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精神与气质
2017-01-25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清明的精神与气质
◎本刊编辑部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这个时节,有如一种刻骨铭心的召唤,令亿万儿女不远万里回到故乡,祭祀祖先的灵魂,缅怀先烈的嘱托,感悟生命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很少有清明那样兼具悲欣交集的深厚意蕴。它是缅怀逝者、追思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故而“路上行人欲断魂”;可它同样也是花红柳绿、踏青放歌、拥抱春天的时节,因而“春城无处不飞花”。一边是慎终追远,隔世惆怅;一边却是追寻春天,催护新生。同一个日子,两种不同的心情。如同落山的夕阳和初升的旭日神奇而自然接续交融在一起。
清明就是这样一个今人与古人、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特殊时刻,它饱含着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其本质在于使人在相互观照与凝思中对生之意义、死之内涵进行深入思考,对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等人生重大话题产生深刻的体察与领悟。进而升华我们的感恩之心,强化我们的责任担当。它宛如一首哀恸动人的婉转旋律,总让人黯然涕下;有如一种世代相传的强健精神,总能让人铭记在心——这就是清明的文化精髓。
清明节是国人集体表达对生命敬重之情的共同时刻。我们认祖归宗,祭奠祖先,缅怀先人,追古怀远,知死乐生。形成了以饮水思源,慎终追远为特质的清明文化。它从远古走来,走进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族、每一段历史,化作民族的共同记忆,同时它又适应不同的时代,链接当下多彩的世界,实现了时代的穿越,成为植根于国人心灵的伦理价值。遥想1937年的清明,毛泽东挥笔写下黄帝陵祭文,在民族危亡之际以“万里崎岖,为国效命”的决心和信念,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使中华民族的伟业在欲火中重生。志士仁人的鲜血铺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在清明这一特殊时刻,按照《烈士公祭办法》展开公祭活动,唤起人们对逝去英烈的缅怀和追忆,更警示着我们勿忘历史、不负今朝。公祭先烈彰显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观和价值导向。清明低首,寄托哀思,是为昨日,也是为了明天;是为先烈,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我们的祖先选择这样一个气清景明、生机勃发的时节祭奠、缅怀、感恩、追思……可谓用心良苦。所揭示的道理就在于:清明,当以“清”为纯正,以“明”为本真。当庄严肃穆被乌烟瘴气笼罩,当慎终追远异化成攀比作秀,当静思怀想被破坏生态环境的“白色污染”干扰,事实上已与清明的本义渐行渐远。
我们期待清明本义的回归、期待清明精神与气质的彰显。也许,“网络祭祀”“微信祭祀”“鲜花祭祀”“社区公祭”有别于传统的祭祀方式,但却更加接近清明的本真。一束菊花、一个鞠躬、几许默哀、一段诗诵、良久静思……过程简洁却不简单,仪式肃穆而不敷衍,情感饱满而不轻慢,才是清明精神与气质的真正体现,才是生者对逝者最好的追忆与祭奠。寄托哀思不必拘泥于形式,传统文化更需要关照现实生活。清明,只有在慎终追远中拥抱现代文明,让古老的传统节日与时俱进,凝聚价值共识,才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现代文明的成色,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今又清明春草绿,复缅先人寄哀思。在这一生命交流、文明传承的特殊时节,让我们共同努力,过一个健康、文明、绿色、低碳的清明节,以自然环境的“清明”,社会政治的“清明”,人生境界的“清明”,将清明的精神与气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联系:cgeditor@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