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

2017-01-24王博

现代管理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普世仁慈维度

摘要:文章利用Schwartz PVQ价值观问卷,选取北京地区830名在校大学生,对80后、90后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当前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主要包括仁慈、个人导向和安全;(2)80后和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整体排序存在边缘显著差异;(3)差异主要体现在享乐、传统、谦逊、刺激等四个方面;(4)性别、民族等控制变量影响。

关键词:PVQ价值观问卷;80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

一、 引言

1. Schwartz价值观系统概述。社会转型引发的人们思想深处的变革——价值观的变化,成为社会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Rokeach认为,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这一价值观定义反映出个体关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基本看法与观念。价值观可以被用来界定特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追踪它们的变迁,并解释某些态度和行为的初始动机。Schwartz和Bilsky总结了价值观5个特点:(1)是观念或信仰;(2)是期望的目标或行为;(3)是超越情境的;(4)是指引行为、评价事物的潜在标准;(5)可根据重要性进行排序。

1992年,Schwartz等基于人类的三个需求层次——个体生物的需求、和谐社交的需求、群体福祉的需求,将价值观分为10个维度:自我导向、刺激、享乐、成就、权力、安全、顺从、传统、仁慈、普世关怀,并开发了对应的问卷(The Portrait Values Questionnaire)。20多年来,这一模型得到了学界普遍认同与广泛应用。2012年,Schwartz等改进了自身理论,提出了包含19个维度的更为合理、更具解释性的价值观系统,并修订了PVQ价值观问卷。新价值观系统和量表增加了价值观的数量,使每一项价值观内涵和边界更加明晰,有效提高了问卷信度并降低了交叉负荷。Schwartz将19项价值观组成一个对立统一的闭合圆形系统(见图1)。

它包含四个层次:最里面的圆涵盖了19个细分价值观;次里面的圆将19个价值观分为四个部分——自我超越和自我提升(Self-Transcendence/Self-Enhancement)、变革意愿和保守主义(Openness to Change/Conservation);最外部的圆包含两个部分——成长减压和自我保护减压(Growth Anxiety-Free/Self-Protection Anxiety-Free),次外部的圆包含两个部分——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Personal Focus/Social Focus)。在圆环内,离得越近的价值观,其内涵的动机就越一致;离得越远的价值观,其动机就越相悖。

2. 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状况。我国学者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十分重视。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大学学者彭凯平修订Allport等人价值观研究量表,对609名大学生进行实证测量。20世纪90年代,广州师范学院凌文辁考察了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青年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迁及原因。西南师范大学张进辅(1998)采用自编词汇选择问卷对63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确定了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和人生价值评价的排序顺序。北京师范大学许燕同样采用价值观研究量表,对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生的六类价值观排序与80年代进行了比较分析。

新世纪以来,许多学者(金盛华&李雪,2005;辛志勇&金盛华,2006)从京港两地大学生价值观差异、北京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结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手段与目的、大学生价值观概念与结构以及80后与90后价值观系统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辨析与研究。近年来,研究主要聚焦代际差异、网络环境、新媒体和多元文化背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和对策(陈驰茵,2015;刘凤香,2013;王欢&祝阳,2014)。

总体来看,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呈现出越来越具体的趋势,主要局限在于:重视具体价值观而忽视整体价值观系统研究,研究方法上以思辨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且尚未有研究对80后、90后大学生价值观全面的实证对比分析。80后和90后青年的成长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方位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一出生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其价值观体系也应具有鲜明时代印记和社会从属性。因此,比较80后、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及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基于PVQ价值观问卷,从19个维度分析80后、90后大学生价值观特征。一是两个群体的价值观系统及主导价值观的特点,二是通过差异检验,了解性别、民族等控制变量对价值观系统的影响。

2. 被试。采取网络填写问卷的形式,收集北京地区在校大学生830名有效样本。其中男430名(51.8%),女400名(48.2%)。80后298名(35.9%),年龄区间为24周岁~33周岁,90后532名(64.1%),年龄区间为17周岁~23周岁。

3. 工具。采用Schwartz2012年修订的PVQ价值观问卷,共57道题目测量19个维度价值观。对某种价值观来说,得分越高,表明重要性越强,排序也越高。为避免被试趋中性回答定势,问卷采取6级评分制,6=非常像我,5=像我,4=中等程度像我,3=有点像我,2=不像我,1=完全不像我。

三、 结果分析

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独立样本 T 检验以及非参数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因子分析结果为0.881,可靠性分析α值为0.868,表明研究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1.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排序。受试大学生价值观总体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仁慈—体贴他人、个人导向—行动自由、个人导向—思想自由、仁慈—可依赖、安全—个人安全、安全—社会安定、面子、成就、普世关怀—接受他人、享乐、顺从—他人、普世关怀—博爱、顺从—规则、刺激、普世关怀—自然、谦逊、权力—控制资源、传统、权力—控制他人。

将前5项的价值观列为主导价值观,则当代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为:仁慈—体贴他人、个人导向—行动自由、个人导向—思想自由、仁慈—可依赖和安全—个人安全。排在最后的从后向前依次是:权力—控制他人、传统、权力—控制资源、谦逊、普世关怀—自然。

2. 280后、90后大学生价值观差异比较。

首先,80后和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系统排序呈现边缘显著水平(p=0.095)。两个群体分别排在前5项的价值观及其排序均完全一致。80后大学生最后5项的价值观依次是:权力—控制他人、权力—控制资源、传统、刺激、谦逊。90后大学生最后5项分别为:权力—控制资源、传统、权力—控制他人、谦逊、普世关怀—自然。

其次,不同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19项价值观中,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的有4项,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享乐(p=0.000)、谦逊((p=0.000)、传统(p=0.002)和刺激(p=0.015)。90后大学生享乐排名较80后从第13位上升到第6位,刺激从第16位上升到第13位。而80后大学生对谦逊和传统两项的得分则显著高于90后大学生。权力导向整体得分较低,但80后大学生的控制资源得分更高,而90后则体现出更强的控制他人倾向。

3. 相关因素上的差异。

(1)性别因素上的差异。

①总体差异。

首先,男女生价值观总体排序呈现出显著区别(p=0.039)。从总体上看(表4),男女生在个人导向—思想自由(p=0.001)、成就(p=0.000)、享乐(p=0.000)、刺激(p=0.019)、传统(p=0.012)、权力-控制他人(p=0.000)等6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更看重的是:个人导向—思想自由、成就、传统和权力-控制他人;在享乐和刺激上,女生的得分则显著高于男生。排序差距最大的两项是成就和享乐。

②不同性别比较。80后和90后的男女生在成就和权力-控制他人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得分更高。在仁慈—体贴他人、仁慈—可依赖、安全—个人安全、安全—社会安定、面子、普世关怀—接受他人、顺从—他人、顺从—规则、谦逊、权力—控制资源上,80后和90后的性别差异都不显著。

在个人导向—思想自由(p=0.001)和传统价值观(p=0.024)上,80后性别差异显著,90后性别表现则有趋同趋势。在个人导向—行动自由(p=0.035)、普世关怀—博爱(p=0.048)、普世关怀—自然(p=0.005)、享乐(p=0.000)和刺激(p=0.001)上,90后的性别差异显著,而80后并不存在性别显著差异。

③相同性别比较。男生组中,80后相比90后更看重仁慈—可依赖(p=0.034)、面子(p=0.038)、普世关怀—自然(p=0.003)、谦逊(p=0.004)和传统(p=0.005),而在享乐和刺激得分中,未发现显著差别。女生组中,90后在享乐(p=0.001)和刺激(p=0.001)上,显著高于80后,谦逊(p=0.039)得分则显著偏低,在传统维度上打分普遍偏低。表明,当今大学生总体上并不趋向于认同传统价值观和谦逊的性格特点,90后大学生表现尤为明显。80后男生和90后女生都更关注面子,试图更好地维护自身形象,寻求社会认同。90后女大学生相比80后,比较典型的变化是生活中更注重寻求刺激和享乐元素,追求多样化、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

(2)其他差异。民族差异上,经检验汉族(n=769)和少数民族(n=61)在19个维度的价值观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汉族80后和90后的差异与总体一样,在刺激、享乐、传统、谦逊上显著不同。少数民族仅在安全-社会安定维度上,80后得分显著高于90后(p=0.012)。

为从多个角度对80后和90后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更深入分析,采取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对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中,在刺激(p=0.008)、普世关怀—自然(p=0.018)、普世关怀—博爱(p=0.021)、个人导向—思想(p=0.036)和个人导向—行动上(p=0.039)等五个维度上交互作用明显。

四、 讨论与对策

有关80后和90后大学生青年的价值观差异,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热门话题。然而系统性的量化分析二者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不同,却长期被学界所忽视。本研究为80后和90后大学生价值观状况提供了第一手数据支持,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社会对他们的看法,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分析思路。

1. 主导价值观分析。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是仁慈、个人导向和安全。较高的仁慈导向意味着他们乐于助人、真诚宽容且富有责任心,表明大学生希望寻求真挚的友谊,并注重与周围人、尤其是“圈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团体的作用。这种导向有助于通过团队力量更好地发挥组织作用。较高的个人导向意味着重视创造力、独立和探索精神,希望独立规划自己的人生,以及通过提升能力来追求完美和卓越。较高的安全导向显示了大学生注重个人安全、身体健康、环境整洁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排在最末尾的权力、传统以及谦逊印证了社会普遍对80后、90后的看法。较低的“权力—控制他人”得分表明大学生并不认同传统的职位因素所赋予的权威,不喜欢强迫他人同样也不希望被强迫做事。较低的谦逊得分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张扬个性、注重得失,没有表现出社会对年轻人谦虚、端庄,抑或是“谨言慎行”的期许。

与当今物质社会所对应的价值观不一致的是,当代大学生呈现出较低的“权力—控制资源”意愿,这表明他们并没有十分强烈的获取财富、通过财富彰显地位和获取尊重的倾向,反映出大学生心中成功标准呈现多元化趋势,不是十分注重物质财富对成功的标杆作用。

2. 差异分析。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在大部分维度上并没有与80后大学生呈现出显著差别,但是享乐和刺激得分明显偏高,享乐的排名甚至从13名上升到第6名。这预示着90后更寻求感官上的满足与任性的自我放纵,以及追求兴奋、新奇和充满挑战的多元化生活方式。而传统和谦逊上的显著下降则源于社会发展和网络时代,给予了90后更多释放自我、张扬个性的空间,构成了对传统的漠视和唯我独尊的个性特征,这一结果印证了社会对两个群体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价值观圆形系统中,传统与个人导向相对。由此,对传统并不十分认可的90后大学生,似乎应具有更强烈的个人导向和自主意识。但是90后大学生在个人导向——思想和行动两个维度上的打分均低于80后大学生,显示出80后大学生反而更重视个人价值和自我意识,这一结论在蒋明军(蒋明军,2009)先前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另外,80后大学生比90后大学生更注重面子和成就,这是由于他们较为年长,更多地追求被周围人和社会所认可的卓越和成功。

90后大学生的男女生差异比80后更大,说明他们具有更加多元化的价值观系统。同性比较结果中,男生组之间差异比女生组差异更大,而且与女生之间差异的领域存在很大不同。只有谦逊上,男女生差异均十分显著,而男生组变化较大的传统、仁慈—可依赖、面子、普世关怀—自然上,女生组变化不大;女生组变化较大的刺激和享乐上,男生组亦无明显差异,这表明性别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显著。

3. 对策建议。

首先,本研究发现80后和90后大学生主导价值观及其排序完全一致,所以企业和社会不应过分强调代际差异并人为地贴上特有“标签”。他们普遍比较看重仁慈、个人导向和安全感,表明是富有责任心和创造力,可以被委以重任的群体。对“面子”的一致追求,则要求用人单位采用平等化、人性化和更富亲和力的沟通方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在激励体系设计上,由于90后更注重享乐和刺激,忽视谦逊和传统,用人单位要为他们设计更为良好的工作环境、弹性化的工作时间、多样化的工作内容以及丰富的团队熔炼。权力、传统和谦逊普遍得分较低,则源于“饥饿感缺失”和工作动机的多元化。针对这个现象要因企施策,适时加大缺失价值观的引导宣贯和激励力度,抑或更为淡化这些价值观的激励作用。

最后,在培训体系设计和组织文化导向上,要尤其注重大局观、团队精神和纪律意识培养,让强烈的个人导向在组织规则的框架下发挥能动性。针对90后女生享乐主义高企和成就意识的褪化,有必要开展艰苦奋斗和成就意识培育。此外,男女生价值观系统存在明显差异。要用成就感使命感去激励男生,用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思想自由度去吸引女生。

4. 研究局限及展望。本文研究的局限主要在于:一是采用随机方式选取受试群体,导致80后大学生人数尤其是80年代初的样本数较少,从而降低了结果的代表性;二是PVQ调查问卷虽然全面的反映了两个群体价值观系统情况,却未能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三是采取主观偏好量表无法避免参照效应和反应类型效应。建议后续研究要选取分布更具代表性的受试群体,在价值观差异产生的原因、性别对价值观影响、个人导向和传统意识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驰茵,唐宁玉,谭庆飞.新生代自我概念和代际认同的探索性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8):103-105.

[2] 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5):650-657.

[3] 刘凤香.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的影响机制模型构建[J].现代管理科学,2013,(2):103-105.

[4] 王欢,祝阳.网络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4,(4):44-49.

[5] 辛志勇,金盛华.大学生的价值观概念与价值观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2):85-92.

[6] 张进辅.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26-30.

作者简介:王博(1988-),男,汉族,山西省永济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组织变革、绩效管理。

猜你喜欢

普世仁慈维度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幻境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母爱随行,“独腿女孩”成长路上逆风飞翔
穿短裙的假肢女孩:我妈和她给我的四条命
“独腿女孩”谢仁慈: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平等相待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论
中国应完善自己的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