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制度比较及反思

2017-01-25胡运锋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专政社会党资本主义

胡运锋

(安阳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制度比较及反思

胡运锋

(安阳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改良的资本主义制度,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民主社会主义在其他国家深陷泥淖的实践警示我们,民主社会主义绝不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模式”,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制度比较;反思

民主社会主义,既是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等政党信奉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又是世界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实践中的一种具体形态。近年来,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模式”,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鉴于民主社会主义在我国不断蔓延的趋势及其在实践中造成的危害,我们有必要从制度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做一个全面比较,这对于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认清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制度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各种制度虽然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在社会属性上却存在着本质区别。概括说来,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上的本质区别。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它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1]。民主社会主义否认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衡量社会性质的标准,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根源,社会主义可以在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的计划并不以所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先决条件。它同重要生产领域内,如农业、手工业、零售业和中小型工业内私有制的存在是可以相容的”[2]。因此,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在维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建立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允许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并存,认为各种经济成分都可以平等竞争、平行发展。然而,现实却远非如此。以瑞典为例,私营企业拥有对生产的绝对支配权,国有企业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仅为8%,17个财政资本集团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社会财富掌握在极少数富人手中。这种理论主张与制度实践相互矛盾的状况,充分暴露了其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主张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强调,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指出:“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3]江泽民强调:“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经济。”[4]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5]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它“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6]。实践证明,我国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坚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又充分调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使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始终保持着蓬勃的发展活力。

2.是否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的本质区别。民主社会主义脱离经济基础和阶级状况,抽象地谈论民主、自由和人权,采取形而上学的民主自由观,把民主和专政、专政和自由绝对对立起来。一方面,民主社会主义认为,民主和专政是两个互不相容的范畴,有专政就不会有民主,“民主和专政之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7],社会党人“反对一切形式和一切阶级的专政”[8]。另一方面,民主社会主义将专政和自由对立起来,认为在任何专政国家内自由都是不存在的,无论从辩证法的角度,还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自由和专政都是相互对立的。民主社会主义公开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批评社会主义国家是极权国家,无产阶级专政是独裁政权,社会党人是“法西斯专政和共产主义专政的坚定不移的和毫不妥协的反对者”[9]。他们提出一个公式:“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基督教。”[10]基于这种认识,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实行多党轮流执政、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就彻底揭下了民主社会主义反对“专政”的伪装,暴露了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真实面目。列宁曾指出,民主是有阶级性的,问题是哪个阶级的民主。“专政不一定意味着消灭对其他阶级实行专政的那个阶级的民主,但一定意味着消灭(或极大地限制,这也是消灭方式中的一种)被专政的或者说作为专政对象的那个阶级的民主”[11]。这表明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里,民主和专政都是有阶级性的,都是相对的。同时,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国家,甚至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都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形式。我国当前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实质上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12]。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一,它对最广大的人民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只对极少数以人民为敌的反动派实施专政。“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13]。在政权的组织形式上,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这种制度规定社会成员之间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宗教信仰以及财产状况等,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且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物质和法律保障,这比资产阶级议会制更民主、更公平,也更适合中国国情。

3.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在文化制度上的本质区别。民主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世界观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民主社会主义认为,意识形态领域中没有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社会主义实践不能用一种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行动指南。民主社会主义者把基督教学说、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康德的伦理学与启蒙思想、黑格尔的辩证历史哲学、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都作为自己的思想来源和构成,他们将上述多种思想观点熔于一炉,冠之为“多元化”和“思想民主”。尽管在民主社会主义的多元主义理论中也包含马克思主义,但其肯定的是非马克思主义本质的东西,抛弃的乃是诸如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理论等。在民主社会主义多元化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一种点缀而已。这样的意识形态看起来很民主、自由、公平,但却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4]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实质,不过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此,社会党国际副主席瑞典人帕尔梅公开宣称:“社会党人确实是同资本主义共同生存的。”[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却始终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此,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16]江泽民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17]。胡锦涛多次告诫全党:“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18]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19]当然,我们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又决不用教条的、僵化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既避免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又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4.是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在政党制度上的本质区别。民主社会主义反对任何情况下的一党制,主张两党制或多党制,认为党要在资本主义民主框架内通过议会选举争取执政党的地位,应实行“三权分立”、议会制民主。不仅如此,民主社会主义还否认党的阶级性和先锋队性质,反对民主集中制,反对共产党一党执政。民主社会主义者公开宣称他们的党不是一个阶级的党,而是由具有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是“全民党”。“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一个思想自由的党。它是由具有不同信仰和思想流派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的一致性是以共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政治目标为基础”[20]。民主社会主义者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阶级的变化,工人阶级已经丧失了历史动力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将由那些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来领导。在党的组织原则上,民主社会主义者反对民主集中制,主张党内实行无条件的民主原则,不需要严格的组织纪律。同时,他们反对共产党一党执政,提倡资产阶级多党轮流执政,反对共产党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声称党要在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通过议会选举争取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我们的党,不是许多党员简单的数目字的总和,而是由全体党员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有机体,而是党的领导者被领导者的结合体,是党的首脑(中央)、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依照一定规律结合起来的统一体。这种规律,就是党内的民主的集中制”[21]。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实践证明,要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22]。“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2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2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党派之间既相互监督,又同心同德、合作共事。这种政党制度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能够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积极性,使之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克服了资本主义多党制造成的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效率低下的弊端,比资本主义多党制更具优越性。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泥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主社会主义曾经在欧洲风靡一时。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资本主义经济滞涨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逐渐衰弱。尤其是在东欧剧变后,民主社会主义更是深陷泥淖难以自拔。

1.经济政策失灵。凯恩斯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经济理论基础,是社会党制定国家干预经济、调节经济发展周期、管控经济危机的主要政策依据。凯恩斯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这对于克服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自发性缺陷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社会党执政的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实现了高增长、高就业、高福利,迎来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洲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凯恩斯主义不但未能阻止经济的下滑,而且还导致了通货膨胀,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由于在经济滞胀面前无能为力,凯恩斯主义陷入了失灵的尴尬境地。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这次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以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结果。面对这次金融危机,社会党本应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优势,迎来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机遇。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面对金融危机的打击,社会党的经济政策显得无所适从,由布莱尔、施罗德为代表的社会党人提出的“第三条道路”,被党内外批评者扣上“向自由主义投降”的帽子已无法延续,而回到传统的政府干预政策更难以解决经济疲软、失业率高这些民众高度关注的问题,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再次失灵。

2.“三高”政策进退维谷。以高税收、高工资、高福利为代表的“三高”政策,尤其是高福利,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标志性政策。执政的社会党希望通过“三高”政策,把国家财富转移到中下层民众手中,以缩小贫富差距,达到社会公平。二战后,在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三高”政策得以顺利实施,高工资、高福利政策为社会党赢得了中下层民众的拥护和支持。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到来,在经济滞胀的形势下,“三高”政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在经济滞胀下,企业经营不景气,失业工人增多,社会福利开支增加,如果继续实行“三高”政策,不仅大大增加财政负担,而且会削弱本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投资热情,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还会导致资金和人才的外流。另一方面,如果降低税率,控制工人工资,削减公共开支,则不仅直接违背了社会党的纲领原则,还会损害社会党的基础选民——中下层民众的利益,进而影响自己的选票。

3.选举和执政困境。社会党在经济滞涨面前无能为力的表现直接影响了其在政治上的选举,同时在执政问题上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社会党在选情上持续低迷。在英、法、德这3个国家中,社会党长期处于在野和半在野状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社会党在选举中更是屡屡失败。“2010年英国大选中,工党输给了保守党,让出了组阁权。德国社民党在2009年9月大选中得票率下降至23.1%,创下1949年以来最糟糕的成绩。2013年9月的大选中,社民党并无起色,只获得25.7%的选票。2012年5月法国大选,尽管法国社会党候选人弗朗索瓦·奥朗德以微弱优势战胜当任总统萨科齐,当选法国新一任总统,但奥朗德的胜出与其说是法国社会党的胜利,不如说是萨科齐的失败。并且,奥朗德上任后,在应对危机方面不比其前任高明多少,支持率不断下降。2011年5月,执政的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在地方选举中遭遇30年来最惨重的失败。当年11月,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在选举中失利。2011年6月,葡萄牙在野党社会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击败执政的社会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同时获得下届政府组阁权。2012年6月,希腊新民主党在选举中成为第一大政党并获得组阁权,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在选举中沦为第三大政党”[25]。

4.基本价值、身份认同危机。“自由、公正、互助”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社会党是代表中下阶层利益的左派政党。但是,如前所述,面对经济滞胀和金融危机,社会党原有的经济社会政策已难以解决经济低迷和债务恶化的困境,民主社会主义陷入了空前危机。为扭转被动局面,英国工党领袖布莱尔率先发起了“第三条道路”改革运动。此后,德国社民党、法国社会党也纷纷仿效英国,发起了本国版本的“第三条道路”运动。“第三条道路”表面上看是一条“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26]的新路,但它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一些政策主张。它主张改变社会党的阶级基础,由工人阶级转向中间阶级(中间阶级主要包括小企业主、经理人、房屋所有者、技术工程师、熟练的医生和教师等),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放松对市场的管制。与民主社会主义原有的政党政策和经济政策相比,“第三条道路”的政策显然偏右。可是,如果采取“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实行加大市场作用的措施来刺激投资,推动生产,其结果则可能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继续扩大,而这又背离了社会党追求的公正、互助等基本价值。从各国社会党金融危机以来的政策实践来看,尽管社会党理论上普遍坚持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但实践中又不得不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纲领和政策。这样,社会党只能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挣扎。经济政策忽左忽右,社会政策偏离传统,这些做法让普通党员和选民感到十分困惑:社会党采取的政策到底是不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社会党还是不是中下阶层利益的政治代言人?经济危机背景下社会党经济社会政策的左右摇摆,加剧了社会党的身份特征困境,也使普通党员和选民出现了对社会党的认同危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制度比较引起的反思

由上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民主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改良,二者在社会属性上存在着根本不同。民主社会主义在经济危机面前无能为力的表现,以及面临的种种困境,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1.民主社会主义绝不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模式”。何谓社会主义模式?对此,应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这些本质特征的实现形式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社会主义模式必须首先具备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经济上,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政治上,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矛盾的共性和普遍性。具备这些本质特征,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反之,不具备这些特征,即使名称上有社会主义这个名词也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另一方面,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各国的具体实现形式,如体制机制、方针政策、发展道路等方面又有所区别,这是矛盾的个性和特殊性。社会主义模式,充分体现了矛盾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从社会主义模式的内涵可以看出,尽管民主社会主义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社会政策方面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由于其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之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实行资产阶级的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从根本上否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阶级剥削是产生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与危机的根源。不仅如此,民主社会主义还以“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自居,主张对资本主义制度采取一些社会改良,而“不能简单地说……要废除资本主义”[27]。由此可见,民主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改良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模式”,更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所谓用民主社会主义替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潮,其真实意图是要颠覆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醒。

2.汲取民主社会主义教训,坚定制度自信。众所周知,判断一种社会制度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准,在于这种制度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民主社会主义深陷泥淖不能自拔,归根到底在于其未能解决好经济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这与民主社会主义本身的缺陷有重大关系。以民主社会主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干预和高福利两项政策为例,二战后,这两项政策对于减少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缓解社会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确实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为民主社会主义赢得了良好声誉。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两项政策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在经济没有波动或波动较小的情况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高福利政策不仅对国家、对中下层民众有利,同时也有利于资本家获得稳定的高额利润,因而资产阶级愿意接受这两项政策。但是,当经济危机来临、劳资矛盾开始激化时,资产阶级不可能为了国家和工人的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必然对国家的经济干预及高税收、高工资政策采取消极甚至对抗的态度,而由于生产资料和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和力量都十分有限,致使这两项政策的失灵在所难免。凯恩斯主义和“第三条道路”在经济危机面前都无能为力,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同时,长期的高福利政策不仅使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还使社会失去了发展的活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国有经济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就能有效实现对经济发展的管控和调节。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个人依法先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既避免出现过大的贫富差距,又使社会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唯一适合我国的社会制度,我们必须汲取苏东进行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教训,坚定制度自信,坚持正确方向,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3.吸收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的文明成果,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否认,作为现代政治意识形态之一的民主社会主义,在其具体实践过程中确实积累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和经验,这些做法和经验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说,还存在着一些不够成熟和完善的地方,为更好地体现同民主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在学习和借鉴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8]。第一,吸收和借鉴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抛开民主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立场,其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确有可取之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完备的法制建设和浓郁的法治精神,对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瑞典实行的“开放政府”“透明政府”的做法,对我国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瑞典“共识政治”的一些做法,对我国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二,吸收和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民主社会主义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但其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一些政策和措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化解经济危机的作用。如民主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行的工人参与决策和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紧张的劳资矛盾;以税收杠杆调节国民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这些做法和措施对我国的经济制度建设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吸收和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一方面,吸收和借鉴民主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保障建设方面的经验,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民生建设的投入,努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另一方面,吸收和借鉴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强化政府服务社会的职能,加强专业社会组织建设,激发社会活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

[2][20]社会党国际文件集(1951-1987)[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6,505.

[3][16][2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369,373.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6.

[5][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262.

[6][12][2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372,342.

[7]李兴耕.当代西欧社会党的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317.

[8]金重远.战后西欧社会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54.

[9]黄安淼,张小劲.瑞典模式初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317.

[10][11]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36.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15][27][德]维·勃尔特,[奥]布·克赖斯基,[瑞典]欧·帕尔梅.社会民主与未来[M].丁冬红,白伟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3,114.

[17]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8.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37.

[19][2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22.

[21]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58.

[25]禄德安.金融危机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困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26][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7.

[责任编辑 陈 静 雷丛丛]

D616

A

1671-6701(2017)02-0005-07

2017-02-26

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1&ZD067)阶段性成果

胡运锋(1977— ),男,河南许昌人,博士,安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专政社会党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略论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研究
法国社会党四分五裂境遇凄凉
浅谈如何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论列宁《国家与革命》体现的新型民主思想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论战后初期西欧社会党的战略调整与政治影响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