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邓小平成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重要条件

2017-01-24王双梅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书记处改革开放设计师

□王双梅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第二编研部,北京 100017)

试论邓小平成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重要条件

□王双梅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第二编研部,北京 100017)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之称,是全党和全国人民以及世界友好人士对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和形象表达。邓小平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三个重要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令人心思变是邓小平成为“总设计师”的客观条件;二是长期革命和建设生涯铸就的优秀品格和优良作风是邓小平成为“总设计师”的基本条件;三是十年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位的锻炼是邓小平成为“总设计师”的特定条件。

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重要条件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之称,是全党和全国人民以及世界友好人士对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和形象表达。恩格斯晚年揭示的“历史合力论”指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参与历史的“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的“合力”,“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1]P696按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者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大量翔实的资料,对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三个重要条件进行了探讨,以求教于学界。

一、“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令人心思变是邓小平成为“总设计师”的客观条件

“文化大革命”是党和国家历史上一段沉痛的经历,是党在1957年反右运动后指导思想逐步“左”转和党内民主生活逐步减少乃至完全丧失的错误发展到极端的结果。邓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2]P172他曾多次沉痛地指出,“这个灾难的教训太深刻了”,“20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这样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这就深刻地揭示出一个历史事实: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结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2]P272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劫难。它虽然从主观上是想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生产关系主要是执政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但由于运动所采取的方法严重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结果对国民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风气等方面,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之所以产生这些错误,最根本的就是党的“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什么问题都被提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尖锐对立的高度,在无产阶级专政十分巩固的条件下,却集中力量进行所谓尖锐、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虽然毛泽东提出“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但由于这种混乱的不安定政治环境,事实上很难做到发展生产。而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则是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最根本的中心点,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我国在1956年下半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曾深刻分析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做出把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正确决策。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通过的《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在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现阶段,“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P248这一时期,毛泽东曾多次谈到斯大林犯错误的根源。他说:苏联在阶级消灭以后,仍找对象,大批抓人杀人。客观形势已经发展了,社会已从这一个阶段过到另一个阶段,这时阶级斗争已经完结,人民已经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放生产力的时候,还要继续进行阶级斗争,这就是错误的根源。[4]P631他分析指出,我们国家政权专政的职能只剩百分之十了,“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4]P633“现在是处在这么一个变革的时期: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作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和后头的社会主义革命到技术革命,到文化革命。”[5]P119他还提出了用一百年的时间,分十几年、二三十年、五十年和一百年四个阶段把我们国家建设好的蓝图。然而,在此之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放弃了这个正确判断。

1956年10月波匈事件发生后,毛泽东提出要“根据波匈事件的教训,好好总结一下社会主义究竟如何搞法”。[5]P23经过深入讨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认为,“东欧一些国家的基本问题是阶级斗争没有搞好,那么多反革命没有搞掉,没有在阶级斗争中,分清敌我,分清是非,分清唯心论和唯物论。”[5]P34这一认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以后20多年的政治发展走向。接着而来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过急过快产生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暴露,加之社会上的不满议论,导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从而提出:“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阶级斗争还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尖锐的,长期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表现为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谁胜谁负问题还没有解决。”[5]P162八届三中全会则正式修改八大路线,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6]P254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把阶级斗争引入党内,指出“庐山出现的这一场斗争,是一场阶级斗争,是过去十年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斗争的继续。在中国,在我党,这一类斗争,看来还得斗下去”。[7]P541此后,毛泽东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上升到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高度,并提出“中国的修正主义”概念,在社会矛盾问题中又增加了“中国人民同国内修正主义的矛盾”。[8]P151-152从此,阶级斗争逐步成为党的一切工作的纲,反对修正主义成为党的主要任务。在此理论指导下,全党分期分批开展了“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把执政党建设中出现的贪污腐败等问题都上升到阶级斗争的高度。同时,在国际共运中与苏联进行激烈论战,开展反对“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这种尖锐的论战反过来又促使阶级斗争理论进一步升级,直至发动了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中,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指导下,把什么问题都提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尖锐对立的高度,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这种极左思潮把许多客观经济法则都认为是所谓“资产阶级的权利”,把工厂合理的利润、奖金当作“修正主义的物质剌激”,把发展生产力当作“唯生产力论”,把发展商品经济当作资本主义复辟的土壤;把提倡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认为是“资产阶级政治挂帅”;把农村以“三自一包”为核心的生产责任制说成是资本主义的自由泛滥,并认定建国后17年执行了一条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宣称“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是天然对立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结果就造成工人不积极做工,农民不努力种地,科研人员不敢搞科研,学生不敢学习知识。在这十年中生产力发展速度虽在个别年头有所上升*如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在1975年大抓整顿,各项事业呈现上升势头。这也奠定了邓小平第三次复出的基础。,但基本趋势是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各种生活日用品短缺。由于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到1976年,国民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邓小平在反思这段历史时,曾这样讲:“问题不暴露到一定程度,就了解不到,这大概是一个真理。”[9]到1976年初,全国人民终于认识到,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这年清明节爆发的“天安门事件”,实质上是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一种反抗。“四人帮”的被粉碎和邓小平的再次复出,是适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的反映。因此,在粉碎“四人帮”后,全国各界特别是各级被打倒的老干部,都在反思十年文革所走过的曲折历程,并在对照总结前17年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认识到不发展经济建设、不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努力发展生产,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开始从极左的指导思想逐步转到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上来,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不断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10]P300,逐步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正如邓小平在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所指出的:“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10]P276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充分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沉痛历史教训而认识到的客观真理,也是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成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客观条件。

二、长期革命和建设生涯铸就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格是邓小平成为“总设计师”的基本条件

参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合力”因素因其发挥作用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层次,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客观经济规律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外,某个伟大人物由于其具有的各种条件也会给人类历史涂上不同的色彩。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成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与他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生涯中铸就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格是密切相关的。

邓小平16岁即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在周恩来和赵世炎的直接领导下,他在法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从而锻炼出较强的组织能力。回国后,他又经过无数艰难斗争的锤炼,23岁就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抗战时期,邓小平在敌后浴血奋战八年,成长为能在大战略区独当一面的负责人。解放战争时期,他勇挑重任,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淮海战役的战略决战中更担负起指挥两大战略区野战军的重任。新中国建立后,他先为建立稳固的祖国大西南边陲殚精竭虑,后上调到中央工作,先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副总理、财政部部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1956年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文化大革命中两次被打倒又两次复出。

在如此艰难、丰富的人生历炼中,邓小平积累了多方面的工作经验,“集文韬武略于一身”[11]P59,铸就了刚毅果断干练的工作作风,形成了独特的领导作风和优秀品质。他能准确掌握中央政治意图,贯彻中央政策时能够紧盯住重点要害,决策果断迅速,对下属要求严格、明确、放手,“让有关部门和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不作具体干预,使大家都感到心情舒畅”。[12]P43正如毛泽东在七届七中全会上倡导宣传邓小平时所说:“他会办事,他比较周到,比较公道”,“比较顾全大局”。[13]P112主持会议是邓小平在总书记任上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他在谈到这个工作方法时就指出:“开会要开小会,开短会,不开无准备的会,会上讲短话,话不离题。议这个问题,你就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赞成或反对,讲理由,扼要一点,没有话就把嘴巴一闭。不开空话连篇的会,不发离题万里的议论。”“总之,开会、讲话都要解决问题。”[10]P276他的干练作风于此可见一斑。

邓小平具有很强的驾驭全局和掌舵引航的领导才能,善于激励部属迎难而上、克服困难,这正是他能够成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所必需的重要素质。1961年年末,国务院有关部门分别召开农业工作会、工业工作会和计划工作会等会议,讨论制订1962年的生产计划。那时在严峻的经济困难面前,这几个会议的与会人员普遍表现出比较严重的畏难情绪,考虑各自地区的利益多,考虑国家的大局少。针对此情况,邓小平在书记处会议上严厉批评这些人,尖锐指出:“党内干部现在的状况就是对长远、整体想得少。都是束缚于眼前细小的东西,包括高级干部在内,没有志气,没有远大理想,一讲具体落实就斤斤计较眼前自己部门的利益,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于弄虚作假,怕当老实人吃亏”,“缺乏一个理想、目标,丧失对前途的信心”。他激励大家:“现在要全党立志气,这是第一件大事。”[14]“要讲全局,要提出有没有志气。这样多的小天地,分散状况,等于全党没有志气了,没有前途了,翻不了身。这是个大问题。”[14]他提出要鼓足干劲,在一个长远规划目标之下,立志气,有奔头,不要搞得思想分散,灰溜溜的,这是一个最中心的问题。他要求“参加全国农、工、计划、教育等会议的同志都应从整体和全局出发来考虑问题”。[15]邓小平这些振聋发聩的讲话,在各方面引起很大反响和震动,对于克服当时严重的经济困难,鼓舞大家的士气,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邓小平独特的政治领导素质在中央高层领导中是被公认的,也是令人折服的。长期担任中共西南局书记的李井泉,“对于邓小平的思想敏捷、决策果断、作风务实称赞不已”,常对部下讲,“总书记是我们党的一个人才”。[16]P168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评论说:“小平同志经验丰富,观察问题敏锐、深刻,思考缜密周到”,“讲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从不长篇大论”。[12]P43长期在高层工作的吴冷西也说,小平同志来自地方,过去和各中央局、省委的同志关系很熟,他能利用这种关系来沟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尤其是邓小平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天性活泼,他经常在开会前同各中央局书记一起聊天,在此过程中,他就把各地的情况大致摸清楚了。在七千人大会期间,各中央局和省委书记们都住在北京饭店,“他每天晚上都要去,或者是聊天,或者是打台球,就在这个来来往往中间,把中央和各省的思路都沟通了,这个作用是别人不能起的特殊作用。”[17]P320正如陶铸所说的:“小平同志这个人非常聪明,看问题看得很深。另外一方面,他又很轻松,我们一天都是忙得不得了,有的抓不到要点,他很轻松,他什么事情都很轻松。但是他一抓问题就抓住核心,而且抓得很紧。”[18]P260邓小平所具有的这一独特而优秀的政治领导能力,使他比较熟悉从中央到地方、从文官到武将各方面的干部,并在同各地领导频繁接触中培养了密切的工作关系和极好的政治人脉,这对他重新工作后很快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至关重要,也是他在改革开放时期能够成为“总设计师”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邓小平所具有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质,使得他能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复出工作时,面对问题成堆、百废待兴、各种思想异常纷乱的复杂形势,能够举重若轻。特别是面对党内在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如何对待“文化大革命”这两个问题上存在尖锐对立的情况下,邓小平就如滚滚黄河激流中的中流砥柱,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正确的态度,主持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统一全党的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他多次指示《决议》起草小组成员,要对否定毛泽东的思潮“硬着头皮顶住”,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评价毛泽东一生的功过,坚持把肯定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立新中国的功绩放在第一位,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放在第二位,坚定不移地维护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革命家在中国革命史和世界革命史上应当享有的崇高地位。在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潮中,他坚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从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分离出去,从而在各阶层纷繁复杂的思想潮流和西方时刻企图西化中国的别有用心的图谋中,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使中国的改革开放既坚持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又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广泛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和投资,从而使中国在建国后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所建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基础上,以令世界瞠目结舌的高速度发展起来,成功地避免了苏联东欧改革开放中的“变质转制”,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评价邓小平的这一功绩时所指出的:“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这个重大决策的魄力和远见。”[19]这最终奠定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历史地位。

三、十年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位的锻炼是邓小平成为“总设计师”的特定条件

决定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虽然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客观发展规律,但其具体发展形式却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展到八九十年代时都纷纷变质改制。而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灾难的中国却柳暗花明,一枝独秀,成功地转型到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回顾这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回顾这令世界惊叹和中国人民无比自豪与扬眉吐气的30年,不能不说这与站立在改革开放大潮潮头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作用密不可分,而这又与他担任十年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位的经历密不可分。

从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开始至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波澜卷起,邓小平出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长达十年。邓小平认为,“在我的一生中,最忙的就是这个时候”。[20]P23这十年锤炼了邓小平处理党和国家事务的能力,使他全面熟悉了中国国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他经过对“大跃进”的反思和对农村、工厂的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为他在新时期拨乱反正,在制定8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计划中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他还在周恩来出访非洲三个月期间代理国务院总理,数十次会见外国政要。他七次出访苏联,自始至终参加了中苏两党的谈判。这些经历,使他熟谙外交事务并养成对世界战略发展格局的敏锐观察力,从而使他无可替代地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中国外交新战略的奠基人。应该说,十年总书记任职是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成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特定条件。

邓小平任总书记的这一届中央书记处,是毛泽东在1956年八大召开时提议设立的,其性质是中共中央和中央政治局的日常办事机构。邓小平在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谈到要重新设立书记处时,曾回忆说:“毛主席提出一线二线,处于第一线的是书记处”,“书记处的职权,肯定是管全局,党、政、军、民、学,工、农、商、学、兵,都得管。从八大建立书记处开始,毛主席的意思就是这样。”[21]根据毛泽东提议在八大设立的书记处,不同于七大以后的书记处,那个书记处是政治局的办事机构。八大设立的书记处则是“中央委员会”的办事机构,邓小平的总书记“是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书记处的权力,概括起来是党、政、军、民、学都得管。”毛泽东后来还明确提出:“书记处要管国务院”。[21]按照这种顶层设计,“书记处是中央的第一线,处理大量日常工作,有许多事情要为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做准备,书记处可以独立地用中央名义行使职权,有许多事情书记处自己可以定的”。比如人事问题,省、市委第一书记或者重要的第二书记人选一般要经过中央常委,其他省委成员则由书记处决定,这就大大减少了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的日常工作。“经济方面的工作,比如一个重大项目的审查,一般是由国务院准备,书记处下决心。”[21]也就是说,书记处是在政治局常委之下管具体工作,要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决策并处理中央日常工作,并指挥中央直属各部与各地方党委,以及实行党对政府和军队的领导。1959年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更进一步明确书记处的职权,提出“权力集中在常委和书记处。我为正帅,邓小平为副帅”,并要邓小平“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22]P11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邓小平仅次于毛泽东的实力地位,书记处实实在在地成为主管全党全国工作的一个总的办事机构。

书记处的主要工作方式,一般是通过每星期召开一次会议来研究全国各方面的工作,研究事项多时则每周开会两次,个别时期研究专项问题时甚至会连续几天开会。如1961年夏,为了给第二次庐山中央工作会议准备文件,邓小平在北戴河连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长达20天,先后主持制定《工业七十条》和《高教六十条》。这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邓小平又连续主持召开书记处会议,听取国务院各口汇报关于制订1963至1969年的七年规划。

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一般是由邓小平首先传达毛泽东和中央常委最近的有关指示,然后根据这些指示,研究讨论安排中央和国务院各部的工作。书记处成员则包括中央重要部门如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副总理和军委的同志,书记处对有关事项讨论决定后即分工去办。谁负责什么事务,什么时候应该完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邓小平在书记处会议上都会简明扼要、重点鲜明地布置妥当。除此之外,邓小平还要对一般每三个月召开一次的中央工作会议的议事日程,按照轻重缓急程序井井有条地进行安排。每份提交会议的文件,他都得亲自过目、修改,重要的文件则要主持书记处会议讨论通过。

在处理这些日常工作中,邓小平对全国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逐渐了如指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逐步加深认识,其治国理政能力渐渐在中央领导层中成为翘楚。如在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他总结和反思“大跃进”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通过深入农村、工厂的调查研究,逐渐认识“大跃进”犯错误的原因所在,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许多符合客观规律的真知灼见。比如他提出:“如何搞社会主义主要看两条:(一)群众满意,(二)发展生产力。群众满意、支持是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23]这就开启了他在改革开放后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思想的先河。在克服农业生产困难的实践中,邓小平进一步深化建设社会主义要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的思想,指出“不管是黄猫、黑猫,在过渡时期,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恢复,就用哪一种方法”[24]P1713;“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25]P323。这种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的政策思想,成为十多年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源头。以这些认识为基础,他还对“大跃进”搞“以钢为纲”,重工业挤掉轻、农发展,以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发展模式深以为戒,在1961年底制定七年(后改为十年)长期发展规划和1964年领导制订《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及国民经济计划时,邓小平就多次提出:“总的规划原则核心是解决吃穿用,兼顾国防,部分解决住,围绕这些计算钢、煤要生产多少。”[26]他还说:“吃穿用搞好了,我们国家的脚跟就站稳了,基础就稳固了,发展速度也会更快一些。”[24]P1789他以极强的超前意识提出,应研究一下建筑业,主要搞预制构件,不能用砖瓦。正因为有这样的意识,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在长期规划中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重要地位”的指导思想[27]P615。

应该说,在改革开放前像邓小平这样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具有一定正确认识的,在当时中央领导层中并不乏其人,如陈云、彭真、李富春和李先念等,这也奠定了党以后能够很快把发展方向扭转到正确轨道的基础。但像邓小平这样既具有正确思想认识,又有在十年总书记任职培养起来的丰富政治经验和综合性的治国理政能力,在毛泽东之后的中央高层领导人中无人能与他匹敌,这是邓小平能够成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特定条件。

综上所述,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成为令世人敬仰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既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又与邓小平自身丰富的经历和其所具备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优秀品质密切相关。毫无疑问,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地追求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邓小平是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伟人,他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历史地位,将永远被中国人民所铭记,并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3]中央档案馆,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24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2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3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6]中央档案馆、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26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5卷[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9]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1年9月5日)[R].档案资料.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秦基伟.坚定威严的统帅[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回忆邓小平: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2]中央文献研究室.回忆邓小平: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记录(1961年12月11日)[R].档案资料.

[15]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记录(1961年12月18日)[R].档案资料.

[16]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李井泉百年诞辰纪念文集[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17]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话说刘少奇——知情者访谈录[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8]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百年小平[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19]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N].人民日报,1997年2月26日.

[20]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传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21]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五中全会各组召集人汇报会上的讲话(1980年2月26日)[R].档案资料.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年谱:第4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3]邓小平在会见尼加拉瓜社会主义党总书记时的谈话(1961年1月24日)[R].档案资料.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6]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记录1961年11月21日[R].档案资料.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姚金果)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Deng Xiaoping Becoming the“General Designer”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WANG Shuang-mei

(PartyLiteratureResearchCenteroftheCPCCentralCommittee,Beijing100017,China)

The title of “general designer”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mplies that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Deng Xiaoping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of China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whole Party,the people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It is the result of the functioning of three important conditions that Deng Xiaoping became the “general designer”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First,the lesso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ade people want change,which was the objective condition for Deng Xiaoping becoming the “general designer”.Second,the excellent personality and style mold in the long career of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was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Deng Xiaoping becoming the “general designer”.Third,the experiences accumulated in ten years of being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provided the determinative condition for Deng Xiaoping becoming the “general designer”.

Deng Xiaoping;reform and opening-up;general designer;important conditions

2016-12-10

王双梅(1953—),女,山西太原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研究员、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的重要领导人生平和思想。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7)01-0064-07

猜你喜欢

书记处改革开放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设计师访谈
著名彝族诗人、作家吉狄马加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设计师的存在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夏杰来闽调研网上妇联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