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建理论的十大新贡献
2017-01-24谢卓芝
谢卓芝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建理论的十大新贡献
谢卓芝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许多新任务、新要求、新谋划,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拓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指针。
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要研判,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许多新任务、新要求、新谋划,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拓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指针。
一、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蕴含着新任务、新使命。今天,我们党正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实现民族复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使命呼唤担当。邓小平曾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句经典名言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也就是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确保党始终成为民族脊梁,确保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如此,我们党才能不负人民重托,无愧于历史的选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顺利实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报告》鲜明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必须建设伟大工程[1]。
二、提炼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
《报告》针对新时代党面临的复杂执政环境和挑战,明确指出,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正是着眼于此,《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
相较于以往的党代会报告,这次《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主要有三大亮点:首先,特别增加了党的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这两个重要方面,并强调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突出强调“一个根基”,即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首次提出要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为总要求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其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是一个并列的关系,而《报告》在总要求中提出要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这实际上更加强调了制度治党的导向性与全面性。最后,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目标。《报告》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对比可见,这一论述更加强调了党在新时代下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的能力的提升。
三、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
党的政治建设,是指党在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路线方面的建设,它关乎党的政治地位、政治前途、政治团结、政治统一与政治稳定,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2]。然而,长期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文件没有将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等相并列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之中,而是将其排除在党的自身基础性建设要素体系之外。
《报告》弥补了这一缺憾,对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次论述,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决定了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明确这一定位后,《报告》还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五大具体任务要求: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坚持正确价值导向[1]。最后,《报告》指出要以党性锻炼为主要途径,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就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定位、具体任务和主要途径,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指明了重要抓手。
四、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是我们党能够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军阀集团的一个显著标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3]。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4]。由此可见我们党对思想建设的重视程度。虽然,《报告》将思想建设确定为基础性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建设不重要了。要认识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事实上,忽视思想建设,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这个政党就必然是软弱涣散的,必定会迷失方向。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我们党是一个有着伟大理论指南的党,并且这个伟大理论不是封闭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的。新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报告》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成果,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二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全党开展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的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而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1]。
五、谋划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监督体系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党的监督体系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保障工程。没有有效的监督,党就有可能走向腐败变质、脱离群众的深渊。1945年,黄炎培在访问延安时提出中共如何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疑问,毛泽东回答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段经典对话后来被誉为“窑洞对”。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也指出,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要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可以说,我们党重视对自身的监督由来已久。然而,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党的监督体系依然不够健全,亟需进一步完善。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相继提出,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强调通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落实好对党的监督作用。相较而言,这次《报告》极大拓展了监督主体和监督渠道,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人民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要深化政治巡视,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要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要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要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从而构建一个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1]。
六、论述了新时代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方向
“尚贤者,政之本也。”党的建设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党的事业归根结底要靠党的干部来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流干部。建设新时代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是时代的召唤与要求。我们党历来重视选贤任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也保持高度重视。他强调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其中,关键在人,指的就是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关于如何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习近平进行了一系列具体阐述和要求,提出了以“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为内容的“好干部标准”;要求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告诫党员干部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主张培养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等。
这些论述为《报告》关于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比党的十八大报告,这次《报告》主要有三大亮点:一是突出政治标准,即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二是注重专业能力提升,要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做到“又红又专”;三是主张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1]。
七、充实了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内容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和战斗前沿,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层党组织执行坚决、落实有效,党就坚强有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党就软弱无力。因此,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具有尤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新”上。一是强调一个“新功能”,即突出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强调要将其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二是提出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新渠道”。三是优化了党员队伍的“新结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4]。这次《报告》在此基础上新增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这两个新群体,并强调要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这些新内容适应了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要求,极大增强了党的组织力和战斗力。
八、阐明了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新思路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外在表现,直接体现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就形成了以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内容的优良传统,这三大作风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良好开端,对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作出了卓越贡献。长期以来,我们党对作风建设高度重视。邓小平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干部特殊化等作风也作过多次论述。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将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
《报告》提出,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否则我们党就会失去人民、失去生命力。新时代下,要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防患于未然[1]。这是加强作风建设的一条新思路,抓早抓小,实际上更有利于保护党员干部。
九、丰富了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新内涵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保持高度重视,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落实巡视制度,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但是,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腐败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病理”十分复杂,“病灶”异常隐蔽,因而,我们要继续保持反腐败的坚定决心,打好这场持久战。
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新时代下,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唯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才能赢得人民,赢得民心,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值得一提的是,反腐败在以往的党代会报告中,都是以“反腐倡廉建设”的表述出现,但这次《报告》将其换成“反腐败斗争”新说法,充分彰显出党中央对反腐败的坚定决心。
为夺取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报告》提出,首先要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其次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例如: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等[1]。前者主要着眼“治标”,后者意在“治本”,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十、提出了新时代党的执政本领建设的新要求
在以往的党代会报告中,党的执政本领建设涵括于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之中,着墨并不多。但是,在这一次的《报告》中,对党的执政本领的论述增加了相当的篇幅,并将其单列出来作为第十三章——“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独立的一节加以强调,这体现出我们党对执政本领建设的重视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报告》指出,领导十三亿多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艰难险阻重重,它要求我们党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不断提升领导水平。具体而言,就是要增强学习本领、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增强驾驭风险本领[1]。只有全面增强这些方面的本领,我们党才能积极适应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才能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才能完全克服严峻存在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总之,《报告》从许多方面创新了党的建设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只要我们党贯彻落实好这一行动指南,就一定能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一定能引领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破浪前行,驶向胜利的光辉彼岸。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2]韩强.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09):72-77.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N].人民日报,2007-10-25.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责任编辑:任芃朴
D26
A
1009-0169(2017)11-0012-04
本文为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的重要论述研究”(17BDJ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谢卓芝(1993-),男,湖南涟源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