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的再思考

2017-01-24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课题组

中国领导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战略思想利益战略

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课题组

对“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的再思考

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课题组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我党在上世纪90年代末由邓小平提出的外交方针。①这一在特定历史时期提出来的外交策略,长期以来成为我国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曾对我国稳定对外关系、营造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精力搞国内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战略指导作用。

今天,面对深刻变化、深度演进的世界形势,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客观务实的态度,系统思考中国与世界关系,科学统筹中国的对外战略,坚持并超越“韬光养晦”,强化并积极“有所作为”。

一、“韬光养晦”战略环境发生重大改变,须直面矛盾挑战,丰富其战略运用

勿庸讳言,当今世情国情的深刻发展变化,已经给“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提出了新的历史命题。当下的现实是,不管我们如何表达离强国有多远,如何表达“不当头、不称霸”的承诺,西方国家始终保持警惕,再想依靠“韬光养晦”策略赢得发展的时间空间,已经不存在外部的战略环境,必须用更加清醒的头脑、务实的方略,应对来自当前今后各方面的挑战。因此,我们对“韬光养晦”的理解必须与时俱进,要把原有“等待时机”的理念,转变为“抓住时机”“把握时机”的思维,用富有新的内涵的战略逻辑,把握好“韬光养晦”战略。对此,我们可从三个维度来分析:

(一)从我国国家定位方位看“韬光养晦”

中国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韬光养晦”战略进行再审视再思考,不能离开对我国国家定位的准确认识和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

目前中国的国家定位,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大国特征”即:一是正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二是逐步参与国际治理体系的大国;三是努力实现国家统一的大国;四是新兴经济体中首要的大国;五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国。我国国家定位体现出的特征之多元、内涵之丰富、面临对手之强大、发展挑战之严峻,决定了我们在把握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际关系策略时,必须面向现实、面向对手、面向未来。

分析目前我国的历史方位,有四个方面的“发展特征”:一是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其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随时有被中断的危险,但未来还有一二十年时间还是能预期。二是我国正处于由“量大”向“强大”、由“兴盛”向“强盛”的质量跃升期。能否完成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关键一跃”,就在于我国能否在未来30到50年内大幅度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做到确保有效维护总体国家安全。三是我国正处于世界范围的竞争激烈期。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的群体性崛起,对西方传统强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产生了重大冲击,世界战略力量对比开始呈现出相对均衡化的态势。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会轻易放弃既得权力和固有利益。四是我国正处于突破大国崛起困境的发展关键期。四个“前所未有”清晰勾勒出当今中国的时代坐标,也深刻地意味着中国的崛起必将深刻处理重塑国际战略格局,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正面冲突将时有发生,甚至可能直接对抗。突破这个困境,对外既要保证国家生存安全,维护国家生存利益,又要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围追堵截,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对内“要高度警惕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高度警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高度警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在这场突破大国崛起的新的伟大斗争中,如仍一味以“韬光养晦”作长期战略指导,易模糊国家发展的时代定位,也难以解释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

(二)从我国国家利益现实需求看“韬光养晦”

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战略并实施战略,这是战略最基本原则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4亿中国人民,勇敢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步,必然使我国的战略目标大大延伸、国家利益大大拓展,过去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发展空间和利益结构必将被彻底打破,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将日益成为全球性国家,未来也将不可回避地朝着领导型国家迈进。

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发展模式日趋外向,重要资源依赖海外,利益分布转向全球,利益实现跃出疆界,“全球性”国家特征日益显现。特别是以“上合组织”为开端、以“一带一路”为牵引、以“亚投行”为标志,我国国家利益明显呈外向型取向,已具有全方位、全领域、全时空的鲜明特点。在这个层面上思考“韬光养晦”,我们不能忘记国家利益是判断、指导政治行为唯一永存的标准。正如西方权力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汉斯·摩根索曾说过,“只要世界还由国家组成,在国际政治中实际上的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因此,必须更好地着眼中国崛起的大势,开阔新的战略视野,树立新的战略境界。

从我国国家主权看,当前,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利用我国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势力,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干涉我国内政,这是对我国国家核心利益的粗暴侵犯。此外,美国、日本等外部势力对我周边敏感热点问题,比如钓鱼岛、东海油气田问题、台海问题、南海岛礁主权及海洋权益问题插手越来越明显,甚至直接干涉。

从我国国家统一看,台湾问题是我国心头之痛,解决这一核心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崛起的关键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安危、盛衰、荣辱。“西藏问题”和“新疆问题”本质上不是民族、宗教和人权问题,而是西方反华势力损害我国主权、破坏我领土完整的问题,是敌分裂中国与我国维护统一的问题。这“三独”存在,幕后都有美、日、印等国插手干涉的复杂国际背景,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心头之患。

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看,国内稳定是根本保障,发展所需资源是物质保障,海外利益维护和拓展是必要保障,三者相权,缺一不可,都需要应对挑战、极力巩固、维护和拓展。

(三)从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挑战看“韬光养晦”

我国疆域辽阔,拥有世界上第二长的边界线,陆上相邻14个国家,海上相邻或相向6个国家。世界上25支较强大的军队有8支在我国周边,民族和宗族分裂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和国家也在周边。美国学者比较中美地缘环境后这样写道:“美国的位置使它几乎不会受到外敌的军事入侵,中国的位置却使它千百年来屡受侵犯。”这是我国安全环境的先天不足。

分析我国安全环境当前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一条岛链、一个重点地区”。“一条岛链”,即以朝核问题为焦点的朝鲜半岛方向,以钓鱼岛为焦点的东海方向,以“台独”为焦点的台海方向,以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为焦点的南海方向,构成了既困阻我国走向深蓝、又随时可能引发直接冲突的一条由北向南的战略威胁带。“一个重点地区”,即地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大国必争的中亚地区,这是当今世界民族宗教矛盾最为复杂的地区,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产地,对于我国遏制“三股势力”、确保重要战略依托区域稳定,有效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至关重要。周边态势虽总体稳定、但日趋严峻,特别是美国所谓“重返亚太”战略实施后,加剧了敏感地区和海域的复杂局势。这是我国安全环境的后天之困。

回顾过去几年,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由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与市场萎缩,正在引起一些国家的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传统安全领域中,中国领土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正朝复杂化、尖锐化方向发展。在非传统观念安全领域,国内能源资源短缺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必须站在新的历史基点上,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同时,向积极“有所作为”深化,尽快形成“奋发有为”的国际战略新格局。

二、“有所作为”战略机遇应运而来,须注重奋发进取,突出其战略主导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讲到:“无论中国的政策多么克制,它的巨大的身影也令它的对手和它的周边近邻们望而生畏。”这从一个侧面告诫我们,无论中国多么讲求“韬晦”,西方世界始终是心存警惕的。对此,必须保持战略清醒,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则正式提出了“奋发有为”的外交战略②,标志着中国对外战略已经超越以“韬光养晦”为主,向“积极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转变。尤其是当前我国战略环境比20多年前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和平基础比较脆弱、安全地位不稳固、战略优势不明显、利益拓展不安全、海洋权益屡受侵犯等新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把“有所作为”战略思想,向“积极有所作为”进而向“奋发有为”深化,并鲜明地从国家战略思想中突出出来、固化下来,提升为主体战略思想或强化为战略思想重点。实施“奋发有为”战略思想,当前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必须确立战略取向,明晰有利作为的中国目标

其一,要把提升国家软实力作为重要取向。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感召力,也是一种渗透力、催化力,它的真谛是“让别人也想获得你希望实现的结果”。它的实现方式不仅体现在一国内部实践和政策所树立的榜样中,也体现在它处理对外关系的方式中。举美国为例比较这两个向度,可以发现中国的文化产业不够成熟,国际吸引力有待提高。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软实力,中国着力于软实力的战略选择也已初见成效。故而,提高软实力、发挥软实力作用,应成为21 世纪中国对外战略的着力点。

其二,要把积极参与国际制度重建作为战略取向。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国是现存国际体系、国际制度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要在承认两者的合法性的前提下,主动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承担与自身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期冀扩大和深化同各方的“利益汇合点”,构建更多的“利益共同体”。未来,中国应该通过将更多的外交战略资源应用于新的国际制度、国际规则的构建,从国际体系事实上的消极适应者、既得利益者,真正转变为积极建设者、主动塑造者。

其三,要把维护新型国际义利观作为战略取向。“奋发有为”战略思想要超越局限的经济领域,在其指导下布局区域合作,包括政治、安全、文化和经济多个领域。习近平主席在《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演讲中,将命运共同体解释为是巩固政治和战略互信,提高自贸区水平,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理念③,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促进广泛的社会和文化交流,相互尊重多样文明。显然,命运共同体有别于军事同盟。该战略蕴含了一种新的价值观,是新型国际义利观的体现,其本质是中国要通过展现道义力量来为周边正义国家提供安全保障。

其四,要把创新海外利益保护作为战略取向。随着中国崛起,国家利益向外部拓展的规模加大,海外利益越多,其利益面临的外部安全威胁就越大。截止去年底,我们现在已经有3万家企业遍布在世界各地,有几百万中国人工作生活在全球各个角落。去年一年,中国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1180亿美元,中国海外资产的积累也已达到了数万亿美元。在中国的海外利益不断扩大和延伸之际,中国的国际战略必须考虑这一新现实,对海外各种利益实施更大力度、更广范围的保障,并且依据中外互动的新特点新要求提供更多支持与维护。

(二)必须强化战略清醒,凝聚有序作为的中国思考

中国目前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植根于客观环境和结构性冲突,主观上是无法避免的。这要求中国必须强化战略清醒,在实施奋发有为战略思想下凝聚有序作为的中国思考。因此,中国必须学会勇于直面冲突,以全球视野和多维视角,循序渐进地从培养大国心态做起,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同时更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塑造更加有利于中国的国际秩序。

其一,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中国“奋发有为”战略思想的实施,首先要在国内有所作为。邓小平指出:不管世界上如何变化,中国也不管如何受到影响,但有一点是始终不能放松的,那就是咬定青山不动摇,始终把中国的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在国内有所作为,就是要把增强中国的综合实力放在第一位。由此,必须大力推动国内改革的力度。一方面推动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发展优质要素市场,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其二,积极担当国际义务。中国作为发展中世界的最大国,又是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必须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事务,并起到一个大国应有的作用。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诱发恐怖主义威胁上升、欧洲难民危机蔓延等一系列危及地区乃至全球安全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安全日趋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恐怖主义行为失控等现实下,中国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人权保障、发展援助、多边国际和区域建构等诸多复杂相联的问题,视为中国所应承担的国家责任和国际道德。

其三,塑造有利国际秩序。塑造意味着站在国际道义制高点上,以更好的理念、价值去改造和完善现有的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去建设新的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习近平主席2015 年9 月在美国西雅图发表演讲时就指出,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完善。中国应自觉强化国际秩序塑造者的意识,努力在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上有更大作为。

(三)必须精心战略布势,形成有效作为的中国棋局

国际体系转型的加速与加剧,从外力上催使中国实现从坚持“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再到“积极有所作为”进而到“奋发有为”的战略过渡。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国经济增长出现相对优势,不仅赢得了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且还处于相对得势的地位。古语云:“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中国在冷战后期构建中美苏大三角战略格局,并在冷战后时代积极推动多极化进程,打造“以大国为关键、周边为首要、发展中国家为基础、多边为重要舞台”的对外关系框架,皆为谋势之举。而当今中国,在“奋发有为”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国际战略棋局应该更好地谋篇布局。

其一,稳定中美关系,巩固中欧关系。中美关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在“奋发有为”战略思想指导下,虽然中美双边关系时有起伏,但总体稳定性得到了提高,要着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扩大利益融和面,减少竞争摩擦面。以此同时,要积极巩固包括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在内的中欧关系。中俄合作不断深入,中法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德关系进一步巩固,中英关系得到较大改善,这说明“奋发有为”战略思想实质上改善了中国与西方大国之间曾经恶化了的双边关系。

其二,共襄金砖国家,惠及周边国家。随着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外贸易与投资结构改进以及世界经济版图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不应一味把外交资源和注意力投放到美国身上,力戒片面的“随美起舞”的外交设计和战略取向,进一步增强中国外交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就要求中国,一是要积极推动金砖国家机制特色化、成熟化,使其有别于现有的跨区域国际合作机制;二是积极推动“七十七国集团”转型,使其作为金砖国家机制的后盾和依托;三是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正如习主席所说,要“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④

其三,斗争失道国家,妥处国际争端。只有主动谋势,适当采取斗争手段处理国际争端,中国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所形成的严峻挑战。中国要想当好负责任的大国,需要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这意味着中国在必要时应进行必要的“建设性干预”。选择以“斗争求和平”还是以“和平求和平”,要在分辨对方是“得道”还是“失道”的前提下做出。

其四,搭建多边舞台,参与规则制定。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冲击是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面临的不可避免的挑战。如何借重和利用好国际组织这种权利机制,是摆在中国大战略布局上的重要议题。以国际组织为基础的多边舞台,不仅是中国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重要平台。在中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情况下,亟需从战略高度全面谋划我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一步借助国际组织来拓展国际影响力,通过自身参与推动国际组织变革,切实增强议程设定能力、规则制定权。

(四)必须优化战略举措,展示有力作为的中国力量

中国要经营国际战略优势地位之大局,必须在化解西方牵制和阻挠、继续推进多极化进程、加大力度塑造国际体系向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勇于展现中国力量。

其一,提升确保综合安全的军事能力。军事能力是一国展现国家力量的关键力量,硬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发展,不仅是刺激科技进步、采取积极防御战略的催化剂,还是一国展现软实力、拓展海外利益、促进国际公平正义的后盾。在未来战略博弈中,中国必须贯彻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尤其是要切实提高实际作战能力、战略威慑能力和非战争行动能力,以应对国际格局演变带来的冲击。做好打赢未来海上方向局部战的准备,这是当务之急,必须未雨绸缪。

其二,增强全球经济网络的营造能力。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奋发有为”战略思想,制定了建设三个次区域经济共同体的总体规划,联结中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亚的“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和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为国家“走出去”战略提供了空间,还为谋取全球经济网络的战略优势做了好文章。“亚投行”的成立,也在金融领域配合实体经济战略网络的建构,大大地推动了国际金融体制改革。这说明中国在更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主动营造国际经济网络路、带方面展现出巨大能量。

其三,增强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力。随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上升,中国身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中,在理解和对待全球公共问题或国际社会整体利益时,我们必须关注国际公共产品的问题。国际公共产品可以是有形的,比如作为人类共有物的陆地与海洋资源的分享,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知识、安全、信息的共享等。中国所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应当逐渐从可见的物质性和安全性公共产品向不可见的思想文化性公共产品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提供保证整个国际社会实现可持续性的、包容性的发展观念,或者说是有中国特色同时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成立,就是我们提供给世界的重要新型公共产品。今后,中国更要在创新国际公共产品提供方式上作好战略筹划。

其四,提升各种国际危机的管控能力。随着世界诸强利益格局争夺的逐渐展开,围绕中国崛起的各种国际危机可能集中性地大规模爆发。可以预计,未来中美危机可能更多、更大、更危险。中国需要围绕国际危机强化三类能力:一是危机塑造能力,重点包括危机预防和化危为机能力即危机尚未爆发时所需的能力;二是危机管理能力,重点包括危机稳定能力和危机化解能力,即危机爆发但仍可控时所需的能力;三是危机处理能力,重点包括危机降温和应对能力,即在危机失控情况下所需的能力。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年)》(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6页。

②④《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6日。

③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10月4日。

(课题组组长:李吟; 成员:李文章、李前光、王敬东)

责任编辑:张颖智

猜你喜欢

战略思想利益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利益与西瓜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利益链与新垄断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论蒋百里的国防战略思想
台湾军事战略思想透析