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背景·内涵·特点

2017-01-24王民选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技思想

王民选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2)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背景·内涵·特点

王民选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2)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是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科技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影响的反映,其基本内涵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道路,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体制改革是促进科技创新的手段。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科技思想资源,求真务实,不尚空谈;自主创新,饱含自信;紧贴国情,富有中国特色。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自主创新道路;科技思想传统;创新人才;综合国力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命题。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不断深化,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思想,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就是这些思想的最新结晶。

一、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背景

一般来说,现时代的思想产生受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制约: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及环境,主要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所继承的传统思想。科技创新思想的产生同样要受到这两方面的制约,因此,对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背景的分析,必然要从其客观的物质基础和所继承的科技思想传统两方面展开。它既是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科技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影响等的反映,同时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优秀科技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一)重视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

1.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近代科学诞生以后,科技创新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巨大动力先后引发了英国、德国、美国、苏联等大国的崛起。如今科技创新又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认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1]

2.科技创新是保持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保障。科技创新不但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其综合国力,创新能力还是国家未来经济增长和保持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依托。诸如大数据技术这样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还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国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表现为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主要大国纷纷制定科技创新的国家战略,力争在未来发展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战略规划。近年来,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政府以及欧盟纷纷出台创新战略规划。2015年,美国政府发布了新版的《美国国家创新战略》,是奥巴马于2009年首次发布该战略后的第二次修订。它称美国长期以来都是创新者的国度,创新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源泉。2014年,欧盟正式启动“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2013年,俄罗斯政府正式批准《2018年前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日本政府IT战略总部推出了中长期信息技术发展战略 《i-Japan战略2015》,德国政府制定的“工业4.0”战略更是具有全球性的影响。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现阶段物质资本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力的‘红利’日渐消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下降。”[2]所以,中国急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的传统背景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命题。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一向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延安时期到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科技管理经验,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战略思想,这是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背景。

1.科学服务于社会的主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把科学技术仅仅视为象牙塔内的学问,党领导下的科学事业是为社会服务的。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它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为抗战服务、为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或为经济服务。

早在延安时期,在战时的恶劣经济环境中,边区开办一些从事工业、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所,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培养一批优秀的科学人才。当时的科学技术事业基本上是为抗战和战时经济服务的。建国之后,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到1957年基本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产业部门研究机构、国防研究机构以及地方研究机构组成的科技体制。经过建国后多年发展科技的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越来越明晰。1963年12月,毛泽东在听聂荣臻汇报工作时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3]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新一轮发展。和这个论断相对应的是“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科技体制要适合科技发展,科技政策要与之配套。在继承邓小平科技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江泽民、胡锦涛深刻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新态势,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

2.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互补的发展道路。由于诸多因素,我国整体科技水平长期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对待国外先进经验的态度,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选择上,党采取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举的策略。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其建院方针“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一向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体现了一个大国执政党应有的自信。毛泽东多次讲,在学习外国的问题上,既要虚心,也要有民族自信心。一定要埋葬洋奴哲学,打倒爬行主义。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讲到如何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特别强调要努力学习外国的自然科学和技术。

改革开放以后,党继续秉持这种辩证态度。邓小平多次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非常重视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4]

3.赶超策略。新中国成立后,积贫积弱的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距很大,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潜在的和现实的威胁。特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使毛泽东等领导人有强烈的危机感,希望尽快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缩小和资本主义强国之间的差距。这样,就要实现科学技术的超常规发展。“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5]中国用比较短的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科技发展上百年的道路,一方面是西方国家和苏联的现实状况可以作为我们具体目标,其历史经验可以拿来参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选择了正确的科技发展策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科技发展上的赶超战略集中在高科技领域。邓小平明确提出:“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6]基于对经济建设的一贯重视,邓小平的科技赶超战略自然扩展到科技创新领域,发展高科技,必须通过实现产业化,使得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

4.尊重人才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有着尊重知识、重视科技人员的传统,然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却经历了多次波折,科技人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得不到应有的信任,甚至遭到错误的对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个问题与党的科技人才储备和结构有关。

在延安时期,边区科技人才比较缺乏,边区政府积极引进外界的人才到边区工作,因此,延安的科技人才,既有党培养的,也有从全国各地投奔过来的。边区外的旧知识分子和共产党建立的新体制之间的磨合,是所谓知识分子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这个问题在建国后同样存在。党一直致力于寻找对知识分子加强领导和使用的有效途径。建国后,党领导的科技人才队伍大幅度扩张,来自边区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原“国统区”的“旧知识分子”占了很大比重。党迅速地完成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把“旧知识分子”纳入社会主义的科技体制。在建国初期中苏友好的国际环境中,我国还向苏联等国家派遣留学人员,引进大量苏联科技专家作为外援,同时呼吁和帮助海外科学家和留学生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和引进外界智力相结合,广泛使用外界的科技人才、包容的人才政策是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之一。而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任和轻视,则给科学事业带来巨大损失,这恰恰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文革”时期,大批科技人员遭到迫害或错误批判,在错误舆论的引导下,科技人员的社会政治地位急剧下降,一度沦为和黑五类相提并论的“臭老九”。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着力清除“文革”时期的错误思想,要求党内必须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他强调指出:“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嘛。”[7]在科技人才的使用方面,邓小平指出要给科技人才创造好的工作条件,尊重他们的才能,让他们在政策的保护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一书,有很大的篇幅论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该书的49篇文稿中有28篇专门论及了科技人才问题。”[8]

二、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内涵

(一)科技创新对发展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中的一个重大论断。创新是当代社会的热词,各个领域都在讲创新,它可以是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也可以是理论创新或更具体的人才创新。习近平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9]他还形象地把科技创新称为“牛鼻子”,这是对科技创新的特殊重要性的特别强调。

从历史的视角看,推动社会发展因素的有很多。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因素,有诸多不同认识,有所侧重。在当代中国,创新何以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为何成为重中之重?从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找到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当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强劲推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改革开放的中国也不例外。第二,正在崛起的中国对科技创新有更加迫切和强烈的需求。在习近平的论述中,后者占了很大的比重。他非常关注科技创新给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带来的增益,这在他有关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讲话中均有体现。

1.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创新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长远动力源,是带动世界走出经济困境的根本力量,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过去,我国的发展主要依托生产要素的投入和驱动,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之一,就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考察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习近平指出新的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需求,为传统产业带来活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10]

我国科技发展起点低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多年来以要素驱动为主,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相对不足。这就形成了一个非良性的循环,造成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难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落后。但换个角度看,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更大的提升空间,经济发展可以而且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习近平指出:“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11]

2.科技创新增强综合国力竞争优势。科技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我国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12]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在全球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

历史上很多大国的衰退与创新不足和技术停滞有关,我国近代史上更有惨痛的落后挨打的教训。习近平纵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关系。和西方国家相比,近代中国落后的直接体现是在综合国力方面。在经济总量和规模上,直到鸦片战争时期,我国远远高于欧美国家。但科技落后,致使得我国综合国力不如西方国家,在战争中屡次失败受辱。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不断有“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这样的重大科技突破,综合国力猛增,国际地位迅速提升。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但历史告诉我们:大国不一定是强国,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2015年,中国的国家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一步提升,但也仅仅排在全球第18位。[13]国家创新能力不高,企业难以占领产业链中的研发和销售环节,中国就只能是一个制造大国,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二)科技创新的方针和战略

如果说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那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明智抉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背景下,要实现从世界大国到世界强国的跃升,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习近平指出:“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14]

1.自主创新的道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中国科技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越来越接近,在某些领域甚至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即是说,我国处在从追随发达国家到领跑世界的转折点上,面临着重大的路径抉择,自主创新是中国走向世界领先的必由之路,仅靠模仿永远不会成为世界一流。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输出的限制越来越多,越来越严苛。他们害怕中国做大做强,习近平称之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心理,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不但禁运核心技术,“比较正常的技术引进也受到种种限制。”[15]所以,核心技术尤其是国防、军事科技难以引进,一味仿制就是甘当跟跑者,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实践证明,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实现从追随者到领跑者的跨越。要自主创新,要求创新者有自力更生的精神,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自力更生不是闭门造车,并不排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当代中国比任何历史时期都要更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一贯方针。

2.创新的赶超战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在总体上仍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在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中实现赶超,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策略。如果盲目追踪模仿发达国家技术,没有自己的特色,最终还是受制于人。习近平说:“要从国情出发确定跟进和突破策略,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16]习近平的科技战略思想富有中国特色:

第一,“非对称”赶超战略。这是习近平指出的自主创新的具体策略。2013年,他在《听取科技部汇报时的讲话》《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反复强调我们要采用“非对称”赶超战略。[17]所谓“非对称”赶超战略,就是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聚集科技资源,形成自己的优势,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从而实现赶超。不能照搬发达国家,要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围绕国家使命,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要为导向,形成自己的协同创新格局。

第二,把握科技进步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的战略优先选择。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曾多次失去跟上时代的历史机遇,如在20世纪60、70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跟上产业革命浪潮发展上去,而我国正在发动“文化大革命”,错过了良机。改革开放以后,党汲取历史教训,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习近平对当代正在发生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非常关注,其中包括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低碳技术和生命技术等等。针对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他的态度是“高度重视、密切跟踪、迎头赶上。”[18]

(三)科技创新的资源及保障

1.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最关键因素,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的管理有三个方面:使用、培育和引进。第一,创新人才的使用机制。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尊重人才,爱惜人才;要为科技工作者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要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第二,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虽然我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技队伍,然而,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不足。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切实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第三,要在引进人才方面下大功夫。我国对外开放首先要推进人的对外开放,人才的对外开放,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海外优秀专家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服务。

2.完善的体制是创新能力发挥的保障。科技创新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国家应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科技体制改革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习近平从科技体制改革具体战略部署的层面分析科技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目前,我国科研成果封闭自我循环现象严重,向生产领域转移扩散的通道不畅;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之间缺乏联系,存在着交叉重复的现象。习近平指出:“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19]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打破阻碍技术成果转化的瓶颈。最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之间的通道。

三、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特点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立足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建基于中国数十年科技迅猛发展的经验,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传统,以对世界最新科技发展趋势的分析为基础,是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一)求真务实,不尚空谈

习近平对清初科技传播史上的一段往事深有感触。康熙年间,很多人,包括康熙帝本人,对当时的西学颇感兴趣,而且造诣颇深,但他们仅仅停留在坐而论道层面。习近平就此指出:“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20]科技应该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内容,就是科技创新能力之争;科技创新为民族复兴中华崛起的目标服务,是党赋予科技的历史使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学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科教兴国思想一脉相承。

(二)自主创新,饱含自信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选择,不仅要求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增强创新自信,更饱含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自信心,是对“自力更生”发展科技事业光荣传统的继承。在习近平看来,创新自信,就是“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21]当然,自主创新并非闭关自守,真正的自信是勇于吸纳国外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同时,这种自信也不同于自负,而是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坚实基础。

1.党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为创新自信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有优势的,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22]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定正确的战略发展方向,创设合理的制度和良好的创新环境,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特定领域,集中攻关。

2.基于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创新精神传统,即文化自信。回溯科技史,即可看出中国古人不但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积累了浩如烟海的科学知识,更有造纸术、火药、印刷术为代表的伟大发明,为世界贡献了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深刻影响了世界科技发展乃至文明的历程。中国科技史上的成就,造就了我们深厚的创新文化积淀。

(三)紧贴国情,富有中国特色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富有中国特色。在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中,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非对称”发展策略,为党的科技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中国是科技创新基础相对较弱的后发国家,但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是习近平为中国确立的在世界科技发展版图中的定位。基于此,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就不能面面俱到,而是选择最重要的、最前沿的、最核心的领域作为突破口,即习近平常说的牵“牛鼻子”。在突破口的选择方面,也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而要根据中国国情。“非对称”发展策略,要求我们在国际竞争中不拘泥于发达国家既有的科技体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灵活机动的赶超策略。

[1]白春礼.创造未来的科技发展新趋势[N].人民日报,2015-07-05.

[2]曾光,王玲玲,王选华.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度:1953—2013年[J].中国科技论坛,2015(07).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1.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1.

[6][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275.

[8]熊登榜.江泽民科技进步观的十大方面[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06).

[9][10][11][12][14][15][16][17][18][19][20][21][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7、3、5-9、7、35、36、48-49、43、76、64、62、48、35.

[13]白国龙,余晓洁.中国创新能力升至全球第18位[N].新华每日电讯,2016-03-05.

责任编辑:许如江

D 616

A

1671-2994(2017)02-0037-05

2016-09-14

王民选(1976-),男,河南扶沟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科技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思想与“剑”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