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背景·内容·实践

2017-01-24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理政新理念生态

魏 青 杨 燕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背景·内容·实践

魏 青 杨 燕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领域。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弘扬中国精神,全面从严治党,构建生态美丽中国等,是其重要内容。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常态;执政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际出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逐步形成了适应治理现代化要求的治国理政新理念。系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环境。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也不例外,具有其必然的时代背景,这种必然性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应对全球化国际局势的要求

1.政治主体的多极化。苏东剧变后,政治主体上的两极化逐步走向多极化,多种力量相互制衡、相互依存,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然而,在政治多极化的进程中,各种主体力量重新组合,利益重新分配,不可能完全一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在主体多极化的国际局势下把握机遇,增强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的形成。

2.经济上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交融,在享有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中国作为世界经济链条中的一环,其他任何一环的变化都会对我国造成一定的影响,致使危机同步化。尤其在华尔街金融风暴后,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叠加爆发,冲击了各国的政治和社会,民众对原有的政党治理能力产生了怀疑,推动政党执行力的相对转变,促进了世界权力结构的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国际经济秩序得以重组。习近平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在慎重审视的基础上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3.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差异性,聚合成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通过对话达到理解与合作,实现共荣共进。与此同时,文化上的交流和碰撞,致使我国主流文化受到一定的挑战。日益严峻的文化认同危机向主导价值观提出了严峻挑战,为确保主导价值观的延续,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必须对自身的运转机制进行省察。对此,习近平在文化发展理念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二)解决国内发展新挑战的需要

随着改革全面深入地开展,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原有社会分层结构出现断裂,不断地被细化和复杂化。如何协调各方,形成良性互动,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形成和发展的国内境遇。

1.新的世情需要新的执政理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不同的利益主体同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突和裂变;人们过分的注重个人利益和索取,把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首选目标,个人主义逐渐凸显,集体主义被淡化;原来潜在的一些矛盾处于易发、多发的态势。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由隐性转为显性,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难度,为党和政府执行力的提高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2.新的党情呼唤新的执政理念。安逸的生活环境,导致一些党员理想信念缺失,革命精神衰退,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生活作风不严肃,宗旨意识不牢固;精神懈怠、萎靡不振,脱离群众,意志衰退,经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享乐主义、权利主义、实用主义等充斥头脑;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使命、形象,削弱了党的领导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面对党员干部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形成新的执政理念,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政策、方针、理论、体系和方法。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的基本内容

(一)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

改革开放后,经济导向型的发展模式以及政府关注度的倾斜,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失衡,贫富差异扩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出现对立和冲突,严重危及社会的安定和谐以及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转变执政思维势在必行,必须用新理念引领新的发展。

1.把经济发展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国外经济发展的低迷,奠基在廉价劳动力和依靠引进外资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已不适合现实社会。“经济增长以及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中国政权政治合法性的源泉。”[1]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应时调整发展速度,由过分注重超高速发展,到统筹全局的适速发展,使常速发展成为新常态。

2.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了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党中央决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重视自身服务业的发展,重视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减少对投资的依赖,扩大优质和有效供给,在新常态下实现城乡的真正耦合。通过调整,最终使经济供给结构远离失衡,走向再平衡的新常态。

3.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政策是行动的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政策转向对集约和可持续的强调,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着力使“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定力和活力的融合。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做到以内保外,以内保稳,实现宏观上的稳,微观上的活,社会政策上的透,改革开放上的深,确保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4.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为了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补短促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得以贯彻和实行。其中,动力基点在创新,内在要求在协调,必要条件在绿色,应然选择在开放,目的归宿在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和落实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之需,促进了经济的稳中求进,有助于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进和提升。

(二)切实保障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1.有序稳步推进体制改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坚定的信心啃硬骨头、涉险滩,改变过去口号响、落实慢的状况,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更加健康的发展。

2.强化底线意识,依法行使职权。为了保持政治领域的纯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2]为此,改革司法管理体制,合并地方法院和检察院人财物的管理方式,健全司法领域的权利运行机制,完善责任制,在行使职权的同时,肩负等量的责任。

3.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坚决铲除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进行反腐,以“壮士断腕”之势,确保政治领域的清明。正是构建预防和惩治并行的体系规范,促使广大领导干部从不敢腐,到不能腐,最终不想腐,从外在的强制达到内在的正本清源。

(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社会的发展需要新的理念来引导,在规范有序中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1.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新时期,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改变了以往单纯地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角,着重于公共服务的提升与改善,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解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和住房难等问题,以顺民意,解民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3]只有不断缩小利益差距,实现分配均衡,做到机会、权利和规则的公平化,才能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社会矛盾,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2.社会政策要托底。新情况要求新政策,新政策需要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社会治理上的多元互动。社会组织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政府与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在治理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政府转变职能,适当的放权,完善相关政策,让社会组织掌有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相关事项的权利,在规划有序的运行机制下,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让人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改变了单纯依靠党的领导来发挥作用的社会管理机制,构建政党、国家、社会、民众共治的局面,让民众真正地参与其中,直面贫富分化、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让人民共同分享现代化的成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提升人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全方位弘扬中国精神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如何在交流和碰撞中保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需要深入研究。党中央倡导文化治理的现代化,在文化领域形成了新的理念。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多元化了,与之相适应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文化。为了引领不同的文化思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自成风格,在传承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结合时代主题,形成自主意识、跨界意识、协同意识、贯通意识等,构建有内涵、有深度和有趣味的文化体系,在各种思潮冲击中保持巍然不动的统领地位。

2.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建立协调机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到不同层次供求上的相对均等化和标准化;引入群众反馈评价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培养文化的自觉性,发挥文化的创造活力,实现惠民与需求的耦合。

3.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入人们的生活,其覆盖面和渗透力越来越强,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以往的文化供给方式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此,党和政府釆取有效措施,优化文化供给结构,着力质的提升,促成多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消费的和谐共生以及协调发展。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化建设应以弘扬中国精神为己任,聚中国力量为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建设必须扎根人民,必须根植真实可靠的群众实践,以真实、准确、及时和有效地反映民众的现实生活,使文化作品成为人人可读可信的花园,“群众爱看,证明领导得好;群众不爱看,领导就不那么高明吧?”[4]由此,文化建设必须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从群众生活实践中谋求文化发展的活力源泉,逐步建构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态势。

(五)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对此,习近平更加重视党内治理,落实“实”,狠抓“严”,突出“治”,崇尚“服”,形成新时期的党建新理念。

1.持之以恒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第一,党建工作的基础是作风上的“务实”。虚是外在的膨胀,易破;实是内在的严密,坚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就要求执政的基础要实,要“接地气”,无论决策的来源、执行以及反馈,都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之需。第二,态度要实。在党的自身建设上,态度必须认真,注重点面结合,掌管好公权力,行走在“公”与“正”的道路上,一环扣一环紧密前行,杜绝虚空点,始终如一地做到“不空、不虚、不走过场”,形成埋头苦干和真抓实干的作风习惯,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2.严字当头,刚性约束。党建工作的关键在“严”。全面从严治党,严格监督制度,形成严格执纪、刚性约束和铁面问责的工作氛围,让法纪成为不能跨越的标线,让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没有滋长的空间,增强干部对法制的敬畏,提高自身法治思维,在监督下用权,严以律己,廉洁从政,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3.用严密有效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党建工作的要害在“治”。第一,党建工作需要“硬”的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才能彻底改变以往制度仅是“橡皮筋”、责任人仅仅是“稻草人”的现象,使硬制度真正成为党内建设的净化剂。第二,凡腐必惩,营造“不敢腐”的法制环境;加强制度建设,编制监督权力的制度笼子,打造“不能腐”的制度环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构建“不想腐”的人文环境;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形成“不用腐”的党内环境。

4.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党建工作的结果在“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干部从上到下真正地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例如,在基层成立党群工作办公室,领导干部包村到户,确保群众进得了门、找得到人、办得了事。充分利用网络,及时了解民众的需求动态,拉近党群联系的距离,达到服务“无空档”。

(六)构建生态美丽中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谋求经济、社会、生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推广绿色GDP。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6]这一论断揭示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构性。对此,党中央下大决心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在保护生态环境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荣共赢。

2.加快生态修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7]为此,要处理好变革生产关系与构建生态文明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也是基于人与人关系基础上所折射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者的变革都涉及到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追求等的改变。由此,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实现生态修复,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变革生产关系与构建生态文明的同质、同步性。

3.实施绿色福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为了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负责,习近平总书记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规律出发,推行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产业格局和生活理念,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的成果,力求让子孙后代生活在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环境下,实现民生与美好生态的互融。

4.划定生态红线。“生态法治观强调了法治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为我国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治本之策。”[9]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优化共赢,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资源利用上,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和开发保护制度,以及利用使用制度和污染防治制度,构建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强化损害生态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等。可见,党中央从长远规划,源头着眼,从制度保障上确保美丽生态的构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生态社会的同构性。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新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他的相关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就经济发展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政策、调结构、放速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指标不在成为各界衡量政绩的标准。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新常态下,要彻底扭转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实现规模与结构、速度与质量的结合,坚定不移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技强国之路。由此,新的发展理念特别注重科技创新,走适合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以破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质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城乡规划的平等性,能源资源利用的适当性;注重具体实施中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着眼于资源生态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强调发展生产力同保护环境的一致性,思想解放以及社会活力增强的一致性,从而有效地推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让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

(二)确保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和有效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公权力的代表者,是人民利益的谋取者,其自身的运行态势决定着执政的合法性。

1.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为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强化了对共产党自身的教育,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践行,是共产党得以存活的灵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防止权力异化,杜绝腐败,倡导廉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严明公私的权力界限;通过严惩腐败,在党内形成敬畏权力和慎用权力的良好氛围,最终达到永不沾、永不腐的政治本色。

2.密切党群关系。为有效开拓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牢记党的宗旨,密切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以清廉务实为民作为价值追求,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时时处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实认可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之基。可以说,通过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体系的构建,从惩戒、防范和保障等方面入手,让制度规约权力的运行,真正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才能确保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着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造福人民。

(三)推动生态环境的优态化

自然环境的好坏关系着人类的生存状况,新的生态发展理念为营造美丽的生态环境提供条件。

1.实现生态现代化。以往求速度的经济发展理念充斥着人们的头脑,而自然环境的可承受度很少掠过人们的头脑,如美国学者J·帕斯莫尔所言,“当代生态危机并不源于人类中心观点本身,威信扫地的不是人类中心论,而是那种认为自然界仅仅为了人而存在,并没有内在价值的自然界的专制主义。”[10]如此,致使天蓝、草绿、水清和空气清新的局面成为了人们的期盼。为了人类的持久发展,实现生态现代化成为了当务之急。“所谓生态现代化,指的是发生在生态环境领域之内但意义又超越了生态环境范围的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变革。”[11]新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代价小、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理念,就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系列新论断和新策略,把法治运用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凡危害群众健康的违法排污企业必定受到严惩,关闭、整顿高污染、高耗费企业,远离了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强大的生产力,让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长久存在。

2.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发展同保护环境相结合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凡是把二者分离对待的,实施责任追究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被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的评价和反馈机制,责任到人,彻底扭转了为引入资金投入不注重环境保护的现象,依法追究环境损害者的刑事责任,让生态系统在休养生息的基础上展现自身的生产力优势。

(四)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命脉和支撑,只有“硬实力”的强大,没有“软实力”的支撑,一个国家终究会被历史抛弃。回顾人类发展史,苏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习近平站在战略的高度强调,要从文化观念、形式、体制以及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1.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实际出发,注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自觉地承担文化强国的重任。在文化发展策略上,力求解决文化上的开放性、民主性与政治高度集权性的矛盾,解决好文艺的社会服务性与政治上的实用性的矛盾,解决好文艺的科学性与政治化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取得文化领导权的关键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实施并推进着。

2.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2]必须“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3]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应着眼于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在各种思潮不断涌流的社会形势下,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

[1][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7.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20.

[3]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史记解读(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486.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2.

[5]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6-05-09.

[7]生态环境用之不觉,失之难存[N].青年报,2016-03-11.

[8]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7.

[9]张弦,周新辉.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02).

[10]John Passmore.Man’s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M]. New York,Scribner’s,1974.

[11]方世南.生态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学术研究,2005(03).

[12]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13]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

D616

A

1671-2994(2017)04-0065-05

2017-02-10

魏青(1968-),男,山东济南人,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杨燕(1980-),女,山东冠县人,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许如江

猜你喜欢

理政新理念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신시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