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2017-01-24李磊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制度改革

李磊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李磊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学界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基本内涵;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怎样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但是,在研究中存在着诠释研究有余而深入研究不足、理论研究丰富而实证分析匮乏、单方面考察居多而比较研究较少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该从三个方面着力:减少诠释研究,增加深入研究;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坚持单方面考察与比较研究相结合。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基本内涵;理论研究;实证分析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1]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集结号”。2014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动员令”。与此同时,学界也开始围绕“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一兼具现实关怀意义与学术研究价值的新课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系统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相关理论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程。

一、关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基本内涵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其首次出现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但它同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相比较,其究竟新在何处?或者说,它的突破性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丁俊萍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她指出:“在过去我们都讲党的建设,讲党的制度建设,后来又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但是,这一次把党的建设制度与改革连在一起,则是一个崭新命题。”[2]然而,若要围绕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开展广泛探讨与深入研究,就必须对其基本内涵有科学而全面的认识。学界对此的阐述与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迄今为止尚未就其基本内涵达成一致意见。从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研究者是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对象内容和目标指向两个方面来阐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基本内涵。

(一)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对象内容出发阐释其基本内涵

1.“狭义制度改革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在遵循党的建设规律以及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的前提下,改革与完善党的具体制度。这些制度,既包括一系列关于党内生活的制度,又涵盖一些与党的领导直接相关的制度。韩强指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改革党的制度中与党的建设规律……与改革总体进程不相适应的部分。”[3]储霞、牟广东和金业钦认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根据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运用改革的方法对党内生活制度和领导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换言之,它既要保留现有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制度,又要赋予其时代化、科学化的新元素。[4]

2.“广义制度改革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在满足时代需要以及顺应社会发展总趋势的基础上,加强党在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以及自身建设等多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显见,党的建设制度覆盖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甚至还涉及党组织和国家、社会的关系。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运用改革的方式对上述的各种制度进行“再造”的过程。黄峰认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推动党以及整个社会建设制度不断变革和完善的全方位的动态过程。[5]周多刚强调:“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主要是指党的建设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对其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工作机制、自身建设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和创新。”[6]

非常明显,以上两种阐释的不同之处,主要源于学者在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对象内容的理解上存在差异。“狭义制度改革说”侧重从微观方面界定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对象内容,在此基础上去进一步阐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基本内涵。“广义制度改革说”恰好与之相反。这两种观点各有其侧重面,对此不能要求千篇一律。这是正确把握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基本内涵应注意的事项。

(二)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目标指向出发阐释其基本内涵

1.推动党的制度建设转型升级。该观点实际上是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为解决制度好不好问题的关键环节。周浩集、张书林认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是解决制度有无的问题,而是解决制度优劣的问题,即推动制度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7]罗星持类似的观点,他指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要实现制度建设由传统到现代、由不足到完善的过程。”[8]

2.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此论断其实是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纳入党的建设的重要范畴。文斌指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性质的前提下,对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有的党的建设的体制机制进行调整和变革,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现代化。”[9]韩强认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与新的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10]

3.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种结论源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第一要义”的认识。孔川认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一个主导核心,而这个核心正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11]吴桂韩指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进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和国家长治久安。”[12]

不难发现,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目标指向,就是指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毋庸置疑,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其目标与指向至关重要。它构成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基本内涵的必备要素。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目标指向为研究视角,对其基本内涵予以科学界定,为未来相关研究的深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党的制度建设的关系出发阐释其基本内涵

有研究者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党的制度建设关系方面把握其基本内涵。齐卫平认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一种更深更高层面的党的制度建设,它对于推进党的建设具有非同一般的战略意义。[13]丁俊萍指出:“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必然选择和逻辑延伸。”[14]

由此可见,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其必然要求,二者存在着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党的制度建设的关系出发阐释其基本内涵,是现有研究中的一大亮点与创新之处。

二、关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1.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组织保障。王志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历史任务能否顺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重要一环,因为它为整个改革提供组织保障。如果没有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其他五大领域的改革就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甚至还可能使改革有‘误入歧途’的危险。”[15]

2.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方向保证。桑学成认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全面推进改革大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政治保证。[16]

综上所述,之所以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其主要原因,是通过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可以将党锻造成为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组织保障和方向保证。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

1.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可以使党的建设制度更加系统化、科学化、高效化。方涛指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突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必须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上下功夫的导向,标志着党更加强调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突出地位,更加强调从制度层面特别是现代国家制度运作规律探索党的执政方式,这是党的建设一大理论创新。”[17]

2.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有助于从总体上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黄峰认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的现实需要,又是使党的建设走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18]刘春鹏认为,只有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才能使党的建设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19]罗星指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实现党的建设制度化的前提,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推动党内民主的关键。”[20]

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而言,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它的内在要求,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这已经成为了学界的广泛共识。然而,全面从严治党也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除了制度建设以外,它还涉及思想、组织、作风和反腐倡廉等方面的建设。这就引发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即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除了对党的制度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外,其对党其他方面的建设又有何种意义呢?显然,学界对此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还处于空白状态。

(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邱浩航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关键和重要支撑三个方面,分析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他强调:“党的组织设置科学、运转协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干部人事制度充满活力、人才辈出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基层党组织健全巩固、有效发挥作用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21]

2.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可靠保证。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在研究中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视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可靠保证,要严格遵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22]王学俭等指出:“要顺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必须加强党自身的改革,而保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制度体制,改革就成为突出任务。”[23]

总体来看,论者普遍认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者不仅是后者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后者的可靠保证。但是,对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机理的探讨,尚处在比较浅显的层面。

三、关于怎样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又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党的建设长远发展、执政地位持久稳固的基础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既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又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24]研究者从多个视角对怎样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析,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可以概括与提炼为以下两类:一类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原则与要求。另一类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原则与要求

1.“基本原则”。陈绍义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核心、重点和目的等方面,提出了其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即核心是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重点是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目的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25]江金权认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应该把握好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提升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是它的着眼点,而确保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是它的出发点与落脚点。[26]

2.“具体要求”。吴桂韩认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需要处理好“两对关系”,即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党内法规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关系。[27]张晓燕认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需要坚持“三点要求”:第一,按照科学执政的要求,科学划分党政部门和社会的职责边界,统筹党政群机构设置。第二,按照民主执政的要求,完善党务公开,规范党委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第三,按照依法执政的要求,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28]万纪耀认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需要做到“四个必须”,即必须保证党的建设制度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必须保证党的建设制度同我国宪法和法律相一致;必须维护党的建设制度体系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9]

研究者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原则与要求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并就其中的个别原则与要求达成了共识。比如,论者普遍认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紧紧围绕“提升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一主题来展开。但是,在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原则与要求的研究中存在“零散化”的问题,其系统性不够、逻辑性不强。

(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

1.“主要内容”。黄峰认为,应围绕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五项主要内容来进行:第一,要着力深化党的组织制度改革,更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党内生活,强化组织纪律。第二,着力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抓紧解决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第三,着力深化干部管理制度改革,针对干部管理工作中的漏洞,扎紧制度的笼子。第四,着力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持而不息解决“四风”问题。第五,着力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让基层党组织真正强起来。[30]

2.“注意事项”。储霞、牟广东和金业钦认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需要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构建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一,破除思想的僵化,保持思想的敏锐与政治清醒。第二,建立一支勇于改革、善于改革的骨干队伍,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改革。[31]尹德慈认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需要增强制度之间的衔接性、协调性,使各项制度彼此衔接、环环相扣,切实发挥党的建设制度的整体功效。[32]

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基本路径的研究,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是研究的一大焦点问题。然而,研究的视角仍然不够开阔,其局限于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的研究,未能尝试着从其他方面探析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可行路径。

四、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努力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学界启动了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系统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继续深化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为推进相关理论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从总体上看,现有的研究成果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学界关于党的建设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视角,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学界对党的建设基本理论的认识。有助于在新形势下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及保持并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研究,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才形成的一个新聚焦。由于研究时间比较短,目前,国内关于该研究的系统性学术专著非常缺乏,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并不多见。所以说,关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研究正处于刚刚破题之后的初步发展阶段。

(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诠释研究有余而深入研究不足。目前,学界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研究尚处于诠释性研究的层面,其主要问题是学者围绕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内涵、意义、问题、路径等进行文本式的解读,而没有进行深入性的研究,造成了研究成果的空洞乏味、索然无趣。比如,一些学者提出的改革举措,大致是实际工作经验的简要概括或是基于《实施方案》的泛泛而谈。所以,其经验提炼程度不够高、理论研究水平不够深。概而言之,关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研究还远不够深入,不少论述都犹如“蜻蜓点水”,或者根本就没有涉及如何发掘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影响因素、怎么构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运行和评价机制等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因此,在经验提炼以及深入研究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努力。

2.理论研究丰富而实证分析匮乏。现有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普遍是从定性的角度去做纯粹理论方面的研究,即仅从理论“应然”上去探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就理论而理论”的机械论述。然而,鲜有研究是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实证调查以及客观分析。例如,不少学者不太重视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现实实践的研究,在研究中缺乏应有的“现实关怀”。这无疑会使他们提出的应对之策和改革建议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并由此而产生了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相脱节的严重问题。因此,在重视调研数据的应用以及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紧密结合等方面还需要多下功夫。

3.单方面考察居多而比较研究较少。从研究现状看,大多数学者仅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做单方面的考察,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而少有学者做一些与之相关的比较性研究。虽然也有极个别的学者对此作过有益尝试,但还不够系统、深入,进而使研究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比如,应该怎样看待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以及又该如何使二者得到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这些都是亟待学界积极思考与认真回答的问题。再如,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外的其他政党,都或多或少地积累了推进建设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毫无疑问,加强对这些经验教训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充分吸收世界政治文明中的所有积极成果。有鉴于此,未来的研究就不能再局限于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单方面考察,而应当开拓研究视野,善于作比较研究。

(二)未来研究的着力点

1.减少诠释研究,增加深入研究。诠释研究,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宣传性的解读、阐释和论证。虽然诠释研究往往是某一研究在初步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一个典型特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不可避免性,但它毕竟不是学界所倡导的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而是研究尚不够成熟的集中体现。因此,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尽可能减少诠释研究,不断增加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含金量”。具体来讲,不能囿于《实施方案》中“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能再停留在一般性解读的阶段,不能仅凭实际工作经验而轻易得出相关结论,而是要吃透相关方针政策,深入挖掘相关文献资料,高度提炼相关实践经验,深入探讨诸如前文所述的种种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加快构建独立完整的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理论体系,积极推动诠释研究向深入研究成功转型。

2.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丰富实践,为学者开展学术研究留下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构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理论体系提供了最为根本的基础。因此,在继续保持理论研究力度不减的前提下,需要不断强化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实证调查与分析研究。比如,在探讨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可行路径时,可以通过实际调研的方式,详细考察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实施情况,充分掌握第一手调研数据,系统总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和不足之处,并及时将其反馈到后续的相关研究中去。唯有坚持用数据说话、以事实论证,使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紧密结合,才能使学术研究具有更高的信度与效度。

3.坚持单方面考察与比较研究相结合。正如前文所述,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单方面考察,在比较研究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急需有力强化。因此,在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做单方面考察的同时,还需要多做一些有价值的比较研究,但在比较研究中,切忌出现零碎化和分散化的现象,需要注重比较研究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同时,要避免产生“只有比较而没有研究”的问题。比如,在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与党的制度建设进行比较研究时,不能先简单罗列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再简要论述党的建设制度,中间没有丝毫的实质性研究,最后就作出相关结论。这种做法只能使研究的效果大打折扣,需要尤为警惕。唯有加强比较研究,使单方面考察与比较研究紧密结合,才能使研究更全面、更客观,更有现实意义。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2.

[2]丁俊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4(05).

[3]韩强.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J].理论学刊,2014(01).

[4][31]储霞,牟广东,金业钦.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02).

[5][18][30]黄峰.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内涵、意义和具体途径[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5(01).

[6]周多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路径思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05).

[7]周浩集,张树林.构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运行机制[J].理论探索,2014(05).

[8]罗星.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改什么,怎么改[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04).

[9]文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多维动因与实践路径[J].实事求是,2014(03).

[10][24]韩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4(05).

[11]孔川.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党的建设制度改革[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02).

[12][27]吴桂韩.关于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州学刊,2015(03).

[13]齐卫平.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N].文汇报,2014-09-09.

[14]丁俊萍.党的制度建设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关联[J].探索,2015(01).

[15][33]王志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J].党政干部学刊,2014(03).

[16]桑学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N].新华日报,2013-11-29.

[17]方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四维审视[J].理论与当代,2014(10).

[19]刘春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点部署[J].理论学习,2013(12).

[20]罗星.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中的三个维度[J].福州党校学报,2014(05).

[21]邱浩航.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01).

[22]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求是,2015(02).

[23]王学俭,王锐.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党的建设制度改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2).

[25]陈绍义.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核心、重点和目的[J].奋斗,2014(01).

[26]江金权.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证[J].党建,2013(12).

[28]张晓燕.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研究[J].理论学刊,2014(01).

[29]万纪耀.制度改革: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J].福州党校学报,2014(02).

[32]尹德慈.形成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整体合力[N].南方日报,2015-06-29.

D262

A

1671-2994(2017)04-0079-05

2017-03-09

李磊(1988-),男,山东日照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执政党建设与当代中国政治。

责任编辑:马树勋

猜你喜欢

现代化制度改革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某些单位的制度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改革创新(二)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