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指导作用

2017-01-24包华军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民族

包华军

(安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文化观点】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指导作用

包华军

(安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面对全球化、现代化给少数民族文化带来的强烈冲击,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新是永葆少数民族文化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思想建设以及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文化交流互鉴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少数民族文化;创新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现为特有的语言、习惯、风俗、心理、情感等物质和精神要素的总和[1]。它在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印记在少数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中。但少数民族文化在当前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受到强势文化、大众文化的强烈冲击,使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趋同化现象严重,甚至有消亡的危险。如何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永葆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确保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关键是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培育其创新能力,促进其现代转型。正如习近平指出,要建设好中华民族文化,就要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2]。

一、主流文化价值引领是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价值导向

文化创新的深入推进,离不开主流文化思想的引领和规范,如果没有正确的引领和规范,文化创新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损害文化的发展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思想建设以及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他强调面对多元文化挑战,必须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87。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引领多元文化的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主流思想价值。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在我们面临挑战和困难时,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4]。意识形态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意识形态工作对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的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复杂局面,习近平强调“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3]98。要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而要完成好“两个巩固”的任务,习近平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4]。

当前,少数民族文化面临适应新时代的更新、再造,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主流文化价值的引领,因为主流文化价值是凝聚一个社会全体成员价值共识的支撑和基础。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创新需要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寻求共同的文化共识,文化的共同认同是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基础。习近平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它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和认同感的基础,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力量,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意义。“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6]。因此,创新少数民族文化,首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人心、巩固认同的价值取向,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也要以对中华民族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为前提和基础,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新过程中抵御不良、腐朽文化的侵蚀,维护国家安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正如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7]。

二、传承和保护是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述。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4]。因此,他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8]164。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淀了丰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全体中华民族人民的内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9]11。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壮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没有隔断。因此,文化的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实践证明,如果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文化就难以得到发展和创新。对此,习近平提出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8]164。“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8]155-156。

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同样需要文化母体的支撑,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这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的阐述清楚地表明了文化创新的基础在于对文化本真的了解、把握、继承和保护。创新不是断根,而是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而言,创新更是应该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创新才能从“外推”演变成“内生”。在新形势下,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就是要使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种要素能够得以留存下来,并发挥其潜在的价值,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受到全球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冲击和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日益被消解,式微化现象严重,加之少数民族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意识不够强烈,导致很多少数民族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和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显得更加严峻而紧迫。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少数民族文化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其本质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使其得以延续与发展,而传承和保护也不是停止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和发展。

三、文化自信是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多次提到文化自信问题,强调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习近平在2014年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7]。文化自信是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保持坚定信念的积极文化心态,对此,习近平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10]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日益成为国家、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和支撑,它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力量,对文化的认同产生自觉、自信是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深层次力量。习近平进一步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习近平在2016年的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指出:“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2]在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四个自信”,并且指出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3]。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肯定以及情感依托,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与信赖。[14]少数民族文化创新需要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价值和精神的自信,涵养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发展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少数民族成员只有对少数民族文化充分认可、认同、接受,并对其文化价值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创新文化,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如果少数民族成员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自信,对其文化价值产生怀疑甚至不认同,那么,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也不会得以发展。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转型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迷茫、文化迷失现象,一些少数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习俗、服饰、建筑等不屑一顾,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不认可。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必须在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真正的可持续的创新和发展。

四、兼容并蓄是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路径

文化的创新、发展,既要立足本民族文化,又要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做到兼收并蓄。习近平指出,要“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15]。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正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互相交流借鉴,才使得其至今仍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借鉴、吸收不同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9]10。文化是开放、发展的,习近平强调,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3]85的同时,更要“永远做学习大国的姿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促进当代中国文化实现更大繁荣发展”[16]。

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文化交流互鉴的理念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各民族文化在面对全球化的背景下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不学习、借鉴、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本民族文化就难以得到健康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少数民族文化就需要适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吸收符合本民族文化创新的国内外先进文化,在多元思想文化相互交流、激荡中凸显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当然,在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完全照搬外国文化,而应科学、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在批判吸收对少数民族文化有益的优秀要素的同时,自主建构少数民族文化自身创新的发展模式。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17]

努力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创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的发展进程中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先进理论的引领和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理念,对于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工作,有助于更好地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王埃亮.论大众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建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5):112.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52.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N].人民日报,2014-02-26(1).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 15 日)[N].人民日报,2015-10-15(2).

[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 年 5 月 17 日)[N].人民日报,2016-05-19(2).

[1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全面从严治党打下重要政治基础[N].人民日报,2016-06-30(1).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14]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

[15]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

[16]习近平.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批示强调 发挥民间往来优势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N].人民日报,2014-10-30(1).

[17]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责任编辑:孙 静

版权声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统数据库、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龙源期刊网、超星“域出版”平台等收录。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D267

A

1009-0169(2017)10-0026-04

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贵州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与培育路径研究”(2017qn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包华军(1980-),男,湖南麻阳人,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与思想政治研究。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