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八大路径 出台八大举措 发挥四大功能上海青年之家从“建立”走向“建活”
2017-01-24团上海市委
文 | 团上海市委
开展青年之家建设,是切实“去四化”“强三性”,深入推进共青团改革的战略举措,旨在广泛联系服务青年、特别是非传统领域的原子化青年,增进青年对党团的政治认同和情感归属,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近年来,团上海市委立足社区、园区、商区大力深化青年之家建设,注重政策设计,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功能,切实扩大对普通青年的有效联系和覆盖,提高对党政中心工作的贡献率。2016年,上海青年之家共开展学习培训、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婚恋交友、志愿公益、创业就业等各类活动43640场,青年直接参与154.3万人次。
探索八大路径,广泛“建立”青年之家
按照“青年在哪里,青年之家就建在哪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上海在青年之家的选址布点方面,不受体制所限,充分整合团的领导机关、团属工作阵地、社区服务阵地、党建工作阵地、企业生产经营场所、社会组织工作场所、社会公益类空间以及其他群团工作阵地等八大类场所空间,探索共建共赢模式,广泛建立青年之家。下面,我围绕上海实践中比较常见的几大建设路径做简要交流。
依托社区服务阵地建立青年之家。社区是青年学习、生活的主要空间,不管青年从事何种职业,最终都会归属于某个社区,因此社区是建设青年之家的首要方向。为此,我们主动与市文广局等政府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在沟通中得知,政府部门也希望青年多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社区服务阵地开展活动、接受服务,避免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变成“老年活动中心”。于是,我们和市文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力推进青年之家建设繁荣社区文化活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基层团组织争取社区活动阵地提供政策依据。目前,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已普遍建立青年之家,重点开展文化体育、亲子教育、专业培训、社区志愿服务等社区型活动。例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拿出5楼400多平方米的专属空间打造“青年阁”青年之家;闵行区3.5YOUNGSPACE青年之家原本只向镇政府申请了一处5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由于近年来在服务社区、引导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方面表现出色,去年3月份,镇政府又划拨了300多平方米的场地给青年之家独立使用;青浦区则积极向区政府申请,将中心城区两幢闲置数年、总面积近800平方米的公园配套用房充分利用起来,打造成了“梦空间”青年之家。
依托企业经营场所建立青年之家。许多企业依靠其产品或服务,吸引凝聚了大批青年,倘能引导其建立青年之家,把共青团的元素有机融入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面向全市寻找青年聚集度高、社会形象健康向上的企业建立青年之家,如咖啡馆、健身房、电影院等服务型企业,以及大型园区、楼宇等。在前期协商过程中,我们积极研究企业需求,发现企业普遍有业务拓展、平台渠道、品牌塑造、文化建设等“痛点”,于是通过签署共建协议等形式,引导这些市场化机构与共青团合作开展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活动项目。例如,华谊兄弟影院(上海店)长期以来热心公益事业,当地团组织在青年之家选址过程中,与影院管理方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一拍即合。成立青年之家后,影院与团区委深入合作,现在这里不仅能看电影,还有多肉种植、青年交友、公益团聚会、定制福利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可以参与。同时,影院还在每部电影播放前,固定插播共青团的宣传短片,有力宣传了共青团的价值理念和工作内容。“胡同钥匙”是三位海归青年创办的社交平台,原本与“体制内”单位没有任何交集,海归青年、外企白领青年是其主要服务对象。2015年9月,团区委走访“胡同钥匙”,达成合作共识,团区委、街道团工委和企业三方签订共建协议,正式成立青年之家。此后,“胡同钥匙”推出“YOUTH”系列主题活动,开始活动转型,致力于成为青年社群的孵化器。一年多来,“胡同钥匙”开枝散叶,又陆续孵化出“梧桐SPACE”等3个青年之家。
依托党建工作阵地建立青年之家。基层党建工作阵地分布广、硬件基础好、对团的工作重视程度高,在党建工作阵地建立青年之家,可以有效汇聚党政资源,与其他群团组织良性互动、“抱团取暖”,破解基层群团组织面临的“四缺”问题,同时还可以有力推动党团组织对青年的引领与服务工作相融合。为此,我们下发了《关于在深化青年之家建设过程中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指导支持的通知》,要求团区委专门拜访街镇党政领导、专题汇报青年之家工作、争取党政领导支持。群团改革启动以后,上海市群团改革方案明确各级各类党建阵地要与群团组织共建共享,并着力打造一批群团服务站。借着改革的“春风”,经过持续推进,目前上海大多数符合青年特点、适合开展活动的党建阵地都已建立了青年之家,成为青年活动的重要阵地。例如,宝山区庙行镇党委专门从宝山区智力产业园党建工作阵地中,划拨出300多平方米的场地给团组织独立使用,打造智力产业园青年之家,为园区青年提供阅读、休闲、文体等服务;徐汇区依托“滨江建设者之家”群团服务站,打造了一个向外来务工青年提供文化、娱乐、医疗等服务的青年之家;嘉定区依托“南翔智地”群团服务站,打造了一个以服务园区科技创业青年为主的青年之家。
依托团属工作阵地建立青年之家。团校、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团的重要工作阵地,团组织在场地使用上有较大自主权。在团属工作阵地建立青年之家,有利于实现团内资源整合、社会队伍凝聚、工作力量循环,让青年之家的“组织功能与阵地功能”作用更加突显,真正成为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托。因此,按照团中央要求,我们积极推动在各级各类团属工作阵地建立青年之家。例如,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拿出一楼的大部分空间和其他楼层的部分空间,建成IF188青年之家,着力打造以开展青年主题活动为主的“聚空间”、以举办亲子阅读教育活动为主的“乐空间”、以汇集青年街头艺人表演为主的“艺空间”以及以服务青年就业创业为主的“创空间”,受到青年普遍欢迎。此外,松江区依托区团校建立了松江区青年之家,金山区打造“青梦园”青年之家,其他各区也都把各类团属阵地充分利用起来,打造成了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青年之家,把团属阵地充分用活、用足,收到良好效果。
此外,我们还与其他群团组织、青年社会组织广泛合作,建设了一批特色型青年之家。
出台八大举措,确保“建活”青年之家
青年之家建设,并非一劳永逸。第一阶段是选址布点,布点完成后,团的工作应迅速进入第二阶段,即主动跨前,指导青年之家完善组织设置、健全工作制度、落实标准化要求、开发服务产品,保证青年之家能够发挥应有功能,“建与不建不一样”。随着青年之家“门店”数量快速增加,团组织工作重点应转入第三阶段,即从“建成”一个门店,转向“建活”一个网络,从资源、品牌、平台、协同机制等各方面发力,增强青年之家的内生动力,提升青年之家品牌对参建单位的持续吸引力。为此,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八方面工作。
组织规范化。在组织管理上,我们推动青年之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要求青年之家普遍建立理事会,将加盟社团、合作单位、会员代表和相关团干部吸纳进理事会,参与青年之家重大事项的决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积极性,扩大青年之家的“朋友圈”。目前,上海大多数青年之家都建立了理事会。在理事会的大框架下,青年之家往往还会建立一套执行机构,下设若干个部门和岗位,负责青年之家的日常管理、活动开展、会员发展、宣传推广等工作。
管理制度化。为了更好地指导基层建设青年之家,规范青年之家建设和管理,团市委先后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青年之家建设的通知》《青年之家管理办法》《青年之家创建工作手册》《青年之家议事会工作规则》等9份制度性、政策性文件,为基层开展青年之家建设工作明确了导向、确定了标准、提供了依据,为基层更好地推进工作提供了制度规范。同时,要求青年之家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包括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服务项目管理制度、会员发展和管理制度、青年满意度评估制度、考评制度、财务制度等。
形象标准化。我们以团中央推出的青年之家标志为核心,设计推广青年之家“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大系统,要求青年之家统一精神内核和外在形象。为了推动三大识别系统落地,专门制定《上海青年之家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通过开展青年之家质量等级评定、青年之家集中巡访等工作,将青年之家划分为5A、4A、3A、2A、1A等5个质量等级,实现分级、规范管理。实施一年多来,收到了“以评促改”“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青年之家整体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基层党团组织对青年之家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截至目前,上海已有5A级青年之家21家,4A级青年之家108家。近期,还将新认定一批5A、4A级青年之家。
服务产品化。我们鼓励青年之家立足自身服务功能,开发特色项目,形成“基本+特色”相结合的项目菜单,为青年提供“优质低偿”的公益服务,实现参建单位、青年之家和青年的“多赢”。例如,园区型青年之家开展技能培训、专业沙龙、体育健身等特色项目,社区型青年之家开展亲子活动、健康医疗等特色项目。同时,要求所有青年之家通过活动场所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定期发布“项目菜单”,方便青年选择。例如,静安区“缀百裘”青年之家主打书法、国画和诗词格律研习,黄浦区“胡同钥匙”青年之家则力推海归青年、白领青年社交活动,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并形成了品牌效应。
网络枢纽化。为了促进青年之家的工作协同,发挥集聚效应和网络优势,我们选择工作基础好、工作力量充实的青年之家,着力打造成青年之家的区域性枢纽,以一带多,把分散的青年之家串联起来,构建矩阵式网络,形成“1+X”的协同工作格局。例如,浦东新区三林老街把“文化长廊青年之家”打造成枢纽型中心,在活动资源、社会宣传、形象塑造等方面带动和支持周边的松庐、龙狮会馆、皮划艇俱乐部、三林绣庄等9家青年之家建设,形成“青年之家一条街”,有力提升了青年之家影响力。
资源常态化。为了加大对青年之家的支持力度,我们推出“资源快线”,强化保障支持。团市委每年整合一批项目资源,设计成标准化的服务产品套餐,提供给青年之家选择。2017年主推“青春医馆”健康医疗、“青春自护”应急培训、“青春守护”青春期教育、“青春映像”公益摄影、“青春心境”心理情感、“青春艺境”文体艺术等11大类、近300项服务资源。例如,一套标准化的“青春医馆”产品套餐包含:标准的开场白、45分钟健康医疗讲座、15分钟互动问答、标准化的结尾以及配套义诊服务。全年计划支持基层开展活动1100场,预计直接受益青年将达10万人次。该项工作深受青年之家欢迎,许多项目刚一上线,就被“秒杀”一空。
宣传社会化。为了加大社会化宣传,扩大品牌影响,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全媒体宣传,不断加大青年之家品牌推广力度。例如,先后拍摄两部青年之家宣传片,在地铁移动传媒、商圈大屏、青年之家内部滚动播放;统一在全市开展青年之家集中服务活动,广泛借助新媒体渠道加强青年之家宣传;依托传统媒体,持续进行新闻宣传和重点报道,向社会发行《青春上海-青年之家特刊》,青年之家社会知晓率不断提高。
载体信息化。我们借助信息化平台,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一是实现前台活动开展信息化。鼓励青年之家上网,依托“青年之家云平台”“青春上海ACT+平台”发布、管理和评价青年之家的活动。二是实现后台资源配置信息化。开通微信企业号,上线“上海青年之家资源快线”,将各类服务资源第一时间推送到青年之家负责人手机端,通过“秒杀”申请的形式快速实现资源配对,实现了资源的精准投放。
发挥四大功能,引导青年之家服务共青团主责主业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青年之家除了服务青年,也逐步衍生出其他社会功能,给了我们许多惊喜,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建设好青年之家,能够帮助共青团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青年。
从青年的角度看,青年之家让青年“玩聚成长在一起”。青年之家,通过积极向上、丰富多样的活动项目,满足了青年在成长成才、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奉献社会、展现自我等方面的需要,让青年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同时,共青团也通过青年之家这一外围组织实现了对青少年、特别是体制外青少年的联系和覆盖。
从共青团的角度看,青年之家是团组织内部大整合、大联合的助推器。青年之家,是深入基层的资源枢纽和活动终端。各级团组织的项目、资金、物资等资源在这里汇聚;分散的基层团组织、青年社会组织和团员青年在这里互动,实现资源互补,各取所需;团组织各条线、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在这里对接,实现真正落地。
从社会动员、凝聚青年的角度看,青年之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播种机、凝聚青年的粘合剂。青年之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团的主张融入各类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扩大了社会动员的网络,增强了凝聚青年的能力。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青年之家是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催化剂。在深入联系的基础上,青年之家通过组织各种公益活动、社区活动,引导青年从基层社会治理的“旁观者”,转变成为创新治理的生力军,成为社区和谐关系的催化剂,促进“陌生人社区”变成“熟人社区”。
在未来的工作中,上海共青团将在团中央和上海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四维工作格局要求,充分依靠基层,大胆开拓,努力进取,推动青年之家建设取得更大实效,为进一步“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