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化时代网络政治参与的科学化探析

2017-01-24

中国领导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媒介公民民主

贾 亚 君

媒介化时代网络政治参与的科学化探析

贾 亚 君

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形式,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和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方式。媒介化时代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决定了其对民主政治建设带来双重效应,一方面具有拓展政治参与广度、体现协商民主理念、强化社会监督效力等正面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为了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科学化发展,应该着力于建设善治政府,保障民众合理的利益诉求;加大技术投入,构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提升网民素质,培育积极而理性的公民文化。

媒介化;网络政治参与;科学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的普及,网络以其传播速度快捷、传递范围广泛、民意表达自由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技术基础。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政治传播与意见表达,关注各类议题,凡是遇到重大时政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都会引起普遍关注和广泛讨论。近些年来发生的“系列PX事件”、“宜黄强拆自焚事件”、“马航空难事件”、“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系列网络反腐事件”中都有网民的深度参与,可见,蓬勃发展的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渗透到政治建设的方方面面。但是,网络政治参与也是柄双刃剑,一方面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正面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特别是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频频爆发,对我国转型时期的政府治理以及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带来了很大挑战。因此,在媒介化时代,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网络政治参与正面功能,规避其负面效应,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科学化发展,是当前政府治理的重大课题。

一、媒介化时代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

在媒介化时代,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和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形式,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一)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自由平等

相比于传统政治参与,媒介化时代的网民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拥有了更多自由平等的参政权和话语权,传统社会政治精英的权力集中、信息垄断和话语霸权逐渐被打破,普通民众不管社会身份、经济财富和权力掌握等方面存在多大的差异,也都有可能获取相对平等的网络政治权利。“尤其是前网络时代往往被排除在公共领域之外的女性和低收入者等弱势人群,获得了打破沉默、表达个体诉求的新渠道,并有机会向对立的声音表示异议。”①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参与方式的直接和参与成本的低廉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促进了民众权利意识逐步觉醒,民众凭借新媒体平台发表观点和见解、表达意愿和诉求,这有助于公民政治效能感的提高。

(二)网络政治参与方式的快捷互动

由于受到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传统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非常有限,并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部分参与民众的政治冷漠现象。而且前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互动性往往比较迟滞,公民的权利诉求和利益主张经常不能得到及时回复,严重挫伤了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媒介化时代,人们可以摆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更加便捷和直接地在网络上获取政治信息、发表政治意见和参与民主监督等等,而且具有很强的互动性。特别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性大大增强,改变了过去政府对于民意的回应性比较差,使两者的沟通更加便捷,政府可以利用民众的网络参与及时了解民意,从而提升政府决策的有效性和正当性。

(三)网络政治参与环境的开放虚拟

互联网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开放性,它不受时空约束,其组织架构的特点是扁平式、开放式和去中心化,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放式平台。另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又具有与生俱来的虚拟性,互联网以数字化技术和虚拟化为支撑,对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个人隐私,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和学历背景等真实身份信息具有很强的保护功能,往往以虚拟数字符号置身于网络空间,具有极强的隐匿性。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大减轻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民众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通过网络关心政治,自主自觉地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情感,进而更加高效地参加政治决策和民主监督。

(四)网络政治参与影响的蝴蝶效应

混沌学理论认为,一只南美洲某地的蝴蝶偶尔振动一下翅膀,也许两周后就会变成席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大风暴,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此效应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原初状态下细微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而巨大的连锁反应,网络政治参与形成的影响也极易引发“蝴蝶效应”。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互动频繁,网络舆论的衍生性、交互性增强,网民往往在网络虚拟空间利用碎片化的话语制造舆论声势,并且由于网民群体的多元构成,舆论风向可能朝着多个方向演化并且进一步在现实社会持续发酵。因此,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延展会产生连锁反应,这种影响可能会在看不见的地方交叠并发,某一较小的问题经外溢和扩散后可能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媒介化时代网络政治参与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双重效应

媒介化时代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决定了其对民主政治建设带来双重效应,一方面具有拓展政治参与广度、体现协商民主理念、强化社会监督效力等正面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对我国转型时期的的意识形态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带来严峻挑战。

(一)正面效应

1.拓展了政治参与的广度

政治参与的广度是衡量政治民主化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尺度。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包括集会、游行、选举等往往受限于时间、空间和组织等因素,公民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是社会底层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比较低,更多地是一种精英参与。但是,媒介化时代的网络政治参与借助于交互式的新媒体技术,摆脱了面对面地现场表达的限制,不需要经过政治动员等传统方式,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促进了公民政治参与需求的释放。在很大程度上网络政治参与体现为一种平民政治的兴起,它为各个阶层的民众提供了参与的可能,不同利益群体围绕各自的利益诉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政治参与,极大地拓展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和规模。

2.体现了协商民主的理念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它的核心在于公民可以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协商方式参与政府决策和政治生活,强调了公民个体的民主政治参与主体地位。网络政治参与为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新型形式,它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理念具有内在契合性,彰显了民主的价值。网络政治参与的自主、开放和互动等优点为参与主体提供了更为自由和即时的表达权,通过广泛的协商和有效的沟通使各方利益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进而达成共识,为公共决策的民主化提供了切实的可能。因此,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应当充分认识到网络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内在关联性,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不断探索和创新协商民主的新途径。

3.强化了社会监督的效力

作为现代社会公民争取基本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网络政治参与也越来越成为监督和制约公权力的关键因素。由于网络政治参与形态的多样性,使得普通公民都能够通过网络监督这一全新的社会监督形式来对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进行监督,这有利于保证公共权力的正当行使和提高政治透明度。网络监督突破了传统社会监督的时空限制,极大地拓宽了社会监督的范围,创新了社会监督的方式,促进了权力监督机制的完善。网络监督可以直接将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的行为以及社会事件等置于全民监督之下,并且利用网络扩散机制迅速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实社会监督的的诸多限制,容易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进而引发政治系统内的高度重视,从而强化了社会监督的效力。

(二)负面效应

1.参与的“非理性”容易威胁意识形态安全

民主机制的规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共讨论的合理性,但是由于参与主体的“情绪民主”以及网络空间的过度自由使得民主机制很容易遭到破坏,因而干扰了网络舆论的导向,容易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带来强烈冲击。“公众舆论被一种不确定的情绪化倾向所取代。这种倾向容易被具体事件所左右。这种情绪化倾向。就像颠簸船上的货物一样。”②这样一种非理性情绪在网络空间的滋生和蔓延,进而向现实生活扩散,使得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特别是少数参与者在非法机构和反动势力的诱使下,沦为其意识形态工具,为不良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创造了条件,引发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竞争,这使我国处于主流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维度极度扩大,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威胁。

2.参与的“膨胀”容易威胁政治稳定

政治参与的扩大极大地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如果要有民主决策所需要的某种参与,就必须有对政治的介入,然而这种介入绝不能强烈到危及稳定性的地步。”③当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突破合理限度的时候,现行政治体系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就会受到削弱和动摇。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提出的“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这一公式也表明了政治参与程度与政治制度化水平应当保持平衡与稳定的关系,他指出:“当政治制度还不够成熟时,失去控制的政治参与必然导致政治动乱”④。由此,在政治参与“爆炸”的媒介化时代,任何一个执政者为了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都应当设法把公民政治参与局限在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所能容纳的范围内,使其与政治发展水平相适应。

3.参与的“群体极化”容易威胁社会稳定

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指出:“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着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⑤在网络虚拟世界比在现实社会更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因为网络的虚拟化更容易使群体决策分散责任,使现实生活中难以聚合的个体更容易集群,引发网络集群效应,近几年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网络通缉等极端行为的层出不穷使得“群体极化”屡屡上演为“群体激化”。特别是媒介化时代为网上和网下联动的集聚行为提供了便捷条件,大多数网络集群行为都会延伸到现实社会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最终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引导,很可能成为社会稳定的严重威胁。

三、媒介化时代网络政治参与科学化的路径选择

媒介化时代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可能产生不容忽视的网络政治参与风险问题,给社会治理和政府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科学化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树立现代治理理念,并且协调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公众、媒介等多位一体的网络政治参与风险防范路径。

(一)建设善治政府,保障民众合理的利益诉求

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均衡和利益表达机制的不畅通是媒介化时代产生网络政治参与风险的一个重要根源,这就迫切要求政府转变治理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建设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民众合理的利益诉求。在媒介化时代,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和资源优势,在防范网络政治参与风险体系中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着力加强民生建设,缓解社会冲突和对立。只有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成果惠及全民,尊重和保护不同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公众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才能减少网络政治参与风险在医疗、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众最关心民生领域的频繁发生。另一方面着力推动政务公开,构建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只有积极推行政务公开,维护公民的知情权,畅通利益表达的制度化渠道,才能减少和排解民众对公共权力部门的负面情绪,使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都有机会通过规范的渠道合理表达,从而促进风险的有序释放。

(二)加大技术投入,构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

“风险的爆发,往往是突然的,但它的发生与发展,则有一个过程。”⑥媒介化时代网络政治参与风险的演化往往经历潜伏期、显露期、积聚期和爆发期等主要环节,为了把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避免损失,防患未然,就必须建立风险预警防控机制。构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首先需要对网络政治参与风险进行评估和定量分析,对于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及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都给予充分考虑,在此前提下建设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其次对网络政治参与风险预警警级进行评估,可以采用权重评分,应用层次分析法明确各个指标的分值和权重,然后计算出权重评价值和确定预警等级,并且由此来判断是否应当发出警报;最后对网络政治参与风险预控管理系统进行设置,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建立包括预案库、应急自动干预系统和应急快速处置系统等预控对策体系,一旦出现警报,就能够根据设定的预案,快速启动应急状态,科学合理地处理危机事件。

(三)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

通过完善网络立法,运用法治手段来规范网络行为是世界各国的共性经验。但是面对网络虚拟空间蓬勃发展的现实,我国的网络立法仍存在立法层次不高、覆盖范围有限、体系设计欠缺、立法与执法脱节等明显不足,直接导致了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有效管理的缺乏和网络参政失范现象的存在,因此,在媒介化时代加快推进我国网络法治建设,是规范网民参政行为和规避网络政治参与风险的重要保障。“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这是习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强调的。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一是要做到科学立法,必须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层级较高、体系规范的专门的互联网法律;二是要做到严明执法,必须着力提高执法力度,对于严重触犯互联网法律的行为予以严厉惩治。只有科学立法和严明执法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网,更好地发挥法治对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四)提升网民素质,培育积极而理性的公民文化

“在中国,普通的民众还没有成为公民,却先成了网民,也就是说,还没有在其他领域作为公民受到参与的训练,却一下子作为网民全面地参与国家各领域各层面的事物。”⑦公共理性精神的相对缺失是媒介化时代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的一个凸出现象,因此,通过加强公民教育,提升网民的政治素养,培育积极而理性的公民文化是促进网民有序政治参与和防范网络政治参与风险的重要支撑。简单地说,公民文化的培育就是以民主参与为基础,以培养公民自主意识、平等观念、权利意识、宽容精神和政治理性等核心政治素养为要旨的现代政治观念逐渐内化的过程。网络政治参与需要激情,但是更需要理性精神和责任意识,通过沟通对话、协商合作等方式来解决分歧与冲突,“只有保持政治理性,社会成员的网络政治参与才能在社会所认可的制度框架内达到‘共赢’”⑧。

①刘津:《博客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③〔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⑤〔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⑥宋林飞:《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东南大学学报》,1999第1期。

⑦丛日云:《论网民政治参与中的民粹主义倾向》,《领导者》,2014年第8期。

⑧庞金友、殷翠婷:《网络政治参与的限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本文作者: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培军

2015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为15NDJC125YB)、2016年度高校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项目编号为FX2016030)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媒介公民民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