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现状及发展方向
2017-01-24宋学勤卢国彬
宋学勤+卢国彬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的未来经济之路点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路径,决定中强调了“允许更广大的国有经济和其它的所有制经济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范围”以及“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等等具体内容。从此我们可以推断下一阶段的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重心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文章重点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体制改革;发展方向;经济模式
一、 当代中国混合所有制发展的路径分歧
中国现阶段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是国有和非公有制经济资本等不同所有制经济模式并存的状态。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受到一系列的国内国外的系统挑战。主要表现为我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这是在国家口径层面达成的共识。系统性风险增大,在房地产、股市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传统产业像煤炭等行业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问题。在涉及技术革新的方面,由于教育的投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很难在短时期内出现大的转变,因此这样的从技术层面突破的维度来破解新兴产业领域的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是不现实的。经济的“新常态”模式给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阻力。
再者,我国现行的国有企业由于兼顾着社会责任等许多现实问题,不能轻易地将供过于求或产能过剩的行业员工抛给社会。这样使得效益低下和产业瓶颈限制双重存在,很难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比如说2016年初武汉钢铁工人的再就业技能培训,也受到很大的挑战。这涉及的不能简单算作经济效益的问题,更大的是对于现有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挑战,以及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和突破。这需要时间,只有真正地将这个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问题处理好,才有可能实现国有企业质的飞越和国有企业的凤凰涅槃,才能真正让中国的国有企业跨入世界的竞争浪潮之中,才能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国有企业,才能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真正奠定现实的基础。
最后我们看下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我们要谈混合所有制经济,必定要考虑广大的民营经济。除了现在大型的民营企业,诸如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其余的许多民营中小企业都面临融资难、融资瓶颈等现实困境。我认为民营企业的市场受限,不仅是其企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滞后问题,而同时是中国文化中传统地对于民营企业的态度。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国一流大学的毕业生中,你可以尝试着做一个调查。这个调查的主题是关于就业的意向,几乎超过八成的学生在企业的选择方面,会将国资委下面的中央企业列在前面,之后才考虑相应的民营大企业,最后才是民营中小企业。这种吸引力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中。当然,里面涉及的一些保障和福利的区别也是一个关切点。因此,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发展混合所有制值得我们深刻的思考。因此,我们要加大对于民营中小企业的扶持,因为它作为主要的就业形式的现状并没有改变,虽然不是学生所作的首要选择,但通过市场竞争的分流之后,却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事实。因此,在发展混合所有制之前,应该在国家层面加大对于这类企业的扶持,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民营企业中去,一方面需要靠市场竞争输送现实的利益,一方面需要政府实际的支持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建构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发展的现实基础,才能引导中国的经济走出困境,达到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社会分化的程度在加剧。各式各样的利益诉求都能听见。面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我们对于对于今天中国所面临的国情、世情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和分析。听取什么样的声音,采纳什么样的建议绝不能仅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些利益群体的角度作为出发点。我们应该对现状作出科学的研判,从而才能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才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在当代中国,各种代表不同立场的中国国有经济改革方案中,经过实践和时间的过滤,主要呈现两种态势:一是张维迎的“产权改革”方案,这类产权改革的方案从有些层面看是想通过对于产权的调整来激发市场活力;二是林毅夫的逐渐削减政策性负担的改革方案。林毅夫的方案期望建立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国有企业的转型。相较于第一种方案,笔者认为这类方案显得更加稳健。林毅夫等认为国有企业是因为承担了“政策性负担”从而导致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大的干扰,缺乏了其它经济模式的许多优势。使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资金用于社会保障,无异于用企业的明天埋单。这类学者强调了在这一过程中,将出现社会不稳定等成本,但渐进的措施可以更好地消化这样的成本,而且从长远看,将失去的成本用时间赢回来。相较于第一种产权改革方案,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当然也充分认识到了第一种观点的现实考量。
其实在有的文章中,谈到了这样的问题。用的是“标”和“本”的关系来看待两种改革路径,但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大的国家,各种利益和诉求相当多元的环境下,采取更为稳健的方法显得相对重要。没有人能用关乎13亿人利益的改革方案去做实验,因为系统性风险的代价高昂。但没有人能阻碍这种市场改革的浪潮,因为这是中国的经济模式融入世界,并且引领未来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可以在政策的配套措施上考虑相对稳健的方法,在稳健的方法中加用灵活的配套体系。
二、 当代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现状
在实践方面,中央企业的行业巨头中石化已经开始了改革实践。这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中石化销售方面的重组业务,引入各类资金超过千亿。这是在以往的国有大型企业很难看到的现象。支持者认为这是可喜的进步,保守者认为这无疑在埋葬国有经济的支柱和基础。这两种观点各有说辞,不好简单地评价,只能留给时间去回答与梳理。在未来的时间里,也许会进一步开启石油、石化、电信、铁路等领域的业务竞争。这里面,有一些学者对于这些资金的源流作了扎实的分析,得出了金融领域的杠杆资金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实业和民营等社会资本占的比例显得非常微小。但总的来看,这是开启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信号,但相对应的步子和资金缘来还有待进一步梳理。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许多省市发出了国有资产改革的信号,其中很有特点的一项是“国有资产的证券化”提法。这在中国的过去,只有在兼并重组中改变隶属关系,但国有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改革板块放置在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中还是比较吸引眼球的。但国有资产证券化的问题面临许多现实困境和社会担心。主要是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客观地对于相关国有资产进行估价。通过何种相应的措施保障我们的国有资产不至于陷入损失和被一些利益集团侵蚀的处境。这些问题不得不经过系统性的研判和讨论。这是一种对于时代和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是一个国家在重大经济转型前的现实关切。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委员会也在这轮大潮中掀起了推动中央企业层面的改革。这一轮改革主要是在中粮集团等几家中央企业开展包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在内的几项改革。这项改革提出了改革的动力要来自于企业自身。如何通过相应的配套措施去影响这个动力的来源显得格外重要。我们相信只有改革的动力来自于企业,企业才能真正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整合自身资源去推动改革。因此,笔者建议在这里面除了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外,还要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在选人用人方面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让在思想上和实践中有认识的人站在改革的前沿,给予他们相应的尝试的空间,对于一些尝试,应该包容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模式的前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中央企业里的试点是我们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中的必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做好试点的数据分析和效果处理,充分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开展试点,推进试点的程度和深度。关于试点中的激励机制,我们这里不再赘述其必要性。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中的企业员工持股的路径探索已经在一些行业中实行,这是通过切实的方法将企业和企业员工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从机制上解决了相关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担当问题。但在具体的执行中,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发展。在一些银行的改革中,已经充分把这个情况放在了必要的范围之中。比如说将企业高管的收入和占有公司的股份绑定在一起,但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
从目前整体情况看,当代中国银行业国有占比较大,换句话说就是国家主权财政为银行的信誉埋单。这种情况回归于根本,也是由于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但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的大背景中,必须加强社会资本的涌入。因此在这方面推进社会资本加入传统银行业面临较大的阻力。这无关于决心和意志。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例,今年已经上市,并得到英国和美国许多媒体报道,其中涉及的就是在社会资本流入的过程中,如何实现除分红之外的决策权的分配。我们可以参看一下交通银行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方案,其中有两个层面比较引人注目,这包括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型商业银行”模式和“实行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转型与创新”。这个很有代表性,作为五大商业银行之一的交通银行提出了这个观点,是在用企业自身的实践对当代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进行现身说法,但这个过程必定还在探索,主要涉及国有资本占比方面的问题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数据作为实践的支撑。在现行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双重影响下,如何实现这一转型,直接决定了未来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在大型的中央企业里,还涉及大量的子公司。比如说华融等,旗下的子公司就非常多。这和现在的企业的建制有关系。因为除了铁路总公司是正部级建制外,其余许多国资委下辖的中央企业,都属于副部级的序列。和国家部委中的民政部、教育部等下辖直属事业单位就多达几十个一样,这些中央企业的子公司数量相当可观。因此笔者建议在这些子公司先行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从它们中挑选更有市场竞争机制的子公司进行混改,一来可以观望效果,并作出审时度势的调整,二来不至于大型中央企业由于体型庞大等因素,改起来推动的难度和阻力都较大。当然这是一种设想,具体的还是根据实际情况显得更加科学。
在用人方面,我们的中央企业和国营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适当学习一些房地产企业的做法,培养相应的“目标实现机制”激励措施,通过完成具体目标和实际的销售业绩来评估。当然这里面涉及许多有相应级别的国营企业干部的待遇问题,笔者建议在推行这样的业绩评估之时,这类企业干部的待遇按照以往的进行,对于新加入的成员以这样的“业绩评估”模式进行。这样既解决了阻力问题,又可以科学地将民营企业的积极因素引入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中,能最大程度改变现实困境。
激励机制的探索是当前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重要关切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物质和职级的科学激励也在某种程度上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非常重视,给予十足的关切。只有这样,我们的这一场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才能更好地向前推进,才能从更为科学的角度去认识一些现实的问题。
三、 国有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的方向探讨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股权分配上存在许多问题和难点。由于交通银行股份改革较早,国有占比相对较低,其它的国有银行国有占比相当之大,而且有些是绝对地占有股份。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进行相应的股份调配需要科学的方法和试点。再者,这个比例维持在什么数值,国家层面也没有给予相应的信息。这样在某种层面上,市场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的,从侧面导致许多大型商业银行观望不动,生怕出了差池,由自身承担系统风险和结果。由此造成的国家股“一股独大”的现象一直存在,而且推动改变的企业领导者较少,有的是担心触碰政治的红线,有的是观望着别的企业先行,自己则在后面亦步亦趋,后者是走三步退两步。这种一股独大的情形直接导致中小股东没有发言权和实质的决策权,从某种层面上有损中小股东入股的兴趣和意向。国有商业银行实质上的改变有待观察,其管理水平和世界一流企业还有相当的差距。这里不作具体赘述。我们可以看出,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改变这种商业银行一股独大的特性,是国有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改革成功的关键。这里缺的不只是约束机制等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是现行的经济体制的潜在问题。当然,我们有信心成功转型于此,从简单的方面入手,拾级而上,实现系统性的转型和全面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改革。从而使他们不再以短期政绩的完成来评判业绩,而是从影响银行长远发展的层面实现思考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