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

2017-01-24张祝平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习型浙江价值观

张祝平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

张祝平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6)

浙江是全国较早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目标的省份之一,探索实践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多种模式。坚持普遍性与特色性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融合、群众性与实践性黏合以及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推进,是浙江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与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城市精神的方向路标,为浙江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全面持续推进浙江学习型城市建设,必须始终植根于时代特点、国情特征和城市特色,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以更好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多元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稳固现代化城市软实力竞争的战略支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型城市;浙江实践;价值遵循

学习型城市作为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型模式,是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浙江是全国较早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目标的省份之一。浙江学习型城市建设以更好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多元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坚持以点带面、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坚持示范带动、分类指导、鼓励百花齐放和突出地域特色,坚持学以致用、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1]有效促进了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和现代化文明城市建设。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服务浙江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市社会治理创新和满足社会公众终身学习需求、实现自主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浙江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

浙江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始终深深植根于时代特点、国情特征和城市特色,并同该历史背景的变化发展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纵观浙江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杭州的先行先试

杭州市是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先发地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杭州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就已经把面向社区居民的社区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之中,并在实践中初步探索形成了地方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社区自主发展、社会力量支持和市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以及独立设立社区学院和依托电大建立社区学院两种城乡社区教育运行模式。[2]

2002年12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实施,其中明确了杭州市社区教育和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为杭州勾画了处处有学习场所、时时有学习机会、人人有学习愿望的美好蓝图。[3]市民素质工程建设、社区教育网络基地建设、职工示范基地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新杭州人学习创业论坛、教育超市、市民英语节、读书节(会)等学习活动的广泛开展,使终身学习成为城市生活的时尚,整座城市处处荡漾着浓厚的学习气息。杭州的先行先试为浙江学习型城市建设探索了路径,也为全国提供了经验。

(二)全省的渐次铺开

2005年9月,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委宣传部等六部门《关于开展构建学习型社会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培育一批充满活力、具有鲜明特色的学习型城市”的目标;2007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4]

全省各地紧紧围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各主要城市制定出台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和“规划纲要”,有效推动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市民学习理念的优化、学习教育资源的整合和终身教育社会化平台的建设,浓厚了崇尚学习、尊重知识的社会风尚。

多元化办学格局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学习制度渐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趋于成熟完备。至2010年,全省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7%,高等教育接近跨入普及化阶段,形成了全省设区市“一本一专”或“一本多专”的高等学校设置格局,城乡社区教育全面普及。市县乡三级电影发行、图书发行、文化(图书)馆(站)实现全覆盖,主要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2.8年。[5]“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创知识型职工”活动在全省各地蓬勃开展,全省共有6万多家企事业单位、500多万职工投身争创活动,一大批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单位、处室、班组、职工脱颖而出,广大干部群众中逐步掀起了“爱学、善学、学用结合”的热潮。[6]

(三)深化实施,加速推进

2012年,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做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的工作目标,为全省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标志着浙江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入了深化实施、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1.加强顶层设计。第一,浙江省委省政府特别注重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把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了《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浙江省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明确目标任务,进行全面部署;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先后在北京和杭州等地举办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城市座谈会、论证会,进行广泛研讨论证;紧紧围绕培训、调研、表彰、考核、督查等环节,建立健全了10多项工作制度;各主要城市成立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格局。[7]第二,扎实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全力实施文化建设“三大体系”“八项工程”“十大计划”等重大项目。第三,针对社会生活领域中信仰失落、道德失规、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等现象开展专项教育整治,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企业诚信、个人诚信建设,逐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8]

2.优化资源整合。第一,注重传统传播手段和现代传媒技术的结合,整合平台、创新载体,积极构建立体化、全视角、广覆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宣传格局,创建和优化社会公众触手可及的学习平台。比如,通过加强统筹策划,全媒体联动开设“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专题专栏,以访谈、论坛、公益广告等多种形态扩大活动影响,促进相关理论成果普及和榜样正能量的传递,引导市民学习、讨论、践行,形成了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强大传播声势。[9]第二,深入实施《浙江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广泛持久开展学雷锋活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信用浙江”“公民爱心日”“文明从脚下起步”“公交让座日”“礼让斑马线”和“邻居节”等逐渐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品牌。第三,发挥部门优势,推动部门协作,优化社会支持的舆论环境。全省各地和有关驻浙单位,以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社区创建为抓手,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将核心价值观宣传覆盖到窗口单位、公园广场、城市巷弄等公共领域,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为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和学习型城市建设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3.强化示范典型带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习型城市建设,既要诉诸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也要注重榜样示范作用。第一,“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全省各地积极开展“寻找我们身边的先进典型”“道德模范推荐评选表彰活动”“道德模范巡回宣讲活动”和“平民英雄”“好婆媳”“美德少年”“文明小公民”“百姓学习之星”“社区教育品牌项目”“社区教育优秀案例”“书香家庭”等评选活动,树立崇尚学习、精神富有的时代榜样。第二,设置专题专栏,集中宣传展示,营造“学习中成长、学习中快乐、学习中创造”的浓厚氛围,“最美典型”纷纷成为群众热议、追捧和学习的草根明星、平民英雄,滋养着“最美现象”从开始的一株株“盆景”发展成为一片引人入胜的“风景”,形成“美”的种子随风飘扬、处处生根、生命力极强的“蒲公英效应”,持续释放巨大的“学习正能量。”[10]

4.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最大限度的群众参与,学习型城市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难为最广大群众所掌握、所接受。”[11]只有创新载体,丰富形式,形成人人践行、处处践行的生动局面,学习型城市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真正沉淀到心、落实到行。例如,浙江温州市组建成立了国内第一所专事于市民终身教育的地方性开放型大学——温州城市大学,同时,在国内率先推行社区老年苑办学模式,构建起了老年教育“15分钟学习圈”,形成了老年教育有温州样板。[12]杭州市精心策划“一十百千万”活动,持续开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坚持每月围绕“主题关键词”组织举办“三个一”活动,[13]推动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常态化。湖州、丽水、温州等地依托职业院校率先成立了农民学院(校),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优质教育平台。

“书香”系列文化活动在全省各地推陈出新、持续开展,社区教育“十分钟学习圈”建设不断推进。浙江省教育厅立足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管理,牵头成立了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至2015年初,全省仅省教育指导中心牵头的社区教育网络已有市级社区大学11所,县级社区学院91所、乡镇社区学校1289所、村居市民学校17283所;至2013年,已建成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17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8个(占全国68个示范区的11.8%),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33个。[14]同时,定期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终身教育节”“社区教育节”“全民读书月”“终身学习周”等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公共教育资源和学习服务,参与面达到85%以上,形成了互相交流和探讨的学习圈。

如今,“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在浙江已呈蓬勃之势,全省文化发展指数持续快速提升,“学习使生活更美好、书香让城市更美丽”已成浙江市民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杭州、宁波、温州和绍兴、丽水、衢州先后成功入围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浙江成为全国入围城市最多的省份之一。2016年1月,杭州正式加入全城学习型城市网络,成为全球首批、全国首个加入该网络的城市。2016年11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第一届成员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发布了《学习型城市建设杭州宣言》。浙江,正在成为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榜样。

二、浙江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念与特色

浙江有着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学习传统,具有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独特的历史条件。今天,浙江城市建设的重大发展也为建设学习型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浙江学习型城市的探索实践,秉承优秀传统、倡导开放包容,彰显了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地域特点。

(一)普遍性与特色性相结合

学习型城市在本质上体现城市社会发展形态,表现为学习形态在一城一域的呈现样态和实际成效。学习型城市建设,既要创新城市学习生态,也要创建城市学习品牌;既要有外向化、国际化的理念,更要深刻把握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与国情省情市情相结合、相呼应,体现阶段特征、发展主题、历史使命。浙江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不仅具有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基本功能和属性,也充满着浙江地域城市文化的内在基因。浙江各地的学习型城市创建,既接轨国际、又立足本土,将“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和首要任务。同时,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养成、理论创新和制度创建等方面,体现自身实践特色、发展特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倡导“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15]不断巩固和发展基于“共同意愿”的全民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机制,推动学习资源社会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开放化、便捷化,激励市民自觉提升学习力创造力,并转化为能动参与和谐文明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

(二)继承性与创新性相融合

如果没有对以往各地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和模式的超越,也难以体现新时期浙江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地域性、时代性和先进性。因此,浙江创新城市学习生态和创建学习品牌,必须始终以正确理念为先导,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主动担当时代发展使命,不断彰显学习型城市的生命力。事实也表明,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只有在巩固已有创建成果、打好打响原有学习品牌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已有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积极培育创建良好的城市学习生态和学习品牌的新举措新方法,建立健全创新城市学习生态和创建学习品牌的体制机制,才能使浙江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紧扣时代脉搏、弘扬地域文明、形成时代突破、彰显城市特色。

(三)群众性与实践性相黏合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各行各业,市民群众需求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深入实践是创建学习型城市品牌的力量之源。第一,充分尊重和发挥市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培育广大市民乐于实践、善于创新的品格,注重激发社会各界的学习智慧和参与热情,一直是浙江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基本遵循。第二,通过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城市老居民的期盼、年轻人的坚守、未成年人的渴望以及“新浙江人”的支持等得以较好地融入和实现。第三,相关单位和部门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通过法规实施、舆论导向、政策激励、制度安排、日常管理等举措,提供创新城市学习生态和创建学习品牌的实践条件,营造创新城市学习生态和创建学习品牌的良好氛围,形成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四)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推进

围绕“以区域中心城市为引领,以点带面,形成城乡均衡、全面覆盖的创建学习型城市新格局”[16]这一目标,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推进城市各类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发现最美、弘扬最美,构建处处可学的社会环境,探索形成了浙江学习型城市的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推进模式,赋予了学习型城市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和新鲜活力。

1.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大格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为着力点,明确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建立学习型城市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推进法规制度保障和评估督导机制建设,注重发挥科学理论的先锋作用、文艺作品的熏陶作用、传统美德的传承作用、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市民群众的自律作用、社会宣传的渗透作用。[17]

2.创造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以服务市民、促进学习、交流信息和推动创建为导向,统筹各方资源,实施数字化学习型城市建设,打造特色学习品牌,大力培育公共服务网和城乡统筹网,积极搭建城乡一体化的学习实践体系,在农村建立起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阵地。同时,通过创办各类品牌讲坛(论坛)和学习型城市网站,为市民随时随地学习教育提供多渠道、多时空、多媒体的学习机会和方式。

3.注重创新和运用新载体。搭建点面覆盖、全民共享的三大交流平台,即传播知识、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主题鲜明、活动丰富的愉悦平台,贴近市民、符合需求的特色平台,大力推进“学分银行”建设,为市民学习提供“菜单式”服务,积极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百姓学习之星”等先进典型学习宣传,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三、全面推进浙江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经验与价值遵循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视频讲话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18]《浙江省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设区市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建成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终身化、学习组织系统化、学习体系社会化的学习型城市格局。[19]浙江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历程,特别是省十三次党代会以来五年的探索实践,为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提供了基本经验和价值遵循。

(一)牢牢抓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引领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20]浙江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也是城市精神的方向路标,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就能更好地稳固城市软实力竞争的战略支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各领域、各层面,必须知行统一、行知并进,使之常态化,成为市民普遍遵循的生活准则、价值标准。为此,第一,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省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人们以大历史的视野观察和体悟国家建设的成就,坚定道路自信。第二,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人们增强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以实际行动推动城市建设走在前列。第三,要推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完善社区公约、邻里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

(二)瞄准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这个目标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创建学习型城市要以提升市民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为指向,以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促进城市的包容、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实现“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建设目标。

1.更好地接轨国际。要落实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发展理念,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整和完善,同时,进一步利用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平台,推动与国际城市之间的学习对话。

2.更好地立足国情,扎根本土。浙江文脉悠长、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既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宝库,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最先照耀的沃土之一,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应更好地整合资源,挖掘培植特色,注重宏观统一布局与微观因地制宜的有机结合。

在具体操作上,既要全省树立“一盘棋”的理念,又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推进。在机关:重点结合加强作风建设、优化务实高效政务环境,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等方面来开展。在农村:重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群众性精神文化创建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来开展。在企业:重点结合企业文化培育,突出诚信和责任这一企业立身之本,增强企业创新活力来开展。在学校:重点结合优化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品位提升,突出健康人格塑造这一根本任务来开展。在社区:重点结合文明社区创建、社区治理创新和和睦邻里关系等方面来开展,使城市学习生态建设和学习品牌打造接地气、有特色、见成效。

(三)坚持制度创新这条主线,形成政府、市场两“手”协同新格局

制度创新的重点在于“用好有形之手”“调动无形之手”,让政府、市场两“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多方参与协商、合力共建学习型城市的良性机制,推动城市治理创新。

1.坚持政府主导,突出“三个结合”。即加强政府统筹与协调,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与文明城市建设相结合、学习型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学习型城市建设与信息经济城市建设相结合,促进各项资源整合和发展平台共享,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创建格局。同时要推行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确保各项创建任务落实到位。

2.拓展资金支持渠道,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既要增加政府有效投入,更好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导向激励作用,更要完善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个体加大对学习创新的投入,以及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公益性捐赠等,促进形成竞相增进学习资源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3.开展评价监测与国际交流。第一,要推进学习型组织分类,不断完善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为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提供更加清晰的目标和路径导向,夯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第二,要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研究,探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推进第三方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状况监测评价活动。第三,加强与国际组织及世界各国在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国际学习型城市建设。[21]

(四)深化发展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这个关键

1.切实把握各类型各层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主题和主线。按照“全员学习、带头学习、互动学习、反思学习、创新学习”五项原则,深化发展学习型组织,构建和谐共进充实幸福的学习共同体,是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关键环节,也是基本的目标导向。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系统、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形态,也是学习型城市的基本单元。立足当前,要突出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这个龙头,夯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

2.坚持学与思、知与行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做好结合的文章。第一,结合巩固拓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围绕“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再上新台阶。第二,结合贯彻省委、省政府“两富”“两美”浙江战略目标要求,增强前列意识,促进学习型城市的“品格”养成。第三,结合破解“民生难题”,以开展“学习深化年”“作风深化年”活动等为载体,推进创先争优,不断提升城乡学习生活品质。

(五)推进学习型城市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发展

城市智能化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在浙江,免费开放W iFi、“先诊疗后付费”“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社区”等智慧运用已然蓬勃发展,并走在了全国城市智能化的前列。[22]发展信息经济、建设智慧城市,既为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支撑,更赋予了学习型城市建设新的任务和要求。

要切实推进学习型城市与智慧经济创新城市的深度融合发展,第一,进一步做好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第二,促进城市规划设计和市民需求相互契合,着力营造智慧学习环境,激发城市创造活力。第三,以网络文明和信息素养为重点,引领和促进市民现代文明素养的提升,增进城市生活品质和发展质量。第四,将生态环境置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积极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学习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有效提升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增进“两富”“两美”浙江最高标准共识。

(六)突出法治浙江这个主题,努力使立法成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1.积极发挥地方立法在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要在法治浙江中强化先行意识,着眼于抓基层、强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积极推进终身教育立法,突出在职教育立法,加强社会教育立法,注重生态教育立法。

2.细划实施方案,力求落地生根。要把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发展目标体现到法规规定和政策制度中,细化为市民文明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则、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和日常行为规范。

3.把学习型城市创建的本质内涵融入到行业规范建设。要进一步实化细化深化《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和《浙江省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研究出台《浙江省学习型城市建设创建标准》,大力推进组织、个人、企业、行业、协会等继续教育规划建设。

4.要将学习型城市建设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和需求期待相结合,找准创建学习型城市与法治浙江建设的契合点。依托“法律六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等活动,整合法治教育基地、普法广场、普法中心、法治公园等平台载体优势,不断完善法治学习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坚守法律权威维护社会公正的学习型城市“浙江模式”。

(七)秉持创新发展的理念与思维,持续培育、打造学习品牌

“学习品牌代表了学习的品位和档次,是学习型文化的主要亮点。”[23]要把打造学习品牌置于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和“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这一总体布局中进行深度思考和谋划。

1.要将“品牌”理念贯穿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全领域全过程。既要全面梳理总结已有的学习型组织创建、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和学习平台建设情况,也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学习型城市品牌建设理念和典型做法,强化学习品牌长远规划与当前工作、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推动学习型城市品牌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实践。

2.要把整体策划和宣传塑造学习品牌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并且独特有力的学习品牌培育和实践,既多层面彰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独特性,又突出学习品牌建设的创新性,自觉将城市学习品牌及其核心价值全面渗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成为新形势下提升浙江城市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1][20]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4-09-16.

[2]周旭霞.夯实杭州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N].杭州日报,2010-10-07.

[3]翁卫军等.杭州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路径研究[EB/OL].杭州社科网,2011-05-20.

[4]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EB/OL].浙江在线新闻网,2007-01-29.

[5]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台州教育网,2011-11-18.

[6]翁正营.在全市“创争”活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 OL].杭州工会网,2010-03-29.

[7]中共杭州市委.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N].杭州日报,2011-06-09.

[8]王力.让“我们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N].杭州日报,2012-07-18.

[9][11]黄坤明.核心价值大众化的杭州实践[N].光明日报,2011-08-22.

[10]绽放“最美现象”[N].都市快报,2012-09-29.

[12]潘舒畅.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N].温州日报,2017-01-03.

[13]蒋欣如,沈典轩.大众教育的践行者[N].浙江日报,2015-01-21.

[14]王婷.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务实 守信 崇学 向善[J].浙江人大,2012(07).

[15][18]浙江省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EB/ OL].中国社区教育网,2016-08-24.

[16]浙江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EB/OL].浙江文明网,2013-11-25.

[17]谈松华.“教育优先”要在“全面”上下功夫[N].中国教育报,2015-05-06.

[19]朱漪.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03).

[21]如何让城市更具“智慧”[N].杭州日报,2015-10-19.

[22]姚卓文.努力打造学习型城市[N].深圳特区报,2011-12-29.

责任编辑:刘建文

D 616

A

1671-2994(2017)02-0052-06

2017-01-21

张祝平(1975-),男,浙江龙泉人,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政治社会学。

猜你喜欢

学习型浙江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Mother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