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研究

2017-01-24王昱清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总书记马克思主义

王昱清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文化视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研究

王昱清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主要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这两大关系展开,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人类发展和国家治理提供智慧、能够为中国特色文明发展道路提供文化源泉、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中国精神的重要作用,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地继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并加大传播力度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治国理政进行了诸多阐述,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使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两大关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指明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坚持的原则和采取的举措。

一、围绕两大关系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主要围绕两大关系展开: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是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在此之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的仁人志士在寻找救亡图存的良方时,以现代化的视角对传统文化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将矛头指向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罪魁祸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导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割裂性认识;另一种是寻找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部分,并主张通过对这部分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文化落后导致的文化不自信,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第一种观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针对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避免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虚无主义倾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二)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这一“外来文化”的相遇,必然会碰撞出火花,产生思想的交锋。党在历史上对这一问题存在过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教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不顾中国实际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一种是主张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实践证明,第一种观点是行不通的,教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不顾中国的实际和历史文化传统只会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长时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更多的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论述相对较少。此外,政界和学界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

为了更进一步阐明共产党人对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阐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对历史文化的自觉以及对民族追求的延续,从不同的方面和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了阐述,体现了新时期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

(一)对现实问题的关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发展和国家治理提供智慧

当代人类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运用人类智慧和力量进行解决。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当今世界,人类已在文明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社会诚信不断消弱,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1]。人类历史上的智慧和力量当然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人关于以民为本、爱民恤民、忧民利民的思想,关于节用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诚以修身、廉以自律的思想,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对解决当代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1]。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也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认识到,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相似之处。因此,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积极总结我国古代对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才是治理好当今中国的正确之路。他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2]。在党的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指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灿烂而独特的文化对于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值得借鉴。

在对待历史经验的问题上,他强调“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3],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总结,以及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昨天和前天,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古代治理国家与社会,既有推进社会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导致社会动乱的错误教训,这些都是推进当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借鉴。

(二)对历史文化的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文化源泉

自信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之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自信,必须建立在对其文化根源自觉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只有形成历史文化自觉,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文化根源,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建立文化自信,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悠久而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吸收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中形成的,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5]。要认识今天的中国,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学习研究中华文化,了解文化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阐述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他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上的演讲中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人民根据自身经历所作出的自觉选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从中国先哲老子所讲“大邦者下流”(其意是大国要像江河湖海的下游一样,拥有容纳百川的胸怀),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再到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和平交流之旅,“以和为贵、睦邻友邦、天下太平”等理念世代相传。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中,和平、和睦、和谐已深深溶入到中国人民的血液当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

(三)对未来目标的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深刻阐释了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他始终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民族复兴已沉淀为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中国的发展壮大提供文化滋养。培育中国精神,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有的价值体系,它们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到“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到“德不孤必有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思想和理念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与时俱进,又因其合理内核而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这些思想和理念中汲取丰富营养,以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三、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批判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或者文化虚无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对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集中表达,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融入于血液、根植于内心,对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习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既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1]。

2.反对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复古主义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历史不断发展进步,思想也应随之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和应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结合实践和时代的新要求进行正确的取舍,把握好传统文化的适用范围,而不能一股脑都拿来套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1]。对于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妄自鼓吹“儒化中国”“儒化社会”“儒化共产党”“以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主张,否定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并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坚决反对 “文化复古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

(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每一种文明的发展既延续着历史的文化基因,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6]。

1.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一,要梳理和盘活传统文化资源。要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让收藏的文物,陈列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第二,要从文化自觉入手推进文化自信。要想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就必须先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还要讲清楚其独有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第三,把握传统文化的适用范围。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进行正确的取舍,有鉴别地对待,使之与现代文化相通,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第四,使传承方式多样化。通过理论研究实现经典化传承,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制度化传承,通过文艺宣传实现大众化传承。

2.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

知识有前人传承的,也有今人创造的。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创造的一切知识仍然是人类创造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思想来源之一。中华文明形成于中国大地,同时也形成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发展,应对人类当前一切优秀思想文化进行借鉴,使之更加完善和适应时代潮流。与此同时,对国外思想文化的吸收,要坚持洋为中用,结合中国实际,经过一番扬弃和消化之后使之为我所用。

(三)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把握好传播内容。要将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能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第二,采取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可以通过国家间文化交流活动进行集中传播,通过播放宣传片进行重点传播,通过公共外交,通过民众自身实行普遍传播。第三,通过创新话语体系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获得世界强烈反响的诸如蕴含着 “和而不同”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或是蕴含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思想的“金砖+”等能够体现中国立场、智慧、价值的理念、方案和主张,使世界不仅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知道“理论中国”“学术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1]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N].人民日报,2014-09-25(1).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3]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4]习近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6-05-18(1).

[5]习近平.凝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13-08-19(1).

[6]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

责任编辑:邓小龙

G122

A

1009-0169(2017)10-0031-04

王昱清(1992-),女,河南许昌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总书记马克思主义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