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爱尔兰作品《年轻无知》
2017-01-24杨秋雪
杨秋雪
(哈尔滨剑桥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9)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爱尔兰作品《年轻无知》
杨秋雪
(哈尔滨剑桥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9)
《年轻无知》是爱尔兰作家帕特里克·卡瓦纳所写的自传。笔者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采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分析解决原文中涉及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翻译问题,论证了生态翻译学在爱尔兰文学翻译中的可行性。
生态翻译学;爱尔兰文学;《年轻无知》
引言
爱尔兰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学传统的国家,早在20、30年代的时候,就有许多国内学者开始译介爱尔兰作家的作品。笔者为能在增进中爱文学及文化交流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选取了爱尔兰诗人帕特里克·卡瓦纳自传《年轻无知》作为原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文本特点及作者写作风格,探讨文本汉译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从而为从事相关书籍研究及翻译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和经验。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
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最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2001年,胡庚申教授依据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试图建立“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个新的理论体系,并就此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论文,该理论的正式确立始于2004年《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出版。2008年,胡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生态翻译学解读”的文章,此篇文章代表着从翻译适应选择论发展起来的“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已显雏形”。生态翻译学指出,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多维度的适应,并对译文做出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活动。“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可谓之‘多维’转换,其中主要落实在‘三维’转换上,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年轻无知》翻译的三维转换分析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传递文化的一种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表达方式、表达习惯也不尽相同。
1.语言风格
与非文学翻译相比而言,文学翻译更加复杂,因为笔者不但要忠实地传达原文本的信息,还要设法抓住它的灵魂,即意味着要呈现出原文的风格,使翻译作品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例1.原文:The sun rose and set in a land of dreams whether the clocks were right or wrong.
译文:我们只是在幻想中虚度光阴。
原文句子中使用“rose and set”和“right or wrong”来比较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一种对比的修辞手法,作者为了突出表现家乡的人们不在乎时间、不懂得珍惜时间,带有一种讽刺的意味。笔者在翻译时,适应原文的语言风格,运用“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的方法,对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了分析,最终将原文的对比修辞转换为了汉语四字格,“虚度光阴”一词,使译文的语言简洁、通畅,既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又体现出了讽刺的语言风格。
2.修辞手法
修辞格作为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可以用来提高文学作品的表现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多彩、更加具有感染力,对读者更具有吸引力。
例2.原文:Yellow flame-blossoms of the whin lit bonfires all over the landscape;the whin was as persistent and as fertile as sin and disease.
译文:金色的荆豆花开得绚丽夺目,它坚韧不拔,遍地开花,到处可见它繁茂的踪迹。
原文中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笔者在初译时进行了直译,但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译文完全表达不出原文的语言色彩,也无法吸引译语读者的注意力,所以笔者在适应源语生态环境的状态下,选择将明喻修辞译为四字格“坚韧不拔,遍地开花”,既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生态,又充分地表现出荆豆花的特点。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是传递文化信息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源语和译语文化的差异,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障碍,重视文化内涵的传递,确保信息交流的顺利进行。
1.希腊历史故事与圣经中的典故
典故表示的是一种文化意象,它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因此,典故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它不是字面意义的表达,而是文化内涵、文化信息的传递。
例3.原文:If God appeared to Moses in a burning bush, a merry pagan god surely appeared to us in Miss Cassidy’s burning cloak.
译文:荆棘丛燃烧的时候,上帝出现在摩西的面前,结果荆棘丛安然无恙;那么卡西迪小姐的斗篷燃烧的时候,异教之神也一定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这个典故出自于《圣经旧约》出埃及记中的上帝呼唤摩西,上帝的使者在荆棘丛的火焰中向他显现,摩西看着,只见那荆棘燃烧着,却没有被烧毁。原文中也是为了表现出卡西迪小姐的斗篷被火烧了,却没什么大碍。因此,笔者在适应源语生态的条件下,选择在译文中增译读者不明白的部分,加上了一句“结果荆棘丛安然无恙”,很准确地向译语读者传达了源语文化,消除了两种文化间的障碍。
2.天主教文化
宗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爱尔兰人主要信奉的是天主教,对他们来说天主教是至高无上的,而中国人并没有把宗教放在可以支配万物的地位上。因此,这样的文化差异容易引起理解的错误。
例4.原文:‘What penance did you get?’
‘One Our Father and three Hail Marys.’
译文:“你得到了什么告解?”
“一次是向上帝忏悔,祈求原谅;三次是向圣母玛利亚祈福。”
这是作者和几个同伴走出教堂,正在彼此交流记录的告解者。按照天主教文化,应该译成“一次天父敬启,三次万福玛利亚”,而这样的翻译对于汉语读者来说,无法理解,所以翻译时要适应目的语的翻译生态文化,译成“一次是向上帝忏悔,祈求原谅;三次是向圣母玛利亚祈福”,表达清晰、流畅,易于目的语读者接受和理解,同时把源语的宗教文化内涵顺利地进行了转换。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强调,译者在翻译时除了考虑语言形式的转换和文化信息的传递外,要把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也就是说注重原文的交际意图能够在译文中是否得以体现。
例5.原文:Every penny she got her hands on was a prisoner till the ransomer - whether of the market-place or the field-proved that the prisoner on release would work well for our household.
译文:她赚钱有方,持家有道。
原文的句子比较冗长,如果按照原文的语言形式翻译,译文会显得很啰嗦,缺少文学性。句子内容是说作者母亲不随便花钱,把钱攥得很紧,只有遇到赚钱机会的时候才会把钱拿出来,作者的意图是要夸奖母亲很会持家。因此,笔者在适应源语生态的前提下,译为对应工整的四字格“赚钱有方、持家有道”,译文可读性强,而且体现出汉语语言的特色,成功地实现了双语交际意图的转换,。
三、结语
笔者在翻译自传过程中运用三维转换的方法,使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指导笔者做出适应性选择,译出适应度最高的译文。
因此,此次的翻译研究不但加深了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解,而且增加了爱尔兰文化方面的知识;对于消除文化障碍和文化传播具有非凡的意义。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3]王晓玲.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黄帝内经——素问》英译研究[D].成都: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4]蒲度戎.爱尔兰泥土诗人卡瓦纳及其诗作[J].英语沙龙,2002(8):32-33.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I06
A
杨秋雪(1982-),女,硕士,讲师,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