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根源及理论基础

2017-01-24王禄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革命

王禄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山东聊城252000)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根源及理论基础

王禄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山东聊城252000)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重要法宝,它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和理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它生生不息的历史养分,马克思主义赋予它理论上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更加符合中国的历史国情。这三个方面最终促成了符合中国实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传统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倡导并推动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要素,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等,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根源和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根源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抗日战争中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历史基因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部分。

(一)长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基础

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我国云南开远、禄丰等地,先后发现拉玛古猿化石,距今已有800多万年。公元前21世纪,禹自立为“夏后”,并传位于己之子启,确立世袭制,实行“家天下”,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标志着我国的历史迈入了所谓“文明社会”的门槛。根据最新考古成果,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千年。

2.中国是一个长期大一统的国家。毋庸置疑,夏王朝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商、周王都、宗师与方国、诸侯并存,实为大一统国家。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霸、大国争雄,亦不过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争斗,正所谓“兄弟阋于墙”。因为这时作为大一统国家象征的东周王室依然存在,直到公元前246年为秦所灭,1800多年的中国奴隶社会基本上是统一的。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国家统一。中国封建社会经2100余年,历十数个王朝,分分合合,聚多离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3.中国是一个长时期多民族聚居的国家。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黄帝、炎帝、蚩尤分别被后世中原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奉为祖先。中国古文献所记历史传说故事,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先人在黄河流域共同生活的状况。夏商周“诸华”“诸夏”,既是“中国”的同义词,也是“中华民族”的称谓。春秋时,黄河流域除居住着华夏族外,还有所谓“蛮、夷、戎、狄”等非华夏族。秦汉时,以长城为界,内为农业民族称汉族,外为游牧民族称匈奴。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一度入主中原,形成所谓“五胡十六国”。唐宋时期,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女真等先后崛起,并建立了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强大政权。兴起于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东北满族建立的清王朝,更是取汉族封建王朝而代之,主政中原数百年。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也是民族融合的过程。我国各民族都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纯而又纯的民族了,而是包含各个民族成分的融合体,并且大家和睦相处,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已不再是汉族的别称,而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国也不再是哪一个民族的国家,而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家园。

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东方文明赖以生长的沃土;大一统国家的存在,提供了我国优秀文化传承的条件;多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更便于产生同一的认知。这些,共同构筑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实基础。

(二)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化根源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中国古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商鞅、王安石、屈原、范仲淹、卫青、霍去病、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他们是帝王将相、封建士大夫,是政治家、军事家,是知识分子、诗人,是民族英雄,更是爱国者。近代以来,亦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誓死抗英的关天培,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的邓世昌,为救亡图存而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为振兴中华而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中共创始人李大钊、蔡和森、毛泽东、周恩来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们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者和传承人,竖起了一座座爱国主义的丰碑。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在炎黄子孙的血管中流淌,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田;又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在人们的脑海里翻卷,激荡着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努力拼搏,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在和平发展时期,有了它,人们会不遗余力,贡献出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为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增砖添瓦;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有了它,人们会摒弃一切芥蒂,团结一致、共赴国难。20世纪30年代,当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之时,正是这种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内在感召,唤起了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促成了全国人民共同抗战的局面。

(三)求同存异的和合思想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哲学渊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个包含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最广泛的联盟,既有在共同目标和最终利益上的一致性,也存在着因为利益的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如何化解统一战线的同异矛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为其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思想理念和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和”者,和平、和谐、和解、和顺也;“合”者,合一、合作、合力、合好是也。《说文解字》中将“和”解释为“相应也”,强调不同事物之间达到一种和谐一致、相互融合的状态。早期历史文献中“和”“合”是通用的,有相同的含义,和合即合一、合作、和好、和谐、统一、一致的意思。

和合的理念源于统一国家多民族和平共处的历史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中华民族同一的认知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但文化繁荣,思想活跃,儒、道、法、名等各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各抒己见。尽管他们的政治主张有所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阐释了“和合”的哲学理念,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观点。“和为贵”讲的是同一、和谐,追求的是事物的理想状态;“和而不同”讲的则是差别、冲突,反映了事物的常态。既然事物存在差异矛盾,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突;而处理矛盾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搁置矛盾、和平共处,以求双赢或多赢。

“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求同存异的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贤哲们的智慧,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火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哲学渊源。“和为贵”与“和而不同”,分别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认知理念和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二、马克思主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统一战线理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对统一战线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但并没有赋予其明确的概念和完整的含义,在他们的公开著作中,也仅仅两次使用过“统一战线”一词,但这丝毫不能否定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事实。处于帝国主义时代的列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无产阶级要加强团结统一

无产阶级要加强团结统一,结成自己内部的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早在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恩格斯就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年11月,马克思、恩格斯将其写进了无产阶级第一部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这个口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思想。国际主义和统一战线,其含义和实质是相同的,强调的是无产阶级内部的团结和统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加强自身的团结统一,因为只有加强团结统一,才能促进革命力量的强大;只有加强团结统一,才能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如果不结成同盟,工人就会什么都得不到。同盟是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的,无产阶级需要时刻紧紧团结在一起。[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团结统一的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一国家无产阶级的团结统一,二是国际间的无产阶级的团结统一。马克思在《关于波兰的演说》中指出:“既然各国工人的生活水平是相同的,既然他们的利益是相同的,他们的敌人也是相同的,那么他们就应当共同战斗,就应当以各国工人的兄弟联盟来对抗各国资产阶级的兄弟联盟。”[3]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必定是“联合着的无产阶级”的整体革命,单个国家、单个民族的解放不是革命的完成形态,也不是革命最真实的面目,各国无产阶级应当同时得到解放。全世界的无产者必须紧密地团结起来,结成无产阶级的国际统一战线,共同为自身的彻底解放而不懈斗争。[4]

(二)无产阶级在革命中要争取更多的同盟军

1.无产阶级不仅要联合起来,而且要争取更多的同盟军,建立广泛的外部统一战线。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无产阶级代表着世界运动的未来,代表着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同全体劳动人民联合在一起,才能最终赢得自身的解放以及全人类的解放。同年,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英国工人阶级现状》等著作中指出:无产阶级要想解放自己,就得同广大的劳动人民一起寻求解放。和工人运动中的不同派别、民主进步人士结成联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认识。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主义原理》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应当和坚持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者进行联合,应当根据各国不同的情况,同一切进步力量进行合作。在《共产党宣言》中,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使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统一战线策略原理。

2.把农民阶级吸收到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中来,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主张。马克思曾指出,有了农民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5]经过1848年欧洲革命的洗礼,马克思越发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的总结和阐述,马克思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工农联盟理论。一方面,工人阶级需要和农民阶级结成联盟,因为备受压迫、备受剥削的农民阶级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有强烈的革命愿望,并且人数众多,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革命力量。另一方面,农民阶级又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由于生产方式、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6]

3.列宁十分重视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作用和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1905年俄国革命之初,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就指出,在革命的第一阶段,无产阶级应联合全体农民,孤立资产阶级,为无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而奋斗。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农民在整个小资产阶级群众中间是人数最多的”,争取了农民的支持,就有可能争取到整个小资产阶级队伍。列宁强调:革命过程中,有一部分同盟者可能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与无产阶级结成联盟。尽管如此,仍然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联合这些同盟者。无论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还是建立新政权之后,都要去争取最广大的同盟军。其方法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办法,即以无产阶级为核心联合所有能够革命的力量;间接的办法,则是尽可能多的利用敌人阵营中各派别之间,通过分化、瓦解敌人发展出更多的、无产阶级可以团结的力量,以达到削弱敌人、增强无产阶级同盟军的目的。

4.无产阶级的国际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是世界范围内进行的。全世界的无产者必须紧密团结起来,结成无产阶级的国际统一战线。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欧洲的无产阶级应该支持全世界范围内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国际义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列宁审视新的世界形势,认为世界上的各被压迫民族要联合起来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以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他说:“社会革命的发生只能是指一个时代,期间既有各先进国家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国内战争,又有不发达的、落后的和被压迫的民族所掀起的一系列民主的、革命的运动,其中包括民族解放运动。”[7]无产阶级只有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才能使自己和被压迫民族一起获得解放。

(三)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要保持独立性、掌握领导权

统一战线是不同政治势力结成的联盟。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要坚持什么样的原则、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掌握领导权?这是经典作家早就认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1.保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策略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同时指出,共产党在同资产阶级自由联合时,并不因此放弃对那些从革命的传统中产生出来的言谈和幻想采取批评态度的权利。[8]共产党在同非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联合中,必须保持和行使对于同盟者的批评权。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同其他某些阶级、政党、集团和势力的联合是有条件的,一旦条件遭到破坏,联盟即告结束。“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同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9]这就明确道出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列宁坚持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掌握领导权是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现实和在资产阶级疯狂进攻面前布尔什维克无力反击的惨痛教训,使列宁清醒地认识到:无产阶级只有掌握了领导权,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革命向前发展并取得彻底胜利。他明确指出:布尔什维克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坚持在统一战线中保持独立性、掌握领导权的策略原则,同时也要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关于东方问题的总提纲中专门指示:“为了在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解放斗争中获得喘息机会,工人阶级认为局部的和暂时的妥协是许可的和不可避免的。但是,对本国统治阶级为了保持其阶级特权而或明或暗的同帝国主义瓜分权力的企图,应作绝不调和的斗争。”[10]也就是说,对参加统一战线的其他阶级和阶层革命的方面要采取联合的政策,而对其妥协或反动的一面则采取斗争的政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也是一直坚持这么做的。革命导师关于在统一战线中又联合又斗争的理论和实践,对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着不可估量的启迪意义和指导作用。

三、毛泽东思想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武器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武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抗日战争所做出的理论概括,反过来,它又指导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的强大武器。

(一)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产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表《民众的大联合》,指出改造中国社会的最根本的办法在于“民众的大联合”,初现其统一战线思想的端倪。中国“民众的大联合”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如出一辙,而前者则更具中国特色,更加切合中国实际。1926年前后,毛泽东连续撰文,阐释统一战线思想,尤其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本思想的同时,对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包括中国革命联盟的必要性、谁领导、联合谁、团结谁以及提防谁的问题。

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直接与中日民族矛盾在中国社会矛盾中的地位相关联,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催生的结果。1931年,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柳条沟”事件,迈出了武装侵华的第一步。“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开始凸显。事变之后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发出了“抗日”的呼声。“抗日”,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基点,或者说中心点、起始点。没有这个基点,也就不会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理论。“抗日”,迸发出了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火花。同年11月,刚刚成立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发表《为国民党反动政府出卖中华民族利益告全国民众书》,号召全国人民自己武装起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全国人民起来抗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也是毛泽东的声音。“全国人民起来抗日”的提出,是毛泽东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理论体系迈出的第一步!这是艰难的一步,也是可贵的一步,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它的提出,是一位杰出政治家的重大发现,是一位聪慧思想家理性思考的结果。它一经提出,将预示着中国革命中心任务的转变,意味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并将直接左右中国革命的轨迹和未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大举进攻上海,威逼华北,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并组织抗日,国民党反动派则采取卖国不抵抗政策,但其内部却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少民主人士和爱国将领,自发地起来抵抗日军。陈铭枢等人领导的十九路军“一二八”沪淞抗战就是一例。毛泽东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情况。1933年1月17日,毛泽东以中央工农政府和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宣言,提出了在“立即停止进攻红军区域、保证民众民主权利、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和国内任何军队订立抗日作战协定的主张。“联合国内任何军队抗日”,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许。从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到“联合国内任何军队抗日”,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又大大前进了一步,它的“破茧化蝶”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主要集中在1935年末。1933年,“左倾”思想在党中央占了上风,毛泽东受到排挤,失去发言权。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才得以恢复。1935年5月末,日军大举入关,对华北发动新的攻势,不仅直接威胁到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也影响到了欧美等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使国民党内部在抗日问题上发生分化有了可能。同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毛泽东从前来“剿共”的东北军身上,看到了国民党内部对待抗日态度的不同,开始考虑建立更加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11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宣言》,表达了与国民党联合抗日的意愿。国共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最关键的要素。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这一决定的作出,彰显了毛泽东的不凡气度和雄才大略,昭示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并且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瓦窑堡召开,做出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27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理论,其主要观点:

1.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抗日的基本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左翼有可能参加到斗争中来。地主买办阶级是坚决与人民为敌的,但亲英美的那部分,有可能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暗斗以致明争。这就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可能。但是,中国的民族革命战争是长期的、持久的,是极其复杂和曲折的。因此,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关键的。

2.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毛泽东指出,目前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阵线。”[11]

3.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属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指出,在统一战线中谁跟谁走的问题是革命成败的关键。领导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历史已经判定是无产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共产党和红军不仅在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12]

4.国际援助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意义重大。毛泽东指出,世界和平阵线的援助,尤其是苏联人民的援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要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一切与日本帝国主义有矛盾的其他国家建立反对其侵略战争的同盟。《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是毛泽东的精品力作,是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代表作,是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标志。

(三)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完善与实践

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同时又在指导中国人民抗战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形成了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又联合又斗争”方针的思想以及“有理、有力、有节”的策略原则。

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1936年4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为创立全国各党派的抗日人民阵线宣言》,第一次公开把国民党列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范围之内。不久,又陆续停止“反蒋”宣传,提出“请蒋抗日”“逼蒋抗日”等口号。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毛泽东指示应邀斡旋的周恩来、叶剑英,说服张、杨以抗日大局为重,避免内战发生。25日,答应停止“剿共”、共同抗日的蒋介石在张学良的陪同下回到南京。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建立更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

为促使蒋介石履行诺言,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决议案。“七七”事变发生后,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中共又作了巨大让步的情况下,国共两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达成了一致。8月2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接受改编。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延搁两个多月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表示要团结御辱,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起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创建抗日根据地;新四军驰骋华南、华中等地,打击日寇;东北抗日联军活跃在白山黑水之间,牵制日军;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狙击,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全国抗日高潮的迅速到来,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迟滞了日军的侵华行动,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迷梦。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除了面临国民党反动派的挑衅之外,还要面对共产国际右倾指导和来自内部的右倾投降主义、“左”倾错误残余思想影响等干扰。为此,毛泽东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1937年5月,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保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8月1日,毛泽东同张闻天联名发布《关于红军作战原则的指示》,明确提出了独立自主原则。11月,针对共产国际的右倾错误指导和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毛泽东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独立自主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独立自主原则是我党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重要一环。此后,毛泽东又多次强调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和独立自主原则。在对待共产国际问题上,毛泽东既尊重共产国际的指导,又不迷信共产国际的权威,采取了既坚持原则,又讲究策略的斗争方式,从而使独立自主原则几经周折最终形成。这不仅极大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保持独立性的理论,为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增添了极为重要的内容,也为国共两党关系和抗日战争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提供了理论指南。

为了共同抗日,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但矛盾和斗争依然存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陆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共高潮。有鉴于此,毛泽东撰写并发表了大量著作,深入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关系及其变化,揭示资产阶级的本质和其两面性,批判党内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右的和“左”的偏向,全面阐述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策略,规定了“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斗争方针,并进而提出了“有理、有力、有节”的策略原则。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认真贯彻毛泽东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和方针,在军事上坚决自卫,政治上猛烈反击,致使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团结、破坏抗战的阴谋一次次被打破。

“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斗争方针和“有理、有力、有节”的策略原则,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抗日战争中,正是这一方针、原则的正确运用,才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坚持、巩固和运行,从而为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总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也是夺取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断发展营造了有利条件。[13]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新的时代,赋予了统一战线以新的内容。当前,我们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坚持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并用以指导实践,为争取台湾早日回归,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努力奋斗。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2][3][5][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1、310、684、677、306.

[4]李锐.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探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11).

[7]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5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443.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1919-192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73.

[11][1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137、143.

[13]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用好统一战线重要法宝的行动指南[N].湖北日报,2015-06-23.

D613

A

1671-2994(2017)04-0171-06

2017-03-01

王禄(1983-),男,山东聊城人,中共聊城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罗添仁

猜你喜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革命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中国的出行革命
抗日英烈马威龙
粉红革命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论毛泽东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特征
抗战期间任弼时出使共产国际再认识
爷爷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