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如同临水照影,但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个体

2017-01-24冯语嫣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祖父母祖父祖母

冯语嫣

但我希望我能做得好一些,改得及时一些。

我也许也会犯错,犯一些我成长道路上父母并未犯过的错误。

我生于1989年的北京,城市是计划生育执行得最透彻的城市,年份也基本是父母们不再愿意多生孩子的年份。作为最小的“80后”独生子女,我也已经年近30岁。2016年,我第一次做了母亲,在迎接一个崭新生命的同时,童年的记忆也从心里深处席卷而来。

我这一代的孩子中,父母多为“50后”与“60后”,曾被耽误过的青春使他们对自己的前程格外关切。许多父母甚至以从未带过孩子,或者说是“专心事业”而引以为荣。我曾经工作的单位有一位领导,就曾经沾沾自喜地说:“女性,不能为了家庭而牺牲事业与自我。所以我生下孩子后就把他留在山西,而我在北京拼搏事业,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她说的话前半句不无道理,但是得到的结果就是——儿子18岁回到父母身边时,对她异常冷漠,也并不以她的成就为傲。她不明白:“你们这一代孩子,为什么一点都不崇敬或者说是尊重父母呢?”

这个问题,可能很多“80后”的父母们都曾向子女提出过。我的父亲也不例外。我自出生3天起,就被祖父母抚养。十年如一日,我的父母只在周末过来探望。

年幼时的我并不对此存疑,只在周末见到母亲时感觉如同过节般快乐。直至我10岁,祖母因重病住院,我被接回父母身边,才感受到父母其实对此有所争执。特别是母亲,对长期的母女分离并不享受。我渐渐了解到,是祖母坚持要抚养我,而父亲认为,既然他可以被父母培养成才,那么他的女儿也一定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作为儿子,他不能长期陪伴父母,那么寄养女儿于父母膝下,就成了另一种尽孝的方式。

我的确受到祖母严格的教育,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原则。祖父更是给予了我长达十几年的温情脉脉。可以说,我人生最早接受到的幸福感,就是这一对老人的恩慈。但是当我回到父母身边时,我最深切的感觉就是:陌生。

父亲常年奔波,职业原因所限使得他经常出差在外,母亲曾离开体制打拼数年,却也在父亲事业起色后回到家庭之中。我的母亲性格活泼,对暴躁的丈夫和挑剔的婆婆非常容忍,只有在偶尔才会对我这个多年后回归的小女儿流露出委屈的情绪。她爱玩爱闹爱逛街,很快与我打成一片,我甚至可以和她谈论“情绪”这种在少女时代十分“深刻”的问题。

而父亲,多半是闲置状态。只有在家长会、交学费这种时刻,父亲才会出现,对于我的好成绩他认为理所应当,对于我的坏成绩他时不时就会恶语相向。这令我对他疏离之余,更加厌憎。我在很多年后,都一直觉得,在他的眼里,我永远不怎么地。我努力争取,得不到表扬;我稍有松懈,只有责备。那么我不好不坏,毫不费力,大家也都相安无事。

母亲曾在看电视剧《大宅门》时感慨万千,杨九红因为身世不佳而被婆婆剥夺抚养女儿的权利,女儿多年后不认母亲。许多观众恨狠心的白佳丽,恨有偏见的白二奶奶,但只有在我长大后,我才深切地感觉到,最该恨的是白景琦。母亲的做法不对,为什么儿子仍要愚孝呢?可能他也认为,既然他能被母亲培养成才,那么想必自己的女儿也不会被培养歪吧。

结婚后,丈夫也曾与我谈过育儿的想法。我的父母不曾抚育过幼儿,也尚未退休,而婆婆已经退休,也曾为补贴家用做过月嫂,是育儿的一把好手,所以在孩子进幼儿园前必然是要将孩子托付给祖母的。对这一点,我们都没有异议。公婆也的确比较含蓄地询问过丈夫,是否可以将孩子带在身边抚养,我的丈夫很明确地一口回绝,表示孩子必须在我们身边,只能是辛苦父母来做“北漂”了。这件事并没有征询过我的意见,就被否决了。然而我由衷地感谢我的爱人:他规避了我心底深处从未被触及过的恐惧。

我的少女时代,如果说回到父母身边算是一个新阶段的话,那么这个新阶段也很快就结束了。在回到父母身边3年后,我的母亲因病去世了。父亲事业繁忙,只能拜托祖父跟过来,继续照顾我的生活。我情感上母爱的缺口,就此无法填补。而当时的我,并没有察觉。

祖父一如既往的温柔,终于使父亲在教育上与他起了争执。父亲认为,祖父对我的教育方式过于娇惯,而祖父认为他的一味严苛对孩子毫无好处。父亲说过最重的一句话是:“你能惯她一辈子吗?”祖父的回答是:“我没多少活头了,惯得一时是一时!”

这样赌气的话,一语成谶。到底在我16岁时,祖父也因病弃世。我与父亲,终于被逼走到必须一对一互相面对的境地。

我也承认,可能我的境遇过于特别,别的孩子从祖父母身边回到父母身边时,没有这样窘迫和逼仄。但一股不可抚平的悲伤与愤怒,几乎是燃烧遍了我的少年时刻。

在几乎是从未插手我的衣食住行10余年之后,父亲终于开始体验抚养一个孩子的深切感受。他自己也曾笑谈,以前觉得同事凌晨起身给孩子做饭,哪里是照顾孩子,简直是伺候祖宗。但当所有人都离开我们身边时,他也不得不5点就起来熬粥煮鸡蛋,6点叫孩子起床,保证7点孩子能到学校。

我对此毫不领情。失去祖母与母亲时,我尚年幼,来不及感触深切,但失去祖父的悲痛,几乎瞬间击倒了我。一度我在他出差未归的夜晚饮酒,以至于次日无法上课。父亲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抑郁这样一回事,他只相信,那是缺乏意志力的人给自己的懦弱寻找的托词。我在放学回家的公交车上,看到给外孙女背书包的老外公,伤心得蹲在车站哀哀痛哭。父亲得知,也不过是甩给我一句:“有那个时间哭,你倒不如好好学习才算对得起你祖父。”

父亲对我的不受教愈加失望,为了让我得到更多锻炼,让我在上大学时全都填写了异地。

他以为的磨炼,对我愈加成为一种烙印般的抛弃。我永远得不到肯定,也得不到温情,我幼时被他抛弃在老人身边,成年又被抛弃到千里之外。我恨他轻而易举就让我离家远去,毫不畏惧别离。于是伤人的话语说得也十分轻易:“你凭什么毫不付出,就轻而易举得到一个十几岁的女儿?那么多年你把我往老人家里一扔,撒手不管,现在想起什么来了,管起我来这样理直气壮?你欠我的,你活该就是一台取款机。”

不喜欢的专业,不喜欢的城市,在大学毕业后,我执意抛弃他为我选择的方向一路远去。父女之间,毫无谅解,彼此冷遇。

我努力自立,努力积蓄,结婚、租房、买房离开家庭,父亲对我始终有支持,却也保有一定的距离。他说:“你要知道,我这里是一个家,你公婆是一个家,你们夫妻是一个家,我们是三个密不可分的家庭,但我们不是一家人。”

直至我怀孕,我与父亲争吵时,他对我说:“难道你以为就你最重要吗?”我暴怒回答:“你不重要,我也不重要,我的孩子最重要!”继而直至产前,我都不再联系他,也把他从联系方式中屏蔽。

而婆婆在此之际来到我们的家中照顾我的饮食起居,事无巨细,谨慎耐心。我在感激她对我的照顾之余,终于深切感受到没有母亲的痛苦。有时也会害怕在不远的将来,她会与我争夺孩子,让我母亲的噩梦在我身上重演。

孩子临出世的夜晚,我打电话给父亲,让他接婆婆来医院。仿佛一切都得到了些许谅解。

生下孩子之后,许多的不得已与困难重重,我对父亲说,我现在好像也有点儿明白,父母也有父母做不到的事情这个道理。父亲没说什么,只是发给我一个笑脸的表情。

我的孩子十分幸运,祖父母非常疼爱之余,并没有把他从他的父母身边带走。但是,产后抑郁还是让我不断地回顾起我的童年往事,对公婆心存感激之余,有时钻了牛角尖又会心生疑云。那种分离的恐惧,那种归属的忧虑,那种来时路上的孤寂,始终残存心底。朋友对我说:“难道多两个人爱孩子不好吗?你总也要回归职场,不可能一生守着孩子不撒手吧。”

身边有许多“80后”的同龄人,开始选择做全职母亲陪伴孩子,而不是把他们交到老人手里。“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祖父母辈再疼爱,能陪孩子多少年?到底还是父母陪伴得更长久。”“我宁可辛苦,宁可孩子依赖,也不愿意把孩子假手于人。”她们这样说。她们不再像我母亲那一代人一样容忍公婆,父母们想要抢着带孩子的愿望,都不太容易得到满足。我的父亲也开始对他办公室里的年轻人说:“要自己带孩子,亲力亲为,不要撒手全扔给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不是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的。”有朋友这样说。但我想,孩子是他自己的。他不属于任何人。

我的孩子仍在襁褓,而我最大的愿望只是希望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能规避我昔年生活中家庭所给予的阴影,保留家庭所给予的快乐。我会陪伴他,他表现好时表扬他,他表现不好时也不会放弃他。他遇到挫折时会支持他,他受到伤痛时会抚慰他。我也许也会犯错,犯一些我成长道路上父母并未犯过的错误,但我希望我能做得好一些,改得及时一些。

有了孩子以后,我知道,我以后的日子不会那么孤独了。我们如同临水照影,但仍然是彼此分离的两个个体。我也希望他知道,我永不会离弃他,直至他必将独自离开的时刻来临。

猜你喜欢

祖父母祖父祖母
祖父瓷
我的祖父母
新加坡禁止家长每天将孩子送到祖父母家
祖母
祖母家的夏天
乐于助人的人更长寿
祖父的一封信
祖母尚能倚门望(节选)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