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直播代扫 创新还是噱头?
2017-04-25
微信直播代扫 创新还是噱头?
清明节前夕,《新京报》报道了南京市雨花台功德园推出的“代客扫墓”新服务—微信全程直播扫墓。雨花台功德园开设视频直播间,逝者的亲属通过官方微信公号,输入密码即可看到实时直播代扫全程。新闻“触”起满屏争议,“扫”出一堆是非,在媒体和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
据《新京报》一项调查显示,超四成被调查者支持“微信扫墓”,认为这种方式为那些不能返乡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情感表达途径;但仍有近四成被调查者认为,“微信扫墓”没有仪式感,并不能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尊重。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慎终追远,清明扫墓”是民俗,更是传统文化。扫墓自古多是亲力亲为,很少有人代扫,请人代为祭扫会让扫墓失去应有的仪式感。“代客扫墓破坏了清明祭扫的本质”“代客扫墓是对传统孝道的亵渎”“花钱买孝不是孝”……
《新华日报》认为反对者的观点“未免有些上纲上线”。他们认为,孔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强调的是人要带着感情参加祭奠仪式,不要人到心不到。如今,技术的进步,可以帮助祭奠者在“心到”的同时实现虚拟的“人到”,让拜祭者“面对”先人墓。所以,直播代扫的方式可以认为是创造了新的仪式感。“微信代扫”是新事物,暂且不必大加指责,不妨“走着瞧”、试试看。
新华每日电讯的评论则比较中立,他们认为“微信直播代扫”究竟是丢失了祭祀的初心,还是结合时代特点对传统的延续和创新,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就清明祭扫这件事而言,心中怀有敬畏,情感上有所表达,念念不忘才是重点。
人民网评的观点则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这是市场为满足需求而提供的一种方式而已。微信祭扫的出现,正是满足部分人群“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现实需求。无论是同步显示在公墓现场的LED大屏,还是直播代扫的微小镜头,本质上与传统祭祀方式对逝者的眷恋和怀念并无二致。而且,微信祭扫等新兴方式所秉持的理念,除了具备最新的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之外,也在不经意间推动了环保、文明观念的进步。“天涯共此时,同寄一缕哀。”从土葬、火葬,到树葬等新型殡葬方式,从鞭炮、香烛、纸钱,到鲜花果品、网络祭奠,社会习俗始终处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妨以一颗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传统祭祀方式的革新,在日新月异中呵护好最质朴的情感。
北京民俗学会民俗专家高巍认为,现代科技对传统民俗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形式,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的尝试,对于移风易俗、推动殡葬改革都有积极意义。很多网友也认为,对“微信扫墓”要多些换位思考,因为它借助技术创新“成人之美”,让传统节日更有亲和力,更具可操作性,更容易为年轻人所接受。
“微信直播代扫”是创新还是噱头其实并不需要急于下定论。重点是,这种服务对于那些在外地打拼,返乡祭扫成为一种“有心无力”的人们来说,提供了一种情感表达的途径。其效果可能需要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才能得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