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文化维度空间的档案研究
——自在、自信与自觉

2017-01-24王广宇

档案与建设 2016年12期
关键词:档案学维度资源

王广宇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市档案学会,广东深圳,518000)

建构文化维度空间的档案研究
——自在、自信与自觉

王广宇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市档案学会,广东深圳,518000)

从文化本身的维度空间去考察档案实践及其研究,能深度发掘二者间的关联和互动。文章在剖析档案研究在文化的内容、形式和功能三个维度的自然存在基础上,探讨档案理论与实践之于文化的普适性、专业性和独特性,并提出从受众面向、方法输出、主体定位和时间向度等方面,全维度地增强档案界文化研究的自信和自觉。

档案文化 档案资源 文化维度

近二十年来对档案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经久不衰,特别是为响应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主题即定为“档案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将这一研究潮流推上了峰值[1]。

档案界当前主要关注和探讨档案文化内涵、档案文化价值、档案文化建设、档案文化传播等诸多方面[2],对提升档案职业文化认同、扩大档案学科研究视域都大有裨益。但档案事业和档案研究不应只是文化发展的辅助和补充,而应勇为文化进步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为此,有必要从文化本身的维度空间去考察档案的研究自在,以增强其研究自信,并实现研究之自觉。

1 文化维度空间的档案研究自在

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往往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3]。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是最早为文化下具体定义的——包括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由社会成员所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所构成的复合体[4]。科利尔则认为,文化是一个人认同和接纳进入一个共享符号、意义、经验和行为的群体[5]。

无论如何定义,全面考察文化的存在都应至少包含文化内容、文化形式和文化功能三个维度(如图2所示)。其中,内容是指文化的具体包含和外延集成;形式是指文化的外化记录和内化认知;功能是指文化的价值实现和作用发挥。在这三个维度,档案活动实践及其研究都是客观“自在”的。

1.1 档案文化成果研究——文化内容维度的自在

文化是分不同层次、有具体指向的,内容维度是其内涵的实际包含和外延的有机集成,可以不同角度、依不同标准予以分类。如按人类社会活动类型可划分为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日常文化;按载体可以把文化划分为物质形态的文化、制度形态的文化和活体形态的文化;按文化存在的空间划分为世界文化、国内文化、城市文化、乡村文化等[6]。无论哪种分类标准,档案文化都应包含于其中,是其有机构成和不可或缺。

图1 档案文化的学术关注度(数据来源:CNKI数据库)

图2 档案与文化的维度空间

王英玮提出,广义的档案文化除了档案实体文化之外,还包括人类有效管理和利用这种实体文化成果而采取的活动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档案事业,并特别指向档案学自身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方法[7]。任汉中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产生、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了深入、全面的论述[8]。这些都是从文化内容维度上梳理档案理论与实践的典型。

1.2 档案信息存储研究——文化形式维度的自在

形式是指文化的外化记录和内化认知。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尔在《符号形式的哲学》中建立了以神话、语言、艺术等为文化形式的文化哲学[9];姚庆提出“文化是人为事务的精神信息”[10]的论断。埃思先生指出,档案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人民的文化遗产,档案提供了有关人、地理位置、事物和事件的信息[11]。

可见,形式维度就是文化内容借以表达、流传的物化依存,其核心是通过适当的信息存储载体和科学的保管技术和方法,让文化的内容得以展现和延续,而这正是档案管理实践和档案学研究的核心与特质,多样的档案信息与载体可以用于镜像文化的多模态,所以任何对档案信息载体、档案管理方法的探讨都可以归为这一维度的研究。

1.3 档案资源开发研究——文化功能维度的自在

文化是认识世界的锐利武器,是为人处世的一面镜子,是人生于世的基本需求[12],其功能是多样的。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社会文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个体在营养、繁衍、防御和健康等生理与心理的需求[13],即在于供给人类不断增长的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要;从组织管理来看,文化具有导向、协调、约束和凝聚功能[14]。总之,文化功能:就个人而言,它起着塑造个人人格,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就团体而言,它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整合的作用;而对于整个社会,它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15]。

功能是文化内容和形式维度的价值所在,而文化价值和功能的实现都需要有效资源的支撑和消耗的,档案资源就是其优先选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统计框架(FCS2009)是这样描述档案资源作用于文化创新功能的:“档案资料还可以作为参照,为新的创作提供灵感。美术、手工艺、设计、建筑、出版和音像等行业的归档和保存工作又能够为生产新作品贡献灵感”[16]。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助力文化的功能实现,即可归为这一维度的研究。

2 文化维度空间的档案研究自信

上述可见,档案研究在文化的三个维度都是自发和自在的,但这并非表明档案界对此具有相当的自信,故此,有必要充分认识到档案文化成果在内容维度的普适性,技术在形式维度的专业性,资源在功能维度的独特性。

2.1 文化成果的普适性——内容维度的自信

广义的档案文化成果至少包括两个方面——档案管理实践成果和档案理论研究成果。

对于前者,主要通过编研、展览和讲座等形式共享于社会,其成果受社会的接受和欢迎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如吉林以全省各级档案馆珍存的档案为线索,通过一件或一组档案,以档叙史,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和吉林悠久的历史与文化[17];又如中国档案学会、北京市档案学会连续多年主办“档案见证北京”文化系列讲座[18],都收到了良好的反响。

对于后者,一般认为档案理论研究成果不具有普适性。但胡鸿杰提出,“文化是一些规则的描述和体现”(如风俗、习惯、法律、道德等),档案是在特定规则的影响下产生的,档案的管理过程也产生着特定的规则——即档案的文化[19],这种规则必然体现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作为一种文化的内容,也是可以推演和社会化的,具有相对的普适性和推广价值。

2.2 信息存储的专业性——形式维度的自信

载体是档案之“本”,载体上承载的记忆符号是档案之“魂”,二者组成了档案,档案包含着人与自然的物质变量关系,档案信息的编码与转换是对承载记忆的符号“文化”价值的一种考察[20]。可见,无论档案载体还是附着其上的信息,对于文化形态都是至关重要的存在,而档案理论与实践在这方面都是专业的。

载体方面,对传统档案的修裱和保护技术可谓是档案界的看家本领,如中国历史档案装帧技术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工艺和技法,宜于保存、方便利用,具有审美或显示皇权和皇威等功能[21];信息方面,结构化信息组织和凭证级信息安全是现代档案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也是数字时代档案工作专业性的具体表现。

这些专业的技术和方法,一方面有助于真实地镜像多样的文化模态,另一方面其本身就是档案文化的特质构成。对这一维度的研究应该有相当的自信。

2.3 资源构成的独特性——功能维度的自信

资源与信息的区别主要在于: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而资源是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其实质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具有主观可利用性,信息经过有目的地加工和开发后即成为资源。

可用于实现文化功能的信息资源比较多,但档案信息资源的特性和特质是我们研究的自信所在,主要表现为与图书等文献资源的区别度。

首先是档案资源的凭证性,档案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这一本质属性赋予档案资源较强的凭证价值,对于实现文化导向、约束乃至文化认同具有特别的功用和意义,这一特性是图书资料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

其次是档案资源的稀缺性,与其他文献资源“多复本留存”所不同,档案往往是“孤本”归档,未开放共享的档案资源是稀缺的、独占的,而这些资源对于行为整合和组织凝聚等文化功能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因此,实现这些档案资源在法律法规许可和知识产权框架范围内的跨时空共建共享成为必需,自然也包括流失海外的历史档案资源的追溯、收集和开发[22]。

3 文化维度空间的档案研究自觉

档案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手段和文化创新的基础[23],我们认识到文化维度空间的档案研究是自在的,同时也是自信的,但如何真正发挥我们的特点和优势,在文化领域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如下几方面的自省和自觉:

3.1 受众面向的研究自觉——文化内容维度

对文化内容维度的档案研究,我们要有面向受众的自觉。虽然总体而言档案管理实践成果和档案理论研究成果具有普适性,但并非所有档案文化成果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这时需要注意处理好“大众化”与“小众化”信息服务的关系。具体源于档案文化成果自身的“族群”性和行业性:所谓族群,是指拥有(真实的或虚拟的)共同世系、共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共同的文化和体征的群体,他们有将自己视为特别群体的意识,因而对档案文化成果的选择具有特定的偏好和需求;所谓行业性,是指档案理论研究的主体和受众大多是档案从业人员或档案专业研究人员,其成果从形成、传播到利用都套用“行话”,基本不具有大众通用性,但这些问题正是小众化信息服务所要和所能解决的[24]。因而研究档案文化成果适用,不应该只考虑大众化的“广播”方式,还应考量利用精准定制和定向推送等小众化的手段。

3.2 方法输出的研究自觉——文化形式维度

胡鸿杰指出,中国档案学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管理资源重新配置与整合的理论模式,作为一门成就了数十年的管理类学科,其本身就是一种可资利用的资源,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相当的发展空间,已经具备了“扩展”和发展的资格[25]。至少在档案载体的修复和保护、档案信息的结构化组织和凭证级存储等方面我们是专业的,掌握并拥有独到技术和方法。但为更好地服务于文化的形式维度,还有必要研究技术输出和方法辐射,一来可以倒逼自己更好地发掘梳理自身核心竞争力,二来可以进一步扩大档案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3.3 主体定位的研究自觉——文化功能维度

档案的文化功能实现需要主体的把控和参与,档案馆自然是首选。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八条对档案馆作出“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的明文规定,有中央文件《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档案馆列入“公共文化”范畴的定性界定,更有大量的学理分析和学者呼吁——如在第14届国际档案大会上,英国档案学者迈克尔·库克发表《中央与地方档案机构与社会的关系》时指出“整个社会应该把档案馆看作是一个文化机构,即使给档案馆贴上文化娱乐甚至消遣的标签也是无可厚非的”[26]。

但事实上以档案馆为代表的档案机构并非档案资源的文化功能实现的唯一主体,图书馆、博物馆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27]。此外,体制外的商业性或私人档案保管机构,其资源能为一般公民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提供档案证据[28],也是可资研究的主体对象。更重要的是,作为档案文化功能实现的主体,不应只是将档案管理与档案文化视为社会文化发展的辅助和补充,各类档案主体应勇为文化进步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图3 档案之于文化的时间向度

可见,主体的选择和定位对文化功能维度的档案研究至关重要,既能影响参与数量和广度,更能激发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参与质量和深度。

3.4 时间向度的研究自觉——文化三维空间

对文化维度空间的档案研究,我们还必须自觉把握时间向度,因为时间是所有事物均有的一种势,其对文化的内容、形式和功能的影响都是横断的和必然的。

从内容维度来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文化范式呈现不同的特点,由于受到社会背景、社会主体、管理实践、档案学思想和档案学教育的影响,档案文化范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演进变迁[29],并呈现可资研究的轨迹和规律。

从形式维度考察,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引发文化记录方式的变迁,档案理论与实践一直紧跟步伐,研究、开发、创新与时俱进的方法和手段从自发变为自觉。

从功能维度而言,不同时代、不同统治阶层的意志和意识迥然不同,必然反映在对文化功能的掌控引导,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对档案资源的利用和控制。因而考察社会需求变化决定档案资源体系的建构和调整,既是一个历史文化研究的范畴,也是一个档案事业发展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档案与文化的关系绝非表层或肤浅的,档案文化的提法也并非牵强或单向,档案研究在文化的三维空间既是自然的根植存在,也有其固有特质和比较优势,有必要自信、自觉地做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

[1]张全海,郭鑫.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学术述评[J].档案学通讯,2013(01):8-11.

[2]徐海静.我国近二十年来档案文化研究成果综述[J].档案学通讯,2011(06):19-2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427.

[4]林立树著.世界文明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438-439.

[5](美)丹顿,(美)泽雷.传播理论的职业运用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27.

[6]姚庆.文化交往学人类精神交往的新学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5-19.

[7]王英玮.档案文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1-303.

[8]任汉中.中国档案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0:1-189.

[9]王志德.卡西尔文化哲学整体观[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86-132.

[10]姚庆.文化交往学人类精神交往的新学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5-19.

[11]U·O·A.埃思.档案学:国家和文化传统,还是一门国际学科?[C]//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

[12]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2-43.

[13]周蔚,徐克谦(译著).人类文化启示录20世纪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成果[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77-83.

[14]范晓屏.国际经营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129-131.

[15]崔洪铭.档案事业对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基于对FCS(文化统计框架)的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4(03):33-36.

[16]房俐.档案吉林系列文化丛书[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1-30.

[17]2014年“档案见证北京”文化系列讲座中国档案学会北京市档案学会主办[J].档案学研究,2014(01):2.

[18]胡鸿杰.档案与文化[J].档案学通讯,2004(05):12-14.

[19]赵爱学.档案文化溯源的一种考究[J].档案学通讯, 2013(04):17-20.

[20]张美芳.基于文化记忆与社会记忆的历史档案装帧工艺的传承[J].档案学通讯,2015(01):64-67.

[21]赵淑梅.流失海外历史档案的追溯对档案文化建设的作用[J].档案学通讯,2012(06):12-15.

[22]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5.

[23]王广宇.数字档案馆小众化信息服务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8(04):23-27.

[24]胡鸿杰.论中国档案学的学术尊严[J].档案学通讯,2005(5):7-10.

[25]唐华.档案馆参与地区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3(03):32-35.

[26]郑慧,梁艳.档案文化传播主体及其选择[J].档案学通讯,2016(03):38-42.

[27]王萍.基于文化认同视角的体制外档案资源建设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3(01):24-27.

[28]倪丽娟,楚玲菲.档案文化范式变迁机理及其规律解析[J].档案学研究,2014(04):4-7.

王广宇,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博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深圳市档案学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信息化、档案职业教育。

Archival Research from Dimensions of Cultural: Being,Confidence and Being conscious

Wang Guangyu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Archives Society,Shenzhen,Guangdong,518000)

Studying from dimensions of cultural is helpful to deepen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archival practice and research.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natural existence of archival research i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ultural(content,form and function),this paper explores archives’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ality,professional and uniqueness to cultural,and puts forward selfconfidence and self-awareness of the archival cultural research by aspects of audience focusing, method outputting,subject positioning and time dimensions.

ArchivesCulture;ArchivesResources;CulturalDimensions

G270

猜你喜欢

档案学维度资源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丁海斌主编《档案学概论》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历史追溯与革新路径: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征阐释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资源回收
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光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