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01-24康雁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康雁冰

(贺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康雁冰

(贺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针对各种社会思潮和别有用心者唱衰、抹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斥之为控制人、统治人、奴役人的思想牢笼和精神枷锁的社会现象,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价值引领的发展方式、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三个维度,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本质属性和内在逻辑,以解除社会思潮的妄加评论和肆意诋毁给人们思想带来的误解和困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价值引领

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和别有用心者对之进行了攻讦和讨伐,斥之为控制人、统治人、奴役人的思想牢笼和精神枷锁。面对各种质疑、贬低声,我们需要从理论层面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解除社会思潮的妄加评论和肆意诋毁给人们思想带来的误解和困惑,使他们正确认知、接受并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在其正确引领下实现全面自由发展。

一、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属性,体现在其集国家、社会、个体与人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旨,以解放全人类和实现共产主义为价值追求。

(一)国家观、社会观、个人观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整体意志。“富强”即民富国强,它不同于人类社会以往任何一个制度形态下的富强,而是以实现全人类富强为己任。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1]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矢志追求的共同理想的客观表述。“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它充分反映了以人民为本的政治理念,体现了人民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文明”即中华民族的进步状态和文化成果,代表了中华民族在精神追求和文化建设方面的价值追求。“和谐”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统一,是中华民族追求奋斗目标而采取方式、手段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实现自身利益和把握客观规律的程度和认识方式的完美统一。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观,反映了中国人民对集体利益和文明程度的制度安排和价值理念。“自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以实现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发展理念。它不同于资本主义“自由”表象下的少数资产阶级的自由,而是以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自由革命。这种全面自由发展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剥削无产阶级“自由”下的虚假自由,而是全体人民自主自觉下思想自由、精神自由和行为自主的真实自由。“平等”即人人平等,在权利、义务和社会资源分配上拥有平等享有权。“公正”即公平正义,它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的公平和正义,也是促进人与人关系健康发展的价值准则。在这一价值准则构建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旨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促进各种社会资源的充分涌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发展平台和社会条件。“法治”即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公民。它充分体现了尊重人、爱护人的发展理念,以法治维护、保障和促进人的发展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3.“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公民观,是引领和促进社会主义公民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价值规范。“爱国”即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民族之林,得以生存、发展、繁荣的自足之本。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爱国”是个人发展的基石和指南针,偏离了正确方向,人的发展就不能称其为发展,只能是一种“伪发展”。“敬业”即人之职业道德的核心,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和精神动力,也是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准,充分反映了人对自我价值的尊重、肯定和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诚信”即诚实守信,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公民道德品质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友爱”即和睦友善、互敬互爱。它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民和谐相处和集体价值观的发展理念,也是促进人们道德意识提升的价值准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民对道德品质的发展自觉。

(二)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与无产阶级政党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

1.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由经济基础决定;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论形态存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中,也以实践形态存在于历史和现实之中。追根溯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学说,它的终极目标是解放全人类,肩负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一言以蔽之,“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人类社会任何一个社会形态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民当家做主。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以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源于人民大众实践,以服务人民大众为宗旨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分别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层面实现了“以人为本”价值意蕴的全覆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决定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同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一切理论体系之中。

2.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群众路线和发展观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践行者。党的宗旨、群众路线和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党作为执政者的理想信念。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蕴可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针中寻找答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全面回答了发展为了谁、靠谁发展以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发展性质和根本方向。综合起来一句话: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系之中。

二、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式

(一)价值引领的主体归属及其实现方式的全面统一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证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任何民族的进步,都依赖文明的成长。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失去了价值信仰,丢失了主导价值,就会陷入可怕的精神空虚,使文明的发展失去方向和支撑。[3]“一个健康有序的现代化国家必然是在具有自身精神标识的价值引领下开启现代化征程的,软实力的支撑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所必需的逻辑前提。软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价值观的较量。以社会主义根基和以人民群众为旨归的本质特征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所倚重的一种软实力。”[4]国家层面的价值观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是其他价值观的动力和引领;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是在国家层面价值观的统帅下,全社会良性运行所必备的价值旨归。[5]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社会的制度、治理、运行等具有导航、规范、完善等功能,它是社会制度设计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制度顶层设计、社会体制运行具有指导、约束作用。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进程;越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越是繁荣稳定,人的发展程度愈高。换言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依赖于人的进步和发展;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和发展的标准,就是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能力素养和文明修养程度如何。任何一个社会的繁荣稳定,都离不开给予公民利益诉求充分表达和维护的社会制度;任何社会的进步,都依赖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引领。

“爱国、敬业、诚信、友爱”作为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思想意识、道德品格、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起着启迪、规范、引领等作用,尤其是在价值观和道德品格的发展上充当着中流砥柱的角色。个人发展的核心和根本就是价值观的塑造和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精神、道德、修养、情感、意志、行为等全方位的文明程度、进步状态。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分别代表了社会主义对公民应该对国家、职业、社会、他人所抱有的信仰、情感、道德、态度的发展目标,以价值引领的方式塑造社会公民的爱国主义、职业道德、诚信品德和个人修养的社会化程度。

(二)价值目标引领、内容引领和路径引领的全面统一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发展的目标引领。长期以来,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以“无私利他”式的“至善”价值原则,追求“完人”和“君子”标准式的教育目标。这种理想化的教育目标固然无可厚非,值得推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完全以“社会价值本位”的价值目标,在市场经济和西方利己主义的冲击下,逐渐式微。相反,以“利己”“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为代表的价值标准却如日中天。诚然,这种完全以“个人价值本位”的价值目标值得批判。但是,值得反思的是,这恰恰是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回归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回应。当然,两者之间的沟壑并非不可调和,它需要一种全新的价值观调和两者之间非此即彼的矛盾,以一种统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新发展观,引领人的发展。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样一种兼具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兼顾社会价值本位和个人价值本位,强调两者协调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发展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发展的内容引领。对于人的发展,社会对它的认识以及实践都出现过偏差。第一,对人的成才内涵认识的片面性。将人的成才简单或片面地等同于文化课程的掌握,只要是考试高分,就是人才,置道德价值观、心理素质、审美能力等于不顾,或没有给予应有的位置或分量予以重视。结果导致人的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第二,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和重视不足。传统教育忽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沿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育人方式,强调规则和服从的刚性管理,欠缺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教育管理方式的刻板化、单一化,导致人的创新能力不足,结构单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从国家观、社会观、个人观三个维度,诠释了社会主义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将道德价值观置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发展的路径引领。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全面发展只是单一的目标引领而已。事实上,这种看法有失偏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新的指导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价值目标和发展内涵,而且为人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6]而且开宗明义地声明,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7]人只有经过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之后,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而且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才有可能实现。目前,人类社会处于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征程中。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广阔的道路。但是,还有很多国家处于甚至低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或者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迫切需要人类自觉实现自我革命、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实现历史进程的伟大进步。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过程中,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代表人类社会进步的新的价值观,实现价值整合和价值更新。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社会及其主流价值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境遇,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建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目标,为人类社会实现全面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和征程。

三、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于它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于一体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易言之,价值观的全面性和人本观的完美统一,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一)人的身心和谐与社会关系高度发展的协调统一

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关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正如李中元所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明了中国要到哪里去,它揭示了民族复兴的目标。富强指向经济目标,民主指向政治目标,文明指向文化目标,和谐指向社会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它们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基。自由彰显人的个性,平等呼唤公民尊严,公正提供社会良知,法治保障正当权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它是公民道德行为的准则。爱国体现社会公德、敬业突出职业道德、诚信彰显人伦美德、友善重在个人品德。”[8]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丰富和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业已成为中国人面对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价值基础,同时也使中国人的信仰实践模式呈现出一种与家族、伦理、权力之间重叠、互动,乃至相互嵌入的层级关系。”[9]它极大地开拓、丰富和发展了人们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和人生体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毋庸讳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社会制度给予个体的价值创造和价值消费的空间是全然不同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社会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它扫除了制约和影响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种种不利障碍。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人们所获得的价值创造和价值消费的空间是最为自由和广阔的。人类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实现了人类社会最高程度的发展自由。

毫无疑问,制约和影响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社会制度问题。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决定了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也就决定了人的生存条件、发展状态。诚然,人类社会将长期处于“必然王国”时期,作为人类迈向“自由王国”过渡的社会主义社会,即使人们还没有获得“自由王国”条件下的彻底解放,但它确是目前人们社会关系发展的“自由王国”。它不仅意味着人的发展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人的发展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的发展将不再是手段,而是目的;人的发展将不再是单纯个人价值或社会价值的实现,而是两者的同时实现;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充沛和丰裕,更是精神世界的最大满足。它实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价值观的革命性地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为人的身心和谐、社会关系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在这种条件下,它将促使每个人成为社会中普遍交往、积极交往、全面交往、深度交往的人。人人成为自觉、自由的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当家做主的主人。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性与实践性,无疑是强大的,明确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普通公民能够直接感知其内涵,学了就可以直接用,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10]

(二)发展主体、客体与发展目标的协调统一

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表征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表征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形态,构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条件下的客体目标;以“爱国、敬业、诚信、友爱”为表征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构了人的全面发展条件下的现实主体。“只有国家好、社会好、个人才会好,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紧密关系比过去任何一个时候都要紧密。个体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推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有利于社会进步。”[11]三者的协调统一和共同促进,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与建构进程之中。作为国家、民族、个人价值体系中最核心、最重要、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总概括,它的成型和系统化,必将消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提升全体公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春风化雨般地潜入人们的思想和心灵深处,进而转变为社会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传统。”[12]

发展是主体参与的实践过程,也是发展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更是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发展价值的生成表现为三者的协调统一的实践进程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表现为主体、客体和发展目标的互动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客体,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则是发展的价值目标。人作为发展价值的主体,并不是单纯为了满足需要,而是要通过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从而满足精神等更高层次的多方面的需要。从社会发展要求来说,人又是发展的客体,社会主义公民只有具备与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价值取向,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公民,才是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因为如此,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环节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以及价值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人的现代化及其现代性获得的协调统一

恩格斯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的活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13]作为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旨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不例外。社会主义社会既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也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它的发展过程集中到一点上,就是人的现代化及其现代性的获得的协同统一。从价值生成来看,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生成之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过程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地塑造着现代化的建设者,而人在参与现代化的进程中,又不断地实现着人的现代化。这一过程表现为人的现代化及其现代性的获得的协调统一。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它表现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这种目的性不仅贯穿于人的现代化实践的始终,而且是人的现代化的动力。正如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的意图”,更要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的力量”。

现代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即人的精神和自我实现的充分发展和完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价值观的建构过程,实质上就是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即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改革,改革束缚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不断丰富和拓展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文化需要”[14];不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以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价值观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即不断消除束缚人的发展限制,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需要;不断消除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平等、公正;不断完善保护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法治体系,确保人获得充分发展的法制保障。“爱国、敬业、诚信、友爱”个人价值观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实现个人现代化的过程,即人获得道德现代性与满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品质需要的统一。

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价值引领的发展方式,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集中体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的本质属性和内在逻辑。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7.

[3]赵瑞雪,孙翔.价值引领与载体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的载体研究[A].甘肃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讨会二等奖论文集[C].2015:9.

[4]双传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契合性——基于软实力的一种考察视角[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6).

[5]卢爱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工程的路径创新[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6][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1、24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8]李中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内在逻辑和践行原则[D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02-27.

[9]李向平.中国信仰的实践逻辑[J].学术月刊,2010(06).

[10]陈拓新.新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03).

[11]邱仁富,李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论纲[J].党政研究,2015(01).

[12]顾相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的全面发展[J].求实,2009(06).

[14]王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人学向度[J].伦理与文明,2013(06).

责任编辑:许如江

D616

A

1671-2994(2017)02-0047-05

2016-09-18

康雁冰(1978-),男,湖南永州人,贺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人的发展。

*本文系2015年“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培育项目《当代中国社区文化的发展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2015SHGZ008);贺州学院2016年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社区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实践高地》(2016DJKT0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