的具体内容和本质属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一)对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概念的研究。张丹平提出,服务育人,是指服务主体在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服务的过程中,以丰富的物质和文化满足、熏陶、感染学生,并通过优质服务及服务者的形象,塑造一个真、善、美的育人环境,从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暗示性、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2]姜力力提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是指高校后勤在做好公寓管理、饮食服务、校园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服务保障的同时,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学生,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内化为大学生内在素质,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高校学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相互补充。[3]谭长富、陈力新、陈坤华则认为,后勤服务育人是在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广大后勤职工通过自己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以优质服务感染学生,以无私奉献教育学生,以优雅的服务环境熏陶学生,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使学生在接受具体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4]
(二)对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内容的研究。一些学者从服务类型角度概述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的内容,多数学者则认为优质服务和美好环境是服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李志顺认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内容十分丰富,侧重于服务方面的主要有:福利型服务、管理服务、经营服务、创收服务。[5]樊桂林认为,优质服务是育人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后勤队伍精神状态的反映,创设美好的校园环境,保障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达到育人目的的一个方面,也是服务育人内容中最基本的一个方面。[6]亓素梅认为,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内容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环境育人,培养审美情趣;换位思考,服务育人,感化影响学生。[7]
(三)对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属性的相关研究。这是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研究的重要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的基本特征作了详细的阐述。王林清认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特征:第一,基础性,事关学校全局;第二,广泛性,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第三,浑成性,高校后勤通过服务工作者的工作形象、工作作风、工作精神来感染学生,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从而达到育人目的和效果。[8]谭长富、陈力新、陈坤华除了认为后勤服务育人具有广泛性之外,还有长期性、间接性、多样性、独特性和潜在性这五个特点。[9]
二、关于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基本功能的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教育的开展,维护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学者着重从思想层面进行了研究。郭建宏认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可以培养学生爱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学生心田。[10]亓素梅认为,完善的后勤管理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补充,后勤部门所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管理的宽泛性和多样性为育人提供了一个安全、安静和便捷的环境。[11]张兵认为,后勤工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可靠、便利的生活保障系统,可以创建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构筑学校后勤与学生相互尊重、理解、沟通和信任的交流平台。[12]尤丽芬认为,后勤服务工作是学生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场所,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13]江陈宝认为,后勤服务工作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社会心态、精神风貌。[14]谭长富、陈力新、陈坤华认为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精神文明风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观念,培养学生的诚信思想,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15]
有学者还从外在的影响或约束作用层面进行了研究。张凤昌、许积年认为,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可以育人于优质服务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挥育人的教育导向功能、约束规范功能、娱乐调节功能和激励凝聚功能,实现大学生“三自宗旨”、“民主管理”和“和谐育人”。[16]曾文超认为,后勤服务工作的精细化可以促进育人工作的个性化,可以促进教育的提升,可以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可以推进全员育人机制,可以实现思想教育资源的科学统筹。[17]窦兰峰、张智勇认为,后勤服务工作可以创造优雅、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可以创造文明、和睦的服务气氛,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观。[18]赵洪绪认为通过后勤职工的服务思想、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办事效率、思想作风和职业道德修养,会对学生起到影响感染作用,以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达到服务育人的最终目的。[19]
三、关于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存在问题的研究
多数学者认为,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工作人员方面、管理方面以及思想观念、思想意识方面。
(一)从管理体制层面洞悉后勤育人工作的问题。张丹平认为,目前高校后勤服务育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工作人员自身条件角度来说,员工队伍质量偏低,文化水平低,谋生心态重、员工流动性大等达不到服务育人的要求。第二,从高校后勤当前管理角度来说,缺少长效的后勤内部监控机制,市场化与教育公益性的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后勤内部绩效考核体系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20]邱培彪认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问题是:教职工包括学校领导对后勤服务育人重视不够,后勤人员自身认识不足和水平不高,学生对后勤服务育人认识存在偏差,后勤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等。[21]
(二)从管理意识层面洞悉后勤育人工作的问题。张玉新认为,高校后勤育人意识淡薄,没有充分意识到后勤承担的育人功能;育人机制不完善,缺乏育人意识的宣传和培训,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熏陶、行为养成等方面的育人机制相对较少;后勤系统服务育人的途径单一,导致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22]马红祥认为,影响高校后勤育人功能的主要是观念问题,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难以适应学生个体化发展的需要;后勤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观念的滞后,一些体制机制得不到正常运转,进一步导致体制机制的革新或构建难以符合新时期育人工作的实际需要。[23]
(三)从社会环境层面洞悉后勤育人工作的问题。左强认为,后勤服务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化背景下,重经济效益、服务保障,轻育人工作情况严重;后勤服务部门服务水平、服务态度离育人标准尚有差距;学校后勤育人的途径较单一,缺乏创新。[24]钟英雄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转变与高校后勤实践之间的差距角度指出了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现实困境:落后的服务理念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之间的困境,自我认同的缺失与后勤服务育人功能之间的困境,管理体制不健全与后勤服务育人实践之间的困境。[25]这样的分析颇具新意。
四、关于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实践路径的研究
许多学者从服务、管理、思想、实践四个维度提出了推动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从提升服务层面阐述了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路径。高玉维认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途径是:第一,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场所,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26]陈力新认为,优化服务环境是服务育人的基础,强化服务意识是服务育人的先导,因而要狠抓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服务育人的认识;狠抓爱岗敬业教育,不断强化服务育人的意识;开展业务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育人水平;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深入开展扶贫助学活动。[27]尹建康认为,需要建立一个与其他高校和社会职能部门相协同的育人平台;要改善工作观念,与师生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从中建立良好的育人氛围;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28]曾文超认为,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主动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管理服务本领,为此应提高水电供应、交通运输、饮食服务、公寓管理、校园维修和绿化保洁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实行量化管理,加强成本核算,勤俭办学,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29]江波认为,坚持服务育人的宗旨,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服务育人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全面推进优质服务工作,积极实现服务育人的工作目标,包括提供安全、卫生、可靠、便利的生活保障系统,创建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展示热情、周到、文明、礼貌的服务言行,构筑学校后勤与学生相互尊重、理解、沟通和信任的交流平台等。[30]谭长富、陈力新、陈坤华尝试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解决高校后勤服务育人问题,提出用发展的思路、办法解决服务育人的问题,将“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融入到服务全过程。[31]张兵认为,要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服务质量、讲究职业道德、增强服务技能、改善服务态度、培育企业文化等方面努力实现后勤服务育人功能。[32]
(二)从人才建设层面阐述了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路径。艾茹认为,大学生群体是掌握丰富知识,具备较高素质的特殊服务对象,后勤人员只有不断结合自己工作岗位的特征,提高专业岗位技能,掌握沟通方法,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了解“90后”大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与大学生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为此,要对现有后勤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后勤职工的工作效力,对高校后勤职工进行思想文化素质教育。[33]钟立志认为,要实现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的任务,需加强后勤队伍的建设。首先要领导重视;其次配备强有力的后勤领导班子;最后不断提高后勤人员的素质,通过选拔培养青年骨干,加强对后勤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实行奖惩制度等方式,实现后勤工作服务育人。[34]张凤昌、许积年认为,提升后勤队伍素质是育人之根本,大学生后勤工作人员是服务者、管理者,也是教育者,他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应明确后勤工作人员育人的特殊性,提高职责意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法规学习,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技能。[35]马红祥认为,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大力加强后勤职工队伍建设。统筹安排,积极推动后勤服务育人的研究和实践工作。[36]
(三)从制度构建层面阐述了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路径。陈义斌认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途径是:第一,改革后勤服务体制适应服务育人需要,改革运行机制实行服务市场化,改革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服务体系,改革服务措施适应职工需求,改革考核办法实行服务目标管理。[37]张玉新认为,强化服务育人意识,加强服务育人机制建设,搭建后勤系统数字化平台,创新服务育人方式方法,发挥后勤系统资源优势,推进服务育人工作。科学设计后勤系统服务标准,努力创建标准化宿舍、食堂、物业、校医院管理模式,从制度上全面深化改革,力争让服务育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38]
五、目前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研究存在的不足及突破的方向
(一)研究的不足。整体而言,学者们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的概念、内容、属性、功能、问题以及解决路径等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的理论水平,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而推动了后勤服务育人工作水平的提高。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两方面的不足:
其一,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的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现有的理论研究多有重复。综观一些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方面的论文,研究的理论深度远远不够,就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对策和路径研究来说,简单重复的工作非常多,一些大致相似的方法路径显得没有说服力,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理论发展滞后、实践问题在先的情况。
其二,实证性研究缺乏。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研究,本来就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研究主要是理论层面的宏观研究,而实证层面的微观研究是非常欠缺的。未能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后勤进行有效区分并对之进行深入剖析。
(二)今后的研究方向。为了克服这两个问题,我们应从两个方面加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的研究,一方面是挖掘研究深度,拓宽研究领域。应围绕着当前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的普遍问题和客观情况,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形成更为合理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应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就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研究这一问题来说,它更需要的是通过实证研究来提出更多更好的具备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要有效运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等科学研究方法,积极运用个案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Z].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72.
[2][20]张丹平.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问题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
[3]姜力力.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现状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4][9][15][31]谭长富,陈力新,陈坤华.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5]李志顺.努力做好“服务育人”工作——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后勤工作论述的体会[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1996(5).
[6]樊桂林.浅议高校后勤工作中的服务育人与管理育人[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1995(3).
[7][11]亓素梅.关于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的思考[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2).
[8]王林清.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机理探析[J].理论月刊,2008(7).
[10]郭建宏.浅析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J].高校后勤研究,2010(6).
[12][32]张兵.充分发挥高校后勤的“服务育人”功能[J].江苏高教,2007(6).
[13]尤丽芬.服务育人是高校后勤的重要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1996(S1).
[14]江陈宝.对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认识[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9(4).
[16][35]张凤昌,许积年.充分发挥高校后勤的“育人”功能[J].理论月刊,2006(4).
[17][29]曾文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与全员育人机制探究—兼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体系的构建[J].高校后勤研究,2011(3).
[18]窦兰峰,张智勇.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一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19]赵洪绪.浅议高校后勤管理中的服务育人[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9(4).
[21]邱培彪.浅析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有效性增强的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4).
[22][38]张玉新.高校后勤系统服务育人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版),2015(12).
[23][36]马红祥.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三种举措[J].学习月刊,2010(26).
[24]左强.新时期高校后勤服务育人问题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D].南京工业大学,2013.
[25]钟英雄.基于信访视野下的高校后勤服务育人问题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5(6).
[26]高玉维.坚持高校后勤工作中的服务育人[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9(5).
[27]陈力新.服务育人——高校后勤工作永恒的主题[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1999(4).
[28]尹建康.高校大后勤视域下的服务育人观[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4).
[30]江波.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实现途径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9).
[33]艾茹.加强高校后勤工作的服务育人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34]钟立志.浅谈高校后勤工作的服务育人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1988(S1).
[37]陈义斌.坚持服务育人推动高校后勤改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责任编辑 胡爱敏)
张亚东,王雯雯,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玉新,北京师范大学后勤分党委书记(邮政编码100875)
G647.4
A
1672-6359(2017)02-0075-05
北京师范大学后勤“三进”工作研究课题“如何在高校后勤工作中做好‘三服务、三育人’”(2016SJO117)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