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微电影之“翼”铸就民政文化之“魂”浙江民政题材微电影的创意与创作

2017-01-25张晶晶

中国民政 2017年7期
关键词:德清民政文化

◎张晶晶

借力微电影之“翼”铸就民政文化之“魂”浙江民政题材微电影的创意与创作

◎张晶晶

民政题材微电影的缘起

2015年浙江省“两会”,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省委会副主委、时任民政厅副厅长罗卫红提交了《打造“善文化”微电影拍摄基地——创新核心价值观传播载体,助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案,建议将全国唯一的县级科学发展示范区——具有“善文化”基因的嘉善,建设成“‘善文化’微电影拍摄基地”。2015年12月6日,“善文化”微电影基地授牌仪式暨反映慈善文化、地名文化、古镇文化、民俗文化的公益微电影《恋恋西塘》首映式在嘉善举行。自此,拉开了浙江民政题材微电影“三部曲”的序幕。

民政文化的丰富积淀与微电影的创意特性“优势互补”

(一)民政文化内涵丰富,但传播手段较单一。民政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普接地气,从西周的“敬天保民”、唐宋的“安民立政”到清代的“为民治事”,从建国初期的“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到新时期的“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再到浙江民政的“贴心为民、仁爱向善、守望相助、共建共享”,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浙江民政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民政对象享受到了文化建设带来的实惠。但是,民政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瓶颈问题,创新驱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民政文化建设的方式过于传统,传播渠道过于单一,较多停留在口号式、标语式的宣传,难以适应当前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方式,找到有效的手段和平台打造民政文化的品牌,向社会传播民政价值观和民政精神,增强民政的声音,强化民政的形象。

(二)微电影蓬勃发展,但作品良莠不齐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视频、微营销……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微时代,“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视听样式,以其题材丰富、制作精巧、收视方便、互动性强等特点,正通过新媒体平台得到越来越多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但是,由于微电影制作成本低廉便捷,创作环境相对宽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出现了剧本创作的同质化,创意抄袭现象明显,粗制滥造现象常见。如何提升微电影的艺术质量和思想内涵,以微电影为载体,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共筑中国梦,发挥微电影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已经成为微电影产业发展亟需破解的一个现实难题。

(三)民政文化+微电影,实现“互联网+”时代的良性互动。以民政文化为“心”,以微电影为“形”,打造民政题材微电影,既可以有效破解民政文化传播手段落后单一的突出问题,也可以为微电影注入一组民政文化“基因”,形成一股具有“仁爱向善”思想内涵的微电影清流。浙江省民政厅围绕“善”“爱”“德”三大核心主题,深入挖掘了嘉善“五姑娘”、大云巧克力甜蜜特色小镇“婚登”、德清“孝老”三个民政文化故事,采取古今穿越、以情托物等电影表现手法,拍摄了浙江民政题材微电影“三部曲”,实现了民政文化与微电影在“互联网+”时代的良性互动。

浙江民政题材微电影“三部曲”的创意与创作实践

(一)《恋恋西塘》——带着“善文化”穿越百年之恋。自2015年浙江省“两会”后,提案人罗卫红组织省民政厅相关处室及浙大的有关专家,三赴西塘考察调研拍摄微电影事项,并收集挖掘到明朝两位大善人陈龙正、袁了凡的历史背景以及清朝民间传说“五姑娘”的故事。于是,由浙江省民政厅牵头,由嘉善县鼎力支持,以五姑娘故事为原型,以最早的江南民间慈善组织同善会馆为暗线,策划拍摄了反映慈善文化、地名文化、古镇文化、民俗文化的公益微电影《恋恋西塘》。

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传递社会正能量,从微电影的名字确定、海选演员志愿者到开机仪式的每个环节,浙江省民政厅都联合重要媒体,同步策划同步宣传,在网络、微博、微信公众号、报纸上都进行了宣传,形成了“立体式”的宣传格局,打响了善文化微电影的宣传品牌。在整个过程中,省民政厅将志愿者活动贯穿始终,参加演出的演职员全部都是热爱慈善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使此次微电影拍摄成为一次“奉献青春正能量,弘扬美丽善文化”的志愿活动。

(二)《云在树上》——引领婚登礼仪文化的新风尚。结合嘉善县“善文化”微电影基地建设,嘉善大云巧克力甜蜜小镇全力打造婚礼文化微电影拍摄基地,用“文化+”为甜蜜小镇赋予文化属性。

经过多次的调研座谈,民政部门与甜蜜小镇共同挖掘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爱情故事。男主角因身患脊椎瘤,不忍拖累妻子,而忍痛割爱要求离婚,最后在民政部门婚登员的热心化解和撮合下,一对有情人终于破镜重圆,回到婚姻登记室,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微电影拍摄前,浙江省民政厅通过网上投票征集微电影片名,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最后确定了以《云在树上》作为影片名,寓意云可以化成细雨滋润着树的根,大树也可让云停留栖息,“云在树上”形容夫妻之间应该携手互助,白头相守。“云”与“树”不仅是剧中主角的名字,更镶嵌了拍摄地“大云”的地名,将地名文化与影片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通过拍摄一部婚姻登记文化的微电影,引导新人移风易俗,改变“轻登记、重婚宴”的现状,用神圣的颁证仪式取代婚宴的大吃大喝,抵制铺张浪费,让新人从婚姻登记和颁证仪式中感悟婚姻家庭所蕴含的温馨与责任,借此宣传婚姻文化,倡导文明婚俗。同时,《云在树上》也实现了民政文化、微电影、特色小镇产业的有机融合、互相促进。

(三)《德清若水》——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德清若水》是继《恋恋西塘》和《云在树上》之后,又一部饱含民政元素,反映德清德文化、民政文化,特别是地名文化、孝老文化的公益微电影。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是“德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从千年前孔子后裔孔愉的仁德,到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新气象,千年古县德清处处彰显“德文化”精髓,可以说是带着“德文化”的基因穿越千年历史。微电影以反映地名文化“德清·若水”和孝德文化“德·清若水”两大含义为主题,把具有多种民政元素的“德文化”串接起来。在电影基调上,把唯美的自然风光与朴实的农村生活相协调;在艺术表现上,注重细节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同时把具有千年历史的“孔愉放龟”传说、孟郊的《游子吟》和当代感人的孝亲人物故事有机结合。

片中的情节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集成的,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包括阿德卖鱼的故事、婆媳吵架的故事、豆蔻还债的故事,都有真人真事的模版。此外,饱含现代文化元素的气氛也扑面而来:“百姓设奖奖百姓”是德清人的创举,“乡贤参事会”是德清基层协商民主的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官、农村电商、养老照料中心,反映着“德文化”新风尚的一道道文明风景线缤纷呈现,展现出浙江美丽新农村的丰富精神风貌。为此入围了中宣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大赛获奖微电影的名单。

回顾浙江民政题材微电影“三部曲”的创意与创作过程,三个方面体会尤为深刻。一是注重主题内容策划,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三部曲”剧本创作阶段,浙江省民政厅由厅领导亲自带队多次实地调研,挖掘整理民政故事素材,并邀请了历史学家、地名专家、知名导演、基层民政干部等开展研讨、座谈,实现智慧众筹,以保证故事素材真实典型,事迹感人生动,让影片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和号召力,并契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二是注重艺术表现形式,原创民政歌曲沁人心脾。“语言的尽头是音乐”,音乐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恋恋西塘》中,片尾曲用了一首民政人之歌《守望》,歌曲感情细腻,表白真切,唱出了民政人守望相助的职业道德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云在树上》主题曲《我是一片云》用唯美动听,触人心弦的旋律衬托了人物心情、渲染了电影氛围。《德清若水》中“至诚、至真”的童声演绎,让听众仿佛回到了童真时代,凸显了“孝老”的主题。三是注重公益文化宣传,将志愿者服务贯穿始终。浙江省民政厅利用微电影制作的每个环节宣传公益文化,在片名选定、演员海选、开机仪式、首映式等环节中将志愿者服务贯穿始终,搭建起为民服务的新平台。就如罗卫红所说的一样:“我们不是为拍微电影而拍微电影,而是把它当作民政宣传、民政文化建设和传播的创新载体。”这种将传统文化、公益文化、民政文化相结合的微电影充满了新鲜感和感染力。

以微电影之“翼”扬民政文化风行草偃之“效”

“风行草偃”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理论,注重传播过程的风化风行,关注受众主体性的草偃草起。民政题材微电影“三部曲”的拍摄和传播,正是通过挖掘民政文化内涵,以微电影为现代传播载体,推进民政文化建设的实践,达到“明教化,以善其俗”“亲百姓,以修民政”的目的。微电影《恋恋西塘》弘扬在地慈善精神、志愿组织,反映了“贴心为民、仁爱向善”的民政文化;《云在树上》倡导符合传统礼仪的现代婚姻礼俗,提升民政“婚登”服务工作的文化内涵;《德清若水》利用马福建敬老爱老的当代大孝子案例,以及孔愉的仁德、孟郊的“游子吟”所表现的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了民间孝老精神和敬老爱老抚恤工作,有力增强了民政文化的社会认同感,让民政文化植入社会大众的心里。

(一)打开了民政文化建设的“新窗口”——微投资、微制作,拍摄方式便捷多样,使有限资源满足民政文化建设的多元需求。民政文化的多元性是其他行业、部门的文化难以相比的,涵盖了慈孝文化、社区文化、殡葬文化、双拥文化、地名文化、婚姻文化等多个领域,而每个子文化都有各自的历史渊源、表现方式和行为习惯。为讲好民政故事,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及故事素材。

微电影的“微”特点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利用简易的拍摄设备,就能拍摄出各种不同时间,不同内容的“小短片、小故事”。民政题材微电影“三部曲”策划、拍摄、发行的费用总计不超过50万元,通过创新采用民政部门分级投入、社会资本主动参与的资金筹措模式,使有限的民政文化宣传资源实现了绩效的最大化。

(二)拓宽了民政文化建设的“新渠道”——泛传播、泛受众,传播分享即时互动,使民政文化进入“互联网+”的快速车道。微电影主要在网络或移动新型媒体上播放和传播,根据用户兴趣,使信息获得大量点击和转发,具有随时观看、广泛传播、即事发布和分享评论等即时互动的特点。

民政题材微电影“三部曲”均在“汇泓委员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和“浙江民政”微信公众号进行首发,同步登陆浙江主流媒体进行发布,基于微信、朋友圈等的放大效应,迅速引起了全省民政系统各级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的转播、转发热潮,进而扩散到普通关心、关注民政工作的社会大众。“三部曲”累计转播上万次,点击观看超过20万人次,观众留言数千条,普遍予以充分肯定和好评,为“互联网+”时代的民政文化传播探索了新渠道,积累了有益经验。

(三)攻占了民政文化建设的“新阵地”——新媒体、新对象,受众情感精准触发,使民政文化契合新生代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民政题材微电影“三部曲”突破了传统公益宣教活动存在的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填鸭式灌输弊端,通过新生代年轻人最常用的渠道,将身边的大爱、善事、德行,用微电影讲故事的形式,吸引了众多青年人的关注阅读及转发,在更广范围的青年群体中达到推进现代文明、教化下一代、凝聚正能量的目的。在德清县中小学、衢州二中等学校,《德清若水》微电影成为德育课的生动教材,让孩子们细细感悟“水至清,德至清;心至诚,信至坚”的道德境界。有一名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观看的时候,我也有些身临其境,想到了之前对父母的不尊重,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真的,百善孝为先,孝居于第一位,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所以,孝顺是非常重要的”。而《云在树上》也已经在浙江全省各婚姻登记机关公开播放,以引领和传播文明节俭办婚的新风尚。

(作者单位:浙江省民政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德清民政文化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明亮的眼睛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德清裸心堡
走路看脚下
徐德清:往来于中美创新创业的“诗和远方”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