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建设与红军长征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

2017-01-24董志铭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张国焘长征红军

□董志铭

(国防大学 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北京 100091)

党的建设与红军长征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

□董志铭

(国防大学 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北京 100091)

红军长征初期面临的危机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课题,而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和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的转变。建立一个稳定、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是实现对红军长征正确领导和党内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中心一环,是夺取红军长征胜利的基本前提。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化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正确实行,是夺取红军长征胜利的坚实组织基础。对党内错误路线的干扰破坏采取正确的斗争原则和方法,是夺取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广大指战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红军长征期间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营造了团结和谐的内部氛围。

党的建设;红军长征;战略目标;胜利实现

红军长征的战略目标是团结和凝聚各路红军共同北上创建根据地,实现革命领导重心的前趋和全国抗日力量的重新配置,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动员和准备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全新的红军长征战略目标需要党的正确领导才能得以胜利实现,同时也为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红军长征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与长期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条件异常艰苦复杂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探索党的建设理论,并在实践中坚决维护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化,从而保证了党和红军的统一和团结,为红军长征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建立一个稳定、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是实现对红军长征正确领导和党内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

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从客观上需要无产阶级政党建立起一个成熟的、有能力的领导集体。但是,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这样一个领导集体一直未能产生。通过延安整风,到1945年4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人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标志着这样一个领导集体正式确立。回溯历史,这个稳定、成熟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基本格局,实际上是从长征开始后才逐渐形成的。正是长征异常困苦的条件,把分散配置在全国各地的红军部队凝聚整合起来,进一步锻造成一支有严明纪律、坚决服从党的领导和指挥的无坚不摧的武装力量,同时,也选择和成就了一批革命战略家和军队统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就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首先,与共产国际电讯联系中断,中共中央有了不受干扰的自主决定权。中央红军即将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之际,上海中央局连同秘密电台就被国民党秘密警察查获,中共中央获取共产国际指示的主要渠道就此被关闭。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时,中共中央直接掌握的唯一一部电台,也被国民党军队的飞机炸毁。在存亡绝续存于一线之机,与外界完全隔绝,没有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客观上有利于中共中央摆脱共产国际的干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共产党自己的问题,也为我们党有开拓精神、有主见有魄力的领导集体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时机。

其次,长征初期的错误实践深刻反证了毛泽东、朱德等战略战术的正确性,使得绝大多数红军指战员在两相比较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中央苏区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其主观指导而言,主要是毛泽东、朱德等在长期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恰恰是由于取得领导地位的博古、李德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两个拳头打人”的错误方针,提出“不丢失一寸土地”的口号[1]P62,抛弃了毛泽东、朱德的成功战法,给红军造成了巨大损失,不得不撤出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初期的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惨重损失,迫使红军指战员进行反思,在胜败的比较中逐渐认识到,只有毛泽东、朱德等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才是红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再次,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和正确处理党内斗争的高超艺术,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顾全大局、积极主动的配合,最大程度地团结和统一了全党全军。长征初期的军事失败使博古、李德政治上一筹莫展,组织上非常被动和孤立,舆论上倍受指责和批判。长征的艰难困苦前所未有,迫切需要一个有能力的领导集体带领党和红军走出困境。经过红军长征的斗争考验和工作磨合,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成熟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其中,毛泽东以其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气魄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以及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高超指挥艺术,发挥着核心和主导作用。其他领导人则以高度自觉的革命精神,从各自的分管方面积极配合和帮衬毛泽东。朱德除了积极协助毛泽东指挥红军艰苦转战外,在坚决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团结红二、红四两个方面军共同北上,实现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2]P147-151刘少奇在遵义会议上不仅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而且还尖锐地提出要从政治路线方面纠正“左”倾错误的问题,显示出超凡的理论造诣和政治勇气。[3]周恩来精密地筹划和组织了遵义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对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任弼时先是率领红六军团西征,从战略上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后是坚决抵制和反对张国焘搞分裂主义,积极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推动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实际上是一种生死存亡的考验和选择。在共产国际的指导框架包括它所派来的军事顾问留下了太多惨痛教训,已经完全不能适应革命战争形势需要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具有独特品格、敢于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职业革命家集团应运而生,使中国共产党在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拨正了航向,冲出了国民党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中心一环,是夺取红军长征胜利的基本前提

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心一环,也是毛泽东等在红军长征中的巨大创造。

坚持从实际出发,趋利避害,力主改变红军行军方向。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最初的计划是向北前进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但在红军通过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经过残酷的湘江战役之后,损失惨重,由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多人,并且蒋介石已察觉红军的前进方向,已调集重兵,布置好口袋阵,等候中央红军钻入。这时,掌握中央领导权的博古与共产国际代表李德闭目塞听,命令红军继续按原计划向湘西北转移。

在党和红军面临覆灭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挺身而出,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率先提出转兵到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地区,跳出包围圈去开辟新的根据地。这一主张得到了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人的支持。经过激烈争论,在黎平会议上迫使博古、李德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通过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的根据地的决定》,从而避免了中央红军可能覆没的厄运。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严厉批评博古、李德的教条主义错误,他说:“路是要用脚走的,人是要吃饭的。”博古表示“要考虑考虑”。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我赞成你考虑。但你要考虑的不是继续留下,而是把职务交出来。”多数人发言拥护毛泽东的意见。[4]P438红军长征改变方向是夺取长征胜利的关键一步,也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结果。

毛泽东曾指出:“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5]P180这是因为正确的军事方针和计划源于对全国政治形势和敌我双方情况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并随着情况的变化不断加以改变,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基于这种认识,红军进入黔北后,毛泽东与朱德、周恩来等继续搜集情况、调查研究,发现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居民等诸多方面并不利于红军安营扎寨、长远发展,便主动调整战略方针,改向四川前进。进入四川后,又根据当时全国不断高涨的抗日救国形势和四川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北上川陕甘,实现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的汇合。这个决定抓住了中国问题的关键,使我们党开始掌握了政治主动权,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境界。随后,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路线指引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顺应形势的客观要求,适时调整红军长征的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终于胜利地结束了长征,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胜利地克服了坚持退却逃跑和分裂中央的张国焘路线,挽救了“左”倾错误所造成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危机,坚决地领导了一二九救亡运动,正确地解决了西安事变,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为了总结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的经验,教育全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1936年和1937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重要著作,深刻地批判了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为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化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正确实行,是夺取红军长征胜利的坚实组织基础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实现党的政治目标、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根本组织保证和根本制度保证。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及其长征初期的溃乱,深层次原因之一,就是党的领导机关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严重缺失。然而,物极必反。随着红军长征开始步入瓶颈而引发的生存危机,也为毛泽东重新恢复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制度以及实行正确的干部政策等,提供了客观条件。遵义会议前后,毛泽东等人一方面坚决纠正“左”倾中央的封建家长制式的领导,扩大和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另一方面努力克服党内的宗派主义、山头主义,加强了党和红军的纪律,形成了全党全军政治上组织上的高度集中统一。

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平稳地改变中央领导。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湘江战役的惨痛损失,许多红军官兵对军事领导产生不满情绪,转而怀念毛泽东指挥时期成功的战略战术,要求变更军事指挥的想法迅速蔓延。这是毛泽东得以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的重要群众基础。但仅仅有党员群众的支持还不足以在组织上实现中央决策层的转换。当时,由于组织上的宗派主义和过火的党内斗争,造成了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中央领导机关极不正常的党内生活状态,博古、李德凌驾于中央政治局集体领导之上。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必须实现党内生活的正常化,正确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以调动全党的积极性,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党的事业的负责精神。

在毛泽东的主导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成功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严肃批评了博古、李德取消中革军委集体领导、压制不同意见的错误做法,明确提出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博古、李德“应该负主要的责任”[6]P64,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朱德等坚持的人民战争的基本原则。组织问题的解决,毛泽东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票一票地争取。他自己就不止一次地说:“在长征以前,在政治局里我只一票。后来我实在不行了,我就先做了王稼祥的工作。王稼祥同意了我的观点。又通过王稼祥,做了张闻天的工作。”[7]P204在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遵义会议最后决定: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常委中再进行分工;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和酝酿,在红军长征到达一个当时被称为“鸡鸣三省”的地方时,张闻天被推举为取代博古负总责,从而实现了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央领导层内最高权力的平稳过渡,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后来虽然又成立了一个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但其权限和功能是严格隶属于中央政治局之下,应对红军长征中最紧迫战况的临时军事指挥机构。

正确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调动了全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改变了党的干部路线,增进了全党的团结和统一。遵义会议是改变“左”倾的宗派主义、惩办主义干部政策的良好开端,这是由于毛泽东首先树立了顾全大局、胸襟开阔,弄清思想、团结干部的光辉榜样。在他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新的中央对犯了严重错误的领导同志,不是惩办和抛弃,也不是简单撤换职务,而是认真分析犯错误的根源,并热心帮助、耐心等待,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团结启发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也有利于团结教育全党全军的大多数。鉴于党的正确的干部政策在实践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瓦窑堡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第一次认真纠正了党内在干部队伍建设上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明确指出:“伟大斗争时期,党的干部坚固地团结于党的领导机关的周围,是有决定意义的。党要团结全党领导最广大群众走上民族革命与土地革命的战争,没有很多的与很好的干部作纽带,是不能成功的。正确的组织路线与干部政策,是完成这个任务的前提。”[8]P550这就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正确的干部政策,使党和红军凝聚成为坚强的战斗组织,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以及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对党内错误路线的干扰破坏采取正确的斗争原则和方法,是夺取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

毛泽东曾说过:“党是政治团体,不是家族或职业集团,党员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因为政见相同结合起来的。政见不同就要有争论,争论时就要分清界限。”[9]他还说:“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10]P294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党内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能否妥善解决和处理好,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是否正确。红军长征期间,毛泽东等曾先后两次成功地进行过反对党内错误路线干扰破坏的斗争,积累了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宝贵经验。

红军长征初期,主要是反对博古、李德的教条主义战略指导和军事指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在纠正教条主义错误时,始终坚持了党内斗争的正确原则。这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耐心地启发、开导、谈心,以理服人。同时,鉴于紧张的战争环境和相当多数同志的觉悟程度、认识水平,毛泽东等又只是解决了“左”倾领导在军事上的错误和组织问题,而对于政治路线的错误则留待长征结束后条件更成熟时再逐步解决。刘少奇是第一个在遵义会议上提出要从政治路线方面纠正“左”倾错误的政治局候补委员,显示了卓越的理论洞察力和巨大的政治勇气。正是由于党中央没有因为主要领导人发生重大变化而出现分裂,有力地保证了党的集中统一和红军内部的团结。

红军长征中后期,主要是挫败张国焘的右倾逃跑和分裂主义的图谋。张国焘犯错误的症结在于对中国革命形势和革命力量的认识错误,加之自恃人多枪多,个人野心恶性膨胀,借故延宕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拒不执行中共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企图攫取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权。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大局为重,一方面召开沙窝会议,重申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对张国焘的错误行为进行坚决斗争;一方面开展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并作出许多积极的妥协和让步,以争取其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即便发现他成立第二“中央”后,俄界会议做出的决定还是没有向全党公开,也没有开除他的党籍,可以说做到了仁至义尽和有理有利有节。

在这段晦明不定、极为艰难的时刻,朱德、任弼时与张国焘唇枪舌剑、短兵相接,开展了近距离的斗智斗勇,对克服张国焘的分裂、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朱德为了维护党和红军团结统一,实现全部红军北上抗日的目标,完全把个人安危荣辱置之度外。岷州会议前后,他不顾势单力孤,既坚持高度的原则立场,又竭力避免任何决裂的做法,在紧要关头说服张国焘同意联名致电党中央,表示红四方面军以与红一方面军会合为目的,从而推动三大主力红军最终完成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朱德后来向党中央汇报说:“在长征路上,张国焘屡次逼我表示态度,我一面虚与委蛇,一面坚持中央立场,这是我离开毛主席后利用自己一生的经验来对付张国焘,最后与中央会合了。”[11]P1142毛泽东对他做出了“度量大似海,意志坚如钢”的高度评价。至于任弼时,1936年7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合后,他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张国焘采取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他指示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不准下发张国焘私自送去的材料,避免造成红二方面军官兵的思想混乱、损害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他要张国焘交出与党中央的联络密码,恢复了红二方面军与党中央的直接联系。他还分别同朱德、张国焘、刘伯承、陈昌浩、徐向前、傅钟等高级干部谈话,击中张国焘攻击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的要害。针对张国焘以得到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同意为由,要与党中央保持平行关系的分裂行为,他尖锐地批评说:“中央没有讲过这样的关系,也不应该是这样的关系,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是党中央派出的,怎么能颠倒过来领导党中央呢?”[12]P355任弼时站在党内斗争的正确立场上,有胆有识,沉重地打击了张国焘的嚣张气焰,对最终解决党内矛盾、实现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发挥了重大作用。

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广大指战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红军长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营造团结和谐的内部氛围

思想政治工作是红军长征的生命线。长征途中,特别是遵义会议召开以后,毛泽东等从长途转战的实际出发,强调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激发广大指战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广大官兵和加强军民团结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遵义会议召开前,参加长征的指战员已经马不停蹄地长途跋涉了几个月时间,一些人因身体极度虚弱疲惫,产生了惧怕敌人、无战斗决心和战斗勇气而企图躲避敌人的逃跑倾向;一些人则幻想有一个现成的新苏区,可以安逸地放下枪弹,苟安休息的情绪。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克服畏惧长途行军和苟安休息的情绪,提高部队战斗精神。为此,红军总政治部要求政治工作人员在“创造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等基本口号下,“针对着对我们行动所发生的误解与曲解,在各连队战士中解释我们的胜利以及目前的形势与任务。”[13]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为胜利完成长征创造了前提条件。及时把遵义会议精神传达贯彻到每一名一线指战员,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正能量,并迅速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因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注意采取多种途径及时向部队传达贯彻遵义会议精神。通过普遍及时的传达贯彻,广大干部战士情绪振奋,备受鼓舞,一些人原来因为红军作战屡受挫折而产生的焦急、悲观情绪也得以消除,进一步增强了革命胜利的信心。再加之扔掉笨重的辎重,对部队进行十天左右的休整,使得战斗力大为增强。这样,全军上下就更加团结振奋,斗志昂扬,为夺取长征的胜利创造了良好条件。

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将士们在面对生死考验时,能够舍生忘死。湘江战役中,红34师为掩护主力过江,师长陈树湘、师政委程翠林及全师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红军过雪山草地,就是在可靠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下,超越了人类极限,同大自然进行搏斗。由于国民党对红军的不实宣传,使老百姓对红军有许多误解,红军官兵还肩负着沿途广泛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消除老百姓误解的任务。红军将士们总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群众工作中去,承担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群众等各项工作。通过对随军民伕进行文化宣传,把革命的火种留在每一名参与红军保障工作的老百姓心中。同时,每到一地,红军首先以标语、布告、宣言、演说等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红军宗旨、革命纪律等,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党正确的民族政策,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例如,红三军团经过镇宁六马地区时,军团长彭德怀与当地布依族首领陆瑞光“结盟”,共同订立“反蒋协定”,不仅使红军顺利通过布依族聚居区,而且得到了大量物资援助。再如,红军长征过彝区途中的“彝海结盟”,也是红军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范例。刘伯承和小叶丹结拜为兄弟,保证了红军顺利通过凉山,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红军主力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

回望红军长征的历史,总结红军长征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经验,可以看出,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红军重要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形成了成熟的、稳定的、有创造力的党的领导集体,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才实现了红军长征胜利完成战略转移,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战略目标。历史的经验证明,只有抓好党的建设,才能保证党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1]萧劲光回忆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王双梅.刘少奇是否在遵义会议上提出了政治路线错误的问题?[J].党的文献,1996(6).

[4]陈云.回忆长征前后[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2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金一南.走向辉煌(插图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2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的发言记录(1945年4月20日)[R].档案资料.

[10]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一八八六—一九七六):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2]傅钟.与任弼时相处的两个月[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回忆任弼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3]李富春.总政治部关于到黔北后的政治工作训令(1935年1月3日)[R].内部资料.

(责任编辑:姚金果)

The Party Building and the Successful Actualization of the Strategic Goal of the Red Army’s Long March

DONG Zhi-ming

(DepartmentofTeaching&ResearchonArmyBuildingandArmyPoliticalWork,Beijing100091,China)

The crises faced by the Red Army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Long March brought about new issues of party building,and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party building theory guaranteed the victory of the Red Army’s Long March and the transition to the political line of establishing the Anti-Japanese united front.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able,mature central leading collective wa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realizing the correct leadership over the Red Army’s Long March and the unity and solidarity within the Party.The ideological line of being realistic and seeking the truth,as the central element of the Party’s ideological building,was the basic precondition for the victory of the Long March.The normalization of intra-party democratic life and the correct execution of the democratic centralization principle laid a solid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for the victory of the Long March.The adoption of correct struggl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gainst the disturbances from the wrong lines in the Party provided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the victory of the Long March.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work and stimulating the army officers’ spirit of revolutionary heroism created an internal atmosphere of solidarity and harmony for overcoming any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Long March.

party building;the Red Army’s Long March;strategic goal;successful actualization

2016-12-08

董志铭(1955—),吉林通榆人,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7)01-0051-06

猜你喜欢

张国焘长征红军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张国焘叛逃有新说
张国焘也是“猪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