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回眸与启示

2017-01-24冯小敏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区域化党组织社区

冯小敏

(上海市党建研究会,上海 200003)

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回眸与启示

冯小敏

(上海市党建研究会,上海 2000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基层党建的探索创新,先后经历了四个具有显明特征及重点的发展阶段。90年代,按照“上层抓合力,基层抓活力”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坚持条块结合的工作体制,推进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创新社区党建加强基层力量;十六大后,按照“全覆盖、凝聚力、组织化”原则,探索支部建在楼上,建立社区专职党建工作者,构建“1+3”社区党建组织体制;十七大后,按照“单位党建、区域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补互动”原则,探索区域化党建体制,健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推进城乡资源统筹,加强党建责任制;十八大以来,按照“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原则,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加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区域化党建延伸深化,破解城市治理精细化短板。这些探索对城市发展转型和城市社会治理创新中党建破局的启示价值在于:围绕大局是基层党建的必然使命,区域化党建是关键,资源配置下沉是必然要求和趋势,条块结合深度融合是重要优势,建立纽结释放张力是重要路径。

城市基层党建;社区党建;区域化党建;党建责任制;社会治理创新;城市治理

一、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发展脉络和阶段性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上海城市基层党建顺应城市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破解难题中前行。笔者试图梳理其发展脉络、阶段性特征及其重点,分析其现实价值,并就此求教方家。

1.“上层抓合力,基层抓活力”

坚持条块结合的工作体制。“上层抓合力,基层抓活力”,是这一时期城市党建格局的基本思路。上层抓合力,最重要的是强调一个党委,三个党组。一个党委是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三个党组是人大、政府、政协党组,在市委领导下形成合力。基层抓活力,主要通过市级层面10个大口党委和20个区县委来实现。大口党委是上海特色,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工交等政治部是大口党委的前身,通过其把这个领域党的工作包括基层党建抓起来。上海是个特大型城市,分级管理比较符合上海实际。区县党委管理范围覆盖上海全域,在城市基层党建上同样承担着重要责任。“条”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具有行业优势,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集聚了人财物优质资源;“块”在市场经济时期是两新组织生长发育的主要舞台,是城市最具活力的领域,对于城市发展转型过程各类矛盾具有很强的托底承载力。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在保障城市加快发展的速度、深化改革的力度、社会稳定的程度三者协调平衡上,条块结合工作体制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进两级政府三级管理。90年代初期,上海推进“两级政府两级管理”,进一步向区县下放事权,要让当时20个区长成为20个“小市长”。1995年,“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开始萌发,市委在全市开展了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试点和调研。1996年3月,市委正式明确提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即中心城区以街道为社区建设管理单元。1997年进一步明确了街道党政机构设置,并要求派出所、工商所、房管所、市容环卫所、地段医院等与社区街道对应设置,还提出探索设立社区社会发展委员会等四个协调性委员会。上海城市建设管理逐步向街道社区下放事权、财权,加大了资源下沉的力度。同时地区工作由过去街居制的单向型逐步向区域多元参与、互动协同转化,驻区单位对本区域的共同性、归属感有所增强。

创新社区党建加强基层力量。伴随社区建设管理的加强,上海率先提出社区党建概念,市委下发加强社区党建的文件,召开社区党建工作会议,还把加强“两新”组织政治领导、消除“空白点”、扩大覆盖面纳入社区党建重要工作内容。在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机制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就是明确每个居委会可设置1-3个享受事业待遇的居委干部岗位,将数千名国有企业骨干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转移到居民区第一线,这一重大举措一举改变了50年代形成的居委骨干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的现状,为90年代社区建设管理和社区党建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2.“全覆盖,凝聚力,组织化”

探索支部建在楼上。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转制及战略性重组,非公经济得以蓬勃发展。取缔法轮功组织的非法活动,使加强新社会组织引导管理提上日程。针对城市基层党建如何应对“两新”领域新情况新挑战,市委提出了“全覆盖,凝聚力,组织化”工作思路。在此背景下,一些街道探索商务楼宇党建,引起中央媒体的重视。2002年12月,新华社内参清样以“支部建在楼上,党建落在实处”为题,报道了上海浦东潍坊街道嘉兴大厦、静安区静安寺街道中华大厦等加强楼宇两新党建的经验。胡锦涛同志对此非常重视,专门作出批示,肯定上海依托社区抓好“两新”党建的做法,并要求“要总结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指导面上工作”。中组部领导2003年9月专程到上海进行调研,充分肯定上海依托社区加强两新党建的经验,经胡锦涛同志批示同意调研报告转发全国。楼宇党建的探索有极大的创新价值,在新的条件下,依托单位建党组织,很多非公企业不具备条件。而在商务楼成立楼宇党组织,可将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管理,帮助入党积极分子接续培养、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党支部。支部建在楼上是城市基层党组织设置上的突破,为两新党建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探索了一条新路。中组部领导认为这是“支部建在连上”的深化和拓展,具有普遍意义。以后这一模式从楼宇拓展到工业科技园区、商业街市、专业市场,为城市基层党建实行“布点划片、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创造了基础。

建立社区专职党建工作者。加强“两新”党建必然涉及基层党建骨干队伍建设问题。国有企事业单位按规定可以依职工数比例配备专职党务人员。“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业主按规定要予以支持,但不能强求其出钱配专职人员。基层党建必须要有人来做,否则就是空的。2005年“四一六”涉日游行,充分证明有人做工作和没人做大不一样。市委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及时总结两新党建骨干力量配置经验,决定在全市建立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具体分为两类:40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并有党群工作经历,可报考事业编制;60岁以下有丰富党群工作经验可报考聘用制。市区两级共招录了约2000人的队伍。2005年下半年“两新”党组织开展先进性教育,在生产力最活跃的楼宇、园区加强“两新”党建,实现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全覆盖,探索建立非公企业“两个沟通”机制等等,这支队伍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构建“1+3”社区党建组织体制。按照“全覆盖,凝聚力,组织化”工作思路和“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工作要求,创新城市基层党的组织体制成为这一时期的重点。中组部调研,对上海社区党建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探索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参与的大党建工作格局和协调机制,也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在此背景下,上海又一次开展较大规模的调研,正式提出构建“1+3”社区党建领导和组织新体制。“1”就是把街道党工委改为“社区党工委”,其最大不同就是将党工委委员由过去内部人调整为区域性的构成,新增4-6个兼职委员,由政府派出机构和驻区单位党员负责人和优秀居民区书记兼任,一批区域单位领导干部包括局级干部进入了街道党工委。“3”即按辖区结构中政府派出机构、法人单位和居民区自然人三种类别,对应设置行政党委、综合党委和居民区党委。“社区党工委”中加上“(街道)”二字是中组部同志建议的,主要考虑到其他省市是在街道层级以下使用社区概念,以防止混淆。

3.“单位党建、区域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补互动”

区域化党建探索和破局。上海城市基层党建随着社区党建的加强,区域化党建的探索逐步成为重要趋势。街道社区党组织依托区县党政组织及其资源支撑,较之于其他基层党组织具有组织稳定性、资源综合性、工作协同性的明显优势。区域化党建是以街道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共同参与的党建工作格局。在地区性、公益性、群众性工作方面,围绕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街道社区党组织具有指导协调驻区单位党组织的职权。社区“1+3”党建新体制,为区域化党建提供了一个组织架构和工作基础,客观上形成了“共治”中的领导核心。市第九次党代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位党建、区域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补互动”的重要思路和工作要求,抓住了区域化党建破局的关键,有力推进了区域化党建广泛实践。在地铁工地、物业管理、公园绿地、市容环境、扶贫帮困等众多领域,甚至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抱团取暖,区域化党建创造了一系列党建联建项目,取得了积极成效。单位党建、区域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补互动,得到了大多数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支持,所取得的工作成效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后对上海党建工作第一个批示,就认为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很有新意”,要求上海坚持下去抓出成效。

健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服务群众是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始终坚持的主题主线。90年代以来,上海开展了“凝聚力工程”“三服务”“双结对”“一线工作法”等活动,市委总结推广这些经验,不断聚焦增强城市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建立健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市委提出走进基层、服务群众的“三访三服务”机制,即村居党组织和党员走访、党员干部下访、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到社区接访,居村党组织自助互助服务、街道乡镇窗口就近服务、上级党组织协调协同服务机制。特别是党员干部下访,习近平同志在上海时大力倡导和推动。世博会以后上海探索建立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通过划块明责、组团聚力、亮牌承诺、普遍走访,以“人对人,面对面”为主要形式,以回应群众诉求化解矛盾为工作重点,以聚合力量整合资源为有力支撑,以问计于民汇集民智为重要内涵,以教育引领群众为重要任务,逐步形成一支经常联系服务做群众工作的队伍,一个整合各类资源的工作支撑体系,健全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协调回应解决问题、上级考核群众评议的联系服务工作机制。

推进城乡资源统筹。城市具有资源集聚优势,如何统筹各类资源,也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基层党建在互联、互补、互动中得到拓展的重要内容。覆盖所有街道乡镇的党员服务中心,发挥“流动党员接纳地、两新党组织孵化器、党员的温馨家园、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区域党建资源共享”的功能,服务于党员、群众、两新党建和区域化党建,是城市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资源统筹平台。上海普遍开展“双结对”活动,其中一个结对,就是资源相对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中央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上海在全市开展了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不仅中心城区与郊区结对,358个经济薄弱村全部与城市机关企事业党委党组织结上对子,从扶贫帮困、经济支持、技术指导、人才帮助入手,并做到每年不低于2万元的资金帮扶。2007年7月,时任市委书记习近平批示:“各级党组织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意义深远且初见成效,须进一步努力,按照‘以城促乡、以工补农、以企哺村’的方针,把工作做实做细,努力抓出成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统筹城乡资源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从经济帮扶到促进社会事业协同发展,从单纯扶贫到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成效。

加强党建责任制。先进性教育结束时,中央要求地方党委和党组建立党建责任制,每年向上级党组织报告一次基层党建工作。2008年,市委按照要求向中央报了2007年基层党建责任制报告,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习近平作出批示:“上海市委对基层党建工作十分重视,领导责任到位,督促检查有力,颇有成效;特别是在建立区域性大党建格局、资源整合型党建工作模式、基层党建工作支撑体系等方面很有新意,希望进一步抓好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不断探索创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党建责任制,市委决定与每年一次市委常委亲自带队开展党风廉政责任制检查同步,常委每年开展基层党建责任制检查,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4.“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

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要率先探索社会治理创新,实现从“管”向“治“转变。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坐标。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开始以社会治理创新为重要抓手,市委提出了“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的工作思路和要求,并将党组织领导下基层群众自治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城乡基层实行群众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如何切实抓好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以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既是社会治理创新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城市基层党建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群众自治,是中国基层治理的鲜明特色和政治组织优势。搞好基层群众自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基层党组织要正确定位,转变大包大揽传统工作方式。在认真调研、总结经验基础上,上海将“价值引领、组织动员、支持服务、统筹协调、凝聚骨干”作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基本方法途径,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调动自治组织积极性、发挥其作用。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重点部署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搭建居村协商议事平台,关键是让各方面代表尤其是楼组长、社团领袖、老党员、老知识分子等基层积极分子参与,扎实推进基层协商民主。二是增强自下而上的自治议题、自治项目比重,完善民主协商决策监督机制。三是大力培育基层自治骨干。重点做好对各类骨干的服务、凝聚和引领工作,把好各类活动团队方向,提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水平。2014年市委社会治理创新“一号课题”形成的“1+6”文件,对此做了突出强调。

加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始终是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社区居委会是我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承担着协助政府搞好社会管理的职能;社区党支部要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负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任。基层书记是群众的主心骨、带头人,也是基层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一定数量的社区职业工作者,包括专职党组织书记队伍,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客观需要。市区两级对这支队伍建设作了不少努力,包括2011年市委决定延续“黄菊干部”的相关政策,试点探索优秀居村书记通过公选直接任街镇科级岗位。但实际执行不够到位,居民区书记年龄老化问题严重,有的中心城区社区专职书记收入低于全市平均工资水平。2014年市委一号课题将此列为重点,制定文件明确社区专职书记享受事业待遇,任满两届、考核优秀并得到群众认可,转为事业编制。一大批综合素质优秀的年轻干部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给城市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创新带来了新的活力。

区域化党建延伸深化。区域化党建在世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市委要求,单位党组织主动到街镇报到、认领任务,全市8万多个党组织和170多万党员以岗位行动、家园行动和志愿行动,为世博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世博以后,根据大多数党组织的要求,市委制定了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建的意见,对区域化党建目标、任务、运作、考核提出了一系列制度性新要求。在坚持驻区单位到街镇报到的同时,明确提出党的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到社区报到发挥作用的“双报到”制度。2014年市委将深化区域化党建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在区县层面,全部建立了区级区域化党建载体平台,普遍探索设立区域党建专业委员会,发挥驻区单位专业性优势;在街道层面,党组织设置由原来“1+3”改为“1+2”体制,即撤销综合党委和居民区党委,新建社区党委。街道党员服务中心改为党建服务中心,进一步发挥其区域化党建重要平台的作用。居民区党组织也探索吸纳派出所、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党员负责人进入党总支任兼职委员,更好发挥其协同辖区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的作用。

破解城市治理精细化的短板。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社会治理新格局,进一步推进共建、共享,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明确目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对城市建设管理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市委明确城市街道社区工作重心是社会治理,要疏解与此无关的任务包括招商引资功能。城市基层党建也必须适应新情况新挑战,在社会治理精细化中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充分发挥应有的政治组织保障作用。上海强化党建引领社会治理,聚焦到“补短板”,把拆除违法建筑、城市交通整治、河道治理、中心城区禁放烟花爆竹等作为重点工作方向。城市社会治理是城市基层党建的大舞台,也是检验城市基层党建成效的试金石。在城市治理精细化进程中,上海创新城市基层党建方式,广泛整合协同各方力量,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党员攻坚克难先锋模范作用,大力破除陈规陋习,创新体制机制,广泛开展志愿活动,使城市治理精细化进程与加强城市基层党建良性互动、互为促进。

二、城市基层党建探索发展的启示

1.推动发展、服务群众是城市发展转型中基层党建的必然使命

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在世纪之交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面对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城市改造更新、人口急剧增长等多重挑战,上海城市基层党建不回避矛盾,始终以研究新情况、破解新问题为导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基层党组织最根本的政治功能就是代表群众利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始终以服务群众为核心,尽管不同时期探索实践有不同特点,但在这一体现执政规律的根本问题上不转向、不动摇,这也是城市基层党建具有旺盛生命力、在巩固中发展提升的根本原因。城市基层党建必须继续聚焦城市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填补空白点,消除薄弱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2.区域化党建是城市社会治理创新中党建破局的关键

城市快速发展的流变性需要稳定性,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需要协调性,社会矛盾的复杂性需要综合性,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精细化,特大型城市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社会治理必须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努力构建社会治理的新格局。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实践催生了区域化党建格局,其从萌发到不断发展完善,直面城市发展进程从管理向治理转变面临的新挑战,为社会治理创新破局提供了思路和实践基础。区域化党组织发挥了其特有的稳定性、权威性优势,为多重主体搭建了协商协同平台,探索了参与共治路径,实现了区域资源统筹,区县、街镇、居村三级联动,条与块优势互补。区域化党建围绕发展重点、民生关切整合资源放大了工作实效,虽不改变隶属关系、利益格局却实现了多方主动跨前参与,有利于综合施策、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中央提出的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众协同、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区域化党建无疑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实践样本。城市基层党建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化党建体制机制,必须从实际出发创新组织设置,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履行社会治理责任的评价体系,更好调动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党组织领导引领助推下,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自组织性,发挥骨干力量的创造性凝聚性带动性;坚持问题导向,求真务实,不断提升区域化党建的实际成效。

3.资源配置下沉是城市基层党建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城市更新改造和动拆迁矛盾大量呈现,城市从建设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决定了城市基层必然要承接消解城市快速发展的各类矛盾,支付必要的成本。要适应城市基层在这一过程中功能角色转换,必须坚持资源配置下沉,包括管理下沉,工作重心下沉,骨干力量下沉,经费等物质支撑下沉。上海城市基层党建正是不断顺应这一客观趋势,机构体制按基层变化和需要去改革创新,人才政策向鼓励优秀人才向基层集聚作调整,资源配置朝为基层提供强有力支撑而努力,从而使城市基层党建极大增强了抗压承重能力,也为可持续发展创设了必要条件。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必须进一步完善资源统筹机制,包括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继续推动人财物、责权利对称下沉,增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基层组织统筹使用资源的自主权。

4.条块结合深度融合是符合城市治理规律的重要优势

上海城市工作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条块结合的体制机制。城市基层党建充分发挥条块结合的优势,以能否解决问题为评判标准,在实践中使这一体制不断改革创新、健全完善。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中解决百万职工下岗再就业,在城市发展社会转型中协同疏解各类复杂社会矛盾,在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实现党建互联互补互动,在国家重大活动中实现效能最大化的有力保障,在“双结对”“城乡结对帮扶”中统筹城乡、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资源,在切实加强对不同领域基层党建的分类指导等方面,都发挥了独特有效、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照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的新要求,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必须坚持条块结合的独特优势,在继承中创新完善,既坚持分级管理,又注重条块融合,实现上下联动、各方统筹、区域整合、城乡基层托底,以求得城市资源效能最大化。

5.建立纽结释放张力是提升服务凝聚群众成效的重要路径

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城市最大的特点是人口集聚,通过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更好服务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针对城市不同群体特点和实际需要,创设各类工作载体。如针对商务楼宇青年群体的“白领驿家”“金领驿家”,针对来沪务工人员的“天台”“平邑”“滨江建设者之家”等党建共建平台,针对留学归国科创群体的“张江阳光驿站”,针对居民群众的“邻里中心”等等,形成了城市基层党建网上的一个个纽结,有效释放着其服务凝聚群众的张力。城市基层党建要认真总结这些重要经验,把工作重心放在人群上,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重要抓手,在完善不同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充分了解其特点和需求基础上,进一步创设各类服务凝聚群众的有效工作纽结,真正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家的事,用心回应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要不断拓展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生长点,增强党在不同群体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充分发挥党员在各类群体中的骨干作用,在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增强政治功能,更好地团结凝聚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责任编辑沈斐]

AReviewandReflectionsonthePartyBuildingatthePrimaryLevelinShanghai

FENG Xiaomin

(ShanghaiMunicipalPartyBuildingResearchAssociation,Shanghai200003)

Since the 1990s, there have been new attempts and four major stages in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at the primary level in Shanghai. In the 1990s, based on the guiding thoughts and requirement that “the upper focuses on cohesion, the branch stimulates vitality”,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conformed to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ng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govern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strengthening basic forces Party building in communities. Since the 16th National Congress,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full coverage, enhancing cohesion and organization”, there had been a“1+3”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community Party building in Shanghai, with the foundation of Party branch in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and full-time staff that being responsible for Party-building. Since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interactions of Party building work among primary unit, regions and industries,” there had been explorations on regional Party building system with the objective of maintaining close ties with the people, making a balanced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setting up a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Party building. After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maintaining the Party’s vitality, carrying out Party members’ duty and the people obtaining real benefits”, the community-level self-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quality of Party branch secretaries had been improved. The work focused much on deepening regional Party building with remedial measures for the deficiencies in urban governance. These experience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in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urban communities. In terms of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at the primary level, a proper view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has been a historical mission. Regional Party building is the backbone.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to the primary level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and trend of Party building. The coordination of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at different level has been a major advantage. The foundation of Party branch and pressure release system link is a critical step in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at the primary level in Shanghai.

Party building at the primary level in urban communities; Party building in communities; regional Party building; responsibility in Party-building; new efforts in social governance; urban governance

D267

A

1674-0955(2017)05-0097-06

2017-06-19

冯小敏,男,浙江宁波人,研究员,上海市党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社区研究会副会长,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猜你喜欢

区域化党组织社区
装备延寿整修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研究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清华党组织公开
社区大作战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3D打印社区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