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家友谊的光辉典范
——朱德与陈毅

2017-01-24□孙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湘南红四军陈毅

□孙 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革命家友谊的光辉典范
——朱德与陈毅

□孙 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朱德与陈毅都为党的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两人曾长期共事,密切合作,从而铸就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友谊的典范。大革命时期,他们携手对杨森开展统战工作;赣南三整时期,陈毅协助朱德在危难时刻保存了革命火种;湘南暴动时期,共同领导发动了著名的湘南暴动;井冈山斗争时期,都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央苏区时期,陈毅客观公正调解朱毛之间的纠纷,解决了红四军内部思想不统一的问题;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他们通过诗词抒发心怀,传递革命友谊;新中国成立后,依然相互支持,心心相印。回顾朱德和陈毅之间的革命友谊,对于今天党的领导干部如何处理个人友谊与党的事业的关系有着重要启示。

朱德;陈毅;革命家;友谊;典范

朱德元帅与陈毅元帅这两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中共最早从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们都为党的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两人都是四川人,都在成都求学过,前者是仪陇人,曾在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附设体育学堂(后并入四川大学)读书;后者是乐至人,曾就读于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现更名为成都工业学院)。他们都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远赴欧洲留学,而且都到过法国等。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两人曾长期共事,密切合作,从而铸就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友谊的典范。

一、大革命时期

1926年7月9日,广州国民政府正式誓师北伐。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中共中央决定派得力干部入川,策动四川军阀易帜。

刚从苏联回国的朱德在上海见到了陈独秀,并接受了这一任务。8月11日,朱德以广州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代表的身份来到杨森司令部所在地——川东的万县。8月25日,陈毅也应李大钊的派遣,抵达万县。

此时四川正处在军阀割据之中,杨森所部十万余人盘踞在万县一带,对时局的变化抱观望态度。他既派人向国民政府输诚,表示要加入国民革命军;同时又说自己“是吴佩孚提拔起来的,不便背信弃义去反对他”[1]P25。

8月26日,在杨森的介绍下,朱德与陈毅得以第一次见面,结果一见如故。不久获悉彼此的真实身份后,两人更是非常高兴,决定携手做杨森的工作。

8月29日,英商太古公司轮船在四川云阳长江江面浪沉杨森部载运军饷的木船三艘,给杨森造成了很大损失。事后,陈毅与杜钢伯一起来到朱德的寓所研究对策,据杜钢伯回忆:“朱德和陈毅分析说:北洋军阀的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靠山,所以反帝与反封建军阀是一致的。人民痛恨帝国主义,我们就要动员群众力量,迫使杨森转向广东政府,割断他和北洋军阀的联系。”[2]P388

事情发生后,杨森赶忙找朱德和陈毅商量如何应对。陈毅向杨森分析:反对帝国主义的暴行,是杨部官兵及四川人民的强烈愿望,因而必须采取强硬的态度,才能加强杨森在军中的威望和政治影响。朱德更是深谋远虑,他特别强调在与英方交涉的同时,必须充分预防英方动用武力的可能。两人推心置腹的建议使杨森下定决心:一面指使驻重庆交涉员向驻重庆的英国领事提出抗议和惩凶、赔偿的要求;一面命令部队加强戒备,随时听命行动。

8月30日,杨森派兵把英商太古公司万通、万县两轮予以扣押。9月5日,英舰炮轰万县,制造了“万县惨案”。次日,朱德、陈毅发动召开万县各界万人抗英大会,组织万县惨案后援会,并通电全国,从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英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同时,也迫使杨森转向广州国民政府。

9月8日,在与朱德商量后,陈毅赶往重庆当面向中共重庆地委及国民党(左派)省党部汇报万县惨案的详细经过并请求援助。[3]P85

这一时期,在朱德、陈毅的共同策划下,在四川有效地开展了对杨森的统战工作,也成为两人一生合作的良好开端,为日后的再次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赣南三整时期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朱德担任了第九军副军长。8月3日上午,起义军陆续撤出南昌城的时候,朱德被任命为先遣司令。9月19日,起义军占领广东省大浦县三河坝。按照前敌委员会汀州会议的决定,起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周恩来、贺龙等率领,直奔潮汕;朱德则率领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和第九军教育团共约4000人留守三河坝。[4]P89-90

8月4日,陈毅随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2000余人到达九江。8月6日到达南昌,8日在抚州赶上了大部队,后因其他任务暂时离开。8月13日,陈毅在宜黄再次追上起义军。周恩来和刘伯承等军事参谋团的同志经过商量后,决定分配陈毅担任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指导员。这样,起义军在三河坝分兵后,陈毅所在的部队就受朱德指挥。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朱德与陈毅基本上都在一起。

由于起义军兵力少,久战不利,为了保存实力,朱德决定撤出三河坝地区,计划向潮汕与大部队靠拢。但队伍行至饶平县茂芝时,获悉主力在潮汕失利的消息。10月7日上午,朱德在茂芝全德学校主持召开了团以上干部军事会议,决定带领自己指挥的这部分军队冲破强敌包围,继续坚持斗争。他的决定得到陈毅和王尔琢等人的坚决拥护和支持。

从10月初至11月下旬,陈毅协助朱德利用行军作战的间隙,先后在安远、大庾、崇义对部队进行了三次整顿,史称“赣南三整”。南昌起义军的“赣南三整”,与秋收起义部队的“三湾改编”一样,在人民军队的建军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人民军队的创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民军队的巩固与发展产生过更为深远的影响。

在对部队进行整顿的过程中,朱德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发表了寓意深远的讲话,直接解答了当时大家心中困惑的前途问题。他拿俄国革命胜利所走的曲折道路作比喻:“一九○五年的俄国革命失败了,留下来的‘渣渣’就是十月革命的骨干。我们这一次就等于俄国的一九○五年,我们只要留得一点人,在将来的革命中间就要起很大的作用。”考虑到部队的实际情况,他表示:“愿意继续革命的跟我走,不愿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但又恳切地动员大家:“无论如何不要走,我是不走的。”[5]P72

陈毅坚决支持朱德对部队进行整顿,并且主动开展思想工作。他诚恳地开导大家:“南昌起义是失败了,南昌起义的失败不等于中国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还是要成功的。我们大家要经得起失败局面的考验,在胜利发展的情况下,做英雄是容易的,在失败退却的局面下,做英雄就困难得多了。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5]P73出于对陈毅的高度信任,朱德在信丰郑重宣布,今后这支队伍就由他和陈毅同志来领导。[5]P72

南昌起义失败后,陈毅协助朱德在危难时刻保存了革命火种,也开始在队伍中崭露头角。朱德对陈毅非常信任,视其为自己最忠实的帮手。这样,朱德与陈毅在南昌起义军余部中的共同领导地位就得到了确立。

三、湘南暴动时期

1928年1月13日至4月初,朱德和陈毅率部发动了著名的湘南暴动。对此,萧克这样评价:“湘南暴动是朱德和陈毅同志在南昌起义之后率领部分起义军进抵湘南,同湘南特委共同组织发动起来的一次成功的起义。”[6]P1期间,朱德与陈毅共同指挥了一系列军事行动,扩大了武装力量,开辟了湘南革命的新局面。从智取宜章揭开湘南暴动的序幕,接着彻底歼灭许克祥部,再到未开一枪占领郴州县城,湘南的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真可谓“红旗漫卷南天乱,湘南这边红一片”。朱德、陈毅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与各县农军密切协作,攻下了永兴、耒阳等县,最多时占领了11个县,各地农军也有了很大发展。

3月下旬,在蒋介石指挥下,湘粤军阀联合起来,调集了七个师的强大兵力,实行南北夹击,共同“进剿”湘南革命力量,企图一举歼灭起义军。当时,面临大敌压境、力量悬殊、可能腹背受敌的严峻局面,加上此时中共湘南特委因执行“左”倾盲动政策而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使起义军在湘南难以立足。面对这样的情况,朱德与陈毅达成共识,在与湘南党政负责人商议后,作出了率领起义军脱离湘南、主动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转移的决策。

朱德、陈毅与湘南地方党组织共同发动的湘南暴动,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参加人数之多、影响之深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少有的,在中共党史、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湘南暴动在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相结合,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相结合,主力正规军、地方农军和赤卫队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为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武装斗争的正确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历史借鉴。同时,湘南暴动的成功发动,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已经证明,有了湘南暴动,才有井冈山会师,才有巩固的井冈山根据地,甚至可以说,才有光辉的井冈山时代。”[6]P2

朱德和陈毅以非凡的英雄气概和革命胆略,冲破千难万险,共同保存了革命骨干,壮大了革命队伍,并带上了井冈山。粟裕这样总结两位昔日领导人的功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如果不是朱德同志的领导和陈毅同志的协助,这支部队肯定是要垮掉的。当然,有些同志也可能走上井冈山,但作为一支部队是不可能保存下来的。”[7]P6

四、井冈山斗争时期

1928年4月下旬,朱毛两部在江西宁冈砻市正式会师。朱毛两部会师在中共党史和军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对当时坚持井冈山地区的斗争,而且对尔后建立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坚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8]P61

朱毛两部会师后组成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是当时党领导的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井冈山的斗争面貌为之一新。陈毅后来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朱部二千余人,湘南农军八千余人,毛部千余人,袁、王各三百人,如此庞大军队有统一指挥训练的必要,乃决定成立红军第四军,以朱为军长,毛任党代表,改编为三师,卒以枪械及人数不足,乃改编为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六团,取消师部,由军部直接指挥。全军约万余人,枪仅二千余。”[9]P2

朱德时任红四军军长、军委书记等职,主要负责军事领导工作。陈毅任红四军士兵委员会主任,后任军委书记、前委书记等职,在政治上辅佐毛泽东领导党的工作,在军事上则辅佐朱德指挥了几次重要战斗。陈毅在很大程度上配合了毛泽东与朱德的领导工作,进一步推动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工作的开展,增进了红军内部的团结。

红四军成立后,正值南方统治势力暂时稳定时期,湘、赣两省反动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日益发展和红军的日益壮大极为惊慌,发动多次“进剿”和“会剿”。毛泽东、朱德与陈毅一起谋划,共同指挥战斗,先后取得五斗江、草市坳、七溪岭(即龙源口大捷)等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军事进攻,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建立了不朽功绩。

七溪岭战斗是朱德、陈毅共同部署和亲自指挥的一场战斗。他们把军指挥部就设在七溪岭。战斗形成僵局的时候,他们仍沉着应战,活跃在火线上,朱德的帽子被打穿了,陈毅的衣服也给打破了。此役持续了一天,最终打跨了敌人四个团,歼敌近两个团。这一战在井冈山时期的军事斗争中可谓精彩的一页,此后井冈山就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五月里来是端阳,七溪岭下摆战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七溪岭战斗使红军军威大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10]P62。何长工评价说:“在军事上,从我经历过的几个大的战斗来看,陈毅同志不单是前线指挥员,而且,担任着毛泽东、朱德同志的参谋长的角色。每次战斗前,陈毅同志都同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一起谋划、指挥。从三占永新城到回师井冈山的三战三捷,都有陈毅同志的功劳。”[7]P88

朱德与陈毅作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主要领导人,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打破国民党军的“进剿”与“会剿”,开展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统战工作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五、中央苏区时期

1929年4月蒋桂战争爆发,红四军得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党内、军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潮也随之蔓延。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主要领导人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与总结如何建设一支中国式的红军,但思想并没有完全统一,因此经常有各种争论在部队中展开。

6月22日,红四军七大在福建龙岩召开,由代理前委书记陈毅主持,他代表上届前委作了工作报告。随后,朱德、毛泽东在会上发言,一些代表也各抒己见,对红四军党内长期存在的建军思想和建军原则的分歧进行了激烈讨论。

陈毅的一些观点是赞成毛泽东主张的。他特别针对部分同志对毛泽东领导的怀疑态度指出:毛泽东的领导是正确的,红军离不开毛泽东。同时,陈毅也根据自己的认识,坦率地对毛泽东和朱德提出了十分尖锐的批评。对于毛泽东,他批评其有个人英雄主义和家长制领导方式等。对于朱德,陈毅与他虽然有着长期共事的革命友谊,但是当友谊与革命利益发生冲突时,陈毅毅然选择了以后者为重。因此,他也批评朱德有旧军官思想,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等。陈毅诚恳地说:“你们朱毛吵架,一个晋国,一个楚国,两个大国天天吵,我这个郑国在中间简直不好办,我是进出之间为难,两大之间为小。我跟哪个走?站在哪一边?就是怕红军分裂,希望你们两方团结起来。”[11]P52-53这都是他的肺腑之言。陈毅是很敬佩毛泽东和朱德这两位领导人的,同时他也认为革命同志应该可以批评。

大会开了一天,争论的双方都做了让步,最后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陈毅起草的《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这是红四军领导人集体讨论的结晶,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陈毅当时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陈毅在大会上的发言和表现,与会者有目共睹。因此,在大会改选红四军前委时,共选出毛泽东、朱德、陈毅、林彪、刘安恭、伍中豪、傅柏翠及四军直属队、各纵队的士兵代表13人为前委委员,陈毅被选为前委书记。[12]P281

总体上看,红四军七大对于红四军长期存在的争论,只能算是进行了一次讨论,部分地解决了一些问题。其他暴露的问题虽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这次会议还是为以后的解决创造了条件。

后来,应党中央要求,陈毅专程到上海汇报红四军的工作。在上海期间,他的思想和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周恩来的帮助下,陈毅代中央草拟了“九月来信”。回到红四军后,陈毅在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上传达了党中央的最新指示,维护了毛泽东与朱德在红四军中的权威,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地位。

陈毅在红四军七大至九大期间,努力调解朱毛之间的纠纷,解决红四军内部思想不统一的问题。陈毅不仅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而且在朱毛之间能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朱德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表示坚决拥护中央指示,欢迎毛泽东重回红四军前委的领导岗位。最终,朱毛两人和好如初,进一步加强了红四军的团结。

六、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战事频繁和工作繁忙,朱德和陈毅在大部分时间里天各一方。不过,两人的关系并未因为时空的阻隔而变得淡漠,而是通过诗词抒发心怀,传递革命友谊。

在中央政治局于1937年8月22至24日召开的洛川会议上,决定成立党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军委),由毛泽东、朱德等11人组成,毛泽东为主席(书记),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副书记)。8月25日,朱德宣布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13]P660-661不久,朱德随八路军总部开赴抗日前线。1940年5月26日,朱德回到延安。

陈毅在抗战初期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党委委员、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1941年1月20日,中央军委发表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3]P33。在三年游击战争结束时,陈毅动员游击队下山接受整编,率部驰骋抗日沙场,成功发动黄桥战役。朱德得知后,于1941年12月写了一首《我为陈毅同志而作》,盛赞了陈毅的战绩:“江南转战又江东,大将年年建大功。家国危亡看子弟,河山欲碎见英雄。尽收勇士归麾下,压倒倭儿入笼中。救世奇勋谁与识,鸿沟再划古今同。”[14]P80

1946年11月,在朱德六十大寿即将到来之际,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赋诗一首《祝朱总司令六旬大庆》:“高峰泰岱万山从,大海盛德在能容。服务人民三十载,七旬会见九州同。”[15]P219朱德非常谦虚,对于陈毅在解放战争中取得的成绩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祝愿他再创佳绩,于1947年11月23日作《和陈毅同志诗一首》:“南征大将风云从,万户千门尽改容。民主高潮传捷报,工农并起五洲同。”[14]P115

1947年,朱德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的身份在河北平山一带活动。陈毅于同年11月写了一首诗《平山呈朱德同志》,赞扬他领导有方,也对解放战争的前景充满了期待:“滹沱河畔与君晤,指点江山气象殊。南指中原传屡捷,石门北望庆新都。”[15]P239

1948年5月10日,朱德在陈毅、粟裕的陪同下,代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赴河南濮阳对华东野战军进行慰问,并指导工作。5月14日晚,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召开团以上干部会欢迎朱德。陈毅在会上作《向朱总司令员学习》的演说,号召大家从六个方面学习朱德的崇高品德:(一)对人民事业,对党的无限忠心;(二)对党的路线坚定不移;(三)政治远见与实际精神相结合的乐观主义;(四)对敌人坚决斗争,对自己人团结、宽大;(五)生活非常朴素;(六)精通革命军事学,熟悉各种战法,不断地有创造。[13]P1304这是作为老战友的陈毅对朱德一生的经典概括。接着,朱德在会上就部队建设和作战问题作报告,着重讲了政策与纪律和部队建设问题。朱德的这次讲话以《目前形势和军队建设问题》为题,后来编入了《朱德选集》。

这次与朱德在一起3个月时间,使陈毅感触颇多,因为在朱德的领导下,解决了部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统一了思想。为此,陈毅题诗一首《濮阳会议有作》,既表达了对“总戎”朱德的爱戴,又对华东野战军逐鹿中原的前景非常乐观:“读罢新诗兴不残,又将远举付深谈。总戎令下风扫雪,立马吴山画图南。首夏清和花事残,为讨不庭向江南。郭郎妙笔留春在,总座新诗气如磐。战局几回抵掌谈,反复指点计艰难。北线迩来传屡捷,逐鹿自古在中原。耻杀无辜得天下,东征西怨万方从。温温不作惊人语,大度自然是真雄。”[15]P252

这一时期,虽然朱德与陈毅两人并不总是在一起,但通过几首诗的一唱一和,表达了相互信任的深厚友情。其中,陈毅对朱德崇高品德的概括与总结成为亮点。

七、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担任过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陈毅担任过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两人都为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事业呕心沥血。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衔授勋典礼,朱德与陈毅都被授予开国元帅军衔,这是党和人民对他们长期以来对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肯定与褒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朱德和陈毅都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在毛泽东的干预下,朱德受到保护,未遭到残酷的人身迫害。而陈毅则很不幸。1967年2月前后,陈毅等党和军队重要领导人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提出强烈批评,2月16日下午的怀仁堂碰头会更把这场斗争引向了高潮,事后被污为“二月逆流”,陈毅等受到压制和打击,处境十分艰难。

1968年10月13至31日,朱德在北京出席中共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当一些人在会上猛烈攻击“二月逆流”时,朱德在小组会上依旧坦然地说:“一切问题都要弄清,怎么处理,主席有一整套政策,批判从严,处理按主席路线。谭震林,还有这些元帅,是否真正反毛主席?”他的发言立即被吴法宪打断。谢富治还指责说:“朱德同志从井冈山第一天起就反对毛主席。朱德同志、陈毅同志是合伙把毛主席赶出军队。陈毅同志是朱德同志的参谋长。这些人都应该批判。”[16]P1966然而,无论受到怎样的污蔑和攻击,朱德都坚持自己的正确看法。

陈毅病重期间,朱德夫妇前去看望。1972年1月6日深夜11时55分,陈毅永远停止了呼吸。朱德较陈毅年长,但陈毅由于受到“四人帮”的迫害,竟先自己而去。朱德怀着悲痛的心情,特作《悼陈毅同志》,高度评价了陈毅为党和人民光辉战斗的一生:“一生为革命,盖棺方论定。重道又亲师,路线根端正。”P597

总之,在陈毅去世前,朱德和陈毅在党的历史不同阶段都曾有过不同形式的合作。不过他们的合作主要集中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从南昌起义失败到古田会议召开,后来这种战友情谊延续了一生。通过对两人一生友谊的回顾,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启示:朱德和陈毅之间的友谊是奠定在共同为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基础之上,这种友谊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但又超越了普通人之间的私人感情。朱德和陈毅在革命生涯中互相勉励、互相支持,但当个人友谊与党和革命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陈毅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朱德,朱德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正是这种共同的追求,才使他们抛弃了个人纠葛,成就了堪称“典范”的友谊。当前在全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党的领导干部学习朱德和陈毅,就要学习他们不搞团团伙伙、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自觉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像朱德和陈毅一样,做让党放心、为党争光、一身正气的好干部。

[1]陈毅早年的回忆和文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万县九五惨案[Z].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3]刘树发.陈毅年谱: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吴殿尧.朱德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谭震林等.人民的忠诚战士——缅怀陈毅同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6]李沥青等.湘南暴动史稿[M].前言.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7]粟裕等.回忆陈毅[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粟裕.粟裕战争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9]陈毅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袁德金.毛泽东与陈毅[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12]逄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3]吴殿尧.朱德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诗词集: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毅诗词集: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6]吴殿尧.朱德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诗词集: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姚金果)

An Honorable Example of Revolutionists’ Friendship-Zhu De and Chen Yi

SUN Wei

(DepartmentofTeachingandResearch,ChinaExecutiveLeadershipAcademy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343600,China)

Zhu De and Chen Yi both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taking of the Party.In their long career of revolution,they worked together and closely cooperated with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setting an example of friendship between two old-generation revolutionists.During the Great Revolution,they carried out the work of united front upon Yang Sen;during the Four Rectifications in south Jiangxi,Chen Yi assisted Zhu De in preserving the revolutionary seeds at the emergent moment of revolution;during the South Hunan Uprising,they led the uprising together;during the struggle in Jinggangshan,they both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during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period,Chen Yi moderated the conflict between Zhu De and Mao Zedong objectively and fairly,solving the problem of idea discrepancy in the Fourth Red Army;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Liberation War,they expressed emotions and transmitted revolutionary friendship through poems;after the new China was established,they still supported each other and had mutual affinity.Reviewing the revolutionary friendship between Zhu De and Chen Yi has an important enlightening meaning for the leading cadres of the Party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sonal friendship and the Party’s undertaking.

Zhu De;Chen Yi;revolutionist;friendship;example

2016-11-20

孙伟(1980-),男,江西德安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党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历史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7)01-0071-07

猜你喜欢

湘南红四军陈毅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湘南学联绽放永不凋谢的初心之花
湘南起义朱德“智取宜章”是否赴宴考辨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新泉整训与红军早期的党和军队建设
谢湘南的诗
奔袭嘉蓝临——忆湘南剿匪战役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
陈毅论参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