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党的执政建设研究:目标、道路与能力
2017-01-24刘云章傅英会王廷林
刘云章 傅英会 王廷林
(河北医科大学 社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执政建设研究:目标、道路与能力
刘云章 傅英会 王廷林
(河北医科大学 社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11)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完善党的执政建设,构建起由执政目标、执政道路与执政能力组成的逻辑统一的整体性执政构架,并制定与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执政策略。党的执政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五大发展理念”。党的执政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这条道路的策略是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策略是加强“五个维度”的党的建设。其中“执政能力”是保障,“执政道路”是根本,“执政目标”是方向。这三大建设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正确处理好政党、国家与人民的关系。
党的执政建设;执政目标;执政道路;执政能力
党的执政建设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了这一历史重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关于党的执政建设的新思想、新理论与新策略。习近平关于党的执政建设理论体系完整、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为执政目标、执政道路与执政能力有机统一的三个方面,
其中“执政能力”是保障,“执政道路”是根本,“执政目标”是方向。党的执政建设要求协调处理好政党、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即把政党的意志与国家和人民的意志协调与统一起来。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执政实践为基础,吸取国际上执政党特别是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的教训,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建设进行综合研究。这一研究是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建设的理论需要,更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需要。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目标建设
政党“执政目标”建设的本质是执政为谁,也就是站在谁的立场上执政?为了谁执政?执政结果由谁来享用等。其实,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从来也没有改变过,即执政为民。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这是对共产党执政目标的最早表述。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的演讲中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成为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经典概括。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发展与发展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把增进人民的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
反思苏共亡党与苏联解题的根本原因是苏共背离了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目标”。一项调查表明,在苏联解体前,认为苏联共产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与意志的只占到4%,认为是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与意志的占7%,认为是代表全体党员的利益与意志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联共产党代表的是党的官僚阶层、代表党的干部与机关工作人员的利益与意志的竟高达85%[3]。由此观之,苏共已经不是执政为民了,苏联人民也就最终抛弃了苏联共产党与苏联的社会主义。
苏共治理社会失败的教训促使中国共产党思考,我们的“执政目标”是什么?其实,早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这一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11月29日正式提出了 “中国梦”[4],并把“两个一百年”与“中国梦”统一起来,成为我党重要的指导思想与执政理念。也就是说,经过我们的不懈奋斗,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就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二者是一致的。“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两者是前提与基础的关系。实现“中国梦”是我们确定“两个一百年”的前提,实现“两个一百年”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已经探索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策略,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坚持发展的目标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并依靠人民的力量去实现发展,最终由人民来共享发展的成果。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五个层面展开的各个发展战略。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置于国家发展的全局与核心位置。鼓励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如理论层面、制度层面、科技层面与文化层面等等。形成浓郁的社会创新氛围,通过创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协调发展就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出发,综合平衡与解决各个领域内部与各个领域之间的各种关系与矛盾,构建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机制,形成社会发展与建设的“合力”。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的内在运行规律,坚持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一致性与可持续性,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统一起来,走出一条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与生态环境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放发展就是要站在全球经济治理的高度谋划中国经济发展目标与策略,提高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发展中的话语权,同时,开放发展还包括国内地区间、部门间、领域间的相互开放,实现人才、技术与资源的最佳组合并发挥出最大效能。共享发展就是使人民共同享用社会发展成果,并在社会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同时,共享发展还是重要的社会发展战略,即通过“共性”去实现发展,因此,共享发展是将发展成果实现共享与通过共享实现发展的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五大发展理念”协调一致,共同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建设
政党的“执政道路”建设涉及的是政党与国家的关系,即政党选择什么道路使政党自身的意志与国家的意志统一起来,也即是政党的治国方略的制定与实施,因而“执政道路”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能力。治理国家能力的考验远复杂于治理政党的能力,尤其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历史久远、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大国。
在事关治理国家这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上,苏联共产党选择了一条错误的“执政道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就是用超阶级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作为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人的阶级性与社会属性理论,毫不限制地推行公开性与民主化,其实质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否定苏联社会主义的性质与方向[5]。由此,苏联共产党逐渐丧失了对国家的控制与治理,苏联社会开始动荡,危机四伏,苏联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共产党“执政道路”选择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共产党自身的生死存亡,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与人民的幸福。在这样一个重大的道路抉择面前,中国共产党从改革开放之初就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探索、丰富与完善这条道路的内涵,并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6]。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
通过探索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道路”的策略——即通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来实现“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层面进行了总体布局。实现这个总体布局需要有战略布局,中国共产党从十八大接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部署“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整体性战略布局。
在“四个全面”的整体性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根本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实施的三个战略举措,它们分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环境和政治保证。实践证明,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的“执政道路”。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来源于自身的先进性与人民性,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本质(区别于其他执政党)也是自身的先进性与人民性,由此,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共产党治理自身的能力,即治党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切实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尤其是对党的领导干部,要“严”字当头,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7]。治党能力是政党“执政能力”的基础与核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切努力都是围绕着“治党”这个核心展开的,都是为了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人民性。
分析苏共亡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苏共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从赫鲁晓夫集团开始到戈尔巴乔夫集团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8],从而动摇了苏共存在的思想根基;二是苏共各级领导干部蜕化变质,他们丧失了党的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9],他们高高在上,养尊处优、脱离群众;三是苏共意识形态领域的极度混乱,致使各种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声音甚嚣尘上[10];四是苏共领导地位的不断被消弱[11],苏共的群众基础、组织力与领导力几乎丧失殆尽。
汲取苏共亡党的教训,中国共产党为了提高“执政能力”,提出了由党的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以及党的制度建设构成的“五个维度”党的建设思想与策略。这一党建思想与策略从五个角度延伸开来,依靠党自身的逐步完善、自我净化与勇于革新,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通过反腐倡廉,加强党的机体建设。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当选为总书记后就以“打铁还需自身硬”来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决心。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他又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名言相警示,并不断强调,中国共产党如果任凭“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12]。习近平总书记措辞严厉的“反腐之声”让民众对中央打击腐败的力度充满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立案审查的中管干部240人,处分223人,移送司法机关105人[13]。几年来,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与“反四风”等反腐倡廉对策使党的机体更加健康,增强了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
通过教育与学习,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确立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高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能力与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学习型政党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由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中心组学习制度、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系统的学习制度以及高校系统的学习制度等组成的完整的学习制度。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从2012年11月17日至2017年7月24日,共举办了42次。学习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治国理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政治局集体学习是中国治理体制的重要环节,通过集体学习讨论,形成在若干重大治国理政问题上的共识。
通过制定制度,加强党的组织、制度与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几年来相继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通过强有力的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按制度办事,按规矩办事,从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执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越来越成为西方政要、国际学界、理论界关注并研究的课题[14],他们认为“中国发展有利于全世界”“中国成就是令人敬畏的标尺”“高效是中国体制的巨大优势”“当代贤能政治是中国的大进步”等等[15],总之,他们认为西方过去是“误判了中国”,因此需要“重构对华认知”。我们无意夸大这些西方对中国认知的意义,我们只管“做好中国的事,说好中国的事”(中国人民大学金灿荣教授语),但是这些“对华认知”的“重构”,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执政建设的独特魅力与内在价值。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285、306.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
[3]赵德宇.苏联解体原因探析[J].改革与开放,2009,(11):1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
[5]汤德森,赵琣.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意识形态的严重偏差及深刻教训[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1):85-9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31-23.
[8]李慎明.是什么覆灭了苏联——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J].紫光阁,2011,(9):78-80.
[9]赵耀.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内部出了问题——苏共亡党、苏联解体20年后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1(11):28-32.
[10]傅显明,郑超然.苏联新闻史[J].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162.
[11]肖德普.世纪悲歌——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的前前后后[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73.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16.
[13]王岐山.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DB/OL].[2017-01-06].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20/c64094-29037694.html.
[14]谷棣、谢戎彬.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知[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5:2-3.
[15][加]贝淡宁.贤能政治——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适合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36.
责任编辑:邓小龙
D261
A
1009-0169(2017)10-0010-04
刘云章(1965-),男,河北河间人,河北医科大学社科部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傅英会(1965-),男,河北武邑人,河北医科大学纪委书记、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建与心理学应用研究;王廷林(1968-),男,河北邢台人,河北医科大学社科部书记、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